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护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4532发布日期:2019-05-15 22:37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颈部护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穿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颈部护枕。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各式各样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令人十分困扰的噪音,如何实现在嘈杂环境下的舒适是许多人的迫切需求。尤其对于各种交通工具上的驾驶员及乘员而言,该需求更加强烈。个人佩戴的颈部护枕以及交通工具座椅上匹配的头枕主要通过机械结构来满足舒适性及颈椎保护功能,但不能满足低噪音等声学功能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颈部护枕不能满足低噪音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颈部护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颈部护枕,包括颈部护枕本体、左耳喇叭、右耳喇叭及至少一个麦克风组件,所述颈部护枕本体为柔性体,所述颈部护枕本体上设置有朝向佩戴者左耳的左突耳及朝向佩戴者右耳的右突耳,所述左耳喇叭设置在所述左突耳上,所述右耳喇叭设置在所述右突耳上,所述麦克风组件设置在所述颈部护枕本体上。

可选地,所述颈部护枕本体具有前端面、后端面及连接于所述前端面与后端面之间的侧面,所述左突耳形成在所述前端面的横向一侧并突出于所述前端面,所述右突耳形成在所述前端面的横向另一侧并突出于所述前端面。

可选地,所述左突耳的外表面包括左耳贴附斜面及第一弧面,所述左耳贴附斜面的顶部边线与所述第一弧面的顶部边线相接,所述左耳贴附斜面及第一弧面的底部边线与所述前端面相接,所述左耳喇叭的出音孔设置在所述左耳贴附斜面上;

所述右突耳的外表面包括右耳贴附斜面及第二弧面,所述右耳贴附斜面的顶部边线与所述第二弧面的顶部边线相接,所述右耳贴附斜面及第二弧面的底部边线与所述前端面相接,所述右耳喇叭的出音孔设置在所述右耳贴附斜面上。

可选地,所述颈部护枕本体呈U形,所述颈部护枕本体包括左臂部、右臂部及连接所述左臂部与右臂部的连接部,所述左臂部、右臂部及连接部的内侧表面之间形成颈部配戴槽,所述左突耳形成在所述左臂部上,所述右突耳形成在所述右臂部上。

可选地,所述麦克风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颈部护枕本体内的固定架及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的麦克风,所述麦克风露出所述侧面。

可选地,所述固定架包括第一筒状部、连接在所述第一筒状部内端的第二筒状部及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部外周上的固定爪,所述第一筒状部内部设置有安装槽,所述麦克风嵌装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二筒状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内径,所述第二筒状部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安装槽相通的过线通孔。

可选地,所述侧面的横向一侧设置有一所述麦克风组件,所述侧面的横向另一侧设置有另一所述麦克风组件。

可选地,设置于所述侧面的横向一侧的所述麦克风组件与左耳喇叭的距离为5-10mm,设置于所述侧面的横向另一侧的所述麦克风组件与右耳喇叭的距离为5-10mm。

可选地,所述颈部护枕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颈部护枕本体内的控制电路板,所述左耳喇叭、右耳喇叭及麦克风组件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

可选地,所述控制电路板上集成有音频处理模块及蓝牙模块,所述音频处理模块上具有主动降噪电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护枕,颈部护枕本体上设置有朝向佩戴者左耳的左突耳及朝向佩戴者右耳的右突耳,左耳喇叭设置在左突耳上,右耳喇叭设置在右突耳上,麦克风组件设置在颈部护枕本体上。这样,可以通过麦克风组件接收外部噪音声波,通过内置的控制电路板输出与外部噪音声波反相的声波,使得反向声波与外部噪音声波在左耳喇叭与右耳喇叭外部进行叠加,减弱进入耳的噪音声波,从而在人耳附近处产生低分贝区,满足了低噪音的需求。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护枕,为3D空间消噪提供了结构基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护枕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护枕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护枕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颈部护枕本体;11、左突耳;111、左耳贴附斜面;112、第一弧面;12、右突耳;121、右耳贴附斜面;122、第二弧面;13、前端面;14、后端面;15、侧面;16、左臂部;17、右臂部;18、连接部;19、颈部配戴槽;

2、左耳喇叭;

3、右耳喇叭;

4、麦克风组件;41、固定架;411、第一筒状部;4111、安装槽;412、第二筒状部;4121、过线通孔;42、麦克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护枕,包括颈部护枕本体1、左耳喇叭2、右耳喇叭3及至少一个麦克风组件4。所述颈部护枕本体1为柔性体,颈部护枕本体1可进行表面装饰。左耳喇叭2及右耳喇叭3均可由一个或多个喇叭构成。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颈部护枕本体1上设置有朝向佩戴者左耳的左突耳11及朝向佩戴者右耳的右突耳12,所述左耳喇叭2设置在所述左突耳11上,所述右耳喇叭3设置在所述右突耳12上,所述麦克风组件4设置在所述颈部护枕本体1上。

如图1所示,所述颈部护枕本体1具有前端面13、后端面14及连接于所述前端面13与后端面14之间的侧面15,所述左突耳11形成在所述前端面13的横向一侧并突出于所述前端面13,所述右突耳12形成在所述前端面13的横向另一侧并突出于所述前端面13。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左突耳11的外表面包括左耳贴附斜面111及第一弧面112,所述左耳贴附斜面111的顶部边线与所述第一弧面112的顶部边线相接,所述左耳贴附斜面111及第一弧面112的底部边线与所述前端面13相接,所述左耳喇叭2的出音孔设置在所述左耳贴附斜面111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右突耳12的外表面包括右耳贴附斜面121及第二弧面122,所述右耳贴附斜面121的顶部边线与所述第二弧面122的顶部边线相接,所述右耳贴附斜面121及第二弧面122的底部边线与所述前端面13相接,所述右耳喇叭3的出音孔设置在所述右耳贴附斜面121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颈部护枕本体1呈U形,所述颈部护枕本体1包括左臂部16、右臂部17及连接所述左臂部16与右臂部17的连接部18,所述左臂部16、右臂部17及连接部18的内侧表面之间形成颈部配戴槽19,所述左突耳11形成在所述左臂部16上,所述右突耳12形成在所述右臂部17上。通过所述颈部配戴槽19,可将颈部护枕佩戴于使用者的颈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侧面15的横向一侧设置有一所述麦克风组件4,所述侧面15的横向另一侧设置有另一所述麦克风组件4。设置于所述侧面15的横向一侧(左侧)的所述麦克风组件4与左耳喇叭2的距离为5-10mm,设置于所述侧面15的横向另一侧的所述麦克风组件4与右耳喇叭3的距离为5-10mm。即该实施例中,在左耳喇叭2的周围及右耳喇叭3的周围分别布置一个麦克风组件4。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麦克风组件4包括设置在所述颈部护枕本体1内的固定架41及固定在所述固定架41上的麦克风42,所述麦克风42露出所述侧面15。优选地,所述固定架41包括第一筒状部411、连接在所述第一筒状部411内端的第二筒状部412及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部412外周上的固定爪(图中未示出),固定爪沿第二筒状部412的径向延伸。所述第一筒状部411内部设置有安装槽4111,所述麦克风42嵌装于所述安装槽4111内,所述第二筒状部412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筒状部411的内径,所述第二筒状部412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安装槽4111相通的过线通孔4121。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颈部护枕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颈部护枕本体1内的控制电路板,所述左耳喇叭2、右耳喇叭3及麦克风组件4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上集成有音频处理模块及蓝牙模块,所述音频处理模块上具有主动降噪电路。

上述实施例的颈部护枕在使用者需要休憩或需要降低噪音等情况下使用。根据需要分别或者组合使用护枕、音乐、消噪及通话等功能。

使用单纯的护枕功能,将颈部护枕直接佩戴于使用者颈部即可。

使用音乐及通话功能,将颈部护枕佩戴于使用者颈部,通过蓝牙模块将移动终端或多媒体设备与颈部护枕连接通讯。然后,通过麦克风42收集声音,通过左耳喇叭2及右耳喇叭3播放声音。

使用消噪功能,将颈部护枕佩戴于使用者颈部,通过麦克风42接收外部噪音声波,通过主动降噪电路输出与外部噪音声波反相的声波,使得反向声波与外部噪音声波在左耳喇叭2与右耳喇叭3外部进行叠加,减弱进入耳的噪音声波,从而在人耳附近处产生低分贝区,满足了低噪音的需求。

上述实施例的颈部护枕,收集声音,且能播发声音,为反向声波消噪提供结构基础。低分贝播发声音信息,无需在耳朵上佩戴设备,也不会形成较大区域的功放,使用十分便利、安全及人性化。与电子终端设备(如手机、汽车多媒体)产生互联,为私密通话及音乐播发提供基础。消噪后配合环绕音响,实现3D全息声场音效,实现嘈杂的外环境下,聆听音乐及清晰通话。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