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百叶窗挡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5718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立式百叶窗挡光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与挡光系统有关,特别是指一种立式百叶窗挡光系统,其适于遮挡立式百叶窗上梁与下方帘体之间的间隙,避免光线于帘体呈闭合状态时通过前述间隙渗漏的间题。



背景技术:

图1及图2揭示一种已知的立式百叶窗,其组成包括有一上梁1与多个片悬垂于上梁1下方的窗帘叶片2,该上梁1概呈长柱状,依其长轴向而横置于窗洞上方,以令悬垂的窗帘叶片2可以遮蔽窗洞,利用窗帘叶片2所在的位置及旋转的角度,而可调节光线通过的程度。

使用上,当需要大量光线通过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操作控制件3,将窗帘叶片2旋转至约与上梁1长轴向垂直的角度(如图1所示),此时每一窗帘叶片2之间容许光线通过的间距最大,可供最多光线通过;而当需要阻绝所有光线或保持隐私时,则将窗帘叶片2旋转至约与上梁1长轴向平行的角度,且每一窗帘叶片2的长边会与相邻的窗帘叶片2贴近或叠合,以相互衔接形成屏幕状阻绝光线通过(如图2所示)。

然而,已知的立式百叶窗,为能便于安装窗帘叶片2,窗帘叶片2的上缘与上梁1的底部之间存在有一间隙4,此间隙4位在窗帘叶片2的遮蔽范围之外,使得即便将窗帘叶片2旋转到与上梁1长轴向平行的角度,仍无法达到完全阻绝光线通过或完全保有隐私的效果。此外,窗帘叶片2邻近上梁1的区段会设置穿孔,以便将窗帘叶片2挂设在旋转机构的吊夹上,此些穿孔同样会造成漏光情形。因此,虽然立式百叶窗已是十分普遍可见的窗帘,其仍有需要改善的缺陷,以期使遮光或保护隐私的成效更彰,嘉惠广大的使用者。图1及图2揭示一种已知的立式百叶窗,其组成包括有一上梁1与多个片悬垂于上梁1下方的窗帘叶片2,该上梁1概呈长柱状,依其长轴向而横置于窗洞上方,以令悬垂的窗帘叶片2可以遮蔽窗洞,利用窗帘叶片2所在的位置及旋转的角度,而可调节光线通过的程度。

使用上,当需要大量光线通过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操作控制件3,将窗帘叶片2旋转至约与上梁1长轴向垂直的角度(如图1所示),此时每一窗帘叶片2之间容许光线通过的间距最大,可供最多光线通过;而当需要阻绝所有光线或保持隐私时,则将窗帘叶片2旋转至约与上梁1长轴向平行的角度,且每一窗帘叶片2的长边会与相邻的窗帘叶片2贴近或叠合,以相互衔接形成屏幕状阻绝光线通过(如图2所示)。

然而,已知的立式百叶窗,为能便于安装窗帘叶片2,窗帘叶片2的上缘与上梁1的底部之间存在有一间隙4,此间隙4位在窗帘叶片2的遮蔽范围之外,使得即便将窗帘叶片2旋转到与上梁1长轴向平行的角度,仍无法达到完全阻绝光线通过或完全保有隐私的效果。此外,窗帘叶片2邻近上梁1的区段会设置穿孔,以便将窗帘叶片2挂设在旋转机构的吊夹上,此些穿孔同样会造成漏光情形。因此,虽然立式百叶窗已是十分普遍可见的窗帘,其仍有需要改善的缺陷,以期使遮光或保护隐私的成效更彰,嘉惠广大的使用者。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创作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百叶窗挡光系统,能够在立式百叶窗的帘体闭合时提供良好的遮光效果。

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创作提供一种立式百叶窗挡光系统,适用于一立式百叶窗,该立式百叶窗包含有一上梁、一控制机构及一帘体,且该上梁与该帘体之间具有一间隙,其中,控制机构包含一操作部、一带动部及多个吊夹,该带动部设置于该上梁中;该帘体包含多个叶片,各该叶片分别以其一端对应挂设于各该吊夹而悬垂于该上梁下方,且各该吊夹可转动地连接该带动部;该操作部凸露于该上梁外部而可受操作地驱动该带动部,由此驱转多个所述叶片相对该上梁原地转动,而使该帘体得以依序在一闭合状态、一全透光状态以及另一闭合状态之间转换;其中该帘体在该闭合状态及该另一闭合状态时,各该叶片互为叠合而阻绝光线通过,但各该叶片的一表面在该帘体处于该闭合状态及该另一闭合状态时所朝向的方向恰为相反;该帘体在该全透光状态时,各该叶片大致垂直于该上梁的长轴向而可容许最大量的光线通过;且多个所述叶片可受操作地沿该上梁的长轴向往复移动;该挡光系统包含:一遮板,与该间隙对应设置,且在该帘体处于该闭合状态时遮蔽该间隙。

在一实施例中,该遮板在该帘体处于该另一闭合状态时亦遮蔽该间隙。

在一实施例中,该遮板与该控制机构连动设置,当多个所述叶片受该控制机构的驱动而作动时,该遮板亦受该控制机构的带动而遮蔽该间隙或使该间隙显露。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含一驱动模块连接该控制机构;其中,当该控制机构驱转多个所述叶片转动时,该驱动模块亦受该控制机构带动而驱使该遮板作动。

在一实施例中,该带动部包含一带动轮、一连动轮及一连动轴,各该吊夹可转动地连接该连动轴,且该操作部可受操作而驱转该带动轮,以使该带动轮带动该连动轮转动以驱动该连动轴转动,由此驱转多个所述叶片相对该上梁原地转动;该驱动模块包含一装设部及一顶推部,该装设部与该连动轴对应设置而与该连动轴同动,该顶推部自该装设部向外延伸,且该顶推部的自由端可选择性地抵于该遮板;其中,该装设部到该顶推部的自由端的最大距离,大于该装设部到该遮板呈完全遮蔽该间隙的状态时的距离;当该装设部转动时,该装设部带动该顶推部选择性地顶推该遮板,使该遮板可相对该上梁偏摆以遮蔽该间隙或使该间隙显露。

在一实施例中,该装设部连接于其中一该吊夹或该带动轮,以使该装设部与该连动轴同步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该顶推部固接于该装设部的一侧,而使该顶推部随该装设部的转动而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该驱动模块还包含一具有外齿圈的驱动部,该驱动部套设于该连动轴而与该连动轴同动;该装设部位在该驱动部及该顶推部之间,其中,该装设部对应该驱动部的区段具有齿部以啮接于该驱动部的外齿圈,使该装设部受该驱动部所驱转,该顶推部面向该装设部的一侧具有齿排,且该装设部对应该顶推部的区段具有齿部以啮接于该齿排;当该驱动部受该连动轴驱转时,该装设部带动该顶推部平行于该上梁的短轴方向往复移动以选择性地顶推该遮板。

在一实施例中,该带动部包含一带动轮、一连动轮及一连动轴,各该吊夹可转动地连接该连动轴,且该操作部可受操作而驱转该带动轮,以使该带动轮带动该连动轮转动以驱动该连动轴转动,由此驱转多个所述叶片相对该上梁原地转动;该驱动模块包含一驱动部、一装设部及一顶推部,该驱动部套设于该连动轴而与该连动轴同动,且该驱动部具有外齿圈,该装设部设置于该驱动部的一侧并枢接于该上梁,且该装设部具有外齿圈啮接于该驱动部的外齿圈,以使该装设部受该驱动部的驱动而相对该上梁枢转;该顶推部自该装设部向外延伸并连接于该遮板,当该驱动部受该连动轴驱转时,该装设部带动该顶推部枢转以带动该遮板相对该上梁偏摆。

在一实施例中,该带动部包含一带动轮、一连动轮及一连动轴,各该吊夹可转动地连接该连动轴,且该操作部可受操作而驱转该带动轮,以使该带动轮带动该连动轮转动以驱动该连动轴转动,由此驱转多个所述叶片相对该上梁原地转动;该驱动模块包含一驱动部及一移动部,该驱动部套设于该连动轴而与该连动轴同动,且该驱动部具有外齿圈;该遮板设置于该上梁的一侧,且该移动部设置于该遮板面对该驱动部的一面上;其中,该移动部具有齿排啮接于该驱动部的外齿圈,当该驱动部转动时,该移动部受该驱动部的带动而可相对该上梁上下位移。

在一实施例中,该带动部包含一带动轮、一连动轮及一连动轴,各该吊夹可转动地连接该连动轴,且该操作部可受操作而驱转该带动轮,以使该带动轮带动该连动轮转动以驱动该连动轴转动,由此驱转多个所述叶片相对该上梁原地转动;该驱动模块包含一驱动部、一传动件及一带动部,该驱动部套接于该连动轴而与该连动轴同动,该带动部与遮板连动设置,且该传动件连接该驱动部及该带动部,以使该驱动部与该带动部同动;当该连动轴带动该驱动部转动时,该驱动部带动该带动部转动,并驱使该遮板以该带动部为轴心偏摆。

在一实施例中,该带动部包含一带动轮、一连动轮及一连动轴,各该吊夹可转动地连接该连动轴,且该操作部可受操作而驱转该带动轮,以使该带动轮带动该连动轮转动以驱动该连动轴转动,由此驱转多个所述叶片相对该上梁原地转动;该驱动模块包含一驱动部、一带动部及一传动件,该驱动部套接于该连动轴而与该连动轴同动,该带动部呈长杆状,且该遮板的一端连接于该带动部,该传动件连接该驱动部及该带动部,以使该驱动部与该带动部同动;当该连动轴带动该驱动部转动时,该驱动部带动该带动部转动,并驱使该遮板卷收于该带动部或自该带动部释出。

在一实施例中,该遮板包含一第一板片及一第二板片,且该第一板片及该第二板片分别具有一第一连接部及一第二连接部,该上梁前侧具有一第一导槽及一第二导槽分别供该第一连接部及该第二连接部插置,且该第一板片及该第二板片分别具有可相互卡抵的一第一卡止部及一第二卡止部;其中,该第一导槽及该第二导槽依序由前向后排列,使该第一板片及该第二板片依序由前向后层叠;该控制机构包含一操作部连接于该第一板片及其中一该叶片,当该操作部受操作以带动该叶片沿该上梁的长轴向位移时,同时带动该第一板片沿该上梁的长轴向位移,且当该第一卡止部与该第二卡止部相互卡抵时,继续带动该第二板片位移。

在一实施例中,该遮板包含多个遮蔽件,且各该遮蔽件分别对应设置于各该叶片对应该上梁的一端缘。

在一实施例中,该遮板概呈长型,且以其中一长边连接于该上梁。

本发明前述面向的效果在于,当立式百叶窗的帘体闭合时,该遮板可遮蔽该帘体与该上梁之间的间隙,由此提供较佳的遮光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立式百叶窗的立体图,其中其叶片处于可供最多光线通过的状态;

图2为现有立式百叶窗的立体图,其中其叶片处于阻隔光线通过的状态;

图3为使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立体图,显示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

图4为图3中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公开前遮板、后遮板与上梁在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下的关系;

图5类似图3,同样为使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式百叶窗立体图,惟帘体处于闭合状态;

图6类似图4,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公开前遮板、后遮板与上梁在帘体处于闭合状态下的关系;

图7为使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侧视图,其中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

图8为图7中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公开前遮板、后遮板与上梁在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下的关系;

图9为配合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挡光系统的上梁的侧视图;

图10为图7中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立体图;

图11为图7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其中帘体处于闭合状态,公开前遮板、后遮板与上梁在帘体处于闭合状态下的关系;

图12为使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立体图,其中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

图13为图12中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公开前遮板、后遮板与上梁在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下的关系;

图14为图12中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其中帘体处于闭合状态,公开前遮板、后遮板与上梁在帘体处于闭合状态下的关系;

图15为使用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的立体图,其中帘体处于闭合状态;

图16为揭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挡光系统于上梁内部配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17为图15中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

图18为图15中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底视图;

图19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挡光系统的顶推件的立体图;

图20为图15中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其中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

图21为图20中所示的立式百叶窗的底视图;

图22为使用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的立体图,其中帘体处于闭合状态;

图23为图22中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示意图,公开上梁内的元件构造;

图24为图22中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示意图,公开顶推件、上梁及叶片的结构关系;

图25为图22中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底视图;

图26为图22中所示立式百叶窗的立体图,其中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

图27为图26中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示意图,公开顶推件于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时的方式;

图28为图26中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示图;

图29为图26中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底视图;

图30为使用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的底视图,其中帘体处于闭合状态;

图31为图30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

图32为图30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立体图,公开控制机构与顶推机构的结构关系;

图33为图30所示立式百叶窗由另一角度观的的局部立体图,公开顶推机构于帘体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状态;

图34类似图30,为立式百叶窗的底视图,惟其中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

图35为图34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

图36为图34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立体图,公开顶推机构于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时的状态;

图37为使用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主视图,其中帘体处于闭合状态;

图38为图37所示立式百叶窗去除上梁端盖后的局部侧视图,公开控制机构与顶推机构于帘体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状态;

图39为图37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立体图;

图40类同图37,为使用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惟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

图41为图40所示立式百叶窗去除上梁端盖后的另一局部侧视图,公开控制机构与顶推机构于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时的状态;

图42为图40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立体图;

图43为使用本发明第八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的侧视图,其中帘体处于闭合状态;

图44为图43所示的立式百叶窗的局部立体图,公开上梁及部分挡光系统的结构关系;

图45为图43所示的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公开挡光系统于帘体处于闭合状态下的状态;

图46类似图43,为使用本发明第八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的侧视图,惟其中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

图47为图46所示的立式百叶窗的局部立体图,公开上梁及部分挡光系统的结构关系;

图48为图46所示的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公开挡光系统于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下的状态;

图49为使用本发明第九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的侧视图,其中帘体处于闭合状态;

图50为图49所示的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公开上梁及部分挡光系统的结构关系;

图51为图49所示的立式百叶窗的局部立体图,公开挡光系统于上梁中的位置及配置;

图52为图49所示的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同样公开挡光系统于上梁中的位置及配置;

图53为图49所示的立式百叶窗从另一角度观的的局部立体图;

图54类似图49,为使用本发明第九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的侧视图,惟其中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

图55为图54所示的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公开挡光系统于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下的状态;

图56为使用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立式百叶窗的侧视图,公开与前述挡光系统应用同样原理的另一种配置方式;

图57为使用本发明第十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的主视面,其中帘体处于闭合状态;

图58为图57所示的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公开挡光系统与控制机构的结构关系;

图59为图57所示的立式百叶窗的局部立体图,公开挡光系统于帘体处于闭合状态下的状态;

图60类同图57,为使用本发明第十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惟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

图61为图60所示的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公开挡光系统于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下的状态;

图62为图60所示的立式百叶窗的局部立体图,同样公开挡光系统于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下的状态;

图63为使用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主视图,其中帘体处于闭合状态;

图64为图63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公开间隙受到遮板遮盖;

图65为图63所示立式百叶窗的侧视图,公开挡光系统与控制机构的连动关系;

图66类同图63,同样为使用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主视图,惟其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

图67为图66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公开遮板未遮蔽间隙;

图68为使用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的主视图,其中帘体处于闭合状态;

图69为图68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公开挡光系统于上梁内的配置;

图70类同图68,同样是使用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惟其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

图71为图70所示的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公开挡光系统于上梁内的配置;

图72为使用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主视图,其中帘体处于开启状态;

图73为图72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底视图;

图74为图72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立体图,公开各遮板互相交叠;

图75为图72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

图76类同图72,同样为使用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主视图,惟其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

图77为图76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底视图;

图78类同图72,同样为使用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主视图,惟其帘体处于闭合状态;

图79为图78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底视图;

图80为图78所示立式百叶窗的局部立体图,公开各遮板展开的状态;

图81为使用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主视图,其中帘体处于闭合状态;

图82为图81所示的立式百叶窗的局部立体图,公开叶片上设置有遮蔽件;

图83为图81所示的立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

图84为图81所示的立式百叶窗的叶片立体图;以及

图85为使用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的立体图,惟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

【符号说明】

[现有]

1上梁2叶片4间隙

[第一实施例]

100立式百叶窗

110上梁

1102端盖

120叶片130控制机构140间隙

180挡光系统

182前遮板184后遮板

[第二实施例]

200立式百叶窗

210上梁

212前沟槽214后沟槽

220叶片230控制机构

240间隙

280挡光系统

282前遮板284后遮板

[第三实施例]

300立式百叶窗

310上梁

320叶片330控制机构

340间隙

380挡光系统

382前遮板3822垂坠部3824遮挡部

384后遮板3844垂坠部3824遮挡部

[第四实施例]

400立式百叶窗

410上梁

420叶片

430控制机构

432带动轮434钩扣部436操作杆

450间隙

480挡光系统

482前遮板484后遮板486顶推件

4862穿孔4864顶推部4866顶推部

438连动轴

[第五实施例]

500立式百叶窗

510上梁

520叶片530控制机构

550间隙

580挡光系统

582前遮板584后遮板586顶推机构

5862旋转部5864顶推部

[第六实施例]

600立式百叶窗

610上梁

620叶片

630控制机构

632带动轮634钩扣部636连动轮

638连动轴

650间隙

682前遮板684后遮板686顶推机构

6862驱动部6864旋转部6866顶推部

[第七实施例]

700立式百叶窗

710上梁

720叶片

730控制机构

736连动轴738操作杆

750间隙

782遮板

786顶推机构

7862驱动部7864顶推部7866装设部

78662凹窝788中介齿轮

[第八实施例]

800立式百叶窗

810上梁

820叶片

830控制机构

836连动轴838操作杆

850间隙

882遮板886顶推机构8862驱动部

8864顶推部8866装设部88662齿轮

88664凸轮

[第九实施例]

900立式百叶窗

910上梁

920叶片

930控制机构

932带动轮934连动轮936连动轴

938操作杆

950间隙

982前遮板9822轴部

984后遮板9842轴部

986升降机构9862驱动部9864带动部

9866带动部98662齿轮轴98664齿轮轴

9868传动皮带

9862’驱动部9864’带动部

9866’带动部9868’传动皮带

[第十实施例]

1000立式百叶窗

1010上梁

10102夹槽

1020叶片

1030控制机构

1032带动轮1034连动轮1036连动轴

1038操作杆

1050间隙

1082遮板1086顶推机构

10862驱动部10864移动部

[第十一实施例]

1100立式百叶窗

1110上梁

1120叶片

1130控制机构

1132带动轮1134连动轮1136连动轴

1138操作杆

1150间隙

1180挡光系统

1182遮板1184卷取机构11842驱动轮

11844卷轴11846转动轮

[第十二实施例]

1200立式百叶窗

1210上梁

1220叶片

1230控制机构

1232带动轮1234钩扣部1236连动轮

1238连动轴

1250间隙

1282前遮板1284后遮板1286卷取机构

12862驱动部12864带动部12866带动部

12868传动件

[第十三实施例]

1300立式百叶窗

1310上梁13102导槽

1320叶片

1330控制机构1332连杆

1350间隙

1382第一遮板13822第一连接部13824第一卡止部

1384第二遮板13842第二连接部13844第二卡止部

1386第三遮板13862第三连接部13864第三卡止部

[第十四实施例]

1400立式百叶窗

1410上梁

1420叶片1422穿孔

1450间隙

1482遮蔽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至图6,公开一种使用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100,包含有上梁110、悬垂于上梁110下方的帘体、控制机构130及一挡光系统180,其中挡光系统180包含有前遮板182及后遮板184,分别沿着上梁110的长轴向设置于上梁110的相对侧下方,且上梁110的长轴向的两端分别以端盖1102所遮蔽,以避免机件外显。帘体包含有多个叶片120,上梁110的下方与叶片120的上缘之间具有间隙140,前遮板182及后遮板184分别遮挡于间隙140的前后侧。控制机构130设置于上梁110,各叶片120以其一端连接控制机构130,且控制机构130可受操作地驱动叶片120转动。

图3至图4分别表示立式百叶窗100的叶片120被翻转至大致与上梁110的长轴向垂直的角度时的不同视图或局部图,此时,各叶片120之间容许最多光线通过,定义此时帘体处于一全透光状态(此定义亦适用以下各实施例);图5至图6则显示当叶片120被翻转至将近与上梁110的长轴向平行的角度时的局部侧视图,此时叶片120的长边贴近甚至叠合于相邻的叶片120,使各叶片120相互衔接形成屏幕,则光线无法通过各叶片120所遮蔽的范围,定义此时帘体处于一闭合状态(此定义适用于以下各实施例)。另外,叶片120亦可180度翻转至另一接近与上梁110的长轴向平行的角度(图未示),各叶片120的一表面与帘体处于闭合状态时所朝向的方向恰为相反,定义此时的帘体处于另一闭合状态(此定义同样适用于以下各实施例),且光线于帘体处于另一闭合状态时同样无法通过各叶片120所遮蔽的范围。控制机构130可受操作而翻转叶片120的角度,为现有技术,且不为本发明的标的,并无详述的必要,但为求更佳理解本发明的公开内容,以下仍概略说明之。

一般而言,控制机构130包含有一操作部、一带动部及多个吊夹。于本实施例搭配的附图中,仅可见凸露于上梁110外部而可受操作的操作部,控制机构130的其余元件并未明确见于附图。在以下各实施例的各附图中,除非控制机构与档光系统有特殊互动或结构关系,否则仍依本实施例搭配的附图的处理方式,并不特别示出。以使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100为例,吊夹用以悬挂帘体的叶片120,更明确来说,各叶片120以其一端挂设于一吊夹而悬垂于上梁110下方,且各吊夹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连动轴。换言之,连动轴用以控制吊夹,使叶片120得以依同样的角度同步转动。操作部可受操作而驱转带动轮,且带动轮与连动轮结合,连动轮则与连动轴结合,由此,带动轮受驱转时,可带动连动轮转动,并因此驱动连动轴转动,进而使叶片120相对上梁110而原地转动。

本实施例中,上梁110下方与叶片120上缘之间的间隙140恒被前遮板182及后遮板184所遮蔽,因此,在帘体处于闭合状态时,光线既不能通过各叶片120所遮蔽的范围,也不能通过间隙140,有效防止漏光的情形发生。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的前遮板182及后遮板184均呈略向后方(即朝向窗口方向)倾斜的趋势,以能更全面地遮挡来自立式百叶窗100后方的光线。

再请参阅图7至图11,为使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200,包含上梁210、悬垂于上梁210下方的帘体、控制机构230、及一挡光系统280,其中帘体包含有多个叶片220,本实施例的挡光系统280包含有前遮板282及后遮板284,上梁210设置有前沟槽212及后沟槽214,前遮板282及后遮板284呈长板状,且前遮板282及后遮板284其长轴向的一侧缘分别可枢转地对应设于前沟槽212及后沟槽214,另一侧缘则为自由端而可相对上梁210摆动;上梁210的下方与叶片220的上缘之间具有间隙240,前遮板282及后遮板284分别遮挡于间隙240的前后侧。本实施例中,前沟槽212及后沟槽214设置于上梁210的顶部,但并不以为限,亦可视需求设置于上梁210的前后侧或底部,惟须令前遮板282及后遮板284能遮蔽间隙240的前后侧。

图7至图10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200的帘体在全透光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图,图中,叶片220的角度约与上梁210的长轴向垂直,而叶片220的上缘两端角则分别顶推前遮板282及后遮板284,使前遮板282及后遮板284略为外张;当驱转控制机构230使帘体呈闭合状态时,即如图11所示,此时叶片220的角度约与上梁210的长轴向平行,前遮板282及后遮板284未与叶片220的上缘端角抵接而呈自然下垂,在各叶片220完全阻绝光线通过的同时,前遮板282及后遮板284也遮挡了叶片220与上梁210之间的间隙240,使得光线不能通过,以使立式百叶窗200在其帘体处于闭合状态时有良好的遮光效果。

同前所述,由于叶片220可进行180度的翻转,当叶片220由平行于上梁210长轴向(即:帘体处于闭合状态)转动至垂直于上梁210长轴向(即: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之后,可再继续转动,最终再次与上梁210的长轴向呈平行而使帘体进入另一闭合状态。在帘体处于另一闭合状态与初始的闭合状态下,各叶片220的表面所面对的方向恰为相反,且当帘体越过全透光状态而继续往另一闭合状态转变的过程中,前遮板282及后遮板284会随叶片220的转动动作,由略为外张的状态转变为自然下垂的状态。由此,在帘体处于另一闭合状态时,前遮板282及后遮板284同样会遮蔽叶片220与上梁210之间的间隙240。

再请参阅图12至图14,使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300,包含上梁310、悬垂于上梁310下方的帘体、控制机构330及挡光系统380,其中帘体包含有多个叶片320,本实施例的挡光系统380包含有长板状的前遮板382及后遮板384,且前遮板382及后遮板384其长轴向的一侧缘分别固接于上梁310,另一侧缘则为自由端而可相对上梁310摆动,前遮板382及后遮板384与上梁310固接的方式不限,本实施例系以胶合粘结表示,但亦可利用钉固、磁铁吸附、魔鬼毡贴合等等可移除或不可移除的方式与上梁310结合,固接的位置亦不限,在本实施例中前遮板382及后遮板384连接于上梁310的顶部,但其亦可连接于上梁310的前后侧、底部或内部。

上梁310的下方与叶片320的上缘之间具有间隙340,前遮板382及后遮板384分别遮挡于间隙340的前后侧。同于前一实施例,在立式百叶窗300的帘体处于闭合状态时,前遮板382及后遮板384遮蔽间隙340,以避免漏光情形发生;而驱转控制机构330使立式百叶窗300的帘体为全透光状态时,前遮板382及后遮板384受叶片320顶部端角的顶推而向前后张开。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前遮板382与后遮板384分别包含垂坠部3822、3842及遮挡部3824、3844,对应于上梁310的区段设为垂坠部3822、3842,而对应于间隙340的区段则设为遮挡部3824、3844。续以前遮板382说明之。为能使前遮板382的上半段贴近于上梁310,垂坠部3822可为软质的织物或塑料,亦可为硬质的纸板、金属或塑料等,而遮挡部3824则为能适于叶片320顶部端角的顶推,设定为硬质材料所组成,硬质材料则可视需要选用纸板、塑料或金属等不透光材料。由此配置,可选用适当材料及纹路的垂坠部3822及遮挡部3824相互搭配,当在全透光状态时,虽遮挡部3824受叶片320推顶而向外并向上翻转,但垂坠部3822的角度则几无变化,以维持上梁310的外部视觉效果。

如同第二实施例所述的挡光系统200,在本实施例中,当帘体越过全透光状态而继续往另一闭合状态转动时,挡光系统380的前遮板382及后遮板384(更明确来说,遮挡部3824、3844)也会由前后张开的状态逐渐复归到自然下垂的状态,而在帘体处于另一闭合状态时遮挡间隙340。

另外,垂坠部3822、3842及遮挡部3824、3844二者之间的结合方式至少可包含:(1)垂坠部3822、3842的长度等同前遮板382或后遮板384的整体长度,而在对应于间隙340的区段以一硬质材料覆设以形成遮挡部3824、3844;(2)垂坠部3822、3842与遮挡部3824、3844为独立的二构件,二者之间以粘结、缝合、铰接、枢接等方式结合;(3)以软质及硬质两种材料直接押出成型。

此外,须说明的是,前述三个实施例所揭示的前遮板182、282、382及后遮板184、284、384并非一定要二者同时存在,也可仅设置其中之一即可,且其长度不限,只要能遮蔽来自于立式百叶窗100、200、300后方光线即可。

请参阅图15至图21,公开一种使用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400,包含上梁410、悬垂于上梁410下方的帘体、控制机构430以及挡光系统480;其中帘体包含有多个叶片420,且上梁410的下方与叶片420的上缘之间具有间隙450;挡光系统480包含有一驱动模块、前遮板482及后遮板484,驱动模块于本实施例中为一顶推件486,顶推件486中央设置有一装设部,且装设部于本实施例中为一具有穿孔的结合部,由此使顶推件486可套设于控制机构430邻近上梁410处,且装设部(即结合部4862)与控制机构430的一连动轴438同动,其中此处所述的连动轴438即控制机构430用以同步转动叶片420的元件;前遮板482及后遮板484分别沿着上梁410的长轴向可摆动地设置于上梁410的下方,并遮蔽顶推件486。

图15至图19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400的帘体呈闭合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图,图中,前遮板482及后遮板484自然垂放,同时遮蔽了间隙450,使光线不能通过。再请参阅图16、图19,揭示了顶推件486与控制机构430的结合配置,其中图16略去上梁410,以清楚公开其中的元件。控制机构430上端具有带动轮432,下端具有钩扣部434供操作杆436挂设。惟控制机构430的机构配置及其操作叶片420转动的技术为现有,且不为本发明所请的标的,在此不另赘述。顶推件486自位于中央的结合部4862向外延伸二顶推部4864、4866分别对应于前遮板482及后遮板484,控制机构430的带动轮432穿入上梁410内与叶片420的旋转机构连动设置,顶推件486套置在钩扣部434对应带动轮432的一端外部,以与带动轮432同步转动。其中,顶推部4864、4866沿结合部4862的径向延伸的长度大于结合部4862到前遮板482及后遮板484的距离。

再请参阅图20及图21,其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400的帘体呈全透光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图。通过转动控制机构430的操作杆436,以驱转带动轮432进而带动叶片420转动,同时,顶推件486亦随带动轮432同步同向转动;当叶片420的角度约与上梁410的长轴向垂直时(即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时),顶推件486的二顶推部4864、4866将分别顶推前遮板482及后遮板484向外并向上张开。

值得一提的是,当帘体越过全透光状态,继续往另一闭合状态转变时,顶推件486的二顶推部4864、4866将逐渐离开前遮板482及后遮板484,使前遮板482及后遮板484不再受顶推而自然垂下,于帘体处于另一闭合状态时同样能遮蔽间隙450。

在本实施例中,顶推件486套设于控制机构430以与控制机构430同步转动,但并不为所限,顶推件486亦可套置于叶片420的旋转机构,同样能达到与控制机构430及叶片420同步转动之效,而于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时将前遮板482及后遮板484向外并向上撑顶。

此外,顶推件486亦可搭配一限位机构使用,例如在上梁410底部设一凸块,凸块位置对应于帘体转呈全透光状态的位置,使顶推件486在叶片420转动到达大致与上梁410的长轴向垂直时即抵靠于限位机构而不再转动,而带动轮432与顶推件486之间产生滑动摩擦,使带动轮432可相对顶推件486转动,进而使控制机构430可继续调整叶片420角度,而前遮板482及后遮板484则维持在被顶推件486向上撑顶的状态。

请参阅图22至图29,公开一种使用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500,包含上梁510、悬垂于上梁510下方帘体、控制机构530及挡光系统580,其中帘体包含有多个叶片520,且上梁510的下方与叶片520的上缘之间具有间隙550;挡光系统580包含有前遮板582及后遮板584分别沿着上梁510的长轴向可摆动地设置于上梁510的下方,并包含有一驱动模块;于本实施例中,驱动模块为一顶推机构586,包含有一装设部及顶推部5864,其中装设部于本实施例中为一旋转部5862,装设部(即旋转部5862)设置于上梁510内,其能受控制机构530的操控而与叶片520同步转动,且旋转角度与叶片520一致。其中,顶推部5864为长杆体,以其中心与旋转部5862邻近叶片520的一端相连接,并高于前遮板582及后遮板584的下缘,且其长轴向的长度大于前遮板582及后遮板584之间的距离。

图22至图25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500的帘体呈闭合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图,在图22至图23图中,显示前遮板582及后遮板584自然垂放,同时遮蔽了间隙550,使光线不能通过;图24显示了立式百叶窗500呈闭合状态,图中上梁510、前遮板582及后遮板584皆遭到移除;图25则系帘体呈闭合状态的下视图。图中可见旋转部5862设置于上梁510内,下方的顶推部5864约略位在间隙550的高度,当叶片520的角度约莫平行于上梁510的长轴向时(即:当帘体处于闭合状态时),顶推部5864的角度与叶片520的角度一致,则前遮板582及后遮板584可以自然垂放,不受顶推部5864的干涉。

图26至图29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500的帘体呈全透光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图,当将叶片520朝向与上梁510的长轴向垂直的转动过程中,顶推部5864呈现与叶片520同样角度的转动,且顶推部5864长轴向的两端会分别先于叶片520的端角顶抵于前遮板582及后遮板584,并在叶片520被转动至全透光状态时,顶推部5864会将前遮板582及后遮板584向外并向上张开,容许光线通过。

同前一实施例所述,当帘体越过全透光状态,继续往另一闭合状态转变时,顶推机构586的顶推部5864将逐渐离开前遮板582及后遮板584,使前遮板582及后遮板584不再受顶推而自然垂下,由此而能在帘体处于另一闭合状态时同样遮蔽间隙450。

请参阅图30至图36,为使用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600,类同前述的立式百叶窗500,使用本实施例的立式百叶窗600包含上梁610、悬垂于上梁610下方的帘体、控制机构630及挡光系统,其中挡光系统包含有前遮板682、后遮板684及驱动模块,帘体包含有多个叶片620,且上梁610的下方与叶片620的上缘之间具有间隙650。前遮板682及后遮板684分别沿着上梁610的长轴向可摆动地设置于上梁610的下方;控制机构630包含带动轮632、钩扣部634、连动轮636及连动轴638,带动轮632设置于上梁610内且与钩扣部634的上端连接,钩扣部634下方挂设操作杆以供外部操控,连动轮636可连动地套设在连动轴638外,连动轴638又与叶片620的旋转机构连动设置,且带动轮632与连动轮636啮接,当连动轮632受操控而转动时,同时驱转连动轮636及连动轴638一起转动,以改变叶片620角度;驱动模块于本实施例中为顶推机构686,包含驱动部6862、装设部及顶推部6866,驱动部6862套设于连动轴638而与连动轴638同动,且具有外齿圈,装设部于本实施例中为旋转部6864,其一端具有齿部而可与驱动部6862啮接,由此可受驱动部6862驱转,顶推部6866以齿排表示,并与旋转部6864另一端啮接,当旋转部6864受操控而转动时,顶推部6866平行于上梁610的短轴方向往复移动。

图30至图33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600的帘体呈闭合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图,此时顶推部6866受旋转部6864的带动而向旋转部6864收拢并位于上梁610下方,使得前遮板682及后遮板684能自然垂下且遮蔽间隙650,避免光线通过。

图34至图36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600的帘体呈全透光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图,此时顶推部6866受旋转部6864的带动而沿上梁610的短轴方向向外延伸移动,此时顶推部6866对应于前遮板682及后遮板684的一端推顶前遮板682及后遮板684,使得前遮板682及后遮板684受力向外并向上张开。

在本实施例中,为能使顶推部6866对应于前遮板682及后遮板684设置,因此顶推部6866的数量为二,但不以此为限,若仅装设其中一遮板,则顶推部6866也可单独配置。

请参阅图37至图42,揭示一种遮板可被翻摆的实施方式。图中,使用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700包含上梁710、悬垂于上梁710下方的帘体、控制机构730及挡光系统,帘体包含有多个叶片720,且上梁710的下方与叶片720的上缘之间具有间隙750;挡光系统包含有遮板782及驱动模块,其中驱动模块于本实施例中为顶推机构786,其一端连接遮板782,另一端与控制机构730连动设置,由此使顶推机构786可受控制机构730所驱转;遮板782呈长板状,其沿着上梁710的长轴向设置于上梁710外部。

控制机构730设置于上梁710中,包含有一连动轴736串接各叶片720的旋转机构(即吊夹),以及一操作杆738以供外部操作使用。当驱转操作杆738时,连动轴736会对应转动而改变叶片720的角度,惟此些调整叶片720角度的机构为现有,此处不加赘述。顶推机构786包含驱动部7862、顶推部7864及装设部7866,驱动部7862以具有外齿圈的齿轮表示,驱动部7862套设于连动轴736而与连动轴736同步转动,顶推部7864呈l型,其一端通过装设部7866与驱动部7862连接,而可受驱动部7862所带动,使顶推部7864在一降下位置及一举起位置之间移动;顶推部7864的另一端则固接于遮板782,使遮板782可随着顶推部7864的移动而被降下或被举起。更细节来说,装设部7866至少一部分周缘具有外齿圈。本实施例中,装设部7866的外齿圈系通过多个中介齿轮与驱动部7862的外齿圈啮接,以达到适当的减速比。值得一提的是,装设部7866的周缘设置有二个不具有凸齿的凹窝78662,可在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及闭合状态时适切容置其中一中介齿轮788,因此,落入各该凹窝78662的所述中介齿轮788将在里头空转(如图38、41所示),由此可避免遮板782过度翻转而与上梁710或叶片720碰撞。

图37至图39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700的帘体呈闭合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机构图,此时顶推部7864位于降下位置,使得连接至顶推部7864对应于驱动部7862的另一端的遮板782被降下,而能遮蔽间隙750以避免光线通过。

图40至图42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700的帘体呈全透光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机构图,当立式百叶窗700其叶片720的旋转机构,受控制机构730的带动而翻转,使帘体朝全透光状态转动时,顶推部7864亦通过装设部7866而受驱动部7862的带动而转动,使得顶推部7864以装设部7866为轴心从降下位置顺时针翻转至举起位置,亦即连接于遮板782的一端相对上梁710朝外并朝上移动,而将遮板782向外并向上举起,以允许光线通过间隙750。值得一提的是,由图40中所示的主视视角观之,可发现被举起的遮板782将挡住上梁710,而可提供不同的视觉效果。

图43至图48揭示另一种遮板可被翻摆的实施方式。图中,使用本发明第八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800包含上梁810、悬垂于上梁810下方的帘体、控制机构830及挡光系统,帘体包含有多个叶片820,且上梁810的下方与叶片820的上缘之间具有间隙850;挡光系统包含有遮板882及驱动模块,其中驱动模块于本实施例中为顶推机构886,其一端连接遮板882,另一端与控制机构830连动设置,由此使顶推机构886可受控制机构830所驱转;遮板882呈长板状,其沿着上梁810的长轴向设置于上梁810外部。

控制机构830类同前述第七实施例所配合的控制机构730,同样具有连动轴836设置于上梁810中串接各叶片820的旋转机构(即吊夹),并设有操作杆838以供外部操作使用。当驱转操作杆838时,会同时带动连动轴836以改变叶片820的角度。顶推机构886包含驱动部8862、顶推部8864及装设部8866,驱动部8862以具有外齿圈的齿轮表示,该驱动部8862套设于连动轴836而与连动轴836同步转动;装设部8866亦具有外齿圈与驱动部的外齿圈啮接,更明确来说,装设部8866包含有一齿轮88662及一凸轮88664,所述外齿圈即为齿轮88662的凸齿,由此齿轮88662可受驱动部8862带动,进而使凸轮88664随之转动;顶推部8864概呈l型,其一端形状与凸轮88664配合,另一端则靠近遮板882,并以可选择的方式顶抵遮板882;更明确来说,通过顶推部8864、装设部8866与驱动部8862的连接关系,顶推部8864可受驱动部8862带动,随着凸轮88664的转动而举起或放下靠近遮板882的所述另一端。

图43至图45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800的帘体呈闭合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机构图,此时顶推部8864靠近凸轮88664的所述一端对应至凸轮88664周缘的平坦段,因此不受凸轮88664推顶,使其靠近遮板882的所述另一端维持在下降的状态,故遮板882概呈垂直配置,使得遮板882能遮蔽间隙850以避免光线通过。

图46至图48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800的帘体呈全透光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机构图,当立式百叶窗800其叶片820的旋转机构,受控制机构830的带动而翻转,使帘体朝全透光状态转动时,顶推部8864靠近凸轮88664的所述一端受到凸轮的周缘顶推,使其靠近遮板882的所述另一端举起而顶推遮板882,由此将遮板882推移向外并向上张开,以允许光线通过间隙850。

再请参阅图49至图56,其为使用本发明第九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900,与前一实施例同样为遮板可受翻摆的实施方式。立式百叶窗900包含上梁910、悬垂于上梁910下方的帘体、控制机构930及挡光系统,其中帘体包含有多个叶片920,且上梁910的下方与叶片920的上缘之间具有间隙950;挡光系统包含有前遮板982、后遮板984及驱动模块,其中前遮板982及后遮板984分别以其轴部9822、9842可转动地设置于上梁910的下方;驱动模块于本实施例中为升降机构986,包含驱动部9862及带动部9864、9866,驱动部9862与控制机构930连动设置,带动部9864、9866分别与前遮板982及后遮板984连动设置,由此使驱动部9862可受控制机构930的带动而驱转前遮板982及后遮板984。

控制机构930包含带动轮932、连动轮934及连动轴936设置于上梁910中,连动轴936串接各叶片920的旋转机构,连动轮934可连动地套设于连动轴936外部,带动轮932与连动轮934啮接,下方则接设操作杆938以供外部操作使用。当驱转操作杆938时,会通过带动轮932驱转连动轮934及连动轴936,以改变叶片920的角度。升降机构986的驱动部9862以一传动轮表示,此驱动部9862套设于连动轴936外部而与连动轴936同步同向转动;对应前遮板982的带动部9864亦以一传动轮表示,并接设于前遮板982的轴部9822;而对应后遮板984的带动部9866则以二相互啮接的齿轮轴98662、98664表示,并以齿轮轴98664连接后遮板984的轴部9842,且驱动部9862及二带动部9864、9866之间以一传动件绕设以达连动之效。如图49至图5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传动件为传动皮带9868。

图49至图53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900的帘体呈闭合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机构图,其中图53仅示出控制机构930与挡光系统之间的作动关系,叶片920等元件于此图中省略。当叶片920受控制机构930驱转而使帘体朝闭合状态转变时,连动轴936驱动升降机构986作动,通过传动皮带9868的传动,使跟随连动轴936转动的驱动部9862得以驱使带动部9864、9866分别带动前遮板982及后遮板984翻转成垂放状态,以遮蔽间隙950,防止光线通过。

图54至图55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900的帘体呈全透光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机构图,当叶片920受控制机构930驱转而使帘体朝向全透光状态转变时,驱动部9862驱使带动部9864、9866分别带动前遮板982及后遮板984向外并向上翻转至几与上梁910的下部平齐,以允许光线通过。

另外,图56揭示了另一方式的升降机构,其同样包含驱动部9862’、二带动部9864’、9866’及传动件(即传动皮带9868’),其中驱动部9862’及二带动部9864’、9866’分别各以一传动轮表示,驱动部9862’套设于连动轴936而与之同步转动,二带动部9864’、9866’分别接设于前遮板982的轴部9822及后遮板984的轴部9842,传动皮带9868’具有转折,而使二带动部9864’、9866’的转动方向相反,其余作动原理同前,当驱动部9862’受控制机构930驱转时,前遮板982及后遮板984分别受二带动部9864’、9866’带动而翻转。

请参阅图57至图62,其为使用本发明第十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1000,揭示遮板可垂直升降的实施方式。图中,立式百叶窗1000包含上梁1010、悬垂于上梁1010下方的帘体、控制机构1030及挡光系统,帘体包含有多个叶片1020,且上梁1010的下方与叶片1020的上缘之间具有间隙1050;挡光系统包含有遮板1082及驱动模块,其中驱动模块于本实施例中为一顶推机构1086。顶推机构1086与遮板1082连接,并与控制机构1030连动设置,由此使顶推机构1086可受控制机构1030所驱转;遮板1082呈长板状,其沿着上梁1010的长轴向设置。

控制机构1030包含带动轮1032、连动轮1034及连动轴1036设置于上梁1010中,连动轴1036串接各叶片1020的旋转机构,连动轮1034可连动地套设于连动轴1036外部,带动轮1032与连动轮1034啮接,下方则接设操作杆1038以供外部操作使用。上梁1010具有一夹槽10102可容设遮板1082,顶推机构1086包含有一驱动部10862及一移动部10864,其中驱动部10862以部分周缘具有外齿的齿轮表示,该驱动部10862套设于连动轴1036而与连动轴1036同动;移动部10864以一齿排表示,设置于遮板1082面对驱动部10862的一面上,且驱动部10862的外齿与设置于遮板1082上的移动部10864的齿排相啮接。

图57至图59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1000的帘体呈闭合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机构图,其中图59省略上梁1010上方及后方的部分结构,以清楚呈现其中的元件关系。在本实施例中,当带动轮1032带动连动轮1034及连动轴1036转动,而使帘体呈闭合状态时,同时间也带动驱动部10862转动,而驱动部10862则带动通过移动部10864而与其啮接的遮板1082相对于夹槽10102移动,使得遮板1082突出夹槽10102而能遮蔽间隙1050,以避免光线通过。

图60至图62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1000的帘体呈全透光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机构图,其中图62亦省略上梁1010上方及后方的部分结构,以清楚呈现其中的元件关系。当立式百叶窗1000其叶片1020的旋转机构,受控制机构1030的带动而翻转,使得帘体朝全透光状态转变时,驱动部10862亦受驱转,使得通过移动部10864而与其啮接的遮板1082相对于夹槽10102移动而缩入夹槽10102内,以允许光线通过间隙1050。

在本实施例中,遮板1082容设于上梁1010的夹槽10102中,而可相对夹槽10102进出移动,因此,当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时,外部人员不可见该遮板1082,然则,遮板1082的设置亦可视需要而位在上梁1010的外部,使得在帘体处于全透光状态时,遮板1082同样遮盖上梁1010。

请参阅图63至图67,为使用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1100,揭示其遮板可为卷收的实施方式。立式百叶窗1100包含上梁1110、悬垂于上梁1110下方的帘体、控制机构1130及挡光系统1180,帘体包含有多个叶片1120,且上梁1110的下方与叶片1120的上缘之间具有间隙1150;挡光系统1180包含有一遮板1182及一驱动模块,其中驱动模块于本实施例中为一卷取机构1184,设置于上梁1110内,其包含一驱动部、一带动部及一传动件,上述元件于本实施例中分别为一驱动轮11842、一卷轴11844以及一转动轮11846,驱动轮11842与转动轮11846相互啮合,转动轮11846套设于卷轴11844而与卷轴11844连动;遮板1182为可挠性材料所制成,其长轴向的一侧缘卷绕于卷轴11844上,而可为该卷轴11844卷取或释出,另一侧缘则为自由端。

控制机构1130包含带动轮1132、连动轮1134及连动轴1136设置于上梁1110中,连动轴1136串接各叶片1120的旋转机构,连动轮1134可连动地套设于连动轴1136外部,带动轮1132与连动轮1134啮接,下方则接设操作杆1138以供外部操作使用,卷取机构1184的驱动轮11842则套设于连动轴1136而受连动轴1136所驱转。当驱转操作杆1138时,会通过带动轮1132驱转连动轮1134及连动轴1136,以改变叶片1120的角度,同时亦驱动卷轴11844转动以收放遮板1182。

图63至图65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1100的帘体呈闭合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机构图,在本实施例中,当带动轮1132带动连动轮1134及连动轴1136转动,而使帘体朝闭合状态转变时,卷取机构1184的驱动轮11842亦受带动而驱使转动轮11846带动卷轴11844一起转动,使得遮板1182突出于上梁1110而能遮蔽间隙1150,以避免光线通过。

图66及图67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1100的帘体呈全透光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机构图,当立式百叶窗1100其叶片1120受控制机构1130的带动而翻转,使帘体朝向全透光状态转变时,卷取机构1184的卷轴11844被转动,使得遮板1182被卷收于卷轴11844上而缩入上梁1110内,以允许光线通过间隙1150。

请参阅图68至图70,为使用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1200,揭示其遮板为可卷收的实施方式。图中,立式百叶窗1200包含上梁1210、悬垂于上梁1210下方的帘体、控制机构1230及挡光系统,帘体包含有多个叶片1220,且上梁1210的下方与叶片1220的上缘之间具有间隙1250。挡光系统包含有一前遮板1282、一后遮板1284以及一驱动模块,其中驱动模块于本实施例中为一卷取机构1286。

控制机构1230包含带动轮1232、连动轮1234及连动轴1236设置于上梁1210中,连动轴1236串接各叶片1220的旋转机构,连动轮1234可连动地套设于连动轴1236外部,带动轮1232与连动轮1234啮接,下方则接设操作杆1238以供外部操作使用。卷取机构1286包含驱动部12862、带动部12864、12866及传动件12868,本实施例中的驱动部12862以传动轮表示,带动部12864、12866分别各以一卷轴表示,且传动件12868以一传动皮带表示;前遮板1282及后遮板1284以可挠性材料制成,分别卷绕于所对应的带动部12864、12866而为其卷收或释出;该驱动部12862套设于连动轴1236而与连动轴1236同动,该传动件12868绕经各驱动部12862、带动部12864、12866使其连动。由此,使卷取机构1286与控制机构1230连动,当通过控制机构1230改变叶片1220角度时,同时也会驱动卷取机构1286作动以收放前遮板1282及后遮板1284。

图68及图69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1200的帘体呈闭合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机构图,在本实施例中,当带动轮1232带动连动轮1234及连动轴1236转动,而使帘体朝向闭合状态转变时,同时间也带动卷取机构1286的驱动部12862驱使转动轮12864带动带动部12864、12866,使得前遮板1282及后遮板1284突出于上梁1210而能遮蔽间隙1250,以避免光线通过。

图70及图71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1200的帘体呈全透光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机构图,当立式百叶窗1200其叶片1220受控制机构1230的带动而翻转,使帘体朝全透光状态转变时,卷取机构1286的带动部12864、12866被转动,使得前遮板1282及后遮板1284分别被卷收于所对应的带动部12864、12866上而不再遮蔽间隙1250,以允许光线通过间隙1250。

请参阅图72至图80,为使用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立式百叶窗1300,揭示遮板可为横向移动的实施方式。图中,立式百叶窗1300包含上梁1310、悬垂于上梁1310下方的帘体、控制机构1330,以及挡光系统,帘体包含有多个叶片1320,且上梁1310的下方与叶片1320的上缘之间具有间隙1350。挡光系统包含有一第一遮板1382、一第二遮板1384及一第三遮板1386,其上端分别具有第一连接部13822、第二连接部13842及第三连接部13862,上梁1310前侧底部具有至少三导槽13102,可供各遮板1382、1384、1386的各连接部13822、13842、13862插置,各遮板1382、1384、1386可沿所对应的导槽13102位移,且各遮板1382、1384、1386根据导槽13102的前后配置而彼此前后层叠。第一遮板1382、第二遮板1384及第三遮板1386并分别具有第一卡止部13824、第二卡止部13844、第三卡止部13864,且相邻的卡止部会相互卡抵,以避免各遮板1382、1384、1386相互脱离。其中,控制机构1330延伸有一连杆1332连接于第一遮板1382,以使第一遮板1382可受控制机构1330所带动,继而使各遮板1382、1384、1386因受各卡止部13824、13844、13864的卡抵作用依序产生连动。

图72至图75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1300的帘体呈开启状态的不同视图及局部机构图,此处定义开启状态为叶片1320受控制机构1330所带动而集中于一侧。此时,第一遮板1382、第二遮板1384及第三遮板1386依序叠置于与叶片1310同侧,而使上梁1310下方有部分区域完全未受遮蔽。

图76及图77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1300的帘体呈全透光状态的主视图及下视图,图78至图80分别揭示立式百叶窗1300的帘体呈闭合状态的主视图及下视图,通过控制机构1330将各叶片1320由一侧拉展至平均分布于上梁1310的下方,此时,第一遮板1382、第二遮板1384及第三遮板1386同样依序被拉展,并以其各自的卡止部与相邻的遮板卡抵,最终使各遮板1382、1384、1386亦平均分列于上梁1310下方(如图76及图78所示),而可完全遮蔽间隙1350。而当帘体在全透光状态及闭合状态之间切换时,因叶片1320未触及各遮板1382、1384、1386,因此,各遮板1382、1384、1386的状态不为改变。

在本实施例中,以三片遮板对应三个导槽为例,且遮板为前后叠置,但此数量及配置应不以为限,遮板及导槽的数量可视需求增减。此外,本实施例中以硬质遮板为例,然则,遮板亦可为可挠性材质所制成,此时遮板可为单层配置,而导槽亦可仅设一道与遮板对应设置,其余配置均可与前述实施例类同;因遮板的可挠特性,当立式百叶窗呈开启状态时,遮板会弯折叠设于一侧,而当立式百叶窗呈全透光状态或闭合状态时,遮板会呈平面状遮蔽上梁与叶片之间的间隙。

请参阅图81至图85,为使用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挡光系统的立式百叶窗1400,揭示叶片上方直接设置遮板的实施方式。图中,立式百叶窗1400包含上梁1410、悬垂于上梁1410下方的帘体、控制机构1430及挡光系统,帘体包含有多个叶片1420,挡光系统包含多个遮蔽件1482,且各遮蔽件1482设置于叶片1420对应上梁1410的一端。其中,叶片1420与上梁1410之间具有间隙1450,遮蔽件1482由软质材料、具形变能力的材料或具有弹性的材料所制成,其高度大于或等于间隙1450的高度,由此遮挡间隙1450。

现有技术中,叶片应设有穿孔对应于旋转机构的吊夹,以将叶片悬垂于旋转机构下方,而为能提供足够空间供安装叶片,在上梁与叶片顶部之间须预留间隙以利安装;在本实施例中,叶片1420的穿孔1422同样设置在叶片1420的上部,而叶片1420的顶部与上梁1410之间同样预留间隙1450,然而自叶片1420顶部延伸而出的遮蔽件1482可受力变形,因此即便遮蔽件1482的高度大于或等于间隙1450的距离,在安装上并不造成限制,且无论在全透光状态或闭合状态,遮蔽件1482均能有效遮蔽间隙1450,达到避免漏光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遮蔽件1482与叶片1420以一体成型表示,其可在押出成型实视需要而选用相同或不同材料,然而其亦可为相异的构件,而通过胶粘、缝接等方式将二者结合。

为能改善叶片与上梁之间的间隙以及窗帘叶片本身的穿孔所产生的漏光情形,上述各实施例分别公开不同方式的挡光系统,但须说明的是,遮板的数量、遮板与上梁结合的方式应不为所限,除以刚性材质一体成型的上梁外,其余能够外张的遮板应能相对上梁主体摆动为准。此外,控制机构与遮板之间亦可增加限位机构,以利将遮板定位在所需位置,而在达到透光状态的后即不随控制机构继续作动,待要回复闭合状态时再与控制机构同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凡应用本发明说明书及权利要求所为的等效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