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暗门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1198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暗门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家装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隐蔽性良好的暗门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室内环境中,安装暗门通常采用采用门套、门框、合页及暗门的方式组装。门套安装在墙体上,门框隐蔽安装于门套内,并通过合页将暗门与门框连接。这种结构的暗门需要安装门套,不仅结构比较复杂而且在安装完成后通常存在暗门、门套与墙体三者不连续的问题,导致暗门安装后的隐蔽性不佳。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暗门连接结构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此外,暗门和门框通常都是由硬质材料制成的,因此在关门时暗门的自由端经常会和门框发生碰撞,不仅噪音较大而且影响暗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了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隐蔽性良好的暗门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暗门连接结构,包括固定于墙体的门框以及安装于门框上的暗门,所述门框包括固定于墙体的左、右门框本体以及分别安装于左、右门框本体相对内侧面上的“L”形连接件,所述“L”形连接件的弯折部分别凸出于左、右门框本体的后端面;所述墙体的后端面上设有装饰面板,所述装饰面板覆盖于墙体后端面和左、右门框本体的后端面并与“L”形连接件的弯折部平齐;所述暗门安装于“L”形连接件上,且暗门的后端面的两侧边缘形成与“L”形连接件的弯折部配合的台阶状。

进一步的,所述暗门通过合页的方式连接于“L”形连接件,且暗门的前端面上设有把手。只在暗门的前端面上设置把手,而没有在后端面上设置把手,这样有助于增强隐蔽性。

更进一步的,所述左、右门框本体呈长方体形,且左、右门框本体的前端面与墙体的前端面平齐。

再进一步的,所述“L”形连接件的弯折部上设有防撞条。不仅可以保护暗门和门框,而且降低了关门时的噪音。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采用装饰面板、门框以及暗门的连接结构,不仅省去了门套结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而且装饰面板通常与暗门的颜色图案相近,使得暗门的隐蔽性较为理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中弯折部与防撞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照图1,一种暗门连接结构,包括固定于墙体1的门框以及安装于门框上的暗门2。所述门框包括分别固定安装于墙体相对侧面上的左、右门框本体3、4以及分别安装于左、右门框本体3、4相对内侧面上的“L”形连接件31、41,“L”形连接件31、41与暗门2的材质相同(例如都可以是同一种木质),所述“L”形连接件31、41的弯折部311、411分别凸出于左、右门框本体3、4的后端面。所述左、右门框本体3、4均为长方体形,并通过螺钉5固定在相应墙体1的侧面,左、右门框本体3、4的宽度与墙体1的宽度相同,且左、右门框本体3、4的前、后端面和墙体1的前、后端面平齐。所述墙体1的后端面上设有装饰面板6,装饰面板6的图案和颜色与暗门2及“L”形连接件31、41相近或相同,装饰面板6同时覆盖于墙体1后端面和左、右门框本体31、41的后端面并且与“L”形连接件31、41的弯折部311、411平齐;所述暗门2通过合页7安装于“L”形连接件31、41上,且暗门2的后端面的两侧边缘形成与弯折部311、411配合的台阶状。

本实用新型的暗门2只在其前端面上设置一个把手8,可从暗门2的后端面推入,并通过暗门2前端面的把手8锁死。只在暗门2的前端面上设置把手8,而没有在后端面上设置,这样有助于增强隐蔽性。另外,为了保护暗门2和门框,并降低关门时的噪音,通常需要在弯折部311、411上设置防撞条9。

实施例二

参照图2,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所述弯折部311上设有防撞机构,该防撞机构包括限位面板10、活动杆11以及多根弹簧12,所述弯折部311上开设有沿弯折部311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凹槽13,该条形凹槽13的横截面形状大致呈“凸”字形,弹簧13均卡设于“凸”字形条形凹槽13的底部。所述限位面板10覆盖于弯折部311的外表面且限位面板10在条形凹槽13的槽口处预留一长条形的开口101;所述弹簧12的一端均固定安装于条形凹槽13的底部,所述活动杆11的横截面为上小下大的两个矩形,活动杆11的外侧形成一个水平的端面,该水平端面上设有弹性垫14。活动杆11的内侧抵靠于弹簧12的自由端,活动杆11的外侧穿过长条形的开口101,活动杆11的内侧面与条形凹槽13底部之间预留一定的活动空间,方便活动杆11前后运动。关门时,暗门撞击在弹性垫14上并压迫活动杆11往内运动,此时弹簧12会受到压缩并产生向外的反作用力以减小碰撞时门框的受力,实现关门时的“软着陆”,进而减少噪音。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