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排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3768发布日期:2018-11-16 21:00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排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排椅。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渐渐地从温饱型消费转变为享受型消费,对于日常家用品的需求和要求变得更多、更高,其中,排椅是在公共场合较为常见的一种高空间利用率座椅,在汽车、火车、飞机的等候厅内都有放置,以提供乘客休息,然而大多数的排椅结构单一不灵活,在整体的结构规格上也仅仅符合一部分人的乘坐要求,并且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够调整排椅大小,使得排椅的“高空间利用率”变得较为鸡肋;再如申请号为CN201620113563.6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布了一种多功能的候车排椅,该技术虽然实现了排椅的多功能化,但是也存在着问题,首先在同时使用手机架和桌板的时候会使得排椅衍生结构变得多且复杂,这样乘坐者被限定于单位空间内无法做出较大幅度的动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人身自由,其次,中间扶手上的手机架位于两个座椅之间,则无法满足两个座椅上的人都需要使用手机架的情况,并且当一边的人使用手机架的时候会影响到另一边的乘坐者休息,影响乘坐者的休息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排椅,通过对扶手位置的可调性保证在简化排椅结构的同时提高排椅的空间利用率,实现乘坐在相邻作为上的乘坐者互不影响对方,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休息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可调排椅,包括坐板、靠板、扶手和倚脚,所述靠板、所述倚脚分别与所述坐板连接,其中,所述扶手包括托手架、连移杆,所述坐板靠近所述靠板一侧有横滑槽、定位面,所述连移杆包括外露部和内嵌部,所述横滑槽为水平方向延伸的、贯穿所述坐板两侧面的矩形长条形空心槽,所述定位面为自所述横滑槽靠近所述托手架方向的槽口边缘相向延伸的平面,所述内嵌部为被所述定位面限位于所述横滑槽内的圆形薄片,所述外露部连接所述内嵌部和所述托手架靠近所述靠板一侧的末端。

在每个所述坐板两侧都有所述扶手,保证每个所述坐板上的乘坐者都可以独立地将手臂放置于所述托手架上,互不影响乘坐体验。所述内嵌部从所述坐板侧面的开口进入所述横滑槽中,所述内嵌部被所述定位面阻挡而无法进行竖直方向的移动,所述外露部通过被限位于所述横滑槽中的所述内嵌部的移动而进行水平方向的移动,从而实现所述托手架的水平横移;其次,所述内嵌部为圆形薄片,不仅可以方便地将所述扶手安装进所述横滑槽中,还可以实现所述内嵌部在所述横滑槽内水平面上的圆周转动,进而调整所述扶手之间的开口宽度和开口角度;特别地,当两个坐板之间的两个所述扶手向相反方向移动的时候能新形成一个“临时座位”,这样就提高了排椅的空间利用率,比如当每个座位的宽度较大而相邻座位之间的乘坐者都希望坐得较为“端正、紧凑”,那么在移动所述扶手的时候,每两个座位之间都能形成一个“临时座位”,取得了双赢的结果,即提升了单个乘坐者的乘坐体验,又增加了排椅座椅的座位数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横滑槽包括滑槽底面,在所述滑槽底面上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为位于所述滑槽底面宽度方向中部、与所述横滑槽的延伸方向一致并间隔排列的圆形通孔,在所述内嵌部上有对应孔,所述对应孔为贯穿所述托手架、所述外露部和所述内嵌部的通孔,在所述对应孔内有用于贯穿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对应孔的锁位杆,所述锁位杆靠近所述托手架一侧末端有用于防止所述锁位杆完全陷入所述对应孔内的止落部。

通过操作所述止落部来控制所述锁位杆的伸缩移动来控制所述对应孔和所述第一定位孔的连接定位,比如说,下压所述止落部将所述锁位杆从所述对应孔和所述第一定位孔中穿过,这时,所述扶手就无法再继续水平移动了,这样起到了固定所述扶手的作用,避免无意间侧向推压所述外露部而导致所述扶手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止落部为自所述锁位杆端部向所述托手架内侧方向弯曲的弧形空心条,所述止落部的内表面上有用于增加接触阻力的阻力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阻力部为与所述止落部的弯曲轨迹一致的弧形外表面凸起条。

所述止落部内部为空心的弧形表面,一来有利于乘坐者用手指伸进进行操作,二来可以方便乘坐者将物件套扣于所述止落部表面或所述止落部中,起到放置物件的作用,带有所述阻力部之后更加受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在远离所述对应孔的所述内嵌部边缘有止转孔,所述止转孔为以所述对应孔为圆心进行圆周阵列分布的通孔,在所述定位面上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为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排列方向一致的间隔排列通孔,所述止转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通过止旋杆贯穿配合固定。

将所述止转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进行对准,并使用所述止旋杆插入所述止转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中时,所述内嵌部就无法继续在所述横滑槽中转动了,从而固定了所述托手架的旋转角度,这样也就禁止了所述托手架的旋转,保证所述托手架的平面灵活转动更加可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止旋杆包括入孔部、穿杆和孔盖部,所述穿杆为连接所述入孔部和所述孔盖部的圆柱直杆,所述入孔部为自所述穿杆端部向远离所述孔盖部一侧延伸、直径逐渐变小的圆台,所述孔盖部为自所述穿杆相对所述入孔部所在的另一侧端部向远离所述入孔部一侧延伸、直径逐渐变大的圆台。

所述入孔部的前端直径较小,可以比较容易地插入所述第二定位孔和所述止转孔中,所述孔盖部为圆台形,可以在所述穿杆进入所述止转孔之后抵住所述第二定位孔周围,圆台面还有利于乘坐者通过手指进行拔插操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在所述入孔部远离所述孔盖部末端有指顶面,所述指顶面为自所述入孔部端面向外凸起的圆弧面。

如果方便通过所述孔盖部的圆台面进行拔插,可以挤压向上所述指顶面来实现,特别地,由于所述指顶面是圆弧面,可以更加顺畅地将所述止旋杆插入所述第二定位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在所述孔盖部侧面有指捏部,所述指捏部为在所述孔盖部侧面延伸方向上间隔排列的圆环状凸起条。

所述指捏部可以为手指拉扯所述止旋杆增加受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每个所述坐板两侧都有所述扶手,保证每个所述坐板上的乘坐者都可以独立地将手臂放置于所述托手架上,互不影响乘坐体验。

2.所述托手架可以实现水平横移和圆周转动,进而调整所述扶手之间的开口宽度和开口角度,提高了排椅的空间利用率,提升了单个乘坐者的乘坐体验,又可以增加排椅座椅的座位数量。

3.通过操作所述止落部来控制所述锁位杆的伸缩移动来控制所述对应孔和所述第一定位孔的连接定位,起到了固定所述扶手的作用,避免无意间侧向推压所述外露部而导致所述扶手移动。

4.所述止落部内部为空心的弧形表面,一来有利于乘坐者用手指伸进进行操作,二来可以方便乘坐者将物件套扣于所述止落部表面或所述止落部中,起到放置物件的作用,带有所述阻力部之后更加受力。

5.所述止旋杆插入所述止转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中时,所述内嵌部就无法转动了,固定了所述托手架的旋转角度,这样也就禁止了所述托手架的旋转,保证所述托手架的平面灵活转动更加可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可调排椅整体示意图。

图2为单个排椅示意图。

图3为排椅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托手架与锁位杆处示意图。

图5为止旋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止旋杆插入止转孔与第二定位孔示意图。

图中:11、托手架,12、连移杆,121、外露部,122、内嵌部,21、横滑槽,211、滑槽底面,22、定位面,33、锁位杆,34、止落部,35、阻力部,41、止转孔,42、第二定位孔,43、止旋杆,431、入孔部,432、孔盖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为一种可调排椅整体示意图。一种可调排椅,包括坐板、靠板、扶手和倚脚,靠板、倚脚分别与坐板连接,其中,如图2所示,扶手包括托手架11、连移杆12,坐板靠近靠板一侧有横滑槽21、定位面22,如图3所示,连移杆12包括外露部121和内嵌部122,横滑槽21为水平方向延伸的、贯穿坐板两侧面的矩形长条形空心槽,定位面22为自横滑槽21靠近托手架11方向的槽口边缘相向延伸的平面,内嵌部122为被定位面22限位于横滑槽21内的圆形薄片,外露部121连接内嵌部122和托手架11靠近靠板一侧的末端。在每个坐板两侧都有扶手,保证每个坐板上的乘坐者都可以独立地将手臂放置于托手架11上,互不影响乘坐体验。内嵌部122从坐板侧面的开口进入横滑槽21中,内嵌部122被定位面22阻挡而无法进行竖直方向的移动,外露部121通过被限位于横滑槽21中的内嵌部122的移动而进行水平方向的移动,从而实现托手架11的水平横移;其次,内嵌部122为圆形薄片,不仅可以方便地将扶手安装进横滑槽21中,还可以实现内嵌部122在横滑槽21内水平面上的圆周转动,进而调整扶手之间的开口宽度和开口角度;特别地,当两个坐板之间的两个扶手向相反方向移动的时候能新形成一个“临时座位”,这样就提高了排椅的空间利用率,比如当每个座位的宽度较大而相邻座位之间的乘坐者都希望坐得较为“端正、紧凑”,那么在移动扶手的时候,每两个座位之间都能形成一个“临时座位”,取得了双赢的结果,即提升了单个乘坐者的乘坐体验,又增加了排椅座椅的座位数量。如图6所示,横滑槽21包括滑槽底面211,在滑槽底面211上有第一定位孔,第一定位孔为位于滑槽底面211宽度方向中部、与横滑槽21的延伸方向一致并间隔排列的圆形通孔,在内嵌部122上有对应孔,对应孔为贯穿托手架11、外露部121和内嵌部122的通孔,如图4所示,在对应孔内有用于贯穿第一定位孔和对应孔的锁位杆33,锁位杆33靠近托手架11一侧末端有用于防止锁位杆33完全陷入对应孔内的止落部34。通过操作止落部34来控制锁位杆33的伸缩移动来控制对应孔和第一定位孔的连接定位,比如说,下压止落部34将锁位杆33从对应孔和第一定位孔中穿过,这时,扶手就无法再继续水平移动了,这样起到了固定扶手的作用,避免无意间侧向推压外露部121而导致扶手移动。止落部34为自锁位杆33端部向托手架11内侧方向弯曲的弧形空心条,止落部34的内表面上有用于增加接触阻力的阻力部35。阻力部35为与止落部34的弯曲轨迹一致的弧形外表面凸起条。止落部34内部为空心的弧形表面,一来有利于乘坐者用手指伸进进行操作,二来可以方便乘坐者将物件套扣于止落部34表面或止落部34中,起到放置物件的作用,带有阻力部35之后更加受力。在远离对应孔的内嵌部122边缘有止转孔41,止转孔41为以对应孔为圆心进行圆周阵列分布的通孔,在定位面22上有第二定位孔42,第二定位孔42为与第一定位孔排列方向一致的间隔排列通孔,止转孔41与第二定位孔42通过止旋杆43贯穿配合固定。将止转孔41与第二定位孔42进行对准,并使用止旋杆43插入止转孔41和第二定位孔42中时,内嵌部122就无法继续在横滑槽21中转动了,从而固定了托手架11的旋转角度,这样也就禁止了托手架11的旋转,保证托手架11的平面灵活转动更加可控。如图5所示,止旋杆43包括入孔部431、穿杆和孔盖部432,穿杆为连接入孔部431和孔盖部432的圆柱直杆,入孔部431为自穿杆端部向远离孔盖部432一侧延伸、直径逐渐变小的圆台,孔盖部432为自穿杆相对入孔部431所在的另一侧端部向远离入孔部431一侧延伸、直径逐渐变大的圆台。入孔部431的前端直径较小,可以比较容易地插入第二定位孔42和止转孔41中,孔盖部432为圆台形,可以在穿杆进入止转孔41之后抵住第二定位孔42周围,圆台面还有利于乘坐者通过手指进行拔插操作。在入孔部431远离孔盖部432末端有指顶面,指顶面为自入孔部431端面向外凸起的圆弧面。如果方便通过孔盖部432的圆台面进行拔插,可以挤压向上指顶面来实现,特别地,由于指顶面是圆弧面,可以更加顺畅地将止旋杆43插入第二定位孔42。在孔盖部432侧面有指捏部,指捏部为在孔盖部432侧面延伸方向上间隔排列的圆环状凸起条。指捏部可以为手指拉扯止旋杆43增加受力。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