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雨透气的外翻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4505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雨透气的外翻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防雨透气的外翻窗。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城市均修建有办公楼。在修建办公楼时,为了增加办公楼内部的采光度,同时又为了办公楼的外部美观,因而绝大多数办公楼的外墙均采用玻璃材料制成。通过在办公楼的玻璃外墙上安装外翻窗,从而使得办公楼的内部能够与外界通风。传统的外翻窗包括与外墙固定连接的窗框以及与该窗框相匹配的窗体。在安装外翻窗时,待窗框与外墙固定后,将窗体的一端与窗框的一端相铰接,从而通过推拉窗体的另一端即可实现对外翻窗的启闭。为了确保办公楼室内的空气新鲜,因而外翻窗长期处于开启状态。下雨时,在风力的带动下,雨水容易从窗体的两侧飘进室内,从而对室内的办公造成影响,若将外翻窗关闭,室内的空气又会变得十分沉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的外翻窗在下雨天开启时,在风力的带动下,雨水容易从窗体的两侧飘进室内,从而对室内的办公造成影响,若将外翻窗关闭,室内的空气又会变得十分沉闷的问题,提供一种防雨透气的外翻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防雨透气的外翻窗,包括窗体以及用于阻挡雨水的板体,所述板体与所述窗体相配合,使得当所述外翻窗开启时,所述板体阻挡雨水从所述窗体的两侧进入室内。

通过设置所述板体,并使所述板体与所述窗体相配合,从而当下雨天所述外翻窗处于开启状态时,在所述板体的作用下,雨水无法从所述窗体的两侧进入室内,由于此时外翻窗处于开启状态,因而确保了室内的空气流通。解决了传统的外翻窗在下雨天开启时,在风力的带动下,雨水容易从窗体的两侧飘进室内,从而对室内的办公造成影响,若将外翻窗关闭,室内的空气又会变得十分沉闷的问题。

优选地,所述板体包括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所述窗体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相配合。

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通过使所述窗体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相配合,在下雨天时,将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设置于所述窗体的两侧,从而挡住雨水从所述窗体的两侧飘进室内。同时,当所述外翻窗为开启状态时,室外的风能够从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下侧吹入室内,从而确保了室内的空气新鲜。

优选地,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窗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窗体三者相互配合,使得当所述外翻窗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板体的边缘与所述第二板体的边缘位于所述窗体的边缘内侧。

通过将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窗体滑动连接,在安装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时,调节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的尺寸以及与所述窗体的连接位置,使得在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窗体三者相互配合下,当需要关闭窗户时,将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相对于所述窗体滑动,使得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的边缘位于所述窗体的边缘内侧,从而方便了对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的开闭。当需要开启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时,将所述窗体推开后,推动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即可使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滑动至所述窗体的两侧,因而十分方便。

优选地,所述窗体上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滑槽相匹配的滑动块,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通过所述滑动块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滑槽与所述滑动块之间设置有滚动部件,所述滚动部件与所述滑动块滚动配合。

通过将所述窗体上设置滑槽,并在所述第一板体以及所述第二板体上设置与所述滑槽相匹配的滑动块,从而使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通过滑动块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通过在所述滑槽与所述滑动块之间设置滚动部件,使所述滚动部件与所述滑动块滚动配合,从而使得所述滑动块相对所述滑槽滑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更小,进而便于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与所述窗体之间的滑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设置有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与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相配合,在朝向所述窗体两侧的方向上压迫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设置有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相对滑动。

通过在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设置弹性机构,同时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设置所述限制机构,从而在需要关闭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前,滑动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使得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相互靠拢,待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边缘位于所诉窗体边缘的内侧时,操作所述限制机构使得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相对固定,避免了在关闭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时,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发生相对运动对关闭外翻窗的操作带来不便。当需要打开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时,推开所述窗体,同时操作所述限制机构,使所述限制机构的限制作用消除,从而在所述弹性机构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自动相向滑动,进而无需通过人工推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滑动,因十分方便。

优选地,所述限制机构包括用于提供拉力的拉力绳,所述拉力绳的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连接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第一板体相连接,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板体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拉力绳三者相互配合,使得当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板体相连接时,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相互靠拢。

通过设置所述拉力绳,在需要关闭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前,使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板体相连接,在所述拉力绳的拉力作用下,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自动相互靠拢,从而在关闭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前,无需人工手动滑动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因而相对方便。

优选地,所述窗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板体相铰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板体相铰接,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窗体三者相互配合,使得当所述外翻窗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板体的边缘与所述第二板体的边缘位于所述窗体的边缘内侧,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窗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固定装置,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窗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固定装置,所述第一固定装置、所述第二固定装置、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窗体相互配合,使得当所述第一固定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窗体时,所述第一板体相对窗体固定,当所述第二固定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窗体时,所述第二板体相对所述窗体固定。

通过使所述窗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板体相铰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板体相铰接,从而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能够相对所述窗体翻转。当需要打开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时,在所述窗体被推开后,翻转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使得所述第一板体、窗体以及第二板体在同一平面上,通过调节所述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使得所述第一板体、窗体以及第二板体三者相对固定,即可完成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的开启。当需要关闭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时,将所述第一固定装置与第二固定装置与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的连接断开,从而能够将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朝靠近窗体的方向折叠,进而便于对所述外翻窗的关闭。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窗体上的第一插销,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窗体上的第二插销,所述第一插销与所述第一板体可分离的配合,所述第二插销与所述第二板体可分离的配合。

通过在所述窗体上设置第一插销和第二插销,在打开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时,翻转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当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与窗体在同一平面上时,将所述第一插销插入第一板体的一侧,同时将所述第二插销插入第二板体的一侧,即可使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与窗体之间相对固定,因而十分方便。当需要关闭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时,将所述第一插销和第二插销与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分离,即可对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进行折叠,因而在关闭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时相对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传统的外翻窗在下雨天开启时,在风力的带动下,雨水容易从窗体的两侧飘进室内,从而对室内的办公造成影响,若将外翻窗关闭,室内的空气又会变得十分沉闷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靠拢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安装于玻璃外墙上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形式的示意图;

图7时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形式的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靠拢时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1-玻璃外墙,2-窗框,3-窗体,4-第一板体,5-第二板体,6-滑槽,7-滑动块,8-滚动部件,9-弹性机构,10-拉力绳,11-第一插销,12-第二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防雨透气的外翻窗,包括窗体3以及用于阻挡雨水的板体,所述板体与所述窗体3相配合,使得当所述外翻窗开启时,所述板体阻挡雨水从所述窗体3的两侧进入室内。

通过设置所述板体,并使所述板体与所述窗体3相配合,从而当下雨天所述外翻窗处于开启状态时,在所述板体的作用下,雨水无法从所述窗体3的两侧进入室内,由于此时外翻窗处于开启状态,因而确保了室内的空气流通。解决了传统的外翻窗在下雨天开启时,在风力的带动下,雨水容易从窗体3的两侧飘进室内,从而对室内的办公造成影响,若将外翻窗关闭,室内的空气又会变得十分沉闷的问题。

实施例2

在如实施例1所述的防雨透气的外翻窗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板体包括第一板体4与第二板体5,所述窗体3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相配合。

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板体4与第二板体5,通过使所述窗体3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相配合,在下雨天时,将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设置于所述窗体3的两侧,从而挡住雨水从所述窗体3的两侧飘进室内。同时,当所述外翻窗为开启状态时,室外的风能够从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下侧吹入室内,从而确保了室内的空气新鲜。

实施例3

在如实施例2所述的防雨透气的外翻窗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体4和所述第二板体5与所述窗体3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板体4和所述第二板体5与所述窗体3三者相互配合,使得当所述外翻窗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板体4的边缘与所述第二板体5的边缘位于所述窗体3的边缘内侧。

通过将所述第一板体4和所述第二板体5与所述窗体3滑动连接,在安装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时,调节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的尺寸以及与所述窗体3的连接位置,使得在所述第一板体4和所述第二板体5与所述窗体3三者相互配合下,当需要关闭窗户时,将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相对于所述窗体3滑动,使得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的边缘位于所述窗体3的边缘内侧,从而方便了对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的开闭。当需要开启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时,将所述窗体3推开后,推动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即可使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滑动至所述窗体3的两侧,因而十分方便。

实施例4

在如实施例3所述的防雨透气的外翻窗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窗体3上设置有滑槽6,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滑槽6相匹配的滑动块7,所述第一板体4和所述第二板体5通过所述滑动块7与所述滑槽6滑动连接,所述滑槽6与所述滑动块7之间设置有滚动部件8,所述滚动部件8与所述滑动块7滚动配合。

通过将所述窗体3上设置滑槽6,并在所述第一板体4以及所述第二板体5上设置与所述滑槽6相匹配的滑动块7,从而使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通过滑动块7与所述滑槽6滑动连接。通过在所述滑槽6与所述滑动块7之间设置滚动部件8,使所述滚动部件8与所述滑动块7滚动配合,从而使得所述滑动块7相对所述滑槽6滑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更小,进而便于所述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与所述窗体3之间的滑动。

实施例5

在如实施例3所述的防雨透气的外翻窗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之间设置有弹性机构9,所述弹性机构9与所述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相配合,在朝向所述窗体3两侧的方向上压迫所述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之间设置有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之间的相对滑动。

通过在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之间设置弹性机构9,同时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之间设置所述限制机构,从而在需要关闭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前,滑动第一板体4与第二板体5,使得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相互靠拢,待所述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的边缘位于所诉窗体3边缘的内侧时,操作所述限制机构使得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之间相对固定,避免了在关闭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时,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发生相对运动对关闭外翻窗的操作带来不便。当需要打开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时,推开所述窗体3,同时操作所述限制机构,使所述限制机构的限制作用消除,从而在所述弹性机构9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自动相向滑动,进而无需通过人工推动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滑动,因而十分方便。

实施例6

在如实施例5所述的防雨透气的外翻窗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限制机构包括用于提供拉力的拉力绳10,所述拉力绳10的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连接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第一板体4相连接,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板体5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一板体4、所述第二板体5以及所述拉力绳10三者相互配合,使得当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板体4相连接时,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相互靠拢。

通过设置所述拉力绳10,在需要关闭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前,使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板体5相连接,在所述拉力绳10的拉力作用下,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自动相互靠拢,从而在关闭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前,无需人工手动滑动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因而相对方便。

实施例7

在如实施例2所述的防雨透气的外翻窗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窗体3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板体4相铰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板体5相铰接,所述第一板体(4)和所述第二板体(5)与所述窗体(3)三者相互配合,使得当所述外翻窗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板体(4)的边缘与所述第二板体(5)的边缘位于所述窗体(3)的边缘内侧,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窗体3之间设置有第一固定装置,所述第二板体5与所述窗体3之间设置有第二固定装置,所述第一固定装置、所述第二固定装置、所述第一板体4、所述第二板体5以及所述窗体3相互配合,使得当所述第一固定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窗体3时,所述第一板体4相对窗体3固定,当所述第二固定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板体5与所述窗体3时,所述第二板体5相对所述窗体3固定。

通过使所述窗体3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板体4相铰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板体5相铰接,从而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能够相对所述窗体3翻转。当需要打开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时,在所述窗体3被推开后,翻转所述第一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5,使得所述第一板体4、窗体3以及第二板体5在同一平面上,通过调节所述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使得所述第一板体4、窗体3以及第二板体5三者相对固定,即可完成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的开启。当需要关闭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时,将所述第一固定装置与第二固定装置与所述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之间的连接断开,从而能够将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朝靠近窗体3的方向折叠,进而便于对所述外翻窗的关闭。

实施例8

在如实施例7所述的防雨透气的外翻窗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窗体3上的第一插销11,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窗体3上的第二插销12,所述第一插销11与所述第一板体4可分离的配合,所述第二插销12与所述第二板体5可分离的配合。

通过在所述窗体3上设置第一插销11和第二插销12,在打开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时,翻转所述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当所述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与窗体3在同一平面上时,将所述第一插销11插入第一板体4的一侧,同时将所述第二插销12插入第二板体5的一侧,即可使所述第一板体4和所述第二板体5与窗体3之间相对固定,因而十分方便。当需要关闭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时,将所述第一插销11和第二插销12与所述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分离,即可对所述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进行折叠,因而在关闭所述防雨透气的外翻窗时相对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