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平的移动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8629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平的移动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操作平台,特别涉及一种可调平的移动平台。



背景技术:

在登高作业操作中,需要采用人字梯或其他登高平台,移动平台由于其移动方便,无需搬运,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登高作业中。现有的移动平台通过4个方向的侧架来固定平台的位置,当遇到地面不平的情况时移动平台易发生倾斜,引起登高作业的安全隐患,且当4个侧架处于支撑状态时,移动平台的滑动轮仍处于活动状态,或者通过轮刹制动滑动动,实际操作中证明轮刹效果并不理想,滑动轮仍有能滑动的风险,造成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可调平的移动平台。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调平的移动平台,包括主体架、爬梯、滑动轮、平衡脚和工作平台,所述爬梯设置于所述主体架一侧,所述滑动轮有四个,分别设置于主体架底部四个角处,所述平衡脚通过伸缩杆与主体架连接,所述工作平台位于主体架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架底部对应滑动轮设有轮槽,主体架底部的横杆内设有转轴,转轴位置与轮槽配合对称设置于主体架底部两侧,转轴下部固定连接两个滑动轮,转轴一侧连接位于主体架外侧的把手,把手与滑动轮之间所称角度为90度,把手为能垂直于主体架转动的结构,主体架配合把手的水平位置设有挡块。

进一步地,所述爬梯与水平面成60~80度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爬梯两侧设有扶手。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平台四周均设有护栏。

优选的,所述工作平台靠近爬梯侧设有护栏门,护栏门上设有锁定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平台设有两个不同高度的工作台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调节平衡脚能使移动平台用于任意不平的地面时仍能保持平衡,扳动把手可收起或伸出滑动轮,使移动平台既能满足作业时不滑动,又能满足不作业时搬运过程中的滑动,爬梯的非垂直设计使爬梯更容易攀爬,同时移动平台不易因攀爬而发生倾斜,增加了稳定性,工作平台四周均设有护栏,增加了对使用者的保护,可锁定的护栏门便于使用者上下,不同高度的工作台面使移动平台的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滑动轮收起状态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主体架底部横杆与转轴、滑动轮、把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滑动轮收起状态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体架,2-爬梯,3-滑动轮,31-轮槽,32-转轴,33-把手,34-挡块,4-平衡脚,41-伸缩杆,5-工作平台,51-护栏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可调平的移动平台,包括主体架1、爬梯2、滑动轮3、平衡脚4和工作平台5,所述爬梯2设置于所述主体架1一侧,爬梯2与水平面成60~80度夹角,两侧设有扶手,增加了移动平台的稳定性;所述滑动轮3有四个,分别设置于主体架1底部四个角处,用于搬运移动平台时的滑动;所述平衡脚4通过伸缩杆41与主体架1连接,可通过调节伸缩杆41的长度和平衡脚4的支撑高度使移动平台适用于不平的地面;所述工作平台5位于主体架1顶部,四周均设有护栏,其中靠近爬梯2侧设有护栏门51,便于使用者的上下。

如图2、图3所示,主体架1底部对应滑动轮3设有轮槽31,主体架1底部的横杆内设有转轴32,转轴32位置与轮槽31配合对称设置于主体架1底部两侧,转轴32下部固定连接两个滑动轮3,转轴32一侧连接位于主体架1外侧的把手33,把手33与滑动轮3之间所称角度为90度,把手33为能垂直于主体架1转动的结构,主体架1配合把手33的水平位置设有挡块34,即可通过扳动把手33使滑动轮3收起或伸出,同时调节平衡脚4和伸缩杆41使移动平台平衡,如图4、图5所示,当滑动轮3处于伸出状态时,把手33处于水平位置,通过挡块34挡柱把手3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需要固定移动平台位置时,通过扳动把手33调节滑动轮3收起,同时调节伸缩杆41和平衡脚4使移动平台平衡,即可实现移动平台的固定;当需要搬运移动平台时,可扳动把手33并使其卡在挡块34处,使滑动轮3处于稳定的伸出状态,收起伸缩杆41,便于搬运移动平台。

以上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