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清洁设备的清洁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35678发布日期:2019-01-16 06:59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用于清洁设备的清洁巾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清洁设备、尤其用于电机驱动的擦洗设备的清洁巾,所述清洁巾优选用于固定在清洁设备的被振动地驱动的振动板上,其中,所述清洁巾由纤维编织而成并且具有用于机械地作用在待清洁面上的作用侧。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清洁设备,具有电机驱动的振动板和能够抗扭地与振动板相连的清洁巾,其中,所述清洁巾尤其安置在能够与振动板相连的支承板上,其中,所述清洁巾由纤维编织而成具有用于机械地作用在待清洁面上的作用侧。



背景技术:

前述类型的清洁巾和清洁设备在现有技术中已知。

清洁巾例如用于地板湿式清洁,其中,清洁巾安置在相应的清洁设备上。为了优选持续地输出液体、例如清洁液或水,这种清洁巾通常具有不同的层,其中通常也具有存储层,该存储层持续地将液体的一部分输出到待清洁面上。清洁巾的作用侧机械地作用在待清洁面上,用于将污物从面上松脱。

文献de102010036568a1例如公开了一种清洁巾,该清洁巾多层地构造并且具有用于液体的存储层以及用于作用在待清洁面上的清洁层。清洁层优选具有具备大量纤维的织物、例如超细纤维。此外还公开了,使用清洁巾用于具有被驱动的振动体的地板擦洗设备,振动体在待清洁的面上实现圆形的振动轨道。

清洁巾通过在制造时使用的编织过程具有纤维的顶点朝向、也就是优先方向。如果清洁巾反向于顶点朝向安装在清洁设备上,则在清洁运行时会导致更高的滑动力。清洁设备还具有被圆形地振动驱动的振动板,该清洁设备还可以分别根据清洁设备的重心的移动导致清洁设备的侧向的漂移,这限制了清洁运行时的使用者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从前述的现有技术出发,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清洁巾和具有清洁巾的清洁设备,其中,当清洁巾或清洁设备在待清洁的面上运动时减小或限制滑动力和/或漂移。

所述技术问题通过一种清洁巾解决,清洁巾的作用侧具有多个在作用面中并排布置的且具有大量纤维的作用区域,其中,至少一个第一作用区域的纤维与第二作用区域的纤维相比具有不同的顶点朝向或者说极向(polrichtung)。

由此按照本发明,作用侧的纤维不具有统一的顶点朝向,而具有不同的顶点朝向,这优选实现了局部或全面的顶点朝向的中和处理,并且由此也避免出现清洁巾的优势方向。纤维布置在清洁巾的作用侧上的多个作用区域内,其中,所述纤维根据顶点朝向分隔地分布在不同的作用区域内,使得第一作用区域具有与第二作用区域相比具备不同顶点朝向的纤维。编织而成地布巾具有纤维的由制造决定的顶点朝向,该布巾优选分割成巾部段,所述巾部段构成各个作用区域并且可以以适合的方式方法重新连接成清洁巾,从而产生纤维的相反的顶点朝向并且结果上提供优选顶点朝向中和的清洁巾,该清洁巾在应用时没有优先方向。替代作为作用区域重新相互连接成清洁巾的各个巾部段,原则上还可行的是,清洁巾在制造时已构造成具有相反顶点朝向的纤维,其中,不同的顶点朝向或者通过编织过程或者在用于产生自由纤维端部的切割过程中被设定在清洁巾中。

在此建议,所述第一作用区域的纤维和所述第二作用区域的纤维具有彼此相反的顶点朝向。通过该设计方案,两个顶点朝向保持是相反的,使得总体上可以获得顶点朝向中和的整个区域。在仅具有两个作用区域的清洁巾中,所述作用区域的顶点朝向彼此相反,则由此可以实现完全顶点朝向中和的清洁巾。

尤其建议,在作用面中位于外侧的作用区域的纤维的顶点朝向向外指向。该设计方案尤其对于清洁设备是有利的,其中,清洁巾固定在振动板上,所述振动板在待清洁面上进行圆形振动。通过该设计方案可以特别有利地避免漂移,这种漂移通过清洁巾反向于或沿着纤维的顶点朝向的振动而产生。

然而原则上,清洁巾也可以如此设计,使得纤维的顶点朝向指向巾中央或者中间对称线。由此当纤维端部反向于运动反向指向时,提高了清洁巾的污物收集能力。在实际中,清洁巾的作用侧的横向于清洁设备的两个主运动方向的分区是有利的。该布置方式在作用侧受到均匀负载时产生与纤维的顶点朝向无关的滑动力,以及产生理想的清洁效果、也就是污物收集。原则上有利的是,嵌入清洁设备内的清洁巾的顶点朝向朝着移动清洁设备的人员的方向。用于在待清洁面上移动清洁设备的优先方向则向前指向,也就是远离移动清洁设备的使用者的方向,使得在清洁设备通常受到负载的去程中,仅需要较低的力量耗费。在回程中,清洁设备还通常被去负载,从而减小由于顶点朝向所需的用于移动清洁设备的较高的力量耗费。此外,在回程中竖起的纤维端部可以特别好地收集污物。当清洁巾具有多个作用区域时,如果纤维的顶点朝向朝着巾中央、也就是向内地指向,该布置方式在清洁效果方面是有利的。由此有利的是,原则上可以分别根据优选希望的效果,使纤维既向外、也就是朝巾边缘,也向内、也就是朝巾中央指向。

此外建议,所述作用侧具有两个或多个作用区域和/或所述作用侧具有不同大小的作用区域。所述作用侧尤其可以具有两个至十个作用区域,也就是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或十个作用区域,或者也具有另外的作用区域,例如直至二十个作用区域,但是其中,制造成本则会随着作用区域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所述作用区域优选对称地在所述作用侧上分布。但是尤其在具有圆形振动的振动板的清洁设备中有利的是,清洁巾的作用区域分别根据清洁设备的质量重心的位置非对称地分布。优选相对于对称线实现对称,该对称线平行于或横向于清洁设备的主运动方向延伸。可设想的是,作用侧分区成多个更小的作用区域。作用区域可以分别根据清洁设备的重量分布非均匀地在作用侧上分布和/或具有不同的大小和形状。此外,也可以采用对角线或者具有完全随机形状和大小的区域。然而有利的是作用区域相对于清洁设备的主运动方向的对称的布置方式,前提是关于清洁巾的平面的其它参数、重量分布的均匀分布。

优选建议,所述作用区域条状地设计并且彼此平行地布置。条状的作用区域的纵向延伸段在此可以平行于或横向于清洁设备的主运动方向定向。

此外建议,所述作用区域是独立的巾部段,所述巾部段通过连接技术在区域边缘上相互连接。所述作用区域尤其可以通过缝合、胶粘或焊接相互连接。在制造中清洁巾由此不是由单一的布块制成,而是由多个单独的巾部段组合而成,所述巾部段分布根据所希望的纤维的顶点朝向相互连接。相邻作用区域的纤维在区域边缘上彼此平行地定向,尤其使得在相邻作用区域的纤维之间不会产生无纤维的区域。尤其可以规定,巾部段保持对接并且以锯齿形针脚缝合。此外,在作用区域的区域边缘相叠时也可以进行缝合、焊接或粘接,其中,至少一个作用区域具有无纤维的区域边缘,相邻的作用区域的具有纤维的区域边缘可以放置在无纤维的区域边缘上。

然而尤其建议,两个相邻的作用区域的彼此朝向的区域边缘没有顶点朝向和/或没有纤维,其中,所述区域边缘尤其是折叠的并且在折线的区域内相互缝合。根据该特别优选的设计方案,相邻的作用区域的区域边缘被翻卷,其中,翻卷的区域边缘没有纤维,使得在清洁巾的背离作用侧的背侧通过区域边缘的缝合不会产生隆起。作用区域的翻卷的示出缝纫余量的织物面由此由无顶点的区域构成,使得清洁巾的作用侧在使用时可以均一地放置在待清洁面上,而不会例如在折线的区域内平放并且直接相邻的区域与待清洁面相间隔。

此外建议,所述作用侧具有两个不同的顶点朝向,其中,第一顶点朝向的纤维的数量和第二顶点朝向的纤维的数量的比例是40:60至60:40、尤其是45:55至55:45、特别优选是50:50。当在清洁巾的作用侧上均匀地导入力时,特别优选地适用于50:50的比例。相对理想的比例的偏差会影响清洁巾的顶点朝向中和的情况。然而即使在之前建议的范围内的比例、即40:60至60:40或45:55至55:45,也同样与仅朝清洁巾的一个方向的纤维的顶点朝向相比,是具有更有利的效果的。但是力争优选的50:50的理想情况。

除了前述的清洁巾,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清洁设备,其具有电机驱动的振动板和能够抗扭地与振动板相连的清洁巾,其中,所述清洁巾尤其安置在能够与振动板相连的支承板上,其中,所述清洁巾具有机械地作用在待清洁面上的作用侧,并且其中,所述清洁巾的作用侧具有多个在作用面中并排布置的且具有大量纤维的作用区域,其中,至少一个第一作用区域的纤维具有与第二作用区域的纤维不同的顶点朝向。

清洁设备的按照本发明的优点通过前述的按照本发明的清洁巾的特征和优点获得。

尤其建议,所述顶点朝向基本上平行于清洁设备的主运动方向,和/或基本上与振动板并且由此也与清洁巾的圆形振动的运动轨迹相切地定向。

特别优选地,清洁巾分隔成两个作用区域,它们相对于清洁设备在待清洁面上的主运动方向依次地或并排地布置。备选地,清洁巾的作用侧然而也可以例如对角形式地分隔,从而相对于作用侧的几何中点点对称地获得四个作用区域,这些作用区域的顶点朝向优选平行于清洁设备的运动方向。

最后,也可以在多个作用区域内利用纤维的确定的顶点朝向分布,用于有目的地造成清洁设备的漂移或者平衡清洁设备的由重心决定的漂移。由此也可以利用清洁巾的与顶点朝向相关的滑动摩擦的特性,用于补偿由于顶点朝向的非对称的分布造成的清洁设备的设备特定的漂移。在此,彼此相反的顶点朝向的比例例如选择为80:20。其它比例当然也是可行的。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清洁设备,

图2示出振动板、支承板和清洁件的分解视图,

图3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洁巾的作用侧,

图4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清洁巾的作用侧,

图5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清洁巾的作用侧,

图6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清洁巾的作用侧,

图7示出清洁巾的两个独立的巾部段,

图8示出根据图7的相连的巾部段的背离作用侧的后侧的立体图,

图9示出巾部段的后侧的另外的立体图,

图10示出清洁巾的朝向振动板的后侧。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清洁设备2,所述清洁设备在此是手持导引的、具有基础设备16和附件设备17的湿式清洁设备。附件设备17自身在本发明的意义下是清洁设备2。基础设备16具有柄杆18,所述柄杆在此例如设计为可伸缩的,使得清洁设备2的使用者可以使柄杆18的长度匹配他的身高。在柄杆18上还安置有手柄19,在手柄上使用者可以在通常的清洁运行时导引清洁设备2,也就是在待清洁的面上滑动。在清洁运行时,使用者通常沿彼此相反的主运动方向15在待清洁的面上导引清洁设备2。在此,使用者往复交替地推(所谓的去程)拉(所谓的回程)清洁设备2。在手柄19上安置有开关20,所述开关例如用于开启和关闭清洁设备2的电机。

附件设备17具有图2所示的由振动板3、支承板4和清洁巾1组成的组合装置。振动板3在其所示出的上侧在中央具有用于电机的驱动轴的驱动轴容纳部23。驱动轴用于与偏心轮组合作用,一方面用于将振动板3固定在清洁设备2上,并且另一方面用于使振动板3产生圆周形式的振动。针对振动板3的偏心驱动参照公开文献ep2578131b1。

振动板3例如以每分钟1000转至每分钟2000转的振动频率被驱动。在清洁设备2进行清洁运行时,振动板3的振动叠加清洁设备2通过使用者在待清洁面上的移动。两种运动、也就是手动的沿两个彼此相反的主运动方向15的移动以及振动板3的振动在彼此平行的平面内实现。

清洁巾1具有固定件22,在此是可以固定在支承板4的相应固定件(在图2中不可见)上的搭扣锁紧元件。为了将支承板4固定在振动板3上,支承板4和振动板3具有对应的固定件21(卡止件)。清洁巾1的朝向待清洁面的作用侧5构成具有不同的作用区域7、8、9、10的作用面,这些作用区域在接下来的实施方式中详细阐述。

清洁巾1的作用侧5具有两个或多个具备大量纤维6的作用区域7、8、9、10,这些纤维具有彼此相反的顶点朝向11、12。在清洁巾1的纺织基础材料的制造过程中,通过编织和彼此分离切割纤维6实现所述顶点朝向11、12。由此例如通过借助缝纫、胶粘或焊接所连接的独立的巾部段而产生具有具备不同顶点朝向11、12的作用区域7、8、9、10的清洁巾1。但是备选地也可以规定,只要制造工艺允许,则基础材料可以直接制造出彼此偏移的顶点朝向11、12,也就是说,没有事先对织物的彼此分离切割。

图3示出清洁巾1的作用侧5的第一实施例,该清洁巾1具有两个作用区域7、8,所述作用区域相对于线24对称地定向。第一作用区域7在此具有具备一个顶点朝向11的纤维6,同时第二作用区域8也具有纤维6,该纤维6具有反向于第一作用区域7的纤维6的顶点朝向11的顶点朝向12。第一作用区域7和第二作用区域8的顶点朝向11、12均向外指向清洁巾1的边缘的方向。因为作用区域7、8在此具有相同大小的面积区域,并且具有相同的单位面积的纤维6数量,所以作用区域7、8的顶点朝向11、12相互中和并且产生整体上顶点朝向中和的清洁巾1,该清洁巾不会导致漂移。

图4示出清洁巾1的第二实施方式,该清洁巾的作用侧5总共具有四个作用区域7、8、9、10。所述作用区域7、8、9、10通过两条穿过作用侧5延伸的对角线24被分割。在此出现三角形的作用区域7、8、9、10,其中的作用区域7和8以及作用区域9和10具有相同顶点朝向11、12。

图5示出四个条状的作用区域7、8、9、10的设计方案,它们彼此平行并且优选横向于清洁设备2的主运动方向15定向。并排布置的作用区域7、8、9、10在此具有彼此相反的顶点朝向11、12。作用区域7、8、9、10设计为相同大小的,使得整体上产生清洁巾1的顶点朝向中和的作用侧5。

图6示出具有三个作用区域7、8、9的实施方式,作用区域具有不同的大小。两个外侧的作用区域7、9在此具有纤维6的第一顶点朝向11,同时布置在两个作用区域7、9之间的中间的作用区域8具有与第一顶点朝向相反的顶点朝向12。作用区域7、8、9平行于清洁设备2的通常的主运动方向15定向。因为两个作用区域7、9具有的总面积大于作用区域8的面积,所以该清洁巾1的作用侧5不是顶点朝向中和的,而是存在所产生的顶点朝向11,该顶点朝向11例如适合使具有清洁巾1的清洁设备2产生希望的漂移,或者补偿清洁设备2的设备固有的漂移。顶点朝向11优选指向滑动清洁设备2的人员的方向。清洁设备2由此具有向前的优先方向,使得在清洁设备2受到负载的去程时需要相对较低的力量耗费。因为清洁设备2在与之相反的回程中同样被去负载,所以沿回程方向的附加的力量耗费是可接受的。此外,纤维6的竖起的顶点在回程中尤其有利地从待清洁的面上收集污物。

图7示出清洁巾1的两个独立的巾部段25,两个巾部段中的每个巾部段25均具有作用区域7、8。每个作用区域7、8均具有区域边缘13。所述区域边缘13是设计为缝纫附加段的无定点的织物面,该织物面在制造清洁巾1时在折线14上翻卷地、彼此贴靠地且相互缝纫。

图8示出相互连接的巾部段25的背面。区域边缘13在折线14上翻卷并且相互缝纫。由于区域边缘13的无顶点的设计,两个巾部段25可以平面地且不产生隆起地相互连接,使得清洁巾1可以平面地且整面地既可以布置在支承板4上,也可以布置在待清洁的面上。

图9示出相互连接的巾部段25的背离作用侧5的背面的另外的立体图。可以看到,区域边缘13平面地贴靠背侧,从而避免产生隆起。

此外在制造清洁巾1时,在图9所示的背侧还布置有附加的无纺布层或其它层、例如用于液体的存储层,使得清洁巾1的背侧如图10所示。所述背侧附加地具有固定件26,在此例如是环圈,通过环圈可以导引对应的支承板4的局部区域(未示出)。

附图标记列表

1清洁巾

2清洁设备

3振动板

4支承板

5作用侧

6纤维

7作用区域

8作用区域

9作用区域

10作用区域

11顶点朝向

12顶点朝向

13区域边缘

14折线

15主运动方向

16基础设备

17附件设备

18柄杆

19手柄

20开关

21固定件

22固定件

23旋转轴容纳部

24线

25巾部段

26固定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