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家居电子扫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8597发布日期:2018-09-21 20:11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家居电子扫地机。



背景技术: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而智能家居电子扫地机是一种对住宅进行清扫的装置,然而传统的扫地机大多采用多扫盘清扫,清扫的效率不高,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智能家居电子扫地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家居电子扫地机,包括扫地机本体,所述扫地机本体外表面开设有拉杆插孔,所述扫地机本体顶部通过固定卡板卡接有集尘盒,所述集尘盒顶部焊接有起杆,所述集尘盒内部上方卡接有滤网,所述扫地机本体上表面嵌设有控制器,且扫地机本体上表面位于控制器的一侧开设有电源插孔,所述扫地机本体底板嵌设有轴承盘,所述轴承盘内壁焊接有啮合齿,所述扫地机本体内部通过固定架固定有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下方通过转轴连接有齿轮盘,所述扫地机本体内部设置有集尘罩,所述集尘罩顶部焊接有风管,所述风管内部卡接有轴流风机,所述风管顶部与集尘盒卡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集尘盒底部焊接有用于和风管卡接的套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动马达和轴流风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轴承盘内环表面开设有扫把插孔,且扫把插孔内插接有清扫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电动马达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电动马达关于扫地机本体竖直中心线相互对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齿轮盘与轴承盘通过啮合齿啮合连接。

本发明中,首先,该装置通过在扫地机本体底板上嵌设有轴承盘,清扫把插接在轴承盘的内环上,改变了传统多扫盘进行扫地的格局,增加了扫地的速度,且清扫把的安装和拆卸方便,便于对清扫把进行定期更换和清洗,增加扫地效率,其次,该装置中集尘盒卡接在扫地机本体内部,且集尘盒底部与风管进行卡接,使得集尘盒的安装拆卸方便,便于清理集尘盒内部灰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智能家居电子扫地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扫地机本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扫地机本体仰视图。

图例说明:

1-拉杆插孔、2-清扫把、3-扫地机本体、4-电源插孔、5-固定卡板、6-集尘盒、7-起杆、8-控制器、9-轴承盘、10-电动马达、11- 滤网、12-集尘罩、13-轴流风机、14-风管、15-啮合齿、16-扫把插孔、17-齿轮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智能家居电子扫地机,包括扫地机本体3,其特征在于,扫地机本体3外表面开设有拉杆插孔1,扫地机本体3顶部通过固定卡板5卡接有集尘盒6,集尘盒6顶部焊接有起杆7,集尘盒6内部上方卡接有滤网11,扫地机本体3上表面嵌设有控制器8,且扫地机本体3上表面位于控制器8的一侧开设有电源插孔4,扫地机本体3底板嵌设有轴承盘9,轴承盘9内壁焊接有啮合齿15,扫地机本体3内部通过固定架固定有电动马达10,电动马达10下方通过转轴连接有齿轮盘17,扫地机本体3内部设置有集尘罩12,集尘罩12顶部焊接有风管14,风管14内部卡接有轴流风机13,风管14顶部与集尘盒6卡接。

集尘盒6底部焊接有用于和风管14卡接的套管,控制器8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动马达10和轴流风机1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通过控制器8可以对电动马达10和轴流风机13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轴承盘 9内环表面开设有扫把插孔16,且扫把插孔16内插接有清扫把2,电动马达10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电动马达10关于扫地机本体3竖直中心线相互对称,齿轮盘17与轴承盘9通过啮合齿15啮合连接,轴承盘9的外环为固定在扫地机本体3内壁,集尘盒6顶部开设有多个透气孔。

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将清扫把2插入轴承盘9底部开设的扫把插孔16内,再将与该装置配套使用的拉杆插入拉杆插孔1内,再通过固定卡板5将集尘盒6卡入扫地机本体3顶部,使集尘盒6与风管14卡接,通过控制器8控制电动马达10和轴流风机13运行,电动马达10运行,通过转动轴带动齿轮盘17转动,齿轮盘17带动轴承盘9的内环转动,使清扫把2对底面进行清扫,同时轴流风机13 转动,将清扫出的灰尘吸入集尘罩12,通过风管14进入集尘盒6内部,完成该装置的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