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子母茶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4385阅读:10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子母茶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具领域,更具体的讲是一种子母茶杯。



背景技术:

茶杯作为盛茶用具,一般可分大小两种:小茶杯主要用于乌龙茶的品啜,亦叫品茗杯,是与闻香杯配合使用的;大茶杯也可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主要用于高级细嫩名茶的品饮。但是现有大茶杯存在以下缺点:1.并不能单单依靠自身很好的将茶叶与茶水分开,影响人们饮茶;2.无法根据个人需要掌控杯中茶叶的浸泡时间,容易在热水中浸泡过久,导致茶水味道过浓;3.无法将泡开的茶叶与茶水分离并妥善存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子母茶杯,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大茶杯无法将轻易的茶叶与茶水分开,并且也无法存放茶叶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子母茶杯,包括母杯和子杯,所述子杯呈半圆柱形,子杯的底面设有复数个细孔;所述母杯包括圆形底盘,所述圆形底盘的上端面设有一半圆形筒体,该半圆形筒体与子杯可拼凑成一完整的圆柱形,半圆形筒体的上端面设有一与之密封对接的圆形筒体,使得母杯的内部在圆形筒体与半圆形筒体的对接处形成一用于放置子杯的台阶面,母杯的外部形成一用于放置并固定子杯的收容槽。

进一步,所述母杯和子杯的外侧壁均嵌设有复数条磁铁,所述子杯通过磁铁的吸附作用固定于收容槽内。

进一步,所述母杯的外侧壁设有L形杯把,所述子杯的外侧壁设有条形杯把,子杯放置于收容槽时,L形杯把与条形杯把拼凑成一匚字形杯把。

进一步,所述圆形筒体的内直径与子杯的外直径相同。

进一步,所述圆形底盘、半圆形筒体和圆形筒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所述圆形底盘的上端面设有一集水槽。

进一步,所述母杯和子杯均为陶瓷制品。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包括母杯和子杯,子杯呈半圆柱形,子杯的底面设有复数个细孔;母杯包括圆形底盘、半圆形筒体和圆柱形,半圆形筒体的上端面设有一与之密封对接的圆形筒体,母杯的内部在圆形筒体与半圆形筒体的对接处形成一用于放置子杯的台阶面,母杯的外部形成一用于放置并固定子杯的收容槽。需要泡茶时,将茶叶放于子杯内,再把子杯放入母杯的圆形筒体内,倒入热水,进行冲泡;待茶水浓度达到饮用要求后,把盛有茶叶的子杯取出并重新放置于收容槽内,供下次冲泡时使用。可将本实用新型可以将茶叶与茶水分开放置,并且可以妥善收藏茶叶;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控制茶水的浓度,使用起来方便顺手。

附图说明

图1为子杯放置于收容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子杯与母杯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子杯的倒置示意图。

图4为子杯放于母杯内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一种子母茶杯,包括母杯1和子杯2。其中,子杯2呈半圆柱形,子杯2的底面设有复数个细孔22。母杯1包括圆形底盘11,圆形底盘11的上端面设有一半圆形筒体12。该半圆形筒体12与子杯2可拼凑成一完整的圆柱形。半圆形筒体12的上端面设有一与之密封对接的圆形筒体13,使得母杯1的内部在圆形筒体13与半圆形筒体12的对接处形成一用于放置子杯的台阶面14,母杯1的外部形成一用于放置并固定子杯2的收容槽15。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作为优选方案:母杯1和子杯2的外侧壁均嵌设有复数条磁铁4,子杯2通过磁铁4的吸附作用固定于收容槽15内。

参照图1、图2和图4,具体地,母杯1的外侧壁设有L形杯把16,子杯2的外侧壁设有条形杯把21。子杯2放置于收容槽15时,L形杯把16与条形杯21把拼凑成一匚字形杯把。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圆形筒体13的内直径与子杯2的外直径相同。这样,子杯2放置于圆形筒体13内转动时不会晃动。

参照图1、图2和图4,作为优选方案:母杯1和子杯2均为陶瓷制品。圆形底盘11、半圆形筒体12和圆形筒体13一体成型。

参照图1、图2和图4,作为优选方案:圆形底盘11的上端面设有一集水槽110。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当子杯2放置于收容槽15时,本实用新型可以当做普通杯子使用。需要泡茶时,将茶叶放于子杯2内,再把子杯2放入母杯1的圆形筒体13内,并使子杯2的底部与台阶面14相抵触,倒入热水。当冲泡量较小(杯中的最终水位高度低于子杯2的底面)时,当可以让子杯2的整个底部与台阶面14重叠,台阶面14的阻碍作用让热水在子杯2中停留的时间延长,保证茶水浓度;还可以通过旋转子杯2,改变子杯2的底部与台阶面14的错开程度;当冲泡量较大时(杯中的最终水位高度高于子杯2的底面)时,怎么放置子杯2都可以,差别不大;待茶水浓度达到饮用要求后,取出子杯2,并尽可能地让子杯2的水滴漏干净;最后把盛有茶叶的子杯2重新放置于收容槽15内,供下次冲泡时使用。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