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升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16680发布日期:2019-06-05 21:47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枕头升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枕头升降结构,涉及一种可调高度枕头的机械式升降结构。



背景技术:

人的一生中,睡眠几乎占据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因此理想实用的寝具与相关睡眠产品,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甚为重要。

现今很多人有睡眠障碍,然而睡眠质量对于人体来说相当重要,唯有好的睡眠质量,才能有效解除一天的疲累,也才能储备精神,应付第二天繁忙的生活。现代人白天工作繁忙与生活压力,许多人到了晚上躺在床上即便明明很劳累也无法好好睡眠,或者就算是好不容易睡着,却又因为未能进入深层睡眠而很容易惊醒,醒来又睡不着。人若没有充份理想的睡眠,一旦日夜颠倒更会导致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若引发内分泌紊乱更会影响睡眠质量。根据医学研究可知,长期失眠的人寿命比一般人短十五年,会加速皮肤老化,也很容易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忧郁症与心脏病,免疫力也会下降至少50%。

失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使用不适合的睡枕。由于每个人体型不同,体型壮硕的人睡枕高度自然要相对比较高;体型瘦小的人睡枕高度自然要相对比较低,尤其是睡眠生理自然反应及健康需要,不能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不变(例如仰睡),否则会造成承重部位长时间压迫后不适及酸痛,故人体睡眠时会自然生理反应在仰睡及侧睡间更换睡姿且不止一、两次。再加上人体仰睡与侧睡时,脖子相对于床面间距也有差异,实际上人体仰睡时后颈距离床面间距相对较小,睡枕高度需稍低;但若人体侧睡时,因为人体侧边肩膀因素,脖子与头部相对于床面间距将会增加,如此一来,睡枕高度必需随之增加,才能有效支撑头部与颈部。综观市面所有睡枕,都是固定高度,即便有的睡枕刻意制造成具有不同区域高度的枕面,但因为睡着后人体无法自动就高度区域进行对位,特别是人体长时间侧睡易造成血液循环不良而导致许多问题,例如常见落枕、肩颈扭伤或酸痛、肩部压迫疼痛、压迫性冰冷麻痹、严重者更导致五十肩等等。显而易见,不能自动对应睡姿调整高度的现有枕头,根本无法避免上述缺点或解决睡眠问题,无法真正符合人体生理需求,得到更完善的睡眠质量。

发明人有鉴于上述诸多睡眠问题,之前即已提出多件相关专利申请,例如台湾公告第m536514号体感式高度自动调整睡枕及第m541805号气囊升降式睡枕结构等申请;发明人发现,这些申请对于枕头的高度调整结构设计仍不够理想完善,为求不断创新与超越,追求完美,于是提出本发明,期望能使自动调整高低的睡枕结构,更趋于完善理想,符合实际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使枕头高度调整结构更趋于理想,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枕头升降结构,其设计特点在于利用小型马达配合简易机构就能达到调整高低的升降目的,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等优点。

通过前述目的的达成,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能使枕头的高度,依据不同人或不同睡姿,配合体感检测,适时自动调整出最适高度,借以满足人体睡眠舒适性并提升睡眠质量。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具体的内容为:该升降结构,包括有一底板,该底板上配置有一动力单元,该动力单元连体一连动单元,该连动单元顶部再罩覆有一盖体。

所述该动力单元,设置于该底板上,该动力单元包括有一马达,该马达的出力端与一减速机连接,该减速机的出力端连设有一主动齿轮,该主动齿轮啮合有一被动圆弧齿盘,该被动圆弧齿盘圆弧中心设置有一转轴部,该转轴部的轴安装于该减速机的一固定座旁侧处;该被动圆弧齿盘连设有一推举臂,该推举臂末端设置有一滑轮。

所述该连动单元,包括有一第一本体与一第二本体,其中该第一本体略呈凸字状形体,至于该第二本体略呈凹字状形体,两者相互嵌合后侧面形成x字状;该第一本体一相对较低处两端分别配置有一第一滑轮;另外地该第一本体一侧边连设有一侧板,该侧板末端连接有一侧滑轮;且该第一本体一底面设置有一导轨,该导轨处配置有一耐磨片,该耐磨片恰好位于该动力单元的推举臂的滑轮顶缘;该第二本体,一相对较高处两端分别配置有一第二滑轮。

前述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交接处,配置有一中央铰链,该中央铰链提供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形变作用。

所述该底板,为一平面式板体,与该第二本体相对较低端连接处,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第二铰链,该第二铰链能提供第二本体相对于底板的轴运动作用。该底板上另外地设有一电位器,该侧滑轮能移行于该电位器上;另外地该底板上设置有一轨道,该轨道能提供第一滑轮滚动与限位用。

所述该盖体,位于该连动单元顶部,底面一部分借这些第二滑轮接触与支撑;另外地,于该第一本体的相对较高端处,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第一铰链,该第一铰链与该盖体连接。

所述该盖体顶部,配置有一软质的软垫。

本发明通过被动圆弧齿盘,一体延伸设置该推举臂,来抬升该x形的连动单元,该动作属于直接推举,没有功耗,只需小型电机即可驱动;空间及耗能能够因直接推举产生作用而优化。如果以市面一般推升设备原理,会有力矩转换而大量丧失能量的问题;尤其是初始构造接近水平的情况下要能垂直推升,其推升出力要达到荷重物重量的约7~10倍,其电机噪音非常大,非睡枕空间可以容纳,且会影响睡眠。显然,本发明甚为理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组合外观图。

图3:为本发明的局部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局部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又一局部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的侧视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上升的侧视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上升的立体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上升时进行位置检知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结构外覆软垫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板

11第二铰链

13轨道

14电位器

2动力单元

20固定座

21马达

22减速机

23主动齿轮

24被动圆弧齿盘

25转轴部

26推举臂

27滑轮

3连动单元

31第一本体

312第一滑轮

313侧板

314侧滑轮

315导轨

316耐磨片

317第一铰链

32第二本体

322第二滑轮

33中央铰链

4盖体

5软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首先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与图6所示,本发明的枕头升降结构,包括有一底板1,该底板1上配置有一动力单元2,该动力单元2与一连动单元3连接,该连动单元3顶部再罩覆有一盖体4。其中,该动力单元2,设置于该底板1上,该动力单元2包括有一马达21,该马达21的出力端连体一减速机22,该减速机22的出力端连设有一主动齿轮23,该主动齿轮23啮合有一被动圆弧齿盘24,该被动圆弧齿盘24的圆弧中心设置有一转轴部25,该转轴部25轴安装于该减速机22的固定座20旁侧处;该被动圆弧齿盘24连设有一推举臂26,该推举臂26末端设置有一滑轮27。该连动单元3,包括有一第一本体31与一第二本体32,其中该第一本体31略呈凸字状形体,至于该第二本体32略呈凹字状形体,两者相互嵌合后侧面形成x字状;该第一本体31一相对较低处两端分别配置有一第一滑轮312;另外地该第一本体31一侧边连设有一侧板313,该侧板313末端连接有一侧滑轮314;且该第一本体31一底面设置有一导轨315,该导轨315处配置有一耐磨片316,该耐磨片316恰好位于该动力单元2的推举臂26的滑轮27顶缘;该第二本体32,一相对较高处两端分别配置有一第二滑轮322;前述该第一本体31与该第二本体32交接处,配置有一中央铰链33;该底板1,为一平面式板体,适当处与该第二本体32相对较低端连接处,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第二铰链11,该第二铰链11提供第二本体32相对于底板1的轴运动作用;该底板1上另外地设有一电位器14,该侧滑轮314能移行于该电位器14上;另外地该底板1上设置有轨道13,该轨道13能提供第一滑轮312滚动与限位用;该盖体4,位于该连动单元3顶部,底面一部分借这些第二滑轮322接触与支撑;于该第一本体31的相对较高端处,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第一铰链317,该第一铰链317与该盖体4连接。

如图6,为本发明的枕头位于最低位置的示意图。当要进行调升时,如图7与图8,使该动力单元2的马达21运作,经减速机22减速并增大推力后致使该主动齿轮23转动,该与主动齿轮23呈啮合关系的被动圆弧齿盘24将被连动而改变位置与角度,接连使该推举臂26连动该滑轮27位移;同时,该滑轮27将会相对于该第一本体31的导轨315处进行举升作用,由于该第一本体31与第二本体32间利用该中央铰链而呈连动关系,因此当第一本体31一端被举升时,受制于该各第二铰链11连接于该底板1处,该第一本体31与第二本体32整体将会同步上升,该侧滑轮314将于该电位器14上移行,以便获知相对移动位置(如图9),最后完成高度上升的目的。反之,要降低高度时,反向转动马达21,也能依上述原理降低高度。

本发明中,该高度升降的幅度,可依据马达21运作的情形任意微幅调整,配合该电位器14检测移动的相对状态与位置。在位移过程中,通过该电位器14的电子信息,系统就能得知上升或下降的高度而进行管控,且可预先设定使用者不同睡姿所需要的高度,进行自动调变,以完成高度变化的目的。

如图10所示,本发明实施时,该盖体4顶外部,配置有软质的软垫5。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枕头升降结构,其能以小型化机构,达到个别设定及自动调整枕头高度的升降目的,其能有效提高人体睡眠质量,本发明不属于现有技术,符合发明专利的申请条件,恳请贵局明鉴,早日审查授权。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