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讲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2565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多媒体讲台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讲台,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媒体讲台。



背景技术:

多媒体讲台教学是利用计算机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这需要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才能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但现在的多媒体讲台上计算机的键盘大多是向外抽拉,使教师远离了讲台增加了与显示屏之间的视距,再加上显示屏倾角设计的不合理,使教师在低头弯腰的情况下才能看清图像,长期采用这种姿势容易诱发腰椎病、颈椎病,另外中控滑盖和键盘滑盖采用导轨式设计,在推拉的时候容易发生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布局合理的多媒体讲台。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媒体讲台,包括上台体和下台体,所述上台体与所述下台体连接,所述上台体顶面左侧设置有倾斜的显示屏,显示屏下方对应位置设置有键盘放置槽,所述显示屏右侧设置有中控凹槽,所述中控凹槽右侧设置有粉笔放置区,所述中控凹槽和粉笔放置区下方设置有鼠标放置区,所述上台体右侧设置有储物抽屉,所述下台体左侧设置有展台放置抽屉,后侧设置有计算机主机控制门。

所述上台体和所述下台体采用箱盒式结构,所述键盘放置槽上端设置有键盘槽滑盖,所述中控凹槽上端设置有中控凹槽滑盖,键盘槽滑盖和中控凹槽滑盖均采用左右平推滑盖。

所述鼠标放置区左上角设置有一个滑盖锁,所述储物抽屉内设置有茶杯放置区,所述上台体顶面四周采用圆弧三包围凸出结构,凸出结构上设置有木纹装饰板。

所述展台放置抽屉采用导轨式安装,所述计算机主机控制门上设置有散热格栅,所述计算机主机控制门包括左开门和右开门,右开门上设置有计算机主机控制窗口。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键盘放置槽采用左右推滑盖设计,使教师可紧贴讲台从而减少了与显示屏之间的视距,另外合理的显示屏倾角(21°-25°)设计,让教师能不需要弯腰就轻松的看清图像,降低了教师身体和眼睛的疲劳。

2、本实用新型采用分体式设计,可拆卸,易于安装,并且键盘槽滑盖和中控凹槽滑盖采用左右平推滑盖,减少了因使用导轨推拉滑盖造成的频繁故障,增加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3、本实用新型中上台体四周采用三包围凸出结构,使本实用新型更加安全美观,上台体右侧的储物抽屉能够放置教师的茶杯以及其他杂物,使用方便。

4、本实用新型不仅桌面布局合理,而且下台体设置有左开门和右开门以及计算机主机控制窗口,便于对主机的控制和对本实用新型的检修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媒体讲台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多媒体讲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参见图1和图2:图中,1-上台体,2-下台体,3-显示屏,4-键盘放置槽,5-中控凹槽,6-粉笔放置区,7-鼠标放置区,8-储物抽屉,9-展台放置抽屉,10-键盘槽滑盖,11-中控凹槽滑盖,12-滑盖锁,13-茶杯放置区,14-木纹装饰板,15-散热格栅,16-左开门,17-右开门,18-计算机主机控制窗口。

实施例:一种多媒体讲台,包括上台体1和下台体2,上台体1与下台体2连接,上台体1顶面左侧设置有倾斜的显示屏3,显示屏与平面呈21°—25°的夹角,显示屏3下方对应位置设置有键盘放置槽4,显示屏3右侧设置有中控凹槽5,中控凹槽5右侧设置有粉笔放置区6,中控凹槽5和粉笔放置区6下方设置有鼠标放置区7,上台体1右侧设置有储物抽屉8,下台体2左侧设置有展台放置抽屉9,后侧设置有计算机主机控制门。

上台体1和下台体2采用箱盒式结构,键盘放置槽4上端设置有键盘槽滑盖10,中控凹槽5上端设置有中控凹槽滑盖11,键盘槽滑盖10和中控凹槽滑盖11均采用左右平推滑盖。

鼠标放置区7左上角设置有一个滑盖锁12,滑盖锁12同时控制键盘槽滑盖10和中控凹槽滑盖11,储物抽屉8内设置有茶杯放置区13,上台体1顶面四周采用圆弧三包围凸出结构,凸出结构上设置有木纹装饰板14。

展台放置抽屉9采用导轨式安装,展台放置抽屉门上设置有抽屉锁,计算机主机控制门上设置有散热格栅15,计算机主机控制门包括左开门16和右开门17,右开门17上设置有计算机主机控制窗口18和开门锁,计算机主机控制窗口上设置有窗口锁,下台体2下端设置有进线孔。

操作时,利用钥匙打开滑盖锁12,推开中控凹槽滑盖11,打开中控凹槽5里的电源开关,推开键盘槽滑盖10露出键盘放置槽4里的键盘,在储物抽屉8内拿出鼠标放在鼠标放置区7,打开设置下下台体2内腔的计算机主机,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讲台讲解教学内容,如果有需要展示的教具可以将展台放置抽屉9打开,将要展示的教具放在上面进行展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例而已,并未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