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滑保温瓶。
背景技术:
保温瓶是用于热水保温的主要家居装置,在部分出房中,房客需要外出购买热水,热水在购买完成后,通过保温瓶进行盛装,保温瓶在运载过程中被简单的摆放在菜篮子内,其防滑性能较差,因此非常容易翻到,导致热水打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滑保温瓶,本装置通过在瓶身的侧面设置有卡块,可以将瓶身固定在菜篮子的侧壁上,菜篮子的侧壁配装在卡槽内,此时通过垫块与菜篮子的侧壁形成支撑,进一步增加稳定性,避免打翻。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滑保温瓶,包括瓶身,所述瓶身的下端设置有凹槽,在所述凹槽的轴心位置处设置有调节螺丝,在所述瓶身的内部活动设置有托板,所述调节螺丝与所述托板的下端面相抵,在所述瓶身的内部设置有内胆,所述内胆的下端支撑在所述托板的顶部,在所述瓶身的顶部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的内表面贴合所述内胆,所述内胆的顶部设置有瓶口,所述瓶口延伸至所述顶盖的外部,所述瓶口内设置有密封塞,所述瓶身外部的靠近顶部位置处对称设置有两个旋转座,两个所述旋转座位于所述瓶身的直径线上,在两个所述旋转座之间配合有把手,所述瓶身侧面的中部位置处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的底部设置有卡槽,在所述卡槽内设置有配合所述瓶身用的螺丝,在所述瓶身的侧面、位于所述卡块的下方设置有垫块。
优选地,所述瓶身的底部设置有环形的防滑垫,所述防滑垫与所述瓶身之间胶合固定,所述防滑垫的厚度为1mm-2mm。
优选地,所述密封塞为木质塞,所述密封塞具有一个圆锥形的外表面,所述密封塞通过圆锥形的外表面与所述瓶口之间形成密封,所述密封塞的顶部设置有受力片,所述受力片安插至所述密封塞内。
优选地,所述垫块为海绵垫块,所述垫块与所述瓶身之间胶合固定,所述垫块的厚度不小于所述卡槽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通过在瓶身的侧面设置有卡块,可以将瓶身固定在菜篮子的侧壁上,菜篮子的侧壁配装在卡槽内,此时通过垫块与菜篮子的侧壁形成支撑,进一步增加稳定性,避免打翻,同时本装置将固定内胆用的顶盖设置在顶部,相比较传统技术的保温瓶而言,有效避免从瓶身的底部掉出,使用更加可靠,本装置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阅图1所示的一种防滑保温瓶,包括瓶身1,所述瓶身1的下端设置有凹槽101,在所述凹槽101的轴心位置处设置有调节螺丝2,在所述瓶身1的内部活动设置有托板3,所述调节螺丝2与所述托板3的下端面相抵,在所述瓶身1的内部设置有内胆4,所述内胆4的下端支撑在所述托板3的顶部,在所述瓶身1的顶部设置有顶盖5,所述顶盖5的内表面贴合所述内胆4,所述内胆4的顶部设置有瓶口401,所述瓶口401延伸至所述顶盖5的外部,所述瓶口401内设置有密封塞6,所述瓶身1外部的靠近顶部位置处对称设置有两个旋转座7,两个所述旋转座7位于所述瓶身1的直径线上,在两个所述旋转座7之间配合有把手8,所述瓶身1侧面的中部位置处设置有卡块9,所述卡块9的底部设置有卡槽901,在所述卡槽901内设置有配合所述瓶身1用的螺丝911,在所述瓶身1的侧面、位于所述卡块的下方设置有垫块10。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瓶身1的底部设置有环形的防滑垫11,所述防滑垫11与所述瓶身1之间胶合固定,所述防滑垫11的厚度为2mm。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密封塞6为木质塞,所述密封塞6具有一个圆锥形的外表面,所述密封塞6通过圆锥形的外表面与所述瓶口401之间形成密封,所述密封塞6的顶部设置有受力片661,所述受力片661安插至所述密封塞6内。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垫块10为海绵垫块,所述垫块10与所述瓶身1之间胶合固定,所述垫块10的厚度不小于所述卡槽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通过在瓶身的侧面设置有卡块,可以将瓶身固定在菜篮子的侧壁上,菜篮子的侧壁配装在卡槽内,此时通过垫块与菜篮子的侧壁形成支撑,进一步增加稳定性,避免打翻,同时本装置将固定内胆用的顶盖设置在顶部,相比较传统技术的保温瓶而言,有效避免从瓶身的底部掉出,使用更加可靠,本装置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适合推广使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