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盖及水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0247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杯盖及水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杯盖及水杯。



背景技术:

水杯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们饮水需求的重要容器,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通常情况下,水杯由杯体和杯盖组成,杯盖与杯体之间为螺纹连接。当需要饮水时,使用者先通过一只手攥紧杯体,再通过另一只手将杯盖从杯体上旋松,以将杯盖从杯体上拿下,从而实现饮水需求;当饮水完毕后,使用者仍然需要通过一只手攥紧杯体,再通过另一只手将杯盖旋入杯体上端的螺纹中,以将杯盖盖合,从而实现杯体的密闭。

这种通过螺纹连接将杯盖固定在杯体上的盖合方式,结构简单,连接可靠。但是,这种螺纹连接方式,需要使用者通过双手之间的配合操作才能将杯盖拿下,在一些场合中十分不便。此外,使用者在每次使用前和使用后,都需要将杯盖一圈圈地旋紧或者旋松才能将杯盖固定和拿下,盖合及开启效率十分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杯盖,以解决现有水杯开启不便及开合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杯盖,包括盖体、扣爪、按压件和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

所述盖体包括中空圆柱结构的外圈,在所述外圈内部的径向方向上固定设置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的外周均布设置有若干个贯通槽;在所述盖体的内侧壁还设置有限位槽;所述贯通槽与所述限位槽数量相匹配,且连通。

所述扣爪为倒“L”型,所述扣爪的竖直端穿过所述贯通槽设置,且由所述限位槽限位;所述扣爪与所述贯通槽匹配设置;且所述扣爪的竖直端端部设置有用于将杯体锁紧的爪钩;所述扣爪的外边角铰接于所述盖体的限位槽的上部位置处,且所述扣爪的水平端位于所述分隔件的上方。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在多个所述扣爪与所述分隔件之间。

所述分隔件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按压件进行限位的卡槽。

所述按压件设置在所述扣爪水平端的上方,所述按压件靠近所述扣爪的一侧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设置在各所述扣爪的上方;所述凸台的周围均布设置有若干个卡钩,所述卡钩设置在各所述扣爪之间,且所述卡钩卡接设置在所述卡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凸台上还设置有凸柱,在所述凸柱背离所述凸台的一端的圆周上设置有一圈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上固定套装有放气垫;所述分隔件上设置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孔径大于所述凸柱的轴径。

所述凸柱穿过所述中心孔,所述凸台与所述分隔件之间的所述凸柱上设置有第二弹性件,所述放气垫的上表面抵接设置在所述分隔件的下表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分隔件包括套设在一起的内圈和开盖构件,所述内圈为无底壳体结构,所述内圈的上端面中心部位向下凹陷有凹陷部;所述开盖构件为上端开口的壳体结构,且所述开盖构件的上端边缘沿其径向向外延伸有凸缘;所述开盖构件位于所述内圈侧壁与其凹陷部所围成的腔内,且两者相抵接。

所述开盖构件的侧壁与所述内圈的凹陷部侧壁之间设有第三弹性件,所述开盖构件底部上表面设有数个向上延伸且内部具有螺纹孔的限位柱,所述螺纹孔内匹配安装有用于对所述内圈进行限位的限位螺钉,所述内圈的凹陷部的底部设有与所述限位柱相匹配的通孔,所述限位柱穿过所述通孔设置。

所述卡槽设置在所述内圈上,且所述放气垫的上表面与所述开盖构件的底部的下表面相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和所述第三弹性件均为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贯通槽为3-6个。

进一步的,所述卡钩为3-6个,分别穿过各所述扣爪两两之间的间隙均匀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件为3-6个,各所述第一弹性件分别固定设置在各所述扣爪与所述分隔件之间。

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中空圆柱结构的外圈内部的径向方向上设置分隔件,并在分隔件的外周均布设置若干个贯通槽,在盖体的内侧壁设置限位槽,且贯通槽与限位槽数量相匹配,并连通。使倒“L”型的扣爪的竖直端穿过贯通槽,且由盖体内侧壁的限位槽对其进行径向限位,扣爪的外边铰接于盖体的限位槽的上部位置处,且扣爪的水平端位于分隔件的上方。其中,扣爪与贯通槽匹配设置,在扣爪的竖直端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将杯体锁紧的爪钩。并且,扣爪与分隔件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弹性件,在扣爪水平端的上方还设置有按压件,按压件靠近扣爪的一侧设置有凸台,凸台设置在扣爪的上方,在分隔件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按压件进行限位的卡槽。凸台的周围均布设置有若干个卡钩,卡钩设置在各扣爪之间,且卡钩卡接设置卡槽中。

当需要开启该杯盖时,使用者仅需通过单手将按压件按下,此时,倒“L”型的扣爪的水平端在按压件上的凸台的作用下被压下,同时,倒“L”型的扣爪的竖直端在盖体内侧壁上设置的限位槽中向外摆动,并通过该限位槽进行径向限位。当该倒“L”型的扣爪的竖直端摆动至一定位置后,位于扣爪的竖直端端部的爪钩即可将杯体松开,此时,使用者即可很方便地将杯盖从杯体上拿下。当使用者将手松开后,扣爪即在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实现复位,以准备下一次的按压开启动作。该杯盖在杯体上的盖合原理与上述将杯盖从杯体上拿下的原理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当使用者将按压件按下并将手松开后,通过设置在凹腔的外侧壁内部的卡槽,使设置在按压件下方的卡钩卡接于上述卡槽中,实现了按压件在竖直方向的可靠限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而造成的按压件向外弹出的不利情形,从而减少了由于按压件向外弹出而存在的安全隐患,使得该杯盖的开启与盖合更加可靠。

使用者仅需通过单手操作即可实现对该杯盖的开启及盖合动作,大大改善了传统螺旋盖合方式需要使用者通过双手操作的弊端。此外,该杯盖仅需简单的下压即可实现开启及盖合动作,效率较高,大大节省了使用者的时间。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杯,以解决现有水杯开启不便及开合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水杯,包括杯体和上述杯盖。

所述杯体的杯口外沿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爪钩卡合扣接在所述杯体上的凸缘。

进一步的,所述分隔件与所述杯体顶端面相接触的盖合面上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杯体的杯身为内外两层结构。

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杯体的杯口外沿设置用于使爪钩卡合扣接在杯体上的凸缘,利用爪钩将上述杯盖盖合在杯体上,其中,杯盖的具体结构、开启及盖合原理和有益效果已在上述杯盖的有益效果中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在使用时,使用者仅需通过单手操作即可实现对该杯盖的开启及盖合动作,大大改善了传统螺旋盖合方式需要使用者通过双手操作的弊端。此外,该杯盖仅需简单的下压即可实现开启及盖合动作,效率较高,从而有效地减少了使用者在开启及盖合杯盖过程中的时间消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杯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内圈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内圈与开盖构件装配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扣爪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开启状态下杯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杯盖盖合在杯体上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标:10-盖体;20-扣爪;30-按压件;40-第一弹性件;50-凸柱;60-放气垫;70-密封圈;80-第二弹性件;90-螺钉;100-第三弹性件;110-杯体;11-外圈;12-内圈;13-开盖构件;31-卡钩;51-环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杯盖,包括盖体10、扣爪20、按压件30和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40。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盖体10包括中空圆柱结构的外圈11,在外圈11内部的径向方向上固定设置有分隔件,分隔件的外周均布设置有若干个贯通槽,在盖体10的内侧壁还设置有限位槽,贯通槽与限位槽数量相匹配,且连通。盖体10的俯视结构如图2所示。扣爪20为倒“L”型结构,其中,扣爪20的竖直端穿过上述贯通槽设置,且由限位槽进行限位。扣爪20与贯通槽匹配设置,并且,在扣爪20的竖直端端部还设置有用于将杯体110锁紧的爪钩31,扣爪20的外边铰接于盖体10的限位槽的上部位置处,且扣爪20的水平端位于分隔件的上方。扣爪20的俯视结构如图3所示。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40设置在扣爪20与分隔件之间,并且,在扣爪20背离第一弹性件40的一侧设置有按压件30,其中,按压件30靠近扣爪20的一侧设置有凸台,凸台设置在扣爪的上方,凸台的周围均布设置有若干个卡钩31,卡钩31设置在各扣爪20之间,且卡钩31卡接设置在卡槽中,分隔件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按压件30进行限位的卡槽。

如图4所示,当需要开启该杯盖时,使用者仅需通过单手将按压件30按下,此时,倒“L”型的扣爪20的水平端在按压件30上的凸台的作用下被压下,同时,倒“L”型的扣爪20的竖直端在盖体10内侧壁上设置的限位槽中向外摆动,并通过该限位槽进行径向限位。当该倒“L”型的扣爪20的竖直端摆动至一定位置后,位于扣爪20的竖直端端部的爪钩即可将杯体110松开,此时,使用者即可很方便地将杯盖从杯体110上拿下。当使用者将手松开后,扣爪20即在第一弹性件40的弹性力作用下实现复位,以准备下一次的按压开启动作。该杯盖在杯体110上的盖合原理与上述将杯盖从杯体110上拿下的原理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当使用者将按压件30按下并将手松开后,通过设置在凹腔的外侧壁内部的卡槽,使设置在按压件30下方的卡钩31卡接于上述卡槽中,实现了按压件30在竖直方向的可靠限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第一弹性件40的弹性力而造成的按压件30向外弹出的不利情形,从而减少了由于按压件30向外弹出而存在的安全隐患,使得该杯盖的开启与盖合更加可靠。

使用者仅需通过单手操作即可实现对该杯盖的开启及盖合动作,大大改善了传统螺旋盖合方式需要使用者通过双手操作的弊端。此外,该杯盖仅需简单的下压即可实现开启及盖合动作,效率较高,大大节省了使用者的时间。

请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上述凸台上还可以设置凸柱50,在凸柱50背离凸台的一端的圆周上设置有一圈环形槽51,环形槽51上固定套装有放气垫60。并且,分隔件上设置有中心孔,其中,中心孔的孔径大于凸柱50的轴径。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凸柱50穿过上述中心孔设置,在凸台与分隔件之间的凸柱50上设置有第二弹性件80,并且,放气垫60的上表面抵接设置在分隔件的下表面上。

当上述杯盖盖合在杯体110上时,放气垫60在第二弹性件80的弹性力作用下,紧密贴合在分隔件的下表面上。当需要将杯盖从杯体110上拿下时,首先将按压件30下压,在按压件30下压的过程中,凸柱50带动放气垫60向杯体110方向移动。而在放气垫60下移的过程中,由于凸柱50与分隔件中心孔之间存在的间隙,使得杯体110内部的压力通过上述间隙迅速进行释放,令杯体110内部泄压,并最终达到大气压强,从而便可容易地将杯盖从杯体110上拿下。

放气垫60的设置,将杯体110内部与外界环境进行了有效的隔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杯体110中的液体向外环境中的渗漏现象,实现了杯盖盖合时的密封,从而保证了杯中液体的清洁度。此外,当杯体110中盛放的液体较热时,通过设置放气垫60,在将杯盖从杯体110上拿下的过程中,改善了由于热胀冷缩效应而导致的杯盖不易从杯体110上拿下的情形,极大地满足了使用者的各类需求。

请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分隔件包括套设在一起的内圈12和开盖构件13,内圈12为无底壳体结构,内圈12的上端面中心部位向下凹陷有凹陷部;开盖构件13为上端开口的壳体结构,且开盖构件13的上端边缘沿其径向向外延伸有凸缘;开盖构件13位于内圈12侧壁与其凹陷部所围成的腔内,且两者相抵接。

开盖构件13的侧壁与内圈12的凹陷部侧壁之间设有第三弹性件100,开盖构件13底部上表面设有数个向上延伸且内部具有螺纹孔的限位柱,螺纹孔内匹配安装有用于对内圈12进行限位的限位螺钉90,内圈12的凹陷部的底部设有与限位柱相匹配的通孔,限位柱穿过通孔设置。卡槽设置在内圈12上,且放气垫60的上表面与开盖构件13的底部的下表面相抵接。

在杯盖的开启过程中,当将按压件30按下时,卡钩31将向下运动,将内圈12松开,此时,在第三弹性件100的回复力作用下,内圈12被释放并向上运动,同时,按压件30下压过程中使扣爪20张开,使其相对杯体110凸缘外侧运动,从而将杯盖拿下,实现了杯盖的可靠开启。同时,通过设置螺钉90,实现了对内圈12的可靠限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下”,指的是杯体110处于直立状态且杯口朝上时,杯盖盖合在杯体110时的方向。

请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0、第二弹性件80和第三弹性件100可以为弹簧。弹簧成本较低,且来源广泛,这样的设置,大大降低了该杯盖的生产成本。

请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贯通槽为六个,且均布设置在分隔件的外周上,对应的,扣爪20也为六个。这样的设置,使得扣爪20与杯体110之间的锁紧力分布更为均匀,且通过在杯体110的六个方位上均设置扣爪20,保证了扣爪20对杯体110的可靠锁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贯通槽与扣爪20的数量可以为六个,但不仅仅局限于这种数量设置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数量的设置形式,如2-8个,其只要通过设置合理数量的贯通槽与扣爪20,能够实现对杯体110的可靠锁紧即可。

请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卡钩31为六个,且六个卡钩31分别穿过各扣爪20两两之间的间隙均匀设置。

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如图1所示,此时,第一弹性件40设置在六个扣爪20中间,且该第一弹性件40的弹性力能够作用于上述六个扣爪2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0的数量及设置方式可以是上述这种在六个扣爪20中间设置一个第一弹性件40的方式,但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这种设置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设置方式,如:在各扣爪20与分隔件之间均设置有一第一弹性件40,此时,第一弹性件40的数量为六个。当使用者将按压件30释放后,六个第一弹性件40一起作用,使扣爪20复位。不管采用何种设置方式,其只要是通过第一弹性件40的这种设置方式能够实现扣爪20的复位即可。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水杯,该水杯包括杯体110和上述杯盖。其中,杯体110的杯口外沿设置有用于使爪钩卡合扣接在杯体110上的凸缘。

杯盖的具体结构、开启及盖合原理和有益效果已在上述文字中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6所示,在使用时,使用者仅需通过单手操作即可实现对该杯盖的开启及盖合动作,大大改善了传统螺旋盖合方式需要使用者通过双手操作的弊端。此外,该杯盖仅需简单的下压即可实现开启及盖合动作,效率较高,从而有效地减少了使用者在开启及盖合杯盖过程中的时间消耗。

请继续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在分隔件与杯体110顶端面相接触的盖合面上设置有密封圈70。这样的设置,使得杯盖在盖合过程中能够将杯体110紧密压紧,并将杯体110内部与外环境进行有效隔离,从而减少杯体110内部液体的外渗。

请继续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杯体110的杯身为内外两层结构。这样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杯体110内环境与大气外环境的热量交换,降低了热量损失。同时,杯身的这种双层结构设置,也减少了由于单层杯体110过热而造成烫伤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杯身的外壁设置防滑结构,如:可以根据手握习惯将杯身外壁设置为弧形结构,以满足人体工程学需求;或者,也可以在杯身的外壁设置一些防滑凸起,以减少水杯从使用者手中滑落的可能。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杯体110外壁设置手提带。通过设置手提带,大大提高了本实施例水杯的便携性能,满足了使用者的携带需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