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式轨三锥扣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94803发布日期:2019-03-02 01:16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隐式轨三锥扣把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隐式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隐式轨三锥扣把。



背景技术:

滑轨又称导轨、滑道、是指固定在家具的柜体上,供家具的抽屉或柜板出入活动的五金连接部件。滑轨适用于橱柜、家具、公文柜、浴室柜等木制与钢制抽屉等家具的抽屉连接。

目前,在使用隐式轨时,经常需要用到扣把,但是,现有的扣把装配在滑轨,使用在抽屉左右两边,只能调节两边的高低,只能解决上下间隙的问题,不能调节左右两边的间隙,有些是几个抽屉或一个抽屉的柜,安装以后发现有误差,左右两边间隙不均匀,影响产品拉出关合,这种情况下,高低调节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把抽屉滑轨拆开,然后重装装配,费时费力,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隐式轨三锥扣把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隐式轨三锥扣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隐式轨三锥扣把,包括壳体和滑轨,所述壳体内扣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的底部固定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上套设有手柄,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且第一凹槽的一侧和第二凹槽的一侧相互贯通,所述手柄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侧设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内贯穿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限位块,所述连接块的另一端固定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抵触在第二凹槽内的一端侧壁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触在第一限位块的一侧,所述连接块上设有第一卡槽,所述手柄的一侧设有卡块,且第一卡槽和卡块相对应,所述移动块上设有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内的相对侧壁之间共同螺纹套接有第三螺杆,所述第三螺杆上螺纹套接有齿轮,所述壳体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一侧设有第五开口,所述第五开口内贯穿设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上螺纹套接有转动轮,所述壳体上设有第六开口,且转动轮位于第六开口内,所述第二螺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所述壳体的一侧设有豁口,且第二限位块和豁口相对应,所述滑轨的一侧设有第二开口,且第二开口和第一限位块相对应,所述滑轨的一端和第二限位块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设有通孔,所述移动块上设有和通孔对应的螺纹通孔,所述通孔内贯穿设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贯穿螺纹通孔,所述第一螺杆的另一端固定有转动块。

优选地,所述移动块上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下端设有第七开口,所述第一凹槽的上端一侧固定有两个卡扣,且第一开口和卡扣相对应,所述卡扣的上端延伸至第一开口内,所述移动块的上端一侧设有两个第二卡槽,且第二卡槽的两端均贯通设置,所述第一凹槽的上端另一侧固定有两个和第二卡槽相对应的倒勾,且倒勾的上端延伸至第二卡槽内。

优选地,所述壳体和移动块均采用聚碳酸酯材质制成。

优选地,所述转动块的一侧设有十字型放置槽。

优选地,所述滑轨采用碳素钢材质制成。

优选地,所述通孔的形状为椭圆形。

优选地,所述转动轮上设有防滑纹。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块的一端设有多个齿。

本发明中,需要将扣把安装到滑轨上时,首先转动转动轮,转动轮带动第二螺杆转动,第二螺杆转动时带动第二限位块移动,从而对第二限位块的位置进行调节,然后再转动齿轮,齿轮转动时带动第三螺杆转动,第三螺杆转动带动移动块移动,将移动块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后,利用第一螺杆和转动块对移动块的位置进行固定,然后按动手柄,手柄移动时带动卡块移动,卡块移动带动连接块移动,连接块移动时带动固定杆移动,同时连接块移动时带动第一限位块移动,然后将第二限位块伸到滑轨的一端,将第一限位块伸入进第二开口内,再松开手柄,第一限位块在弹簧的作用下弹回原位,从而可以将壳体卡在滑轨上,需要将壳体从滑轨上取下时,再按动手柄,将第一限位块缩回,然后将第一限位块从第二开口内移出,同时将第二限位块从滑轨内移动,然后即可取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不仅能解决上下间隙的问题,还能解决左右间隙不均匀以及不能调节高低的问题,并且能左右调节两边间隙,高低调节,避免了因抽屉两边一边高一边低影响产品使用的情况发生,还能调节抽屉面板左右两边的缝隙,让左右间隙均匀,增加产品美观,提高产品品质,从而使产品开关闭合精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隐式轨三锥扣把滑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隐式轨三锥扣把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隐式轨三锥扣把移动块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隐式轨三锥扣把的安装状态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隐式轨三锥扣把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隐式轨三锥扣把转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隐式轨三锥扣把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隐式轨三锥扣把倒勾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限位块、2连接块、3第一卡槽、4固定杆、5弹簧、6第一开口、7第二凹槽、8螺纹通孔、9手柄、10卡扣、11通孔、12倒勾、13第一螺杆、14转动块、15转动轮、16第三开口、17壳体、18豁口、19第二螺杆、20第二限位块、21齿轮、22第二卡槽、23第四开口、24滑轨、25第二开口、26限位柱、27移动块、28第三螺杆、29第一凹槽、30第六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8,一种隐式轨三锥扣把,包括壳体17和滑轨24,壳体17内扣接有移动块27,便于调节位置,移动块27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29,第一凹槽29内的底部固定有限位柱26,方便固定手柄9,限位柱26上套设有手柄9,第一凹槽29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7,且第一凹槽29的一侧和第二凹槽7的一侧相互贯通,方便手柄9转动,手柄9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凹槽7内,第二凹槽7的一侧设有第三开口16,第三开口16内贯穿设有连接块2,连接块2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限位块1,连接块2移动时带动限位块1移动,连接块2的另一端固定有固定杆4,固定杆4上套设有弹簧5,弹簧5的一端抵触在第二凹槽7内的一端侧壁上,弹簧5的另一端抵触在第一限位块1的一侧,连接块2上设有第一卡槽3,手柄9的一侧设有卡块,且第一卡槽3和卡块相对应,手柄9转动时带动卡块转动,卡块带动连接块2移动,连接块2移动时带动第一限位块1移动,松开手柄9时,利用弹簧5的复位功能带动第一限位块1进行复位;

移动块27上设有第四开口23,第四开口23内的相对侧壁之间共同螺纹套接有第三螺杆28,第三螺杆28上螺纹套接有齿轮21,齿轮21转动时带动第三螺杆28转动,壳体17上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一侧设有第五开口,第五开口内贯穿设有第二螺杆19,第二螺杆19上螺纹套接有转动轮15,转动轮15转动带动第二螺杆19转动,壳体17上设有第六开口30,且转动轮15位于第六开口30内,方便手动转动转动轮15,第二螺杆19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20,第二螺杆19转动时带动第二限位块20移动,方便根据需求调节第二限位块20的位置;

壳体17的一侧设有豁口18,且第二限位块20和豁口18相对应,防止第二限位块20移动时发生错位,滑轨24的一侧设有第二开口25,且第二开口25和第一限位块1相对应,方便将扣把安装在滑轨24上,滑轨24的一端和第二限位块20相对应,壳体17和移动块27均采用聚碳酸酯材质制成,滑轨24采用碳素钢材质制成,通孔11的形状为椭圆形,便于调节位置,灵活性强,转动轮15上设有防滑纹,防止在转动时打滑,第一限位块1的一端设有多个齿,能够使扣把更好的和滑轨24连接,提高扣把的稳定性。

本发明中,壳体17上设有通孔11,移动块27上设有和通孔11对应的螺纹通孔8,通孔11内贯穿设有第一螺杆13,第一螺杆13的一端贯穿螺纹通孔8,第一螺杆13的另一端固定有转动块14,转动块14的一侧设有十字型放置槽,方便移动和固定移动块27的位置,能快速的进行拆卸和固定。

本发明中,移动块27上设有第一开口6,第一开口6的下端设有第七开口,第一凹槽29的上端一侧固定有两个卡扣10,且第一开口6和卡扣10相对应,卡扣10的上端延伸至第一开口6内,移动块27的上端一侧设有两个第二卡槽22,且第二卡槽22的两端均贯通设置,第一凹槽29的上端另一侧固定有两个和第二卡槽22相对应的倒勾12,且倒勾12的上端延伸至第二卡槽22内,方便安装和拆卸,提高安装和拆卸的效率,节省时间。

本发明中,需要将扣把安装到滑轨24上时,首先转动转动轮15,转动轮15带动第二螺杆19转动,第二螺杆19转动时带动第二限位块20移动,从而对第二限位块20的位置进行调节,然后再转动齿轮21,齿轮21转动时带动第三螺杆28转动,第三螺杆28转动带动移动块27移动,将移动块27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后,利用第一螺杆13和转动块14对移动块27的位置进行固定,然后按动手柄9,手柄9移动时带动卡块移动,卡块移动带动连接块2移动,连接块2移动时带动固定杆4移动,同时连接块2移动时带动第一限位块1移动,然后将第二限位块20伸到滑轨24的一端,将第一限位块1伸入第二开口25内,再松开手柄9,第一限位块1在弹簧5的作用下弹回原位,从而可以将壳体17卡在滑轨24上,需要将壳体17从滑轨24上取下时,再按动手柄9,将第一限位块1缩回,然后将第一限位块1从第二开口25内移出,同时将第二限位块20从滑轨24内移动,然后即可取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