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士炉托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26382发布日期:2018-07-27 17:54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士炉,具体是一种多士炉托架。



背景技术:

目前德国GS共和体联盟于2010年11月15日会议制定了一项专门针对多士炉产品的EK决议草案,要求放入多士炉炉胆中的面包被烤后,当滑动连杆处在OFF位置时 ( 不允许将滑动开关再向上提升 ),面包片顶部边缘应高出炉胆顶部金属表面至少20mm。

一般而言,只要调整现有面包托架的高度,即可满足该草案。如本公司于 2008年11月5日在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1143146公开了一种多士炉的防卡死机构,包括有炉体以及设置有面包托架和开关启动器的滑动板,其滑动板滑动连接在面包托架的连接杆上,连接杆设置有限位块。面包托架呈 L 形,连接杆竖直设置,并贯穿滑动板的上下板,端部设置有限位块。滑动板截面呈 C 形,前板下部固定连接有磁吸片组件和开关启动器,上板或下板与拉簧连接,拉簧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炉体内顶面。

加大面包片的凸出高度,无疑更加方便用户取出面包片,同时又能防止用户在取 出面包片时不慎接触多士炉的顶部金属表面(即上盖板)而发生烫伤事故。但是,在多士炉提升面包片时,由于冲击力更大,面包片更容易飞出多士炉。为了解决以上弊端,急需提出一种多士炉托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有效防止面包在弹出时容易飞出的一种多士炉托架。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用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多士炉托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托架底板及包覆托架底板于内部托架支架,托架支架包括底支架、侧支架及连接支架;所述的连接支架一端设置有防弹装置,防弹装置通过连接结构与连接支架连接,将防弹装置与托架支架连接。

所述的侧支架弯折形成夹腔,侧支架上方与连接支架焊接固定,侧支架下方与底支架焊接固定;所述的侧支架、底支架及连接支架由不锈钢材质制作而成。

所述的防弹装置包括前手柄与后手柄,前手柄设置有前定位孔,中心轴通过前定位孔与后手柄的后定位孔铰接。

所述的中心轴设置有凸台,凸台卡置于前定位孔的凹槽内,将中心轴与前手柄连接。

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连接支架的弧形凸台及设置在前、后手柄、内的连接凸台,弧形凸台穿过连接凸台内的连接凹槽,卡置于连接凸台上,将防弹装置与托架连接。

所述的连接凹槽贯穿连接凸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提高市场竞争力。2)利用夹腔造型为上窄下宽,从而避免面包因向上运动速度过快而飞出多士炉。3)当需要拿出面包时,前、后手柄向内夹持,即可加宽夹腔上方,面包顺利的拿出,安装拆卸方便,操作简单容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总装效果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总装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总装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防弹装置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心轴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前手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进一步的说明。一种多士炉托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托架底板1及包覆托架底板1于内部托架支架2,托架支架2包括底支架21、侧支架22及连接支架23;所述的连接支架23一端设置有防弹装置3,防弹装置3通过连接结构与连接支架23连接,将防弹装置3与托架支架2连接。

所述的侧支架22弯折形成夹腔,侧支架22上方与连接支架23焊接固定,侧支架22下方与底支架21焊接固定;所述的侧支架22、底支架21及连接支架23由不锈钢材质制作而成。

所述的防弹装置3包括前手柄31与后手柄32,前手柄31设置有前定位孔4,中心轴5通过前定位孔4与后手柄32的后定位孔6铰接。

所述的中心轴5设置有凸台51,凸台51卡置于前定位孔4的凹槽7内,将中心轴5与前手柄31连接。

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连接支架23的弧形凸台8及设置在前、后手柄31、32内的连接凸台9,弧形凸台8穿过连接凸台9内的连接凹槽10,卡置于连接凸台9上,将防弹装置3与托架连接。

所述的连接凹槽10贯穿连接凸台9设置。

工作原理:安装时,前手柄的连接凹槽首先与连接支架连接,连接凹槽穿过连接支架并卡置于弧形凸台上;后手柄的连接凹槽同理的卡置于另外的滑行凸台上,将前、后手柄与连接支架连接。中心轴依次穿过前定位孔与后定位孔连接,并卡置于前定位孔内的凹槽上,将前、后手柄铰接。

当面包在夹腔内完成烘烤进行向上弹时,由于价钱上窄下宽,面包受到一定阻力,在夹腔上卡住。这时,只需要将前、后手柄向内夹持,夹腔上放即可加宽,面包可以顺利的拿出,避免了传统技术中面包容易因为上弹速度过快而飞出多士炉的现象。

进一步的,防弹装置没有与托架固定连接,当需要清洁维护时,连接凹槽从弧形凸台上脱出,即可完成拆卸,操作简单,结构简单,方便用户清洁打理。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