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开自动门及其接触边双层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7213阅读:2598来源:国知局
双开自动门及其接触边双层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门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开自动门及其接触边双层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医用双开自动门密封结构,在其左右门页边框的内侧(靠进门框)和底部都嵌装有密封胶条,双开自动门关闭后,其左右门页接触边处的密封尤为重要,接触边处的密封效果好坏直接会影响整个双开自动门的密封效果,现有双开自动门及其密封结构主要是依靠胶条自身弹性来实现密封,胶条可能会扭曲而导致密封效果变差,而且现有的双开自动门接触边处只有一层密封结构,密封效果有限,极大的影响了密封质量。

因此,如何对现有的双开自动门的接触边密封结构进行改进,使其克服上述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双开自动门及其接触边双层密封结构,采用双层密封结构,密封效果好,密封元件与门页的外平面无刮擦,使用寿命较长,避免了密封条的摩擦破损或密封条的变形对密封效果产生的影响,此外气囊采用卡嵌和粘贴的组合式安装在门页边框凹槽中,安装更牢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开自动门的接触边双层密封结构,包括左门页及右门页,所述左门页及所述右门页相对的接触边上均设置有凹槽及电磁铁条,所述左门页上的凹槽与所述右门页上的电磁铁条位置相对,所述左门页上的电磁铁条与所述右门页上的凹槽位置相对,所述凹槽内均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前端的气囊壁内均设置有金属条,所述金属条与所述电磁铁条相配合。

所述气囊的充气接口设置在所述接触边中部的所述凹槽中,所述充气接口分别与放气阀及充气气源连接,所述放气阀的控制系统、所述充气气源的控制系统及所述电磁铁条的控制系统均接入所述自动门的控制系统。

所述凹槽底部内凹成型设置有开口小底部大的梯形卡槽,所述气囊包括基座及所述气囊壁,所述气囊壁围设成气囊腔,所述基座卡嵌并粘贴在所述梯形卡槽中。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了一种双开自动门,包括上述双开自动门的接触边双层密封结构。

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开自动门及其接触边双层密封结构,其气囊的充气接口设置在接触边中部的凹槽中,充气接口分别与放气阀及充气气源连接,放气阀的控制系统、充气气源的控制系统及电磁铁条的控制系统均接入自动门的控制系统。采用此种技术方案,结构紧凑,装置可靠性高。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开自动门及其接触边双层密封结构,其凹槽底部内凹成型设置有开口小底部大的梯形卡槽,气囊包括基座及气囊壁,气囊壁围设成气囊腔,基座卡嵌并粘贴在梯形卡槽中。采用此种技术方案,安装更牢固。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开自动门及其接触边双层密封结构,左门页及右门页相对的接触边上均设置有凹槽及电磁铁条,左门页上的凹槽与右门页上的电磁铁条位置相对,左门页上的电磁铁条与右门页上的凹槽位置相对,凹槽内均设置有气囊,气囊前端的气囊壁内均设置有金属条,金属条与电磁铁条相配合。双开自动门关上后,气囊充气,同时电磁铁条通电产生磁性,与气囊壁内的金属条相互吸合,能防止气囊壁扭曲变形,使气囊壁与相对的门页贴合更加紧密,密封性能好;双开自动门要开启时,电磁铁条断电消磁,气囊放气并收缩进凹槽中,气囊壁与相对的门页的外平面无刮擦,使用寿命长,外形美观;左门页及右门页上均设置有气囊及电磁铁条,实现双层密封,极大地提升了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双开自动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双开自动门的密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左门页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左门页1,右门页2,凹槽3,梯形卡槽31,电磁铁条4,气囊5,气囊壁51,金属条52,基座5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如图1~4所示,一种双开自动门的接触边双层密封结构,包括左门页1及右门页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左门页1及右门页2相对的接触边上均设置有凹槽3及电磁铁条4,左门页1上的凹槽3与右门页2上的电磁铁条4位置相对,左门页1上的电磁铁条4与右门页2上的凹槽3位置相对,凹槽3内均设置有气囊5,气囊5前端的气囊壁51内均设置有金属条52,金属条52与电磁铁条4相配合。双开自动门关上后,气囊5充气,同时电磁铁条4通电产生磁性,与气囊壁51内的金属条52相互吸合,能防止气囊壁51扭曲变形,使气囊壁51与相对的门页贴合更加紧密,密封性能好;双开自动门要开启时,电磁铁条4断电消磁,气囊5放气并收缩进凹槽3中,气囊壁51与相对的门页的外平面无刮擦,使用寿命长,外形美观;左门页1及右门页2上均设置有气囊5及电磁铁条4,实现双层密封,极大地提升了密封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气囊5的充气接口(图中未画出)设置在接触边中部的凹槽3中,充气接口(图中未画出)分别与放气阀(图中未画出)及充气气源(图中未画出)连接,放气阀(图中未画出)的控制系统(图中未画出)、充气气源(图中未画出)的控制系统(图中未画出)及电磁铁条4的控制系统(图中未画出)均接入自动门的控制系统(图中未画出),结构紧凑,装置可靠性高。

凹槽3底部内凹成型设置有开口小底部大的梯形卡槽31,气囊5包括基座53及气囊壁51,气囊壁51围设成气囊腔,基座53卡嵌并粘贴在梯形卡槽31中,安装更牢固。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双开自动门,包括上述双开自动门的接触边双层密封结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