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静电地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5124阅读:7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静电地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纤维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静电地毯。



背景技术:

地毯,是以棉、麻、毛、丝、草等天然纤维或化学合成纤维类原料,经手工或机械工艺进行编结、栽绒或纺织而成的地面铺敷物。是一种家庭、酒店常用的地面装饰品,它兼具美观和实用功能,但地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舒适和欢娱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隐患。由于地毯面积大、重量重,因此不方便经常更换清洗,这样就导致了地毯很容易成为细菌和螨虫的寄居地。当室内的温度达到这些细菌孳生的理想温度和湿度时就会导致室内环境的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由于地毯材料容易产生静电,就容易产生静电伤害,同时还易吸附灰尘,更容易滋生细菌。

此外,由于地毯经常会被拖拽移位,由于地毯面积大、重量重,地毯容易被磨损破洞。并且,现有技术中的地毯的手感较差,舒适性差,使用者体验感差。

因此,亟需兼顾舒适和抗静电防尘及耐磨的地毯。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静电地毯,结构简单、合理,易于实现,地毯表面不会产生静电,底部耐磨,任意拖拽也不会损坏地毯,地毯使用寿命长,经久耐用,性价比高。

技术方案:一种抗静电地毯,由内芯、抗静电层和耐磨层组成,所述内芯上层设有抗静电层,内芯下层设有耐磨层。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静电地毯结构简单、合理,易于实现,地毯表面不会产生静电,底部耐磨,任意拖拽也不会损坏地毯,地毯使用寿命长,经久耐用,性价比高。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静电地毯,所述内芯包括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所述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依次交织成斜纹组织单元。纤维层采用斜纹组织单元,其强度高,柔软性好,舒适性佳。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静电地毯,所述斜纹组织单元中的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三上一下设置。斜纹组织单元的悬垂性好,且易于实现。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静电地毯,所述经向纤维束包括羊毛纤维、棉纤维和涤纶纤维,所述羊毛纤维和棉纤维呈螺旋捻合结构,所述涤纶纤维穿插于所述羊毛纤维和棉纤维中。经向纤维束结构合理,羊毛纤维和棉纤维呈螺旋捻合增加了经向纤维束的蓬松性能,柔顺性好且结构强度高,韧性好,涤纶纤维不易被拉断,保证了纤维的强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体的舒适性。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静电地毯,所述纬向纤维束包括羽绒纤维、羊绒纤维和亚麻纤维,所述羽绒纤维和羊绒纤维采用粘胶连接,所述羽绒纤维和羊绒纤维的外侧裹覆亚麻纤维。纬向纤维束结构合理,柔顺性和舒适性好,且外侧裹覆亚麻纤维降低了温度、湿度对纤维的强力的影响,同时提高了复合纤维整体的舒适性。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静电地毯,所述经向纤维束为Z捻向。经向纤维束生产简单,应用方便。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静电地毯,所述耐磨层内设有玻璃纤维网骨架。玻璃纤维网骨架可以有效保证耐磨层的刚性强度和结构稳定性,提高地毯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静电地毯,所述内芯、抗静电层和耐磨层一体热固成型。一体热固成型的成型性好,结构稳定性好,抗静电地毯性能稳定。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静电地毯,所述抗静电层涂布于内芯上,所述抗静电层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聚氨酯丙烯酸脂25-35份

十二烷基磺酸钠12-20份

滑石粉 0.2-1份

导电云母粉3-8份

碳化硅5-12份

二丙二醇单甲醚15-30份

高岭土5-12份

偏硼酸钡8-20份。

抗静电层组分合理,抗静电效果好,可以有效避免地毯产生静电,防止静电造成危害,还能降低灰尘吸附。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静电地毯,结构简单、合理,易于实现,地毯的柔顺性和舒适性佳,同时地毯表面不会产生静电,防止静电造成危害,还能降低灰尘吸附。底部耐磨,任意拖拽也不会损坏地毯,地毯使用寿命长,经久耐用,性价比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抗静电地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抗静电地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抗静电地毯的经向纤维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抗静电地毯的纬向纤维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抗静电地毯的玻璃纤维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芯、11经向纤维束、111羊毛纤维、112棉纤维、113涤纶纤维、12纬向纤维束、121羽绒纤维、122羊绒纤维、123亚麻纤维、2抗静电层、3耐磨层、31玻璃纤维网骨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的抗静电地毯,由内芯1、抗静电层2和耐磨层3组成,所述内芯1上层设有抗静电层2,内芯1下层设有耐磨层3,并且所述内芯1、抗静电层2和耐磨层3一体热固成型。其中,如图5所示,所述耐磨层3内设有玻璃纤维网骨架31。此外,所述内芯1包括经向纤维束11和纬向纤维束12,所述经向纤维束11和纬向纤维束12依次交织成斜纹组织单元,并且,所述斜纹组织单元中的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三上一下设置。

其中,如图3所示,所述经向纤维束11包括羊毛纤维111、棉纤维112和涤纶纤维113,所述羊毛纤维111和棉纤维112呈螺旋捻合结构,所述涤纶纤维113穿插于所述羊毛纤维111和棉纤维112中,且所述经向纤维束11为Z捻向。另,如图4所示,所述纬向纤维束12包括羽绒纤维121、羊绒纤维122和亚麻纤维123,所述羽绒纤维121和羊绒纤维122采用粘胶连接,所述羽绒纤维121和羊绒纤维122的外侧裹覆亚麻纤维123。

此外,所述抗静电层2涂布于内芯1上,所述抗静电层2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聚氨酯丙烯酸脂25份

十二烷基磺酸钠12份

滑石粉 0.2份

导电云母粉3份

碳化硅5份

二丙二醇单甲醚15份

高岭土5份

偏硼酸钡8份。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的抗静电地毯,由内芯1、抗静电层2和耐磨层3组成,所述内芯1上层设有抗静电层2,内芯1下层设有耐磨层3,并且所述内芯1、抗静电层2和耐磨层3一体热固成型。其中,如图5所示,所述耐磨层3内设有玻璃纤维网骨架31。此外,所述内芯1包括经向纤维束11和纬向纤维束12,所述经向纤维束11和纬向纤维束12依次交织成斜纹组织单元,并且,所述斜纹组织单元中的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三上一下设置。

其中,如图3所示,所述经向纤维束11包括羊毛纤维111、棉纤维112和涤纶纤维113,所述羊毛纤维111和棉纤维112呈螺旋捻合结构,所述涤纶纤维113穿插于所述羊毛纤维111和棉纤维112中,且所述经向纤维束11为Z捻向。另,如图4所示,所述纬向纤维束12包括羽绒纤维121、羊绒纤维122和亚麻纤维123,所述羽绒纤维121和羊绒纤维122采用粘胶连接,所述羽绒纤维121和羊绒纤维122的外侧裹覆亚麻纤维123。

此外,所述抗静电层2涂布于内芯1上,所述抗静电层2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聚氨酯丙烯酸脂35份

十二烷基磺酸钠20份

滑石粉 1份

导电云母粉8份

碳化硅12份

二丙二醇单甲醚30份

高岭土12份

偏硼酸钡20份。

实施例3

如图1-2所示的抗静电地毯,由内芯1、抗静电层2和耐磨层3组成,所述内芯1上层设有抗静电层2,内芯1下层设有耐磨层3,并且所述内芯1、抗静电层2和耐磨层3一体热固成型。其中,如图5所示,所述耐磨层3内设有玻璃纤维网骨架31。此外,所述内芯1包括经向纤维束11和纬向纤维束12,所述经向纤维束11和纬向纤维束12依次交织成斜纹组织单元,并且,所述斜纹组织单元中的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三上一下设置。

其中,如图3所示,所述经向纤维束11包括羊毛纤维111、棉纤维112和涤纶纤维113,所述羊毛纤维111和棉纤维112呈螺旋捻合结构,所述涤纶纤维113穿插于所述羊毛纤维111和棉纤维112中,且所述经向纤维束11为Z捻向。另,如图4所示,所述纬向纤维束12包括羽绒纤维121、羊绒纤维122和亚麻纤维123,所述羽绒纤维121和羊绒纤维122采用粘胶连接,所述羽绒纤维121和羊绒纤维122的外侧裹覆亚麻纤维123。

此外,所述抗静电层2涂布于内芯1上,所述抗静电层2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聚氨酯丙烯酸脂90份

十二烷基磺酸钠15份

滑石粉 0.6份

导电云母粉5份

碳化硅9份

二丙二醇单甲醚22份

高岭土8份

偏硼酸钡15份。

实施例4

如图1-2所示的抗静电地毯,由内芯1、抗静电层2和耐磨层3组成,所述内芯1上层设有抗静电层2,内芯1下层设有耐磨层3,并且所述内芯1、抗静电层2和耐磨层3一体热固成型。其中,如图5所示,所述耐磨层3内设有玻璃纤维网骨架31。此外,所述内芯1包括经向纤维束11和纬向纤维束12,所述经向纤维束11和纬向纤维束12依次交织成斜纹组织单元,并且,所述斜纹组织单元中的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三上一下设置。

其中,如图3所示,所述经向纤维束11包括羊毛纤维111、棉纤维112和涤纶纤维113,所述羊毛纤维111和棉纤维112呈螺旋捻合结构,所述涤纶纤维113穿插于所述羊毛纤维111和棉纤维112中,且所述经向纤维束11为Z捻向。另,如图4所示,所述纬向纤维束12包括羽绒纤维121、羊绒纤维122和亚麻纤维123,所述羽绒纤维121和羊绒纤维122采用粘胶连接,所述羽绒纤维121和羊绒纤维122的外侧裹覆亚麻纤维123。

此外,所述抗静电层2涂布于内芯1上,所述抗静电层2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聚氨酯丙烯酸脂25份

十二烷基磺酸钠20份

滑石粉 0.2份

导电云母粉5份

碳化硅10份

二丙二醇单甲醚30份

高岭土5份

偏硼酸钡12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