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物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23387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置物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活用品,具体为一种可用于置物的夹子。



背景技术:

日常使用的普通夹子结构简单,一般用于封闭开口,或将某个物体定位在另一物体上,或将两个或多个物体连接在一起,方便归纳,其应用场合广泛,但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置物的夹子,以拓展收纳空间。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两种技术方案。

方案一:

一种置物夹,包括上夹板、下夹板、连接两夹板的铰链结构和复位弹簧,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夹板的后部板体设有置物小筐;

所述上夹板的后部板体设有呈平面螺旋形的边框,所述边框的螺旋开口处设在上夹板后部板体的侧边上,其螺旋转角不小于一周;

所述铰链结构和复位弹簧设置在上、下夹板的前部板体处。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或优选的方案还包括:

所述小筐的顶板和底板均由两片以上的叶片拼接构成,所述叶片的一端通过铰链固定在小筐的内侧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小筐侧壁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有限位结构,当所述叶片转动到与下夹板平行时,所述限位结构即挡住叶片。

上夹板后部板体的长度不大于上夹板前部板体的长度,下夹板后部板体的长度不大于下夹板前部板体的长度,上夹板后部板体与上夹板前部板体、下夹板后部板体与下夹板前部板体均通过轴杆铰接,所述轴杆垂直于上夹板/下夹板,使夹板的后部板体可进行旋转。

所述上夹板、下夹板或置物构件中的至少一个表面设有荧光层,方便用于用户在黑暗环境中寻找。

方案二:

一种置物夹,包括上夹板、下夹板、连接两夹板的铰链结构和复位弹簧,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夹板均由前部板体和后部板体构成,所述铰链结构和复位弹簧安装在上、下夹板的前部板体处;

所述后部板体包括多个平行叠置的框板单元,所述框板单元通过轴杆铰连接在对应夹板的前部板体上,且均位于前部板体的外侧,所述轴杆垂直于上夹板/下夹板;

所述框板单元设有由若干直线段和/或曲线段拼接构成的边框,所述边框设有一开口,所述开口用于连通框板单元内部镂空部位和外部空间。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或优选的方案还包括:

构成上夹板或下夹板的后部板体的框板单元中,任意两个框板单元的边框不重合。

关于不重合的框板单元的叠置次序,在上夹板/下夹板处于水平状态时,其外层框板单元的整体或局部边框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压在内层框板单元的镂空部位。则当各框板单元叠摞在一起时,外层框板单元的边框可起到挡漏的作用。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利用夹子在多场合固定方便的特点,改进普通夹子的结构,在其本体上延展出置物构件,且所述置物构件设计新颖,结构规划合理,操作方便,且易于实现,可以满足用户在多种场合拓展收纳空间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上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

图4为实施例1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

图5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上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3夹板的状态示意图一;

图9为实施例3夹板的状态示意图二;

图10为实施例3夹板的状态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 所示的一种置物夹,包括上夹板1、下夹板2、连接两夹板的铰链结构和复位弹簧(一般为扭簧)等组件。

所述下夹板的后部板体设有一矩形的置物小筐3,小筐垂直固定在所述下甲板2上。所述小筐3的顶板由两片叶片3-1拼接构成,小筐底板由两片叶片3-2拼接构成,叶片3-1的顶端通过铰链固定在小筐3内侧壁的顶端,另一端为自由端,叶片3-2的底端通过铰链固定在小筐3内侧壁的底端,另一端为自由端。小筐3侧壁的顶端和底端还分别设有限位结构,当相应叶片转动到与下夹板平行时,所述限位结构即挡住叶片,使叶片仅能在与侧壁平行和与侧壁垂直的状态之间转换。

所述上夹板的后部板体11设有呈平面螺旋形的边框,如图2所示。

所述铰链结构和复位弹簧等均设置在上、下夹板的前部板体处。

本实施例置物夹使用时,如图3所示,可将置物夹前端夹在桌板或床架的边框4上,此时,受重力作用,两叶片3-1转动到与小筐3侧壁平行的状态,实现小筐顶面开口,两叶片3-2转到与小筐侧壁垂直的状态,拼合构成了小筐底板。体积合适的物品可放置在小筐3内,上夹板的边框结构可起到围挡的作用,防止较长的物品因重心不稳从小筐3中翻落,如笔杆等。

本实施例置物夹翻转过来使用时,即上下颠倒,如图4所示,此时两叶片3-1受重力作用转平,构成小筐此状态下的底板,叶片3-2转为竖直,使小筐此时的顶面开口,可用于置物。而翻转到下方的上夹板1的螺旋形边框可当做钩子使用,边框的螺旋开口处11-1设在上夹板1后部板体的侧边上,且其螺旋转过角度不小于一周,避免挂在边框内的物件轻易从螺旋开口11-1处脱离。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上夹板和下夹板设计为由铰接的前后两部分板体构成,上夹板后部板体11与上夹板前部板体12平行,通过轴杆铰接,所述轴杆垂直于上夹板前部板体;下夹板后部板体21与下夹板前部板体22平行,亦通过轴杆铰接,该轴杆垂直于下夹板前部板体,如图5所示。

上夹板后部板体11的长度应不大于上夹板前部板体12的长度,下夹板后部板体21的长度应不大于下夹板前部板体22的长度。本实施例中,根据用户使用需求,可将上、下夹板的后部转到合适的角度位置。

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2中,所述上夹板1、下夹板2或置物构件3中的至少一个表面设有荧光层,方便用户在黑暗环境中寻物。

实施例3:

一种置物夹,包括上夹板、下夹板、连接两夹板的铰链结构和复位弹簧。

所述上夹板、下夹板均由前部板体和后部板体构成,所述铰链结构和复位弹簧安装在上、下夹板的前部板体处。

上、下夹板的后部板体均包括两个平行叠置的框板单元,以上夹板为例,如图7所示,两框板单元11、13与上夹板前部板体平行,通过轴杆铰连接在上夹板的前部板体上,且均位于前部板体的外侧(上方),所述轴杆垂直于上夹板前部板体。位于上方的外层框板单元13设有三角形边框,并在其一侧边设有开口,位于下方的内层框板单元11设有螺旋形边框,螺旋形边框的螺旋开口和三角形边框的开口均用于连通框板单元内部镂空部位和外部空间,方便将物品卡挂在框板单元内。

本实施例置物夹使用时,可将上、下夹板的四个框板单元转到不同的角度,展开为四个挂钩,如图8所示,置物夹可整体翻转为任意角度,均不影响使用。当上、下夹板的两个框板单元叠置在一起时,因外层框板单元的局部边框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落在内层框板单元镂空部位的范围内,如图9所示,可起到对内层框板单元挡漏的作用,即二者叠置时,可减小后部板体在竖直方向上的镂空面积,拼成底板或顶板使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