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可调节生理颈枕及枕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26386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高度可调节生理颈枕及枕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床上用品,尤其涉及一种高度可调节生理颈枕及枕套。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人生活、工作习惯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长期使用电脑及手机的人群中尤为突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长期保持颈肩部屈曲姿势,使局部骨关节、韧带及肌肉组织长期处于“工作状态”,若睡眠时肩背部都还处于悬空状态则会导致更长时间的肌肉疲劳,此时,要想通过新陈代谢来进行自体修复已不可能实现。因此,正确的姿势及合理的体位变换虽是预防颈椎病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良好的睡姿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保持正确的睡姿不但可以改善睡眠质量,还能够让颈肩部肌肉松弛,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及延缓颈椎病的进展。传统的棉枕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平均的弧度设计不但不能分别调节仰卧以及侧卧时颈项部的生理曲度,甚至有可能因不合理的曲度设计而加速颈椎病的发展。

经检索相关专利文献发现,授权公告号为CN 202775453 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结构式物理调治护颈保健枕头”,以及授权公告号为CN 104433583 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凹形力学颈枕康复枕头”,上述两种专利设计均从适应不同睡姿的角度对枕头做出了有益的改进,值得肯定,但此二者在仰卧时对肩背部缺乏支撑,同时对颈项部缺乏高度调节机制。从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上可以发现,长期的保持颈项部前屈姿势是形成颈椎病最重要原因,那么,恢复颈椎的生理前屈度则是最为重要的防治措施,但在临床工作中却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医生告诉病人需要将颈项部垫高、头枕部放低来恢复颈椎生理曲度,而病人却很难做到,因为病人早已适应了原来枕头的高度,突然由前屈变为后伸的颈部姿势使病人无所适从,睡眠质量反而变差,导致最终放弃该方法。因此,缺乏颈项部曲度调节机制的产品难以达到很好的实用效果,而缺乏肩背部支撑则不能很好地放松肩背部肌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市面上现有颈椎保健枕及相关专利产品的设计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高度可调节生理颈枕及枕套”,该颈枕及枕套通过满足人体颈肩部生理高度及曲度的不同需求的设计,来适应人们的不同睡姿,从而达到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放松颈肩部肌肉的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度可调节生理颈枕及枕套,其包括一体成型的枕芯,配套设计的枕套,以及不同卧姿时的颈部高度调节系统。

所述的一体成型枕芯为天然乳胶或记忆海绵等可回弹材料制成,其整体大致呈一长方体形状,中部高度低于两侧,两侧部分的顶面有球凹状下沉设计,而中间部分的顶面则有较大的球凹状下沉设计,在其下缘两侧有颈部斜坡,颈部斜坡以下为裙摆样斜坡,其边缘为弧形,其宽度小于肩距,其与主体平顺过渡。

所述的配套设计的枕套根据枕芯形状适配设计,其面料具有一定弹性,在其底面内层设计有多个带褶边的口袋,口袋大小正好可容纳相应的气囊并可完成充气,充气后气囊位置不发生改变,其中两侧部分有开口向纵轴线的较大口袋,中间部分偏下处有开口向上的长方形口袋,其外上方另有一较小的口袋,枕套底部设置有拉链,方便拆洗。

所述的颈部高度调节系统主体为橡胶气囊,并有充气球囊和密封连接管配合气囊使用,其中两侧为侧方环形气囊,有气囊间密封连接管与中部气囊相通,气囊间密封连接管上有气囊间卡子控制气流的通过;中部偏下方为长扁形的中部气囊,有一充气球囊通过球囊密封连接管与其相连,球囊密封连接管上设置有一枚滑动气阀来控制气流;各气囊放置在相应的口袋中,球囊在不使用时也放置在中部的小口袋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一体成型的枕芯,可满足使用者在仰卧及侧卧时颈肩部的生理曲度,使人体在睡眠时可保持正确的姿势,只有保持良好的睡姿时颈肩部的各组肌群、韧带及对应关节面才能处于松弛状态,颈椎椎间盘内压力才最低,睡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此时,在工作期间造成的颈肩部劳损才有机会通过新陈代谢得到修复。本实用新型枕芯部分由可回弹材料制成,可自动适应细小变化,仰卧时颈项部的适形设计可维持正常的颈椎生理前屈度数,当需要翻身侧卧时,以肩部为轴的转动及顺枕芯颈部斜坡的向外滚动可使头颈部顺利到达侧方平台,无需移动枕头或垫高枕头的多余动作。当需要调整颈部曲度时,通过气囊的合理充填即可实现,并可根据具体情况来满足差异化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枕芯部分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枕芯部分的俯视立体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枕芯部分的前上方视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枕芯部分的前上方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枕套部分内面底层的俯视图。

图4-1为本实用新型完整使用时的俯视图。

图4-2为图4-1的A-A剖视图。

图4-3为图4-1的B-B剖视图。

图5-1为本实用新型仰卧使用时的效果图。

图5-2为本实用新型侧卧使用时的效果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枕芯体;2.枕套;3.中部气囊;4.侧方环形气囊;12.中部球凹状下沉;13.侧方球凹状下沉;14.裙摆样斜坡;15.中部凹陷下缘;16.颈部斜坡;21.侧方口袋;22.中部中央口袋;23.中部侧方口袋;24.枕套拉链;31.球囊密封连接管;32.滑动气阀;33.充气球囊;41. 气囊间密封连接管;42.气囊间卡子。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新型的高度可调节生理颈枕及枕套,枕芯1按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枕套2内层底面有多个带褶边的口袋21-23,其内依次对应放置侧方环形气囊4、中部气囊3及充气球囊33,将枕芯1放入枕套2中使用。

图1-1、图1-2、图2-1、图2-2中,枕芯1中部顶面为球凹状下沉12,在仰卧时容纳头枕部;球凹状下沉12的下缘15为低切迹设计,托住颈项部;下方的裙摆样斜坡14支撑肩背部,避免肩背部悬空,在共同维持颈椎前屈度的同时又让肩背部肌肉在轻度后伸位放松,起到缓解肩背肌疲劳的作用。当需要翻身侧卧时,以肩部为轴的转动及顺枕芯颈部斜坡16的向外滚动可使头颈部顺利到达侧方平台,此时,侧方球凹状下沉13容纳侧面部,肩宽与侧方平台高度相等,使颈部保持中立位。所以,不管是仰卧还是侧卧,该枕芯都可以使人体颈肩部维持正常的生理曲度,并且在多处形成有效支撑,避免因悬空造成局部肌肉持续工作而产生“落枕”、肌肉发僵及慢性劳损。

图3中,侧方口袋21、中部中央口袋22、中部侧方口袋23均为带褶边设计,以便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气囊充气。充气球囊33平时一般放置于中部侧方口袋23内,此处在仰卧或侧卧时不会长期受压,当需要使用时再通过枕套拉链24取出。中部气囊3为长扁状设计,两侧侧方环形气囊4呈一环形中空,三部分气囊之间通过气囊间密封连接管41连接,密封连接管上设置有卡子,可以阻止气流通过,充气球囊33通过球囊密封连接管31与中部气囊3相连,同样可通过滑动气阀32阻断气流。当需要三部分气囊都充气时,将卡子42和滑动气阀32都打开,按压球囊使各囊内压力适宜,再夹闭滑动气阀32阻断气流;当仅需要单侧侧方环形气囊4充气时,按上述步骤充气后夹闭该侧气囊间卡子42;当需要调整侧方环形气囊4与中部气囊3不同压力时,先将侧方环形气囊4压力调整完成后夹闭该侧气囊间卡子42,再通过球囊给中部气囊充气或放气,达到合理的压力。

图4-2、5-1中,枕芯1装入枕套2并给中部气囊3充气后,从A-A的剖视图可以看到中部凹陷下缘15处高度提升,仰卧时项部被稳定地托住,头枕部下沉较多,整个颈项部和肩背部均得到良好的支撑,通过气囊内充气程度的增减可将颈椎前屈度合理调节。

图4-3、5-2中,枕芯1装入枕套2并给侧方环形气囊4充气后,从B-B的剖视图可以看到充气状态下气囊所处的位置,当使用者采取侧卧姿势时,侧方环形气囊4的上下部对头部形成整体抬升,在合理的高度维持颈部曲度,并可避免颈部受力而影响呼吸及血流,而侧方环形气囊4的中央区域无抬升效果,可以减少耳部受压。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度可调节生理颈枕及枕套,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