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式泡茶系统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14466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体式泡茶系统和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一体式泡茶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饮茶不但是传统饮食文化,同时,由于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喝茶也有助防老,具养生保健功能,每天喝三两杯茶可起到防老的作用。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众所周知,泡茶需要将茶叶和一定温度的水混合。对于茶水的提供方来说,需要设置存放茶叶的地方和供水装置的地方,甚至还需要专门设置一个存放水杯的地方。不同的人喜爱不同种类和品牌的茶叶,因此需要提供多种茶叶,而存放茶叶的位置要直观显眼,方便饮茶的人。综上,提供方提供茶水服务需要准备较大的空间,这对于厨房、办公室或者会议室等狭窄紧凑的空间来说,实则较难实行。所以,急需一款占地面积小,操作便捷的一体式泡茶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提供茶水服务需要准备较大的空间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体式泡茶系统和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一体式泡茶系统和方法,包括:杯架、茶叶存放柜和饮水机;所述杯架、茶叶存放柜和饮水机依次接触固定连接;所述杯架,用于存放饮茶的杯子;所述茶叶存放柜,用于存放茶叶;所述饮水机,用于烧制热水,并当饮茶者按压设置在饮水机外壳前表面的出水按钮后,将烧制到预设温度的热水流出供饮水者泡茶。

优选地,所述出水按钮包括:绿茶出水按钮、红茶出水按钮、花茶出水按钮、乌龙/普洱出水按钮;所述绿茶出水按钮、红茶出水按钮、花茶出水按钮、乌龙/普洱出水按钮依次排列设置在饮水机外壳前表面;所述绿茶出水按钮,用于当饮茶者按压绿茶出水按钮后,将烧制到第一温度的热水流出供饮水者泡绿茶;其中,所述第一温度为适宜泡绿茶的温度;所述红茶出水按钮,用于当饮茶者按压红茶出水按钮后,将烧制到第二温度的热水流出供饮水者泡红茶;其中,所述第二温度为适宜泡红茶的温度;所述花茶出水按钮,用于当饮茶者按压花茶出水按钮后,将烧制到第三温度的热水流出供饮水者泡花茶;其中,所述第三温度为适宜泡花茶的温度;所述乌龙/普洱出水按钮,用于当饮茶者按压乌龙/普洱出水按钮后,将烧制到第四温度的热水流出供饮水者泡乌龙/普洱;其中,所述第四温度为适宜泡乌龙/普洱的温度。

优选地,所述饮水机包括:第一水温烧制模块、第二水温烧制模块、第三水温烧制模块和第四水温烧制模块;所述第一水温烧制模块,和绿茶出水按钮连接,用于将水烧制到第一温度;所述第二水温烧制模块,和红茶出水按钮连接,用于将水烧制到第二温度;所述第三水温烧制模块,和花茶出水按钮连接,用于将水烧制到第三温度;所述第四水温烧制模块,和乌龙/普洱出水按钮连接,用于将水烧制到第四温度。

优选地,所述饮水机内还设置有温度检测模块、绿茶水出水阀、红茶水出水阀、花茶水出水阀和乌龙/普洱茶水出水阀;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第一输入端和第一水温烧制模块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第一输出端和绿茶水出水阀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第二输入端和第二水温烧制模块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第二输出端和红茶水出水阀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第三输入端和第三水温烧制模块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第三输出端和花茶水出水阀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第四输入端和第四水温烧制模块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第四输出端和乌龙/普洱茶水出水阀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温度为75℃,第二温度为85℃,第三温度为90℃,所述第四温度为100℃。

优选地,所述杯架设置有存放不同尺寸杯子的存放部。

优选地,所述杯架设置有存放三种尺寸的杯子的存放部。

一种一体式泡茶方法,包括:接收饮水机上的按钮信息;开始烧制热水;检测正在烧制的热水的温度,判读热水的温度是否满足所述按钮信息的温度要求;若是,让满足温度要求的热水流出,供饮茶者泡茶。

优选地,让满足温度要求的热水流出的包括:打开对应的出水阀门,让满足温度要求的热水流出。

优选地,按钮信息包括:第一温度、第二温度、第三温度和第三温度的任意一种;其中,所述第一温度为适宜泡绿茶的温度,述第二温度为适宜泡红茶的温度,所述第三温度为适宜泡花茶的温度,所述第四温度为适宜泡乌龙/普洱的温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所述杯架、茶叶存放柜和饮水机依次接触固定连接,形成一个紧凑的一体式泡茶系统。所述一体式泡茶系统体积小,且功能齐全,不仅能够提供饮茶用的杯子和茶叶,而且还能提供泡茶用的热水,因而利用所述体式泡茶系统即使不用传统的泡茶工具也可以随时享用健康的好茶,且泡茶方式便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一体式泡茶系统的结构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饮水机的原理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一体式泡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参见图1-2,一种一体式泡茶系统,包括:杯架1、茶叶存放柜2和饮水机3;所述杯架1、茶叶存放柜2和饮水机3依次接触固定连接;所述杯架1,用于存放饮茶的杯子;所述茶叶存放柜2,用于存放茶叶;所述饮水机3,用于烧制热水,并当饮茶者按压设置在饮水机3外壳前表面的出水按钮后,将烧制到预设温度的热水流出供饮水者泡茶。所述杯架1、茶叶存放柜2和饮水机3依次接触固定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体式的泡茶系统,且所述泡茶系统连接紧凑,占地面积小,这样很好的解决了杯子,茶叶,饮水机分散放置,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其中,所述杯子可以为一次性纸杯,也可以为一次性水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所述出水按钮包括:绿茶出水按钮311、红茶出水按钮312、花茶出水按钮313、乌龙/普洱出水按钮314;所述绿茶出水按钮311、红茶出水按钮312、花茶出水按钮313、乌龙/普洱出水按钮314依次排列设置在饮水机3外壳前表面;所述绿茶出水按钮311,用于当饮茶者按压绿茶出水按钮311后,将烧制到第一温度的热水流出供饮水者泡绿茶;所述第一温度为适宜泡绿茶的温度;所述红茶出水按钮312,用于当饮茶者按压红茶出水按钮312后,将烧制到第二温度的热水流出供饮水者泡红茶;所述第二温度为适宜泡红茶的温度;所述花茶出水按钮313,用于当饮茶者按压花茶出水按钮313后,将烧制到第三温度的热水流出供饮水者泡花茶;所述第三温度为适宜泡花茶的温度;所述乌龙/普洱出水按钮314,用于当饮茶者按压乌龙/普洱出水按钮314后,将烧制到第四温度的热水流出供饮水者泡乌龙/普洱;所述第四温度为适宜泡乌龙/普洱的温度。其中,所述第一温度为75℃,第二温度为85℃,第三温度为90℃,所述第四温度为100℃。

在本实施例,所述饮水机3包括:第一水温烧制模块321、第二水温烧制模块322、第三水温烧制模块323和第四水温烧制模块324;所述第一水温烧制模块321,和绿茶出水按钮311连接,用于将水烧制到第一温度;所述第二水温烧制模块322,和红茶出水按钮312连接,用于将水烧制到第二温度;所述第三水温烧制模块323,和花茶出水按钮313连接,用于将水烧制到第三温度;所述第四水温烧制模块324,和乌龙/普洱出水按钮314连接,用于将水烧制到第四温度。

在本实施例,所述饮水机3内还设置有温度检测模块33、绿茶水出水阀341、红茶水出水阀342、花茶水出水阀343和乌龙/普洱茶水出水阀344;所述温度检测模块33第一输入端和第一水温烧制模块321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33第一输出端和绿茶水出水阀341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33第二输入端和第二水温烧制模块322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33第二输出端和红茶水出水阀342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33第三输入端和第三水温烧制模块323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33第三输出端和花茶水出水阀343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33第四输入端和第四水温烧制模块324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33第四输出端和乌龙/普洱茶水出水阀344连接。

在本实施例,所述杯架1设置有存放不同尺寸杯子的存放部。作为另一可行实施例,所述杯架1设置有存放三种尺寸的杯子的存放部。

本方案将所述杯架、茶叶存放柜和饮水机依次接触固定连接,形成一个紧凑的一体式泡茶系统。所述一体式泡茶系统体积小,且功能齐全,不仅能够提供饮茶用的杯子和茶叶,而且还能提供泡茶用的热水,因而利用所述体式泡茶系统即使不用传统的泡茶工具也可以随时享用健康的好茶,且泡茶方式便捷。此外,所述茶叶存放柜通过所述活动抽屉存放不同种类的茶叶,饮水机能够根据客户不同的选择,烧制不同温度的热水泡茶,这个能够很好的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

参见图3,一种一体式泡茶方法,包括:

s11,接收饮水机上的按钮信息;

s12,开始烧制热水;

s13,检测正在烧制的热水的温度,判读热水的温度是否满足所述按钮信息的温度要求;

s14,若是,让满足温度要求的热水流出,供饮茶者泡茶。

在本实施例,让满足温度要求的热水流出的包括:打开对应的出水阀门,让满足温度要求的热水流出。按钮信息包括:第一温度、第二温度、第三温度和第三温度的任意一种;其中,所述第一温度为适宜泡绿茶的温度,述第二温度为适宜泡红茶的温度,所述第三温度为适宜泡花茶的温度,所述第四温度为适宜泡乌龙/普洱的温度。

本实施例通过接收饮水机上的按钮信息,检测正在烧制的热水的温度,判读热水的温度是否满足所述按钮信息的温度要求,若是,让满足温度要求的热水流出,供饮茶者泡茶,这样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且简单方便。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