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休息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6260发布日期:2018-06-08 17:49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休息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及家居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休息枕。



背景技术:

午睡可以保持人下午具有清醒的头脑,尤其是学生或上班族,中午适当的休息可以为下午的学习或工作提供充沛的精力,但是由于学习环境或工作环境的限制,大多数学生或上班族中午只有短暂的休息时间,所以只能在教室或办公室休息,而教室或办公室这类场所通常不会有足够的床提供给休息者;所以休息者们只能趴在桌子上休息,但是趴在桌子上会对人的血管造成挤压,造成肌肉僵硬严重的甚至造成颈椎病,而且因趴着时呼吸不畅通,人休息过后会更加疲倦。2016年5月4日公开了一种名为多功能颈椎枕(专利号为201521035973.5)的专利,对颈椎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承托,但是此多功能颈椎枕使用时还是需要趴在其上,仍会使人呼吸不畅,且长时间趴在其上也会使颈部肌肉酸麻。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急需提供一种新的休息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休息枕,通过所述枕体和所述靠背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人需要趴在休息枕上造成呼吸不畅、肌肉酸麻甚至造成颈椎病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休息枕,包括靠背和安装于该靠背顶端的枕体,所述枕体包括下部的脖颈承托部和设置于该脖颈承托部上的头承托部,所述脖颈承托部的上表面设有外凸的第一弧形弹性支撑板,所述头承托部的上表面设有内凹的第二弧形弹性支撑板;所述第一弧形弹性支撑板的弧度和长度与所述第二弧形弹性支撑板的弧度和长度相匹配,所述第二弧形弹性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弧形弹性支撑板间扣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靠背的顶端并排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链齿,所述枕体的所述脖颈承托部下端并排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安装链齿,各所述第二安装链齿一端均设置有拉头,所述第二安装链齿与所述第一安装链齿一一对应咬合。

进一步地,所述靠背前侧设置有弧形凹陷。

进一步地,所述靠背外侧围设有透气围挡,所述透气围挡上均匀布设有透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透气围挡与所述靠背间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透气围挡的材质为棉、麻或真丝其中之一。

进一步地,所述靠背后侧间隔设置有两个绑扎带,两所述绑扎带间通过卡扣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进步: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休息枕采用包括靠背和安装于该靠背顶端的枕体,所述枕体包括下部的脖颈承托部和设置于该脖颈承托部上的头承托部,所述脖颈承托部的上表面设有外凸的第一弧形弹性支撑板,所述头承托部的上表面设有内凹的第二弧形弹性支撑板;所述第一弧形弹性支撑板的弧度和长度与所述第二弧形弹性支撑板的弧度和长度相匹配,所述第二弧形弹性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弧形弹性支撑板间扣合连接的设计;使用时人的背部倚靠在所述靠背上,头向后微倾斜,所述脖颈承托部承托人的脖颈,人的头部放置于所述头承部的上表面;模仿人躺在床上的状态,给人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当不需要用本实用新型来午睡时,将所述第二弧形弹性支撑板扣合于所述第一弧形弹性支撑板上,则所述枕体呈圆柱形,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为普通靠垫使用。

2、本实用新型所述靠背的顶端并排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链齿,所述枕体的所述脖颈承托部下端并排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安装链齿,各所述第二安装链齿一端均设置有拉头,所述第二安装链齿与所述第一安装链齿一一对应咬合的设计;所述靠背与所述枕体间可拆卸连接,方便运输和清洗;所述枕体与所述靠背间通过两排拉链连接,以保持所述枕体与所述靠背间的相对稳定,防止人枕在所述枕体上时,所述枕体歪斜,无法衬托人的脖颈或头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休息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休息枕,包括靠背1和安装于该靠背1顶端的枕体2,所述枕体包括下部的脖颈承托部201和设置于该脖颈承托部上的头承托部211,所述脖颈承托部的上表面设有外凸的第一弧形弹性支撑板202,所述头承托部的上表面设有内凹的第二弧形弹性支撑板212;所述第一弧形弹性支撑板的弧度和长度与所述第二弧形弹性支撑板的弧度和长度相匹配,所述第二弧形弹性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弧形弹性支撑板间通过扣合连接件扣合连接;当所述第一链齿与所述第二链齿咬合时,所述枕体为圆柱形。

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扣合连接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头承托部的顶端的第一链齿221,设置于所述脖颈承托部的下部的第二链齿222,所述第二链齿与所述第一链齿对应咬合,所述第一链齿端部设有拉合所述第二链齿和所述第一链齿的拉头223;当所述第一链齿与所述第二链齿咬合时,所述枕体为圆柱形。本实施例中选择所述扣合连接件为拉链,当然也可以选择所述扣合连接件为魔术贴或磁力贴其中之一,所述拉链、魔术贴和磁力贴均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过多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形弹性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弧形弹性支撑板均为塑料板。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枕体内还设置有沿其外壁设置的第三弹性支撑板23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休息枕采用包括靠背和安装于该靠背顶端的枕体,所述枕体包括下部的脖颈承托部和设置于该脖颈承托部上的头承托部,所述脖颈承托部的上表面设有外凸的第一弧形弹性支撑板,所述头承托部的上表面设有内凹的第二弧形弹性支撑板;所述第一弧形弹性支撑板的弧度和长度与所述第二弧形弹性支撑板的弧度和长度相匹配,所述第二弧形弹性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弧形弹性支撑板间扣合连接的设计;使用时人的背部倚靠在所述靠背上,头向后微倾斜,所述脖颈承托部承托人的脖颈,人的头部放置于所述头承部的上表面;模仿人躺在床上的状态,给人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当不需要用本实用新型来午睡时,将所述第二弧形弹性支撑板扣合于所述第一弧形弹性支撑板上,则所述枕体呈圆柱形,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为普通靠垫使用。

参见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靠背的顶端并排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链齿224,所述枕体的所述脖颈承托部下端并排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安装链齿225,所述第二安装链齿与所述第一安装链齿一一对应咬合,各所述第二安装链齿一端均设置有拉合所述第二安装链齿与所述第一安装链齿的拉头223。

本实用新型所述靠背的顶端并排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链齿,所述枕体的所述脖颈承托部下端并排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安装链齿,各所述第二安装链齿一端均设置有拉头,所述第二安装链齿与所述第一安装链齿一一对应咬合的设计;所述靠背与所述枕体间可拆卸连接,方便运输和清洗;所述枕体与所述靠背间通过两排拉链连接,以保持所述枕体与所述靠背间的相对稳定,防止人枕在所述枕体上时,所述枕体歪斜,无法衬托人的脖颈或头部。

参见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靠背前侧设置有弧形凹陷101;使人的后背更好的与所述靠背贴合,更舒适。

参见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靠背外侧围设有透气围挡102,所述透气围挡上均匀布设有透气孔103;增加了本实用新型的透气性能,防止人的后背因不透气而出汗,增加了本实用新型的舒适性。

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气围挡与所述靠背间可拆卸连接;所述透气围挡的两端通过拉链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所述透气围挡与所述靠背间可拆卸连接一方面方便清洗,另一方面也可在天气冷的时候将所述透气围挡换成具有发热功能的电子围挡。

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气围挡的材质为棉,当然也可以选择麻或真丝其中之一,棉、麻或真丝均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过多赘述。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靠背后侧间隔设置有两个绑扎带3,两所述绑扎带间通过卡扣连接301。

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的一种休息椅,包括椅背4和设置于椅背上的如上所述休息枕5。

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椅背两侧均设置有扶手401;所述靠背5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架设槽501,所述架设槽与所述扶手对应设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