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音防盗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1130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盗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隔音防盗门。



背景技术:

防盗门除了防盗的用途外,其优良的隔音性能也是其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目前很多防盗门的隔音只是单纯利用门体内的填充材料,例如说橡塑混合板、蜂窝板等,并没有利用声学的原理对其内部的结构进行改进,因此可以说,防盗门的隔音性能还有较大的提升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隔音效果较好的隔音防盗门。

本实用新型的隔音防盗门包括门体和门体内的填充物,填充物的表面与门体的内侧面紧密接触;所述填充物由骨架和附着于骨架上的发泡层构成,所述骨架由中部的隔音板及位于隔音板两侧的若干伞状的散音部构成,所述散音部的直径较小的一端与隔音板固定连接;所述发泡层附着于隔音板上,并填充于散音部内以及散音部与隔音板之间的间隙内。

上述防盗门的隔音原理如下:

当声波穿过门体而接触到填充物时,首先被发泡层吸收和消耗一部分能量,残存的声波穿过发泡层后,会被伞状的散音部所阻隔而产生反射,部分声波被同频的反射波干涉抵消,同时,隔音板也能够对声波起到阻隔作用。更为关键的是,穿过隔音板的声波在经过另一侧的散音部时,由于散音部的声阻与发泡层不同,因此部分声波会沿着散音部的本体方向来传播,改变了原来的方向,使得声波的能量更为分散,且相邻散音部传播出来的声波也会出现干涉抵消,从而进一步地将降低了声强。

对于人的耳朵来说,白噪声等无规律的噪声容易被忽略,而单一频率的噪声会引起格外的注意,针对这一点,本实用新型中位于隔音板同一侧面上的散音部的直径不同,以使反射的声波更为杂乱,降低单一频率的噪声,从而降低人们对该噪声的敏感度。

进一步地,位于隔音板两侧的散音部位置交错,以避免声波直接穿过两侧散音部。

具体来说,所述隔音板为蜂窝板,所述散音部为塑料制成,散音部粘贴于隔音板上;所述发泡层为聚氨酯发泡材料制成。上述隔音板、发泡层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吸收、隔音功能,而塑料制成的散音部便于生产制造,成本低,与发泡层的结合更加稳固。

本实用新型的隔音防盗门通过在填充物内增设具有声学隔音、散音效果的骨架,使得防盗门的隔音性能大大增强,且成本低、便于生产制造,具有很好的商业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隔音防盗门的剖视图。

附图标示:1、门体;2、隔音板;3、散音部;4、发泡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隔音防盗门包括门体1和门体1内的填充物,填充物的表面与门体1的内侧面紧密接触;所述填充物由骨架和附着于骨架上的发泡层4构成,所述骨架由中部的隔音板2及位于隔音板2两侧的若干伞状的散音部3构成,所述散音部3的直径较小的一端与隔音板2固定连接,且位于隔音板2同一侧面上的散音部3的直径不同(特指散音部3直径较大端的最外缘的直径);所述发泡层附着于隔音板2上,并填充于散音部3内以及散音部3与隔音板2之间的间隙内,从而使骨架、发泡层4形成一个整体。

在本实施例中,隔音板2为蜂窝板,散音部3为塑料制成,散音部3粘贴于隔音板2上;所述发泡层4为聚氨酯发泡材料制成。上述隔音板2、发泡层4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吸收、隔音功能,而塑料制成的散音部3便于生产制造,成本低,与发泡层4的结合更加稳固。

上述防盗门的隔音原理如下:

当声波穿过门体1而接触到填充物时,首先被发泡层4吸收和消耗一部分能量,残存的声波穿过发泡层4后,会被伞状的散音部3所阻隔而产生反射,部分声波被同频的反射波干涉抵消,同时,隔音板2也能够对声波起到阻隔作用。更为关键的是,穿过隔音板2的声波在经过另一侧的散音部3时,由于散音部3的声阻与发泡层4不同,因此部分声波会沿着散音部3的本体方向来传播,改变了原来的方向,使得声波的能量更为分散,且相邻散音部3传播出来的声波也会出现干涉抵消,从而进一步地将降低了声强。

单一频率的噪声进入到门体1内后,会被大小不一的散音部3反射而形成较为杂乱的噪声,即将单一频率的噪声转化为频率无规律的白噪声,从而降低人们对该噪声的敏感度。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隔音板2两侧的散音部3位置交错,以避免声波直接穿过两侧散音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