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31720发布日期:2019-04-05 22:07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清洁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尤其是涉及一种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吸尘器,使用模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用户各种使用需求。为一定程度地解决该技术问题,相关技术中有一些二合一使用模式的吸尘器,其主要包括手持机总成和立式机总成,尘杯和吸气马达设在手持机总成上,当将手持机总成从立式机总成上拆下后,可以实现手持清洁模式,当将手持机总成安装到立式机总成上后,可以实现立式清洁模式。对于这些吸尘器来说,为了保证手持清洁模式的便携性,则需要选择较小功率的吸气马达,从而影响立式清洁模式的清洁效果,相反,为了保证立式清洁模式的清洁效果,则需要选用较大功率的吸气马达,从而又会影响手持清洁模式的便携性。简言之,相关技术中的这些吸尘器,难以兼顾手持清洁模式的便携性和立式清洁模式的清洁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在于提出一种清洁设备,所述清洁设备具备多种使用模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清洁设备,包括:立式机总成,所述立式机总成包括推杆和地刷,所述地刷设在所述推杆的下端;卧式机总成,所述卧式机总成包括第一抽吸装置和轮座组件,所述轮座组件用于承载所述第一抽吸装置且包括轮子,所述卧式机总成与所述立式机总成可拆卸地相连,在所述卧式机总成安装于所述立式机总成时,所述卧式机总成随所述立式机总成运动;手持机总成,所述手持机总成包括第二抽吸装置、尘杯组件和手柄,所述第二抽吸装置设在所述尘杯组件的下游,所述手持机总成具有吸气口,所述吸气口连通至所述尘杯组件的脏空气入口,所述手持机总成与所述卧式机总成可拆卸地相连,其中,在所述手持机总成安装于所述卧式机总成时,所述手持机总成的所述吸气口连通至所述卧式机总成,所述第一抽吸装置设在所述尘杯组件的下游。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清洁设备,具备多种使用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轮座组件包括座体,所述轮子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座体上,所述第一抽吸装置设在所述座体内,所述座体的外表面上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座体内具有连通在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之间的供气通道,当所述手持机总成安装于所述卧式机总成时,所述出气口与所述吸气口对接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刷具有吸尘口,所述推杆内具有连通至所述吸尘口的进气通道,在所述卧式机总成安装于所述立式机总成时,所述进气口直接连通至所述进气通道或者通过外接软管连通至所述进气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持机总成与所述立式机总成可拆卸地相连,在所述手持机总成安装于所述立式机总成时,所述手持机总成设在所述推杆的上端,所述吸气口与所述进气通道对接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风道切换阀,在所述手持机总成安装于所述卧式机总成时,所述风道切换阀切换所述第二抽吸装置和所述第一抽吸装置中的一个与所述尘杯组件的干净空气出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卧式机总成上具有第一切换口,所述第一切换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抽吸装置,所述手持机总成上具有第二切换口,在所述手持机总成安装于所述卧式机总成时,所述第一切换口与所述第二切换口对接连通,所述风道切换阀集成于所述手持机总成且位于所述尘杯组件的下游,且切换所述尘杯组件的所述干净空气出口与所述第二抽吸装置和所述第二切换口中的一个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切换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具有进风通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均连通至所述进风通道,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切换口,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抽吸装置;阀门,所述阀门设在所述阀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处;转轴,所述转轴设在所述阀门与所述阀体之间以使所述阀门相对所述阀体可转动;在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压小于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压时,所述阀门朝向打开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关闭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的第一位置转动;在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压小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压时,所述阀门朝向打开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关闭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的第二位置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刷上具有与所述推杆插接相连的管接头,所述管接头上具有安装件,所述卧式机总成安装于所述安装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件为挂钩,所述卧式机总成自上向下挂设在所述挂钩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抽吸装置的功率小于所述第一抽吸装置的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抽吸装置包括直流电机,所述手持机总成包括与所述直流电机相连的充电电池,所述第一抽吸装置包括交流电机,所述卧式机总成包括与所述交流电机相连的接电结构,在所述手持机总成安装于所述卧式机总成时,所述接电结构与所述充电电池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手持机总成安装于所述卧式机总成时,所述清洁设备具备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所述第二抽吸装置运转、所述第一抽吸装置停机,经所述尘杯组件除尘的气流流向所述第二抽吸装置,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所述第一抽吸装置运转、所述第二抽吸装置停机,经所述尘杯组件除尘的气流流向所述第一抽吸装置。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清洁设备呈现立式使用模式的状态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清洁设备在第一运行模式下的一个气流走向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清洁设备在第一运行模式下的另一个气流走向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清洁设备在第二运行模式下的气流走向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清洁设备呈现卧式使用模式的状态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清洁设备在第一运行模式下的气流走向图;

图7是图5中所示的清洁设备在第二运行模式下的气流走向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清洁设备呈现卧式使用模式的状态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清洁设备呈现手提使用模式的状态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清洁设备呈现手提使用模式的状态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清洁设备呈现手持使用模式的状态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清洁设备呈现手持使用模式的状态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清洁设备呈现推杆使用模式的状态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卧式机总成的立体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地刷、管接头等的立体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推杆的本体部的立体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外接软管的立体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的截面图;

图19是图18中所示的风道切换阀的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20是图18中所示的风道切换阀的另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21是图18中所示的风道切换阀的再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22是图18中所示的风道切换阀的又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的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24是图23中所示的风道切换阀的另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25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的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26是图25中所示的风道切换阀的另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27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的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28是图27中所示的风道切换阀的另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29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的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30是图29中所示的风道切换阀的另一个工作状态图。

附图标记:

清洁设备2:

立式机总成21;推杆211;本体部2111;手柄部2112;

地刷212;管接头213;安装件214;

进气通道2101;供气口2102;吸尘口2103;

卧式机总成22;第一抽吸装置221;轮座组件222;轮子2221;座体2222;

供气通道2201;进气口2202;出气口2203;第一切换口2204;

凹腔2205;出气通道2206;第一排风口2207;

手持机总成23;第二抽吸装置231;尘杯组件232;手柄233;

吸气口2301;第二切换口2302;第二排风口2303;

外接软管24;第一端241;第二端242;吸尘入口240;

附件25;

风道切换阀3;

阀体31;进风通道311;第一风道312;第二风道313;交接点314;

阀门32;第一阀部321;第二阀部322;平板阀片320;

转轴33;第一密封止抵件34;第二密封止抵件35;

回折件36;第一段部361;第二段部36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附图1-图30,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清洁设备2。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清洁设备2,可以包括:立式机总成21、卧式机总成22和手持机总成23。立式机总成21包括推杆211和地刷212,地刷212设在推杆211的下端,立式机总成21适于站立在地面上,并在用户推动推杆211的上端时,通过推杆211的下端推动地刷212在地面上走行。卧式机总成22包括第一抽吸装置221和轮座组件222,轮座组件222用于承载第一抽吸装置221且包括轮子2221。

卧式机总成22与立式机总成21可拆卸地相连。在卧式机总成22安装于立式机总成时(例如后文所述的立式使用模式下),卧式机总成22随立式机总成21运动。也就是说,当将卧式机总成22独自放在地面上时,卧式机总成22可以依靠轮子2221在地面上拖行,而当将卧式机总成22安装于立式机总成21以离开地面后,当用户推动推杆211使立式机总成21移动时,立式机总成21会带动卧式机总成22同步运动。

手持机总成23包括第二抽吸装置231、尘杯组件232和手柄233,手柄233适于手持或手拎,尘杯组件232用于对脏空气进行尘气分离,其将分离出的灰尘留存在尘杯组件232内,并将分离出的干净空气排出到尘杯组件232外。例如尘杯组件232可以包括:杯壳和设在杯壳内的过滤器(图未示出),例如海帕和/或旋风分离器,其中,旋风分离器可以为一级旋风分离器或多级旋风分离器。

手持机总成23具有吸气口2301(结合图11),吸气口2301连通至尘杯组件232的脏空气入口,第二抽吸装置231设在尘杯组件232的下游(如图3所示),也就是说,在第二抽吸装置231运行时,脏空气可以通过吸气口2301吸入并供送到尘杯组件232内。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抽吸装置231和第一抽吸装置221的构造不限,例如均可以包括电机和风扇等,当电机驱动风扇转动时,可以产生负压以使脏空气可以吸入。

手持机总成23与卧式机总成22可拆卸地相连。在手持机总成23安装于卧式机总成22时(例如后文所述的立式使用模式、卧式使用模式、手提使用模式下),手持机总成23的吸气口2301连通至卧式机总成22,以使手持机总成23通过卧式机总成22吸入脏空气,第一抽吸装置221设在尘杯组件232的下游,由于第二抽吸装置231也位于尘杯组件232的下游,从而说明尘杯组件232的干净空气出口可以连通至第二抽吸装置231和第一抽吸装置221中的至少一个。由此,在第二抽吸装置231和第一抽吸装置221中的至少一个运转时,卧式机总成22便可以吸入含尘气流,并将含尘气流供送到手持机总成23的尘杯组件232内进行清洁处理。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清洁设备2,可以具有立式使用模式(此时将立式机总成21、卧式机总成22、手持机总成23装配在一起使用,利用第一抽吸装置221和第二抽吸装置231中的至少一个作为吸力源,并利用尘杯组件232进行脏空气清洁处理)、卧式使用模式或手提使用模式(此时将卧式机总成22、手持机总成23装配在一起、并脱离立式机总成21使用,利用第一抽吸装置221和第二抽吸装置231中的至少一个作为吸力源,并利用尘杯组件232进行脏空气清洁处理)、手持使用模式(此时将手持机总成23脱离卧式机总成22和立式机总成21使用,利用第二抽吸装置231作为吸力源,并利用尘杯组件232进行脏空气清洁处理)等。此外,后文将简要介绍上述几种较为常用的使用模式,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清洁设备2的使用模式不限于此。

简言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清洁设备2,可以具有立式使用模式、卧式使用模式、手提使用模式、手持使用模式等多种使用模式,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要求。另外,由于在手持使用模式下,用户手持的手持机总成23仅包括一个抽吸装置,从而用户可以更加轻便地手持操作。而且在立式使用模式、卧式使用模式下,由于清洁设备2通过地刷212或轮座组件222支撑在地面上,无需用户手持两个抽吸装置,清洁设备2可以利用除两个抽吸装置中功率较大的那个、或者同时利用两个抽吸装置共同吸入脏空气,从而可以提高这些模式下的清洁效率。

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二抽吸装置231的功率小于第一抽吸装置221的功率,也就是说,手持机总成23所包括的第二抽吸装置231的功率较小、重量较轻,卧式机总成22所包括的第一抽吸装置221的功率较大、重量较重,从而如上文所述,一方面可以保证手持使用模式的便携性,以及其他使用模式下的大吸力效果,从而提高清洁设备2的清洁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2、图4和图14所示,轮座组件222可以包括座体2222,轮子2221可转动地设在座体2222上,第一抽吸装置221设在座体2222内,座体2222的外表面上具有进气口2202和出气口2203,座体2222内具有连通在进气口2202和出气口2203之间的供气通道2201,进气口2202用于使供气通道2201吸入脏空气,出气口2203用于将供气通道2201中的脏空气排出,当手持机总成23安装于卧式机总成22时,出气口2203与吸气口2301对接连通,从而使得手持机总成23可以从卧式机总成22吸入脏空气。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对接连通”指的是:在空间位置上两个部件位置相对且衔接以使气流连通。此外,值得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供气通道2201为封闭的流道(即供气通道2201仅两端敞开),从而供气通道2201内的脏空气不会流向座体2222内的第一抽吸装置221。

由此,通过将第一抽吸装置221设置在座体2222内,从而可以利用座体2222有效地保护第一抽吸装置221,而且通过将供气通道2201设置在座体2222内,而非在座体2222外部设置导气管等与手持机总成23的吸气口2301连通,从而可以使得卧式机总成22的结构简洁、大方,便于卧式机总成22与立式机总成21、以及手持机总成23的组装和拆分,仅需将手持机总成23安装于卧式机总成22一个动作,无需外接管道等动作,就保证手持机总成23可以从卧式机总成22吸入脏空气,极其有效地简化了装配步骤,而且供气通道2201容纳在座体2222内不易被损坏,供气可靠性高。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地刷212具有吸尘口2103,推杆211内具有连通至吸尘口2103的进气通道2101,在卧式机总成22安装于立式机总成21时,进气口2202可以直接连通至进气通道2101(图未示出该示例,例如推杆211上具有与进气通道2101连通的连通口,当将卧式机总成22安装于立式机总成21时,连通口与进气口2202对接连通),或者,进气口2202还可以通过外接软管24等外接部件连通至进气通道2101(例如推杆211上具有供气口2102,当将卧式机总成22安装于立式机总成21时,采用一根外接软管24,将外接软管24的第一端241接通至供气口2102,将外接软管24的第二端242接通至座体2222上的进气口2202)。

由此,在立式使用模式下,在第一抽吸装置221和第二抽吸装置231中的至少一个工作时,地刷212的吸尘口2103可以吸入地面附近的脏空气,然后通过推杆211上进气通道2101(或进气通道2101和外接软管24)送入供气通道2201内,然后通过供气通道2201送入到尘杯组件232内进行处理,即手持机总成23可以依次通过卧式机总成22、立式机总成21吸入脏空气。由此,可以简单且有效地实现立式使用模式下的地面清洁。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上述立式使用模式下,当卧式机总成22与立式机总成21通过外接软管24气流连通时,当将外接软管24的第一端241从立式机总成21上拆下时,第一端241呈现自由状态其端口可以为吸尘入口240,此时用户可以通过持握外接软管24的第一端241,对地面以上的其他位置(例如桌面、沙发等)进行吸尘清洁。

由此说明,在立式使用模式下,用户一方面可以通过推动立式机总成21、带动卧式机总成22和手持机总成23在地面行进,用户另一方面既可以通过地刷212上的吸尘口2103吸入地面灰尘、又可以通过外接软管24的第一端241作为吸尘入口240吸入灰尘,从而可以进一步丰富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手持机总成23与立式机总成21也可以可拆卸地相连,在手持机总成23安装于立式机总成21时,手持机总成23设在推杆211的上端,吸气口2301与进气通道2101对接连通,也就是说,进气通道2101的上端具有与进气通道2101连通的供气口2102,当将手持机总成23设在推杆211的上端时,进气口2202与供气口2102对接连通,从而在第二抽吸装置231工作时,进气通道210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供气口2102流入吸气口2301,从而进入到尘杯组件232内。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推杆211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也可以由多个部件组成,例如在本发明一个具体示例中,推杆211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本体部2111和手柄部2112,本体部2111的下端安装于地刷212,手柄部2112可拆卸地安装于本体部2111的上端,本体部2111和手柄部2112内均具有气流通道,当本体部2111与手柄部2112安装到位后可以共同限定出进气通道2101,本体部2111上端和手柄部2112的上端均构造为供气口2102。当将手持机总成23直接安装于手柄部2112的上端时,吸气口2301与手柄部2112上端的供气口2102连通(图未示出该示例),当取下手柄部2112、将手持机总成23直接安装于本体部2111的上端时,吸气口2301与本体部2111上端的供气口2102连通(如图13所示)。

由此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清洁设备2,还可以具有推杆使用模式,在推杆使用模式下,将卧式机总成22从立式机总成21上拆下,将手持机总成23从卧式机总成22上拆下,将手持机总成23安装在立式机总成21上,在此模式下,用户通过持握手持机总成23推动推杆211运动,并且在此模式下,在第二抽吸装置231运转作为抽吸源吸入气流,行驶面上的灰尘随着气流从地刷212吸入,并沿着推杆211进入到尘杯组件232内获得处理。由此,可以进一步丰富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清洁设备2还可以包括风道切换阀3,在手持机总成23安装于卧式机总成22时,风道切换阀3切换第二抽吸装置231和第一抽吸装置221中的一个与尘杯组件232的干净空气出口连通。也就是说,风道切换阀3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在风道切换阀3切换为第一状态时,第一抽吸装置221与尘杯组件232的干净空气出口连通,此时,在第一抽吸装置221运转时,尘杯组件232可以吸入脏空气,脏空气被尘杯组件232处理为干净空气后,流向第一抽吸装置221;同理,在风道切换阀3切换为第二状态时,第二抽吸装置231与尘杯组件232的干净空气出口连通,此时,在第二抽吸装置231运转时,尘杯组件232可以吸入脏空气,脏空气被尘杯组件232处理为干净空气后,流向第二抽吸装置231。由此,通过设置风道切换阀3,可以保证气流走向单一,避免气流泄露,降低工作噪音,提高清洁效率。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3、图4和图14所示,卧式机总成22上具有第一切换口2204,第一切换口2204连通至第一抽吸装置221,手持机总成23上具有第二切换口2302,在手持机总成23安装于卧式机总成22时,第一切换口2204与第二切换口2302对接连通,从而当气流从第二切换口2302流出时,可以通过第一切换口2204进入卧式机总成22并流向第一抽吸装置221。

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座体2222内还可以具有出气通道2206,出气通道2206的两端分别连通至第一切换口2204和第一抽吸装置221的入口,出气通道2206也为封闭的流道(即出气通道2206仅两端敞开),从而可以保证从第一切换口2204进入到座体2222内的气流可以可靠地流向第一抽吸装置221。

结合图3,风道切换阀3集成于手持机总成23且位于尘杯组件232的下游,且切换尘杯组件232的干净空气出口与第二抽吸装置231和第二切换口2302中的一个连通。可以理解,在风道切换阀3切换为第一状态时,尘杯组件232的干净空气出口连通至第二切换口2302,以使从干净出口流出的干净空气流向第一抽吸装置221,而在风道切换阀3切换为第二状态时,尘杯组件232的干净空气出口连通至第二抽吸装置231,以使从干净出口流出的干净空气流向第二抽吸装置231。由此,通过将风道切换阀3集成在手持机总成23内,可以简单且有效地实现上述状态切换。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风道切换阀3设置为更加复杂的结构,并将风道切换阀3的一部分设置卧式机总成22,将风道切换阀3的另一部分设置于手持机总成23等等。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3和图18所示,风道切换阀3可以包括:阀体31、阀门32和转轴33,阀体31内具有进风通道311、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第一风道312的入口和第二风道313的入口均连通至进风通道311,第一风道312的出口连通至第二切换口2302,第二风道313的出口连通至第二抽吸装置231。由此,当第一风道312的入口打开时,进风通道31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风道312的入口进入到第一风道312内,当第二风道313的入口打开时,进风通道31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二风道313的入口进入到第二风道313内。

需要说明的是,进风通道311的入口、第一风道312的出口和第二风道313的出口均与清洁设备2外的大气连通。如图3所示,进风通道311的入口连通至尘杯组件232、尘杯组件232的脏空气入口可以与外界大气连通,以使进风通道311的入口连通至外界大气;如图4所示,第一风道312的出口连通至第一抽吸装置221,第一抽吸装置221可以通过第一排风口2207与外界大气连通,以使第一风道312的出口连通至外界大气;如图3所示,第二风道313的出口连通至第二抽吸装置231,第二抽吸装置231可以通过第二排风口2303与外界大气连通,以使第二风道313的出口连通至外界大气。

阀门32设在阀体31内且位于第一风道312的入口和第二风道313的入口处;转轴33设在阀门32与阀体31之间以使阀门32相对阀体31可转动。其中,风道切换阀3构造成如下结构。

在第一风道312内的气压小于第二风道313内的气压时(例如图4所示,第一抽吸装置221启动使第一风道312产生负压、而第二抽吸装置231停机使第二风道313保持大气压力时),阀门32朝向打开第一风道312的入口、关闭第二风道313的入口的第一位置转动。

在第二风道313内的气压小于第一风道312内的气压时(例如图3所示,第二抽吸装置231启动使第二风道313产生负压、而第一抽吸装置221停机使第一风道312保持大气压力时),阀门32朝向打开第二风道313的入口、关闭第一风道312的入口的第二位置转动。

由此,通过设置上述风道切换阀3,可以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第一、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3的切换效果无需用户的手动操作,从而避免了由于手动机械外力操作造成的切换不彻底问题,避免了切换漏气问题,切换可靠性高;第二、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3可以全部设置在清洁设备2内部,不存在外露在清洁设备2外以供用户机械接触的零件(如旋钮、按钮或推杆等),从而不会与外界有机械接触,进而避免风道切换阀3被外力损坏的可能性、使用寿命长;第三、根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3无需采用复杂的机械机构、也无需选用成本较高的电子元件,可以随着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的压差改变,自动进行适应性切换,结构非常简单、零部件少、体积较小、成本较低、可靠性高、适于广泛推广应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地刷212上具有与推杆211插接相连的管接头213,管接头213上具有安装件214,卧式机总成22安装于安装件214上。由此,通过将卧式机总成22安装在立式机总成21中的靠近地刷212的位置,从而可以降低整机重心,从而使得用户可以更加平稳地推动立式机总成21在地面上行进,且可以降低立式机总成21倾倒的风险。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15所示,安装件214可以为挂钩,挂钩的开口朝上,卧式机总成22可以自上向下挂设在挂钩上,且当用户向上提起卧式机总成22时,或者通过手持机总成23提起卧式机总成22时,就可以将卧式机总成22从立式机总成21上拆下,从而提高了卧式机总成22的拆装效率,提高用户的操作便利性。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手持机总成23与卧式机总成22的拆装方式不限,例如在本发明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14所示,座体2222的外表面上可以具有向内凹入形成的凹腔2205,手持机总成23插入到凹腔2205内,凹腔2205的底壁上具有上述出气口2203,从而在装配手持机总成23时,可以持握手柄233,将手持机总成23的吸气口2301面对出气口2203的方向,将手持机总成23向凹腔2205内推动,当吸气口2301与出气口2203对接时,即可完成装配,且能够确保出气口2203与吸气口2301的有效对接。

另外,如图10所示,在手持机总成23与卧式机总成22装配到位时,手柄233可以显露在卧式机总成22之外,从而便于用户手持手柄233,来将手持机总成23从卧式机总成22上拆下、或者提着手柄233提携卧式机总成22运动等。另外,当手持机总成23和卧式机总成22均安装在立式机总成21上时,如图1所示,手柄233可以朝上设置,从而更加便于用户提起手持机总成23以携带卧式机总成22从挂钩上摘下。

此外,如图4和图14所示,第一切换口2204可以形成在凹腔2205的侧壁上,第二切换口2302可以形成在手持机总成23的侧壁上,这样,当将手持机总成23与凹腔2205装配到位后,第一切换口2204与第二切换口2302还可以顺利对接。另外,还可以在卧式机总成22上设置第一卡扣件(或第一磁吸件等)、在手持机总成23上设置第二卡扣件(或第二磁吸件等),当将手持机总成23安装于卧式机总成22时,可以利用第一卡扣件和第二卡扣件的卡扣配合(或者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的磁吸配合),提高手持机总成23与卧式机总成22的连接可靠性,且将卡扣配合解锁后(或者将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的分离后),还可以非常方便地将手持机总成23从卧式机总成22上拆下。

具体而言,第一抽吸装置221和第二抽吸装置231均可以包括电机和风扇,当电机驱动风扇转动时,相应的抽吸装置可以制造负压以使气流吸入,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抽吸装置221所包括的电机可以为交流电机,第二抽吸装置231所包括的电机可以为直流电机,此时,手持机总成23还可以包括与直流电机相连的充电电池,卧式机总成22还可以包括与交流电机相连的接电结构(如电源线或电源线接口),接电结构适于与交流电源相连以向交流电机提供交流电。

由此,由于交流电机的功率普遍高于直流电机的功率,从而在第一抽吸装置221包括的电机为交流电机时,可以简单且有效地保证第一抽吸装置221的功率大于第二抽吸装置231的功率,保证立式操作状态的高清洁效果,且由于交流电机的成本普遍低于直流电机的成本,从而可以降低立式机总成21的生产成本。另外,直流电机的体积普遍小于交流电机的体积,从而可以提高手持机总成23的便携性。另外,当第二抽吸装置231采用无刷直流电机时,由于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能效较高,从而还可以提高手持机总成23的清洁效果。

进一步地,在手持机总成23安装于卧式机总成22时,接电结构与充电电池电连接。例如手持机总成23上具有第一接电端子,卧式机总成22上具有第二接电端子,在手持机总成23安装在卧式机总成22上时,第一接电端子与第二接电端子接触且构成电连接,充电电池通过第一接电端子和第二接电端子的电连接与接电结构电连接,此时,在接电结构与交流电源相连时,充电电池可以获得充电。由此,可以利用卧式机总成22作为手持机总成23的充电座,简单且有效地对手持机总成23中的充电电池实施充电。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当手持机总成23包括充电电池时,手持机总成23也可以包括与充电电池电连接的第二接电结构,在第二接电结构与交流电源相连时,充电电池也获得充电,从而方便用户灵活进行充电。此外,本发明也不限于此,第一抽吸装置221所包括的电机也可以为直流电机,第二抽吸装置231所包括的电机可以为交流电机。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手持机总成23安装于卧式机总成22时(例如上述立式使用模式、卧式使用模式、手提使用模式下),清洁设备2可以具备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在第一运行模式下,第二抽吸装置231运转、第一抽吸装置221停机,经尘杯组件232除尘的气流流向第二抽吸装置231。在第二运行模式下,第一抽吸装置221运转、第二抽吸装置231停机,经尘杯组件232除尘的气流流向第一抽吸装置221。由此,由于在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下,分别仅有一个抽吸装置工作,从而可以节约能源。

此外,当“第二抽吸装置231包括直流电机,手持机总成23包括与直流电机相连的充电电池,第一抽吸装置221包括交流电机,卧式机总成22包括与交流电机相连的接电结构,在手持机总成23安装于卧式机总成22时,接电结构与充电电池电连接”时。在第一运行模式下,利用充电电池中的储存电量驱动第二抽吸装置231吸尘,从而使得接电结构无需连接电源,进而避免了由于使用电源线给清洁操作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操作便利性。且在第二运行模式下,通过将卧式机总成22中的接电结构与交流电源相连,从而一方面可以利用第一抽吸装置221吸尘,另一方面可以对手持机总成23中的充电电池充电,由此用户无需单独抽出时间对充电电池充电,一举两得。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手持机总成23安装于卧式机总成22时,清洁设备2还可以具备更多种运行模式,例如还可以包括第三运行模式,在第三运行模式下,接电结构与交流电源相连,第一抽吸装置221运转,充电电池充电且驱动第二抽吸装置231运转,也就是说,在第三运行模式下,第一抽吸装置221和第二抽吸装置231均作为抽吸源进行吸尘工作,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整机的工作效果。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抽吸装置221和第二抽吸装置231同时工作时,清洁设备2可以不包括上文所述的风道切换阀3。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清洁设备2,由于具有外接软管24、手持机总成23、卧式机总成22和立式机总成21这四部分,从而使得清洁设备2可以具有立式使用模式(如图1所示)、卧式使用模式(如图5所示)、手提使用模式(如图9所示)、手持使用模式(如图11所示)、推杆使用模式(如图13所示),且在手持机总成23安装于卧式机总成22时,用户可以根据情况切换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以选择第一抽吸装置221和第二抽吸装置231中的其中一个作为抽吸源,满足不同的实际要求,使得本发明实施例的清洁设备2能够适合不同的吸尘场景。由此,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清洁设备2,同时满足了手持使用模式、推杆使用模式的轻便性,又能够满足立式使用模式、卧式使用模式、手提使用模式的高性能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清洁设备2还可以包括其他附件25,例如扁刷、毛刷等,从而在采用手持机总成23的吸气口2301、或者采用外接软管24的第一端241的吸尘入口240实现吸尘的实施例中,可以在吸气口2301或者第一端241设置上述附件25,以更好地满足各种实际要求。

下面,参照图1-图13,简要描述采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清洁设备2在几种常用使用模式下的具体示例。

立式使用模式

具体而言,立式使用模式可以具有多种,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展现了一种立式使用模式,此时,如图1所示,手持机总成23安装在卧式机总成22上,卧式机总成22安装在立式机总成21上,外接软管24连接在立式机总成21与卧式机总成22之间,无需用户手扶,清洁设备2可以站立在行驶面上。由此,清洁设备2在立式使用模式下可以分别执行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

如图2-图3所示,在立式使用模式下,如果清洁设备2执行第一运行模式,则第二抽吸装置231运转,第一抽吸装置221停机,此时,风道切换阀3在气流作用下自动切换至:进风通道311与第二风道313连通、与第一风道312隔断,此时如图2-图3所示的实心箭头走向,从地刷212吸入的含尘气流可以先进入到推杆211中的进气通道2101内,然后通过外接软管24进入到座体2222内的供气通道2201内,然后再通过吸气口2301进入到尘杯组件232中进行尘气分离,分离出的灰尘沉积在尘杯组件232中,分离出的气流进入到风道切换阀3的进风通道311内,然后通过第二风道313流向第二抽吸装置231,然后从第二抽吸装置231处的第二排风口2303排放到环境中。

如图4所示,在立式使用模式下,如果清洁设备2执行第二运行模式,则第二抽吸装置231停机,第一抽吸装置221运转,此时,风道切换阀3在气流作用下自动切换至:进风通道311与第一风道312连通、与第二风道313隔断,此时如图4所示的实心箭头走向,从地刷212吸入的含尘气流可以先进入到推杆211中的进气通道2101内,然后通过外接软管24进入到座体2222内的供气通道2201内,然后再通过吸气口2301进入到尘杯组件232中进行尘气分离,分离出的灰尘沉积在尘杯组件232中,分离出的气流进入到风道切换阀3的进风通道311内,然后通过第一风道312流向第二切换口2302,之后通过第一切换口2204进入座体2222内的出气通道2206且流向第一抽吸装置221,然后从第一抽吸装置221处的第一排风口2207排放到环境中。

卧式使用模式

具体而言,卧式使用模式可以具有多种,例如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展现了第一种卧式使用模式,第一种卧式使用模式与上述立式使用模式相比,就是将:承载有手持机总成23的卧式机总成22从立式机总成21上拆下,并将承载有手持机总成23的卧式机总成22放置在地面上,此时,外接软管24仍然连通在卧式机总成22与立式机总成21之间,使用时,用户手扶推杆211推动地刷212进行吸尘,推杆211通过软管拖拽卧式机总成22在地面上行进。由此,如图6-图7所示,清洁设备2在该第一种卧式使用模式下也可以分别执行与上述气流走向相同的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

又例如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展现了第二种卧式使用模式,第二种卧式使用模式与上述第一种卧式使用模式相比,就是将:立式机总成21从外接管段的第一端241拆下不使用,使用时,用户直接手持外接软管24的第一端241、将第一端241的端口作为吸尘入口240进行吸尘,此时清洁设备2也可以分别执行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且气流走向相比于上述仅少了气流在立式机总成21中流经的阶段,其余相同,因此不作赘述。

手提使用模式

具体而言,手提使用模式也可以由多种,例如图9展现了第一种手提使用模式,第一种手提使用模式与上述第一种卧式使用模式相近,不同之处在于,使用时,用户除了需要采用一只手扶持推杆211,同时还需采用另一只手提起手持机总成23,通过手持机总成23与卧式机总成22的连接关系,以将卧式机总成22提起至离开地面,此时,可以避免卧式机总成22在地面上拖行,提高操作的灵活性。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种手提使用模式清洁设备2执行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的气流走向与在上述第一种卧式使用模式下执行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的气流走向对应相同,因此不作赘述。

图10展现了第二种手提使用模式,在第二种手提使用模式与上述第二种卧式使用模式相近,不同之处在于,使用时,用户除了需要采用一只手持握外接软管24的第一端241,同时还需采用另一只手提起手持机总成23,通过手持机总成23与卧式机总成22的连接关系,以将卧式机总成22提起至离开地面,此时,可以避免卧式机总成22在地面上拖行,提高外接软管24可涉及的高度。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种手提使用模式清洁设备2执行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的气流走向与在上述第二种卧式使用模式下执行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的气流走向对应相同,因此不作赘述。

推杆使用模式

具体而言,推杆使用模式可以具有多种,例如在图13所示的示例中,展现了一种推杆使用模式,此时,与上述立式使用模式相比,是将手持机总成23从卧式机总成22上拆下,同时将外接软管24拆掉,然后将手持机总成23直接安装到立式机总成21上,使手持机总成23的吸气口2301与推杆211上端的供气口2102对接连通,用户手握手持机总成23推动推杆211使地刷212进行吸尘。

在此模式下,清洁设备2工作时,第二抽吸装置231运行作为抽吸源吸入气流,此时,风道切换阀3会在气压差的作用下,自动切换至进风通道311连通至第二风道313,灰尘从地刷212的吸尘口2103吸入,然后沿着推杆211上的进气通道2101流向供气口2102,并通过供气口2102进入到手持机总成23的吸气口2301中,然后流向尘杯组件232进行尘气分离,分离出的气流流通过进风通道311和第二风道313流向第二抽吸装置231,然后从第二抽吸装置231处的第二排风口2303排出到外界环境中。

手持使用模式

具体而言,手持使用模式可以具有多种,例如在图11所示的示例中,展现了一种手持使用模式,此时,与上述推杆使用模式相比,就是将立式机总成21从手持机总成23上拆下不使用,此时,用户手握手持机总成23进行吸尘,吸尘过程中,气流不再通过地刷212吸入,而是外界脏空气可以直接通过吸气口2301进入尘杯组件232。又例如在其他手持使用模式下,如图12所示,与上述手持使用模式相比,可以在手持机总成23的吸气口2301安装附件25等,以在第二抽吸装置231工作时,利用附件25吸入含尘气流,然后送入尘杯组件232。

下面,参照图18-图30,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3。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第一风道312的入口和第二风道313的入口交汇相接于交接点,转轴33设在交接点314处(即第一风道312的入口和第二风道313的入口的交接处),阀门32包括分布在转轴33两侧的第一阀部321和第二阀部322,第一阀部321用于开关第一风道312的入口,第二阀部322用于开关第二风道313的入口。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3的结构简单,可以在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的压差作用下,简单且有效地实现风道切换动作。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阀门32还可以设置成更加复杂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风道切换阀3可以包括第一密封止抵件34和第二密封止抵件35中的至少一个,其中,第一密封止抵件34围绕第一风道312的入口设置,第一阀部321位于第一风道312内且在第一密封止抵件34的远离进风通道311的一侧转动(即阀门32的位于第一风道312的部分,其位置在第一吸力源和第一密封止抵件34之间转动),如图22所示,在阀门32转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一阀部321止抵于第一密封止抵件34以关闭第一风道312的入口。

如图18所示,第二密封止抵件35围绕第二风道313的入口设置,第二阀部322位于第二风道313内且在第二密封止抵件35的远离进风通道311的一侧转动(即阀门32的位于第二风道313的部分,其位置在第二吸力源和第二密封止抵件35之间转动),如图20所示,在阀门32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二阀部322止抵于第二密封止抵件35以关闭第二风道313的入口。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密封止抵件34,可以提高阀门32停止在第二位置的可靠性、并且提高第一风道312关闭的密闭性,通过设置第二密封止抵件35,可以提高阀门32停止在第一位置的可靠性、并且提高第二风道313关闭的密闭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密封止抵件34和第二密封止抵件35均可以一体成型在阀体31上、也可以通过后续的装配工艺(如焊接、粘接、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在阀体31上,这里不作限定。

另外,风道切换阀3还可以不包括第一密封止抵件34,此时,可以依靠第一阀部321与第一风道312的内壁的配合、使阀门32停止在第一位置,也可以依靠第二阀部322与第二风道313的内壁的配合、使阀门32停止在第二位置。而且,还可以通过在第一阀部321和第二阀部322上设置密封圈等提高关闭相应风道时的密封效果。

如图18所示,第一阀部321和第二阀部32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为平板阀片320,其中,“平板阀片320”指的是:平板形状的片体,平板阀片320的厚度较薄,成本较低,驱动阀门32转动的力矩较小,从而提高了阀门32动作的可靠性,提高了风道切换动作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在第一吸力源和第二吸力源中的一个刚刚启动时,虽然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的压差较小,阀门32也可以顺利转动,从而提高风道切换阀3的切换动作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阀部321和第二阀部322还可以分别构造为其他形状,例如曲面板形、球形等等。

具体而言,平板阀片320与转轴33的连接方式不限。例如,平板阀片320与转轴33可以直接相连(如图18中所示的第一阀部321为平板阀片320且与转轴33直接相连),从而方便加工。又例如,平板阀片320与转轴33还可以间接相连,例如在图18所示的示例中,平板阀片320可以通过回折件36与转轴33相连(如图18中所示的第二阀部322为平板阀片320且与转轴33通过回折件36相连),回折件36包括第一段部361和第二段部362,第一段部361与第二段部362垂直(即回折件36的截面为“l”形),第一段部361的远离第二段部362的一端与转轴33相连,第二段部362的远离第一段部361的一端与平板阀片320的靠近转轴33的一端相连,第一段部361与该平板阀片320平行。

由此,可以提高平板阀片320与转轴33的连接可靠性,即提高相应阀部的根部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相应阀部的根部耐断裂性。可选地,转轴33、阀门32、回折件36等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也可以为单独的零件后续组装而成,当为一体成型件时,方便加工且结构强度好。

下面,参照图18-图22,简要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3的工作原理。

如图18所示,由第一吸力源(如后文所述的第一抽吸装置)控制第一风道312的气压,由第二吸力源(如后文所述的第二抽吸装置)控制第二风道313的气压,在第一吸力源和第二吸力源都不工作时,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内均为大气压力,阀门32处于自由状态。

如图19所示,第一吸力源启动、且第二吸力源停机时,阀体31内的气流方向如图12中实心箭头所示,阀门32受气流推动沿图示空心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第一风道312的气流量为第二风道313的气流量与进风通道311的气流量之和。

如图20所示,当阀门32旋转到图20示的第一位置时,第一阀部321止抵于第一风道312的内壁和/或第二阀部322止抵于第二密封止抵件35,第一风道312完全打开、第二风道313完全关闭,此时,第一风道312的气流完全由进风通道311提供。由于第一风道312为负压,第二风道313与外界大气相通为常压,从而在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的压差作用下,使得第二阀部322可以紧密且可靠地止抵在第二密封止抵件35上,而且压差越大,即第一吸力源的吸力越大,则施加在第二阀部322上的压力f2越大,第二风道313的关闭密封效果越好。

如图21所示,当第一吸力源停机,且第二吸力源启动后,第一风道312回归至与外界大气相通为大气压力,第二风道313在第二吸力源的抽吸作用下为负压,在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的压差作用下,使得阀门32沿图21中空心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当第二阀部322不再关闭第二风道313时的气流方向如图21中实心箭头所示,此时,第二风道313的气流量为第一风道312的气流量与进风通道311气流量之和。

如图22所示,当阀门32旋转到图22所示的第二位置时,第二阀部322止抵于第二风道313的内壁和/或第一阀部321止抵于第一密封止抵件34,第二风道313完全打开、第一风道312完全关闭,此时,第二风道313的气流完全由进风通道311提供。由于第二风道313为负压,第一风道312与外界大气相通为常压,从而在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的压差作用下,使得第一阀部321可以紧密且可靠地止抵在第一密封止抵件34上,而且压差越大,即第二吸力源的吸力越大,则施加在第一阀部321上的压力f1越大,第一风道312的关闭密封效果越好。

由此可知,无论第一吸力源和第二吸力源的启动顺序如何,无论阀门32处于什么位置,只要吸力源发生切换,阀门32就能在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的压差的作用下自动、准确且可靠地切换到正确的位置。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关闭效果的可靠性,可以将第一密封止抵件34、第二密封止抵件35、第一风道312、第二风道313的相应部分设置为与阀门32相应位置处相匹配的结构形状,从而在阀门32到达第一位置时,如图20所示,第一阀部321可以无缝隙地贴合第一风道312的内壁,第二阀部322可以无缝隙地贴合第二密封止抵件35,且在阀门32到达第二位置时,如图22所示,第二阀部322可以无缝隙地贴合第二风道313的内壁,第一阀部321可以无缝隙地贴合第一密封止抵件34。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312的入口风道段沿第一直线方向l1延伸,第二风道313的入口风道段沿第二直线方向l2延伸,第一直线方向l1与第二直线方向l2的夹角a满足:0°≤a≤180°,也就是说,第一风道312的入口风道段和第二风道313的入口风道段可以平行设置(即a=0°,如图29-图30所示)、或垂直设置(即a=90°,如图18-图24所示)、或相交锐角或钝角设置(即90°<a<180°,如图25-图26)、或并排设置(即a=180°,如图27-图28)。由此,可以适用于不同结构形式的清洁设备,也就是说,可以根据清洁设备需要设置风道切换阀3的具体结构和位置,来设计相应形状的风道切换阀3,从而满足不同实际要求,进而提升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3的适应性。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结合上文针对图18-图22所示的风道切换阀3的工作原理的介绍,参照图23-图30中实心箭头所示的气流走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23-图30中所示的风道切换阀3的工作原理,这里不作赘述。

如图18-图24所示,当上述夹角a满足:a=90°时,即第一风道312的入口风道段和第二风道313的入口风道段垂直设置时,如果第一阀部321和第二阀部322均为平板阀片320,第一阀部321与第二阀部322可以平行设置(即第一阀部321的中心平面与第二阀部322的中心平面平行,如图18所示)、也可以共面设置(即第一阀部321的中心平面与第二阀部322的中心平面共面,如图23-图24所示)。由此,可以更好地简化阀门32的结构,并简单、有效且可靠地实现风道切换动作。总而言之,当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只需调整阀门32的形状以及设置位置,都可以达到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切换效果,这里不作赘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