一种用于保冷杯的杯套及装有该杯套的保冷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5320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保冷杯的杯套及装有该杯套的保冷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杯具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保冷杯的杯套及装有该杯套的保冷杯。



背景技术:

炎炎夏日,人们往往喜欢饮用冰镇的啤酒、饮料。一般在饮用时,为喝起来更为爽口,大多将其放置于冰箱中冷藏后再行取出饮用。为了长时间的保持冰凉的口感,保冷杯应运而生。

现有技术中的保冷杯一般是一个开口式杯体,具有双层杯身,通过在双层杯身中加入制冷介质,使得倒入保冷杯中的饮料能够达到长时间保冷的效果,但此种保冷杯的缺点在于杯中的饮料易于侧翻,且如果保冷杯不够干净的话,会使得倒入其中的饮料被污染。

此外,还有一种保冷杯是直接将饮料瓶放到保冷杯中,保冷杯的杯身由保温材料制成,但此种保冷杯由于其上端开口为敞开式的结构,导致放置其中的饮料瓶在外力作用下会产生左右晃动的情况发生,或者在使用者握持不稳的情况下,发生饮料瓶的脱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保冷杯的杯套及装有该杯套的保冷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固定效果好。

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保冷杯的杯套,所述杯套具有上下两端贯通的中空结构,且所述中空结构的内径与待保冷对象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杯套包括内杯套和外杯套,所述外杯套套设于所述内杯套外侧,所述内杯套内侧形成有所述中空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内杯套的外侧上部设有一环形凹槽,所述外杯套的内侧上部设有一与所述环形凹槽相对应设置的环形凸圈,所述环形凹槽与所述环形凸圈卡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杯套的内侧上部设有一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的内环壁直径与所述待保冷对象的外径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杯套还包括一横截面为T型的环形密封圈,所述环形密封圈包括竖直部、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所述竖直部、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一体成型,其中:

所述竖直部与所述环形凸台内侧粘合或压合,所述第一水平部与所述环形凸台顶部粘合或压合,所述第二水平部与所述待保冷对象抵接。

优选的,所述环形密封圈采用橡胶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凸台的下环壁呈斜坡状结构,所述下环壁最小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待保冷对象的外径。

优选的,所述外杯套的材料为不锈钢材料。

本实用新型另外公开了一种保冷杯,包括杯体,还包括上述杯套,所述杯套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杯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杯套与杯体通过螺纹连接结构连接。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保冷杯杯套采用T型环形密封圈设置于环形凸台处,形成了很好的密封性能,使得待保冷对象的固定效果更佳,稳定性更好,不会产生任何晃动以致脱落,从而方便了人们的使用;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保冷杯改变了传统的保冷杯的结构,采用环形凸台和环形密封圈结合的密封形式,达到双重固定的效果,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易于使用者握持,克服了传统保冷杯的缺陷,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保冷杯的杯套的整体结构效果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保冷杯的杯套的整体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保冷杯的杯套的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保冷杯的杯套的整体结构剖面爆炸示意图。【主要符号标记】

1-内杯套;

2-外杯套;

3-环形凸台;

4-环形凹槽;

5-环形凸圈;

6-环形密封圈;

61-竖直部;

62-第一水平部;

63-第二水平部;

7-内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和讨论,显然,这里所描述的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例,并不是全部的实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保冷杯的杯套,所述杯套具有上下两端贯通的中空结构,且所述中空结构的内径与待保冷对象相匹配。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待保冷对象可以是罐状物或瓶状物,如常用的易拉罐或可乐瓶等。

具体的,所述杯套包括内杯套1和外杯套2,所述外杯套2套设于所述内杯套1外侧,所述内杯套1内侧形成有所述中空结构。

参考图2和图4,所述内杯套1的外侧上部设有一环形凹槽4,所述外杯套2的内侧上部设有一与所述环形凹槽4相对应设置的环形凸圈5,所述环形凹槽4与所述环形凸圈5卡合连接,用于固定所述内杯套1与外杯套2。

进一步的,所述内杯套1的内侧上部设有一环形凸台3,所述环形凸台3的内环壁直径与所述待保冷对象的外径相匹配。将所述待保冷对象直接放置于所述环形凸台3中时,即可实现待保冷对象的固定。

继续参考图2和图4,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凸台3的下环壁呈斜坡状结构,所述下环壁最小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待保冷对象的外径。

当所述下环壁最小处直径等于所述待保冷对象的外径时,即上述所述的直接将所述待保冷对象放置于所述环形凸台3中,实现待保冷对象的固定;

当所述下环壁最小处直径大于所述待保冷对象的外径时,参考图2、图3和图4,进一步的,所述杯套还包括一横截面为T型的环形密封圈6,所述环形密封圈6包括竖直部61、第一水平部62和第二水平部63,所述竖直部61、第一水平部62和第二水平部63一体成型,其中:

所述竖直部61与所述环形凸台3内侧粘合或压合,所述第一水平部62与所述环形凸台3顶部粘合或压合,所述第二水平部63与所述待保冷对象抵接,用于固定并卡紧所述待保冷对象,以此实现待保冷对象在环形凸台3形成的圆孔中的一次固定后的二次固定,固定效果更佳。

优选的,所述环形密封圈6采用橡胶密封圈。由于橡胶材料具有弹性好、耐挤压、耐热耐寒的特性,能有效固定待保冷对象,防止其发生晃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橡胶制成的环形密封圈6后,使得置于环形凸台3中的待保冷对象固定效果更好,稳定性更佳。

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外杯套2的材料为不锈钢材料,能有效防止热量的传导,保温保冷效果更佳。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外杯套2的外侧壁的圆周面上均匀分布若干竖向防滑筋(图中未标识)或条状防滑沟槽(图中未标识),用于增加摩擦力,有效防止使用者在旋转杯套时手部打滑,易于使用者打开或旋紧杯套,且容易握持。

本实施例中,所述杯套呈圆台型或圆柱型结构,所述杯套的外侧壁直径的大小由杯套底部向顶部逐渐减小,或者所述杯套的外侧壁直径一致。本实施例不对杯套的具体形状作具体限制,只需杯套上端的环形凸台3和环形密封圈6满足上述形状和结构上的特征即为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另外公开了一种保冷杯,包括杯体和上述杯套,所述杯套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杯体上。所述杯套与杯体配合使用并通过连接结构连接,用于固定放置于保冷杯内部的待保冷对象。所述连接结构可以是卡扣连接、螺纹连接、铆连接等等连接方式,只需能够将杯套与杯体可拆卸地连接即可。

本实施例中,所述杯套与杯体通过螺纹连接结构连接。具体的,所述内杯套1的内侧中部和/或下部设有内螺纹7,与杯体杯口处的外螺纹相啮合。优选的,所述内螺纹7为间断式内螺纹,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可有效减少制造杯套的用料,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杯套使用操作原理:

一种操作方式,先行将待保冷对象(如罐状物或瓶状物)放置于保冷杯杯体中,再将保冷杯杯套由上而下穿过待保冷对象的上部后与杯体通过螺纹连接,在此过程中,内杯套1的内侧上部的环形凸台3的下环壁能很好的引导待保冷对象的顶部进入环形凸台3形成的圆孔中。此时,T型环形密封圈6的竖直部61受到待保冷对象的挤压发生弹性形变,从而施加弹力于环形凸台3的内环壁,使得待保冷对象与环形凸台3压紧并固定。待保冷对象进一步穿过T型环形密封圈6的竖直部61后部分突出于杯套顶部,此时,T型环形密封圈6的第二水平部63受到一个由下向上的推力之后,压合待保冷对象,以此达到二次密封固定的作用。此种方法虽然能有效进行固定,但长期使用之后,所述T型环形密封圈6竖直部61的下部由于使用者对待保冷对象的推力作用下,易造成T型环形密封圈6的竖直部61的松动,进而整体脱落,以致不必要的零件损耗,增加了使用成本。

另一种较佳的操作方式,先行将保冷杯杯套与其杯体通过螺纹连接,再者将待保冷对象由上而下插入杯套并进入杯体。在此过程中,待保冷对象的底部挤压T型环形密封圈6的第二水平部63,使得第二水平部63向下弯折,并在待保冷对象的挤压下产生一个从待保冷对象的中心向外扩散的横向作用力,使得竖直部61受到该横向作用力产生弹性形变,竖直部61的回弹力作为反作用力施加于待保冷对象,从而实现待保冷对象与环形凸台3和T型环形密封圈6的压紧和固定,不会导致待保冷对象的晃动。

两种操作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第一种操作方式在长期使用的状态下,可能导致T型环形密封圈6的竖直部61的松动,进而导致T型环形密封圈6的整体脱落。相对而言,第二种操作方式,在T型环形密封圈6的第二水平部63对待保冷对象施加一横向作用力的情况下,竖直部61受到该横向作用力产生弹性形变并反向施加于待保冷对象,使得待保冷对象的固定效果更佳,稳定性更好,不会产生任何晃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