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床的配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7810发布日期:2019-01-13 16:37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升降床的配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升降床的配重结构。



背景技术:

家具是指人类维持正常生活、从事生产实践和开展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类器具。家具也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创新,到如今门类繁多,用料各异,品种齐全,用途不一,是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之一。

家具是由材料、结构、外观形式和功能四种因素组成,其中功能是先导,是推动家具发展的动力,结构是主干,是实现功能的基础。这四种因素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由于家具是为了满足人们一定的物质需求和使用目的而设计与制作的,因此家具还具有材料和外观形式方面的因素。

现代家居生活讲究节约生活和节约空间,因此出现了升降床的概念。升降床在使用状态下是处于降落状体,升降床在不使用状态是处于升起状态,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因为床而占用的空间。

目前,现有升降床的升降结构复杂,设计不合理,安装不便,不足以支撑床体的重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升降床的配重结构,结构简单,由于配重块的存在,支撑刀组件能够支撑床体的重量,而且安装方便,升降顺滑。

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床的配重结构,包括配重块和支撑刀组件,其中:所述配重块通过滑轮和钢丝绳与所述支撑刀组件连接;所述支撑刀组件为左右两个支撑刀组件,分别设置在升降床的左右两侧,所述配重块设置在所述升降床的中部,所述钢丝绳一端垂直连接在右边的支撑刀组件上,通过右边的两个右滑轮转向,垂直绕过所述配重块的滑轮,再通过左边的两个左滑轮转向,所述钢丝绳另一端垂直与左边的支撑刀组件连接,所述支撑刀组件带动升降床床体上升或下降。

优选地,所述支撑刀组件包括支撑刀、上滚轮、下滚轮和限位滚轮;

所述支撑刀为长条形结构,长度方向为Y方向,宽度方向为X方向,高度方向为Z方向;

所述上滚轮设置在所述支撑刀的上部,所述上滚轮的转轴垂直于所述支撑刀的Y方向与X方向组成的平面;

所述下滚轮设置在所述支撑刀的下部,所述下滚轮的转轴垂直于所述支撑刀的Y方向与X方向组成的平面;

所述限位滚轮设置在所述支撑刀上,所述限位滚轮的转轴垂直于所述支撑刀的Y方向与Z方向组成的平面;

所述支撑刀的部分放置在升降床的立柱开口管内,所述立柱开口管在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开口端,所述上滚轮、下滚轮和限位滚轮在所述立柱开口管内滚动。

优选地,所述支撑刀组件为左右两个支撑刀组件,分别设置在升降床的左右两侧,所述配重块设置在所述升降床的中部,所述钢丝绳一端连接在右边的支撑刀组件上,通过右边的滑轮转向,绕过所述配重块的滑轮,再通过左边的滑轮转向,所述钢丝绳另一端与左边的支撑刀组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滚轮的转轴安装位置与所述下滚轮的转轴安装位置存在错位,所述上滚轮的转轴安装位置与所述下滚轮的转轴安装位置不在同一条垂直于所述支撑刀的X方向与Z方向组成的平面的直线上。

优选地,所述上滚轮的转轴安装位置比所述下滚轮的转轴安装位置更靠近所述立柱开口管的开口端。

优选地,所述上滚轮的最靠近所述立柱开口管的开口端的部位与所述下滚轮的最远离所述立柱开口管的开口端的部位在X方向的水平距离为C,所述立柱开口管在X方向的内壁宽度距离为A,C=A。

优选地,所述限位滚轮包括上限位滚轮和下限位滚轮,所述上限位滚轮设置在所述支撑刀的上部,所述下限位滚轮设置在所述支撑刀的下部。

优选地,所述限位滚轮的直径为D,所述立柱开口管在Z方向的内壁高度距离为B,B>D。

优选地,B减去D等于1mm~5mm。

优选地,所述上滚轮包括1或2组滚轮,每组滚轮设置左、右两个轴承,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支撑刀的两侧;所述下滚轮包括1或2组滚轮,每组滚轮设置左、右两个轴承,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支撑刀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升降床的配重结构,配重块通过滑轮和钢丝绳与支撑刀组件连接;支撑刀组件为左右两个支撑刀组件,分别设置在升降床的左右两侧,配重块设置在升降床的中部,钢丝绳一端垂直连接在右边的支撑刀组件上,通过右边的两个右滑轮转向,垂直绕过配重块的滑轮,再通过左边的两个左滑轮转向,钢丝绳另一端垂直与左边的支撑刀组件连接,支撑刀组件带动升降床床体上升或下降。升降床的配重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床体安装在支撑刀组件上,同时支撑刀组件通过钢丝绳与配重块连接,配重块与床体的重量大致相等,支撑刀组件为长条形结构,根据力矩原理,支撑刀组件能够支撑床体巨大的重量。由于配重块的存在,且配重块与床体的重量大致相等,支撑刀组件受到配重块向上的力和床体向下的力大约相等,另外由于摩擦力的存在,且配重块向上的力加上摩擦力大于床体向下的力,床体向下的力加上摩擦力大于配重块向上的力,使得床体既不会上升,也不会下降,只有当外力克服了摩擦力后,才能推动床体上升或下降。由于摩擦力相对来说较小,使用者可以比较容易推动床体上升或下降,使用方便。

支撑刀组件为左右两个支撑刀组件,分别设置在升降床的左右两侧,配重块设置在升降床的中部,床体上升和下降更加平稳和安全。钢丝绳一端连接在右边的支撑刀组件上,通过右边的滑轮转向,绕过配重块的滑轮,再通过左边的滑轮转向,钢丝绳另一端与左边的支撑刀组件连接。配重块下降,床体上升;配重块上升,床体下降。

支撑刀的部分放置在升降床的立柱开口管内,立柱开口管在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开口端,上滚轮、下滚轮和限位滚轮在立柱开口管内滚动,上滚轮和下滚轮在Y方向沿着立柱开口管上下滚动,限位滚轮在Z方向限位住支撑刀,使得支撑刀不会左右摇摆,上滚轮、下滚轮和限位滚轮同时保证支撑刀在立柱开口管内滚动的顺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床的配重结构,结构简单,由于配重块的存在,支撑刀组件能够支撑床体的重量,而且安装方便,升降顺滑。

另外,上滚轮的转轴安装位置与下滚轮的转轴安装位置存在错位,上滚轮的转轴安装位置与下滚轮的转轴安装位置不在同一条垂直于支撑刀的X方向与Z方向组成的平面的直线上。上滚轮的转轴安装位置比下滚轮的转轴安装位置更靠近立柱开口管的开口端。这样的结构可以使支撑刀更好地放置和安装在立柱开口管内,同时由于床体的重力只垂直向下的,导致支撑刀的上端和下端会倾斜,上滚轮的受力点在最靠近立柱开口管的开口端的部位,下滚轮的受力点在最远离立柱开口管的开口端的部位,正好与上滚轮和下滚轮的错位位置一致,使得上滚轮和下滚轮滚动更加顺滑。

上滚轮的最靠近立柱开口管的开口端的部位与下滚轮的最远离立柱开口管的开口端的部位在X方向的水平距离为C,立柱开口管在X方向的内壁宽度距离为A,C=A。在支撑刀放置在立柱开口管内无论是否承受床体的重力时,整个支撑刀在Y方向即可完全平行于立柱开口管移动,没有任何偏移间隙。

限位滚轮包括上限位滚轮和下限位滚轮,上限位滚轮设置在支撑刀的上部,下限位滚轮设置在支撑刀的下部。限位滚轮的直径为D,立柱开口管在Z方向的内壁高度距离为B,B>D。由于床体的重力朝下,是上下升降的,因此,支撑刀在水平方向会左右摇摆,限位滚轮在Z方向限位住支撑刀,使得支撑刀在水平方向不会左右摇摆。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床的配重结构,具有以下优点:配重块解决了平衡了床体的重量,支撑刀组件的设计结构很好地解决了其在立柱开口管内保持垂直方向上下移动的稳定,及左右方向的很小间隙摆动,且支撑刀组件配的是滚轮,保证了上下滚动的顺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升降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升降床的配重结构的支撑刀组件与配重块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支撑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支撑刀组件的Y方向与X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上滚轮的最靠近立柱开口管的开口端的部位与下滚轮的最远离立柱开口管的开口端的部位在X方向的水平距离为C;

图5为图3中支撑刀组件的Y方向与Z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限位滚轮的直径为D;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刀组件安装在立柱开口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立柱开口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立柱开口管在X方向的内壁宽度距离为A,在Z方向的内壁高度距离为B。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运用具体的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保护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图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升降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升降床的配重结构的支撑刀组件与配重块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支撑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支撑刀组件的Y方向与X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上滚轮的最靠近立柱开口管的开口端的部位与下滚轮的最远离立柱开口管的开口端的部位在X方向的水平距离为C;图5为图3中支撑刀组件的Y方向与Z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限位滚轮的直径为D;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刀组件安装在立柱开口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立柱开口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立柱开口管在X方向的内壁宽度距离为A,在Z方向的内壁高度距离为B。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升降床的配重结构,包括配重块2和支撑刀组件5,配重块1通过滑轮和钢丝绳3与支撑刀组件5连接;支撑刀组件5为左右两个支撑刀组件,分别设置在升降床的左右两侧,配重块2设置在升降床的中部,钢丝绳3一端垂直连接在右边的支撑刀组件5上,通过右边的两个右滑轮42转向,垂直绕过配重块2的滑轮41,再通过左边的两个左滑轮43转向,钢丝绳3另一端垂直与左边的支撑刀组件5连接,支撑刀组件5带动升降床的床体1上升或下降。配重块2的重量与床体1的重量大约相等,床体1上升和下降更加平稳和安全,配重块2下降,床体1上升;配重块2上升,床体1下降。

支撑刀组件5包括支撑刀6、上滚轮7、下滚轮8和限位滚轮9,其中:支撑刀6为长条形结构,长度方向为Y方向,宽度方向为X方向,高度方向为Z方向;上滚轮77设置在支撑刀6的上部,上滚轮7的转轴垂直于支撑刀6的Y方向与X方向组成的平面;下滚轮8设置在支撑刀6的下部,下滚轮8的转轴垂直于支撑刀6的Y方向与X方向组成的平面;限位滚轮9设置在支撑刀6上,限位滚轮9的转轴垂直于支撑刀6的Y方向与Z方向组成的平面;支撑刀6的部分放置在升降床1的立柱开口管10内,立柱开口管10在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开口端,上滚轮7、下滚轮8和限位滚轮9在立柱开口管10内滚动。

上滚轮7的转轴安装位置与下滚轮8的转轴安装位置存在错位,上滚轮7的转轴安装位置与下滚轮8的转轴安装位置不在同一条垂直于支撑刀6的X方向与Z方向组成的平面的直线上。上滚轮7的转轴安装位置比下滚轮8的转轴安装位置更靠近立柱开口管10的开口端。上滚轮7的最靠近立柱开口管10的开口端的部位与下滚轮8的最远离立柱开口管10的开口端的部位在X方向的水平距离为C,立柱开口管10在X方向的内壁宽度距离为A,C=A。

限位滚轮9包括上限位滚轮91和下限位滚轮92,上限位滚轮91设置在支撑刀6的上部,下限位滚轮92设置在支撑刀6的下部。

限位滚轮9的直径为D,立柱开口管10在Z方向的内壁高度距离为B,B>D。B减去D等于2mm。

上滚轮7包括1组滚轮,每组滚轮设置左、右两个轴承,轴承设置在支撑刀6的两侧。下滚轮8包括2组滚轮,每组滚轮设置左、右两个轴承,轴承设置在支撑刀6的两侧。

上滚轮7和下滚轮8的轴承为刚性轴承,能够承受比较大的压力而不会变形。限位滚轮9的轴承为包胶轴承,限位滚轮9承受的力比较小,故可以用较软的包胶轴承而不会变形,降低噪音。

支撑刀6的上部设置有安装床体1的安装柱11。支撑刀6上设置有手动推拉的把手12。

升降床的配重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床体1安装在支撑刀组件5上,同时支撑刀组件5通过滑轮4和钢丝绳3与配重块2连接,配重块2与床体1的重量大致相等,支撑刀组件5为长条形结构,根据力矩原理,支撑刀组件5能够支撑床体1巨大的重量。由于配重块2的存在,且配重块2与床体1的重量大致相等,支撑刀组件5受到配重块2向上的力和床体1向下的力大约相等,另外由于摩擦力的存在,且配重块2向上的力加上摩擦力大于床体1向下的力,床体1向下的力加上摩擦力大于配重块2向上的力,使得床体1既不会上升,也不会下降,只有当外力克服了摩擦力后,才能推动床体1上升或下降。由于摩擦力相对来说较小,使用者可以比较容易推动床体1上升或下降,使用方便。

支撑刀6的部分放置在升降床1的立柱开口管10内,立柱开口管10在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开口端,上滚轮7、下滚轮8和限位滚轮9在立柱开口管10内滚动,上滚轮7和下滚轮8在Y方向沿着立柱开口管10上下滚动,限位滚轮9在Z方向限位住支撑刀6,使得支撑刀6不会左右摇摆,上滚轮7、下滚轮8和限位滚轮9同时保证支撑刀6在立柱开口管10内滚动的顺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床的配重结构,结构简单,由于配重块的存在,支撑刀组件能够支撑床体的重量,而且安装方便,升降顺滑。

另外,上滚轮7的转轴安装位置与下滚轮8的转轴安装位置存在错位,上滚轮7的转轴安装位置与下滚轮8的转轴安装位置不在同一条垂直于支撑刀6的X方向与Z方向组成的平面的直线上。上滚轮7的转轴安装位置比下滚轮8的转轴安装位置更靠近立柱开口管10的开口端。这样的结构可以使支撑刀6更好地放置和安装在立柱开口管10内,同时由于床体1的重力只垂直向下的,导致支撑刀6的上端和下端会有倾斜的压力,上滚轮7的受力点在最靠近立柱开口管10的开口端的部位,下滚轮8的受力点在最远离立柱开口管10的开口端的部位,正好与上滚轮7和下滚轮8的错位位置一致,使得上滚轮7和下滚轮8滚动更加顺滑。

上滚轮7的最靠近立柱开口管10的开口端的部位与下滚轮8的最远离立柱开口管10的开口端的部位在X方向的水平距离为C,立柱开口管10在X方向的内壁宽度距离为A,C=A。在支撑刀6放置在立柱开口管10内无论是否承受床体的重力时,整个支撑刀6在Y方向即可完全平行于立柱开口管10移动,没有任何偏移间隙。

限位滚轮9包括上限位滚轮91和下限位滚轮92,上限位滚轮91设置在支撑刀6的上部,下限位滚轮92设置在支撑刀6的下部。限位滚轮9的直径为D,立柱开口管10在Z方向的内壁高度距离为B,B>D。由于床体的重力朝下,是上下升降的,因此,支撑刀6在水平方向会左右摇摆,限位滚轮9在Z方向限位住支撑刀6,使得支撑刀6在水平方向不会左右摇摆。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床的配重结构,具有以下优点:配重块2解决了平衡了床体1的重量,支撑刀组件5的设计结构很好地解决了其在立柱开口管10内保持垂直方向上下移动的稳定,及左右方向的很小间隙摆动,且支撑刀组5配的是滚轮,保证了上下滚动的顺畅。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