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能、少烟雾二次循环葫芦形焚烧祭祀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08495发布日期:2019-06-14 22:32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能、少烟雾二次循环葫芦形焚烧祭祀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祭祀焚烧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能、少烟雾二次循环葫芦形焚烧祭炉。



背景技术:

祭祀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每逢新年、清明两大节日,人们总都要选择某一地点烧纸以寄托对祖先的哀思和追悼。由于没有专业的焚烧炉,人们常在路口或野外席地点火,因没有安全防范措施,不仅产生烟雾污染空气,残留的灰烬还给环卫带来极大的困难,在野外焚烧还会引发火灾甚至森林大火,给国家和个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焚烧祭祀安全及污染环境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能、少烟雾二次循环葫芦形焚烧祭祀炉,方便携带保存,可多次使用。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能、少烟雾二次循环葫芦形焚烧祭祀炉,包括炉本体、通风支架及托盘;所述炉本体包括外壳,外壳的下部径向向外突出形成球形的第一腔体,外壳的上部径向向外突出形成球形的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的球面直径大于第二腔体的球面直径;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的内腔相通;外壳的中部径向向内突出形成连接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的腰部;所述外壳整体呈顶部敞口左右对称的葫芦形;外壳的底部中心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支架设于第一腔体内且覆盖在通风口上,通风支架与通风口之间设有能使风进入的腔体;所述外壳的下端设有支腿,炉本体通过支腿置于托盘中。

进一步地,所述炉本体的腰部对称设有弧形把手,把手的一端连结第一腔体的外表面,把手的另一端连结第二腔体的外表面。设有把手为了使用时方便携带及把持,弧形的设计为了把持时手感舒适,腰部对称设计是为了匀称美观。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支架可由炉本体的顶部开口中放入第一腔体,通风口的周边设有定位凹槽,通风支架插入定位凹槽中而定位。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方便通风支架从炉体中取出清理通风孔,凹槽的设计是为了固定通风支架,从而保证本实用新型的高焚烧效能。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支架为一弧形板,弧形板上均匀开设有通风孔,弧形板向第一腔体的内部突出。向内突出的弧形板的设计可使焚烧焦点聚集在圆心,聚热能效强、温度高。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孔为圆孔或长条形或两者的组合。为了布风均匀提高燃烧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腰部的轴向截面呈左右对称的圆弧形。因为余火和烟雾有顺着腔体的内壁流动然后往上冒的特点,弧形的设计有利于余火和烟雾顺畅地沿壳体内壁上升到到第二腔体而不直接喷出炉口。

进一步地,所述托盘整体呈圆形,其直径大于第一腔体的球面直径,托盘的外周面弯折向上延伸形成阻挡部。这样的设计简便美观,且可在使用时先在底盘中注满水,及时熄灭从炉内掉落的零星火星。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口为一通孔,通孔直径在50~100cm。通风口设计为一个相对较大的通孔,可在焚烧完成后使焚烧余烬由通风口中落入托盘,熄灭残余火星及余烬被水浸润后不易随风飘散,利于余烬的收集。

进一步地,所述支腿有三个,均设于炉本体的下端。这样的设计为了结构简便美观大方。

进一步地,所述托盘、通风支架及炉本体均由陶土制成。陶土耐高温及保温性能均较好,利于提高焚烧效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球形腔体炉由于焦点聚集在圆心较其他形状腔体炉聚热能效应强、温度高,能使可燃物快速燃烧、产生的烟雾少。

2、余火和烟雾是流体,有顺着腔体流动然后往上冒的特点。当余火和烟雾顺着腔壁流动到第二球形腔体时,会沿着球形炉内壁循环一下由于无可燃物就此熄灭,剩下的只有少许烟从炉口往上冒出,达到防火灾的目的。

3、底部托盘事先注入水,可及时熄灭从炉内掉落的零星火星、消除安全隐患。

4、葫芦形自古以来一直是民间流行的吉祥物,深受百姓的喜爱。本实用新型将工业设计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部分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内、外”的含义指的是相对于设备本身而言,指向设备内部的方向为内,反之为外。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上、下”的含义指的是设备在使用状态下所处的方位。

参阅图1,一种高效能、少烟雾二次循环葫芦形焚烧祭祀炉,包括炉本体1、通风支架2及托盘3。

炉本体1包括一个整体呈左右对称的葫芦形的外壳11,外壳11的顶部为敞口112。外壳11的下部径向向外突出形成球形的第一腔体12,外壳11的上部径向向外突出形成球形的第二腔体13,第一腔体12的球面直径大于第二腔体13的球面直径,第一腔体12与第二腔体13的内腔相通。外壳11的中部径向向内突出形成连接第一腔体12与第二腔体13的腰部14。腰部14的轴向截面面呈左右对称的圆弧形。

腰部14上对称设有弧形把手4,把手4的一端连结第一腔体12的外表面,把手4的另一端连结第二腔体13的外表面。在本实施例中炉本体1为陶土制成,把手4与外壳11一体成型。

外壳11的底部中心设有通风口111,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口111为一个圆形通孔,其直径为50~100mm。在其他实施例中,通风口也可为圆形或矩形或两者的组合,可以为单个也可以为多个。

通风支架2设于第一腔体13内且覆盖在通风口111上,通风支架2与通风口111之间设有能使风进入的腔体15。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通风支架2为一弧形板,弧形板的外周为圆形,弧形板上均匀开设有圆形通风孔21,弧形板向第一腔体12的内部突出。在其它实施例中,通风孔也可开设为长条形,或者开设为圆形与长条形的组合,例如中心部为圆形通孔,外周为放射性的长条形通孔。

在本实施例中,通风支架2可由炉本体1的顶部开口112中放入第一腔体12,通风口111的周边设有定位凹槽113。在本实施例例中,凹槽113由外壳11的底部塌陷而形成,凹槽111可以设为连续的环形,也可间断设置成几个点,只要通风支架2能插入定位凹槽中而定位即可。定位凹槽也可设计为突出外壳底部的凸起,凸起中开设凹槽。

外壳11的下端设有三只支腿5,支腿5均匀设于外壳的下端,可以与外壳一体成型,也可单独成型后连结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支腿5与外壳11一体烧结而成。

托盘3整体呈圆形,其直径大于第一腔体12的球面直径,托盘的3外周面弯折向上延伸形成阻挡部31。

本实施例中托盘3、通风支架2及炉本体1均由陶土制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由铜、铁等金属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预先在托盘3中注入水,然后将炉本体1置于托盘3中,通风支架2预先卡入定位凹槽113。祭祀时,在炉本体1的第一腔体12中放置焚烧物,在通风口111处点火即可焚烧。

以上说明书中未做特别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或者通过现有技术既能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