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器具用珐琅内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6455发布日期:2018-12-07 22:22阅读:6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烹饪器具用珐琅内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用珐琅内胆。



背景技术:

铁质内胆由于具有良好的蓄热性能,煮饭效果优于其它材质的内胆,因此在现有市场上的电饭煲、电压力煲等烹饪器具上被广泛采用。其中最优的内胆材质为铸铁,而受限于铸铁的铸造工艺,铸铁的表面难以做到平整光滑,因此目前市场采用的铁质内胆为采用厚铁板拉伸后形成,以减少成本。

铸铁用的涂层多为珐琅,珐琅釉层与铸铁的粗糙表面刚好利于二者的结合。铸铁珐琅锅由于厚重感、外形美观大方、抗腐蚀性强和手感好而颇受消费者喜爱。然而现有的铸铁珐琅锅多整体烧结珐琅,否则在珐琅釉层结束处容易存在缺陷,且结束处缝隙如果明显还影响外观,加之珐琅由于其不粘性较差,烹饪固体食物的效果不理想,因此铸铁珐琅锅多作为炖锅使用。虽然,目前现有技术纰漏了铸铁珐琅内胆,然而其公开的内容仅从内外多层角度等功能性角度考虑,未涉及到具体连接问题,现有市场上也未见有真正具有珐琅釉层的内胆出现,因此如何将其真正作为电饭煲、电压力煲等的内胆使用,其解决方案有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用珐琅内胆,内外表面分别具有不粘涂层和珐琅釉层,其具有缺陷少、外形美观和手感佳的特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烹饪器具用珐琅内胆,包括铸铁胆体,所述铸铁胆体的外表面烧结有珐琅釉层,铸铁胆体的内表面则喷涂有不粘涂层,所述铸铁胆体的胆口处具有径向向外的翻边,所述珐琅釉层和不粘涂层均延伸至所述翻边,所述翻边的外端面分别与翻边的顶面和底面之间具有拐角,所述珐琅釉层和所述不粘涂层的连接处位于其中的一拐角处,所述翻边的厚度为3-5mm。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铸铁胆体内表面喷涂不粘涂层,以保证内胆在烹饪时的不粘性。在铸铁胆体的外表面烧结珐琅釉层以提高铸铁胆体的抗腐蚀性、提高内胆的外观。由于珐琅釉层需高温烧结,因此其制造顺序先于不粘涂层,其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珐琅釉层和不粘涂层均延伸至所述翻边,且珐琅釉层和所述不粘涂层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翻边外端面的拐角处,即珐琅釉层结束于翻边的拐角处,而由于翻边外端面本身高度就较小,拐角处的高度更小,使得珐琅釉层结束处的不平整性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高度区域内,即将有缺陷的区域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减少缺陷的产生,且拐角处的不平整性不易被用户察觉,因此并不会影响外观。再者,珐琅釉层结束于翻边的拐角处,翻边的底面则被珐琅釉层覆盖,用户在手托翻边时,手感较佳。另外,珐琅釉层和不粘涂层的连接处位于翻边外端面的拐角处,不在于翻边顶面,其不受烹饪器具盖体的盖合,烹饪时蒸汽等难以接触并渗透进所述连接处,增加了内胆的抗腐蚀性能。其中,翻边的厚度选择为3-5mm,采用该较厚的翻边尺寸,在铸造时以及高温烧结珐琅釉层时,可减少翻边的变形量,降低次品率。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端面和翻边的顶面之间的拐角为第一拐角,所述珐琅釉层和所述不粘涂层连接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拐角处。将珐琅釉层延伸至该第一拐角处,从而使整个翻边的外端面和底面,均被珐琅釉层覆盖,避免不粘涂层延伸至翻边的外端面外侧,可避免在外端面受到刮擦时不粘涂层被刮擦掉,而珐琅釉层由于硬度较高,其抗刮擦能力强,难以在被刮擦时损坏。另一方面,珐琅釉层的手感厚实、外形美观,用户的视觉体验好;用户在手托翻边时,部分手指将触碰到翻边的外端面,手感较佳。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端面和翻边的底面之间的拐角为第二拐角,所述珐琅釉层和所述不粘涂层连接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拐角处。由于珐琅釉层和所述不粘涂层连接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拐角处,使珐琅釉层和不粘涂层的连接处朝向下方,因此即使烹饪时漏气导致冷凝水从翻边处滑落,也不会从连接处渗透进入铸铁胆体,进一步增加了内胆的抗腐蚀性能。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珐琅釉层和所述不粘涂层连接处的拐角为倒角或者圆角。将该拐角设置为倒角或者圆角等具有平滑面的结构,避免珐琅釉层和不粘涂层的连接处位于尖角部位,从而存在易被刮擦掉的问题;另外珐琅釉层和不粘涂层均延伸至倒角或者圆角上,在制作时,二者的连接处可设置重合区,从而提高二者结合的强度和层次感。再者,由于倒角或者圆角的面具有一段长度距离,在制作的检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烧结的珐琅釉层是否延伸上倒角或者圆角,从而判断珐琅釉层烧结是否合格,以及,观察不粘涂层是否延伸上倒角或者圆角,从而判断不粘涂层的喷涂是否合格。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珐琅釉层和所述不粘涂层连接处的拐角的高度为0.3-1.0mm。使缺陷控制在0.3-1.0mm高度的范围内,另外该尺寸下珐琅釉层和不粘涂层的连接区面积不至于过小,而存在连接不牢靠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不粘涂层在所述拐角处将所述珐琅釉层覆盖。由于珐琅釉层为烧结而成,其在结束处的断面平整性较差,不粘涂层将珐琅釉层覆盖,防止平整性较差的断面外露,从而避免水等的渗透进入。另一方面,在内胆碰撞或者跌落时,最可能发生碰撞的区域为翻边的拐角处,珐琅釉层虽然硬度很高但其质地较脆,其耐刮擦性好但不耐冲击,而不粘涂层的耐冲击性则优于珐琅釉层,因此在所述拐角处不粘涂层覆盖于所述珐琅釉层之上,可提高内胆跌落或碰撞时,所述拐角处的防崩瓷能力,提高内胆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不粘涂层覆盖于所述珐琅釉层上的厚度小于覆盖于铸铁胆体内壁上的厚度,所述珐琅釉层覆盖于所述连接处拐角上的厚度小于覆盖于铸铁胆体外壁上的厚度。由于崩瓷的影响面积与其厚度相关,厚度越小其影响面积越小,其中所述珐琅釉层覆盖于所述连接处拐角上的厚度小于覆盖于铸铁胆体外壁上的厚度,在所述拐角处采用厚度较小的珐琅釉层,在意外发生碰撞时,可缩小其崩瓷面积,有效避免了大面积碰瓷。另外,不粘涂层覆盖于所述珐琅釉层上的厚度小于覆盖于铸铁胆体内壁上的厚度,避免二者连接处有明显的台阶痕迹,实现更为平滑的过渡。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铸铁胆体侧壁上部和翻边的壁厚大于铸铁胆体侧壁下部的壁厚。内胆由于需与烹饪器具配合使用,对翻边顶面的平整性具有要求,否则易密封不良,然而珐琅内胆不同于现有的其它内胆,珐琅釉层需经过高温烧结才能与铸铁胆体结合,而高温烧结的温度在800度左右,在烧结后铸铁胆体易发生形变,本方案中采用较厚的胆体侧壁上部和翻边而采用较薄的胆体侧壁下部的设计,在烧结时和冷却过程中,胆体上部和翻边自身的变形量小,胆体下部和胆底的变形向上的影响则会被胆体上部削弱,对翻边的影响小,因此翻边顶面的平整性可以得到保证。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铸铁胆体的胆底部分位置向胆体内部凹陷而形成厚度减薄的测温区。铸铁由于其厚重而获得较好的蓄热能力,然而目前内胆测温,检测的为内胆底面温度,而较厚的底部由于热量传递的时间差,导致测量的温度与胆内食物的温度具有一定的延迟性,不能及时反映胆内食物的温度,而本方案设有厚度减薄的测温区,通过检测该测温区的温度,从而提高和胆内食物温度的一致性,以提供更好的烹饪控制。另外,在烧结珐琅釉层时,胆底会发生变形,将测温区向胆体内部凹陷设计,减少了内胆的放置区域面积,测温区的变形将不会影响到胆底放置面的平整性,有利于内胆的放置。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铸铁胆体和不粘涂层之间熔射有铝层。熔射铝层后,增加了不粘涂层的结合强度,另外,铝的传热性能优于铁,其能够快速将铸铁的热量传递出去,从而提高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翻边及其附近区域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应用于饭煲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翻边及其附近区域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翻边及其附近区域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铸铁胆体10,内壁101,外壁102,侧壁上部103,侧壁下部104,胆底105,测温区106,放置面107,煲盖20,翻边1,外端面11,顶面12,底面13,第一拐角14,第二拐角15,珐琅釉层2,被覆盖釉层段21,不粘涂层3,覆盖不粘段31,铝层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至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烹饪器具用珐琅内胆实施例一的相关图示。

参照图1所示,一种烹饪器具用珐琅内胆,包括铸铁胆体10,所述铸铁胆体10的外表面烧结有珐琅釉层2,铸铁胆体10的内表面则喷涂有不粘涂层3,其中不粘涂层3材质优选为特氟龙。通过在铸铁胆体10内表面喷涂不粘涂层3,以保证内胆在烹饪时的不粘性。通过在铸铁胆体10的外表面烧结珐琅釉层2,以提高铸铁胆体10的抗腐蚀性和内胆的外观。

再参照图2所示,所述铸铁胆体10的胆口处具有径向向外的翻边1,所述珐琅釉层2和不粘涂层3均延伸至所述翻边1,所述翻边1的外端面11分别与翻边1的顶面12和底面13之间具有拐角,所述珐琅釉层2和所述不粘涂层3的连接处位于其中之一的拐角处。

将珐琅釉层2结束于翻边1的拐角处,而由于翻边1的外端面11本身高度就较小,因此拐角处的高度更小,使得珐琅釉层2结束处的不平整性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高度区域内,即将有缺陷的区域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减少缺陷的产生。

另外,拐角处的不平整性,也不易被用户察觉,因此并不会影响外观。再者,珐琅釉层2结束于翻边1的拐角处,翻边1的底面13则被珐琅釉层2覆盖,用户在手托翻边1时,手感较佳。

而珐琅釉层2和不粘涂层3的连接处位于翻边1的拐角处,意味着不在于翻边1的顶面12,其不受烹饪器具盖体的盖合,烹饪时蒸汽等难以接触并渗透进珐琅釉层2和不粘涂层3的连接处,增加了内胆的抗腐蚀性能,防锈效果好。

继续参照图2所示,翻边1的外端面11和翻边1的顶面12之间的拐角为第一拐角14,本实施例优选该第一拐角14作为珐琅釉层2和不粘涂层3的连接位置。

将珐琅釉层2延伸至该第一拐角14处,使整个翻边1的外端面11和底面13均被珐琅釉层2覆盖,用户在手托翻边1时,部分手指将触碰到外端面11,手感较佳,且珐琅釉层2的手感厚实、外形美观,用户的体验好。

内胆在平常使用过程中,翻边1的外端面11易与厨房墙壁或者水槽壁发生刮擦,本实施例不粘涂层3延伸至第一拐角14处,而未触及翻边1的外端面11,可避免在外端面11受到刮擦时不粘涂层3被刮擦掉,而珐琅釉层2由于硬度较高,其抗刮擦能力强,难以在被刮擦时损坏。

较佳的,第一拐角14的高度为0.3-1.0mm,通过将拐角高度控制在0.3-1.0范围内,从而限制缺陷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另外该尺寸下珐琅釉层2和不粘涂层3的连接区面积不至于过小而存在连接不牢靠的问题。其中高度是指:正常使用状态下,内胆胆口朝上并水平放置时,垂直方向的距离。

其中,珐琅釉层2和不粘涂层3连接处的拐角,即第一拐角14为倒角或者圆角。将第一拐角14设置为倒角或者圆角等具有平滑面的结构,避免珐琅釉层2和不粘涂层3的连接处位于尖角部位,从而存在易被刮擦掉的问题。另外珐琅釉层2和不粘涂层3均延伸至倒角或者圆角上,在制作时,允许二者的连接处设置一定长度重合区,从而提高二者结合的强度和层次感。再者,由于倒角或者圆角的面具有一段长度距离,在制作的检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烧结的珐琅釉层2是否延伸上倒角或者圆角,从而判断珐琅釉层2烧结是否合格,以及,观察不粘涂层3是否延伸上倒角或者圆角,从而判断不粘涂层3的喷涂是否合格。

目前铸铁铸造采用的为砂模,其表面平整性较差,因此对于内胆上一些有尺寸要求的部位需进行机加工。内胆用于压力煲和饭煲等煲内烹饪器具,以饭煲为例,参照图3所示,饭煲的煲盖20盖合后,煲盖20将与翻边1的顶面12进行密封配合,因此翻边1的顶面12的平整性要求较高,在铸铁胆体10成型后,需对翻边1的顶面12进行机加工。本实施例将第一拐角14设计为倒角或者圆角,可直接在顶面12的机加工时形成,另外本实施例该较小尺寸下的第一拐角14也难以直接铸造成型。

其中,翻边1的厚度选择为3-5mm,采用该较厚翻边1的尺寸,在铸造时以及高温烧结珐琅釉层时,可减少翻边1的变形量,降低次品率。

再参照图2所示,不粘涂层3在第一拐角14处将所述珐琅釉层2覆盖,为了便于理解,不粘涂层3的该覆盖部分称为覆盖不粘段31。由于珐琅釉层2为烧结而成,其在结束处的断面平整性较差(类似于齿形、齿距和齿高均无规律的锯齿状),通过覆盖不粘段31将珐琅釉层2覆盖,防止平整性较差的断面外露,从而避免水等的渗透进入。另一方面,在内胆碰撞或者跌落时,最可能发生碰撞的区域为翻边1的拐角处,珐琅釉层2虽然硬度很高但其质地较脆,其耐刮擦性好但不耐冲击,而不粘涂层3的耐冲击性则优于珐琅釉层2,因此在所述拐角处不粘涂层3覆盖于所述珐琅釉层2之上,可提高内胆跌落或碰撞时,所述拐角处的防崩瓷能力,提高内胆的使用寿命。

其中,较佳的,覆盖不粘段31的厚度小于不粘涂层3覆盖于铸铁胆体10的内壁101上的厚度,覆盖不粘段31的厚度值可选择50-200微米,比其它位置小50-150微米;珐琅釉层2覆盖于第一拐角14上的厚度小于覆盖于铸铁胆体10的外壁102上的厚度,为了便于理解,珐琅釉层2覆盖于所述连接处拐角上部分称为被覆盖釉层段21,被覆盖釉层段21厚度值可选择50-200微米,比其它位置小50-150微米。

对于跌落或者其它意外碰撞时,被撞击的部位多为拐角处,而珐琅由于不耐冲击的特点,受碰撞冲击时易发生崩瓷。虽然,珐琅釉层2的厚度越厚其越不易发生崩瓷,然而由于本实施例拐角处的尺寸较小,因此难以喷涂过厚的厚度,既然厚度不可能很厚,而铸铁内胆的厚度又较重,一般情况下,发生跌落撞击到拐角时,拐角处的搪瓷层发生崩瓷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以发生崩瓷为前提,实验可知崩瓷的影响面积与其厚度相关,厚度越小其崩瓷产生的力对周围影响的面积越小,本实施例在第一拐角14处采用厚度较小的被覆盖釉层段21,因此在跌落或者其它意外发生碰撞时,可缩小其崩瓷的影响面积,有效避免了大面积碰瓷。另外,厚度较小的被覆盖釉层段21其与铸铁胆体10的结合强度小于其它位置的珐琅釉层2,因此发生碰撞时,被覆盖釉层段21会先发生崩瓷以抵消作用力,从而削弱传递至其它位置珐琅釉层2的力,对其它位置的珐琅釉层2起到保护作用。

其中,覆盖不粘段31的厚度小于不粘涂层3覆盖于铸铁胆体10内壁101上的厚度,可避免与珐琅釉层2的连接处具有明显的台阶痕迹,实现更为平滑的过渡。较佳的,在连接处,覆盖不粘段31和被覆盖釉层段21平滑过渡。

一般情况下,珐琅釉层2分为三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为第一加固层、第二加固层和加亮面层,每层厚度在50-150微米之间,优选为75微米、100微米和125微米。对于上述的被覆盖釉层段21来说,其可仅为第一底层和/或第二底层,可以不烧结面层;或者均烧结有第一底层、第二底层和加亮面层,但厚度比其它位置薄。

对于不粘涂层3来说,一般情况下喷涂有两层,从内到外分别为底层和面层,每层厚度在50-150微米之间,优选为75微米、100微米和125微米。对于上述的覆盖不粘段31来说,其底层和面层的厚度比其它位置薄。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4,其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烹饪器具用珐琅内胆实施例二图示。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所述珐琅釉层2和所述不粘涂层3连接的位置不同,具体如下。

翻边1的外端面11和翻边1的底面13之间的拐角为第二拐角15,所述珐琅釉层2和所述不粘涂层3连接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拐角15处。

本实施例由于珐琅釉层2和所述不粘涂层3连接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拐角15处,使珐琅釉层2和不粘涂层3的连接处朝向下方,因此即使烹饪时漏气导致冷凝水从翻边1处滑落,也不会从连接处渗透进入铸铁胆体10,从而获得良好的抗腐蚀性能。

较佳的,第二拐角15的高度为0.3-1.0mm,通过将拐角高度控制在0.3-1.0范围内,从而限制缺陷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另外该尺寸下珐琅釉层2和不粘涂层3的连接区面积不至于过小而存在连接不牢靠的问题。其中高度是指:正常使用状态下,内胆胆口朝上并水平放置时,垂直方向的距离。

目前铸铁铸造采用的为砂模,其表面平整性较差,因此对于内胆上一些有尺寸要求的部位需进行机加工。以饭煲为例,参照实施例一中的图3所示,饭煲的煲盖20盖合后,煲盖20将与翻边1的顶面12进行密封配合,因此翻边1的顶面12的平整性要求较高,在铸铁胆体10成型后,需对翻边1的顶面12进行机加工。另外,翻边1的外端面11的直径大小也具有一定要求,否则易于煲盖20发生干涉而导致煲盖20无法盖合,因此机加工还延及翻边1的外端面11。回到图4,本实施例将第二拐角15设计为倒角或者圆角,直接在外端面11机加工时形成,另外本实施例该较小尺寸下的第二拐角15也难以直接铸造成型。

继续参照图4所示,不粘涂层3在第二拐角15处将所述珐琅釉层2覆盖,为了便于理解,不粘涂层3的该覆盖部分称为覆盖不粘段31。由于珐琅釉层2为烧结而成,其在结束处的断面平整性较差(类似于齿形、齿距和齿高均无规律的锯齿状),通过覆盖不粘段31将珐琅釉层2覆盖,防止平整性较差的断面外露,从而避免水等的渗透进入。另一方面,在内胆碰撞或者跌落时,最可能发生碰撞的区域为翻边1的拐角处,珐琅釉层2虽然硬度很高但其质地较脆,其耐刮擦性好但不耐冲击,而不粘涂层3的耐冲击性则优于珐琅釉层2,因此在所述拐角处不粘涂层3覆盖于所述珐琅釉层2之上,可提高内胆跌落或碰撞时,所述拐角处的防崩瓷能力,提高内胆的使用寿命。

其中,较佳的,覆盖不粘段31的厚度小于不粘涂层3覆盖于铸铁胆体10内壁101上的厚度,覆盖不粘段31的厚度值可选择50-200微米,比其它位置小50-150微米;珐琅釉层2覆盖于所述第二拐角15上的厚度小于覆盖于铸铁胆体10外壁102上的厚度,为了便于理解,珐琅釉层2覆盖于所述第二拐角15的部分称为被覆盖釉层段21,被覆盖釉层段21厚度值可选择50-200微米,比其它位置小50-150微米。

对于跌落或者其它意外碰撞时,被撞击的部位多为拐角处,而珐琅由于不耐冲击的特点,受碰撞冲击时易发生崩瓷,珐琅釉层2的厚度越厚其越不易发生崩瓷,然而由于本实施例拐角处的尺寸较小,因此难以喷涂过厚的厚度,既然厚度不可能很厚,而本实施例铸铁内胆的厚度又较重,一般情况下,发生跌落撞击到第二拐角15时,第二拐角15处的搪瓷层发生崩瓷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以发生崩瓷为前提,实验可知崩瓷的影响面积与其厚度相关,厚度越小其崩瓷产生的力对周围影响的面积越小,本实施例在第二拐角15处采用厚度较小的被覆盖釉层段21,因此在跌落或者其它意外发生碰撞时,可缩小其崩瓷的影响面积,有效避免了大面积碰瓷。另外,厚度较小的被覆盖釉层段21其与铸铁胆体10的结合强度小于其它位置的珐琅釉层2,因此发生碰撞时,被覆盖釉层段21会先发生崩瓷以抵消作用力,从而削弱传递至其它位置珐琅釉层2的力,对其它位置的珐琅釉层2起到保护作用。

其中,覆盖不粘段31的厚度小于不粘涂层3覆盖于铸铁胆体10内壁101上的厚度,可避免与珐琅釉层2的连接处具有明显的台阶痕迹,实现更为平滑的过渡。较佳的,在连接处,覆盖不粘段31和被覆盖釉层段21平滑过渡。

一般情况下,珐琅釉层2分为三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为第一加固层、第二加固层和加亮面层,每层厚度在50-150微米之间,优选为75微米、100微米和125微米。对于本实施例的被覆盖釉层段21来说,其可仅为第一底层和/或第二底层,不烧结面层;或者第一底层、第二底层和加亮面层的厚度比其它位置薄。

对于不粘涂层3来说,一般情况下喷涂有两层,从内到外分别为底层和面层,每层厚度在50-150微米之间,优选为75微米、100微米和125微米。对于本实施例的覆盖不粘段31来说,其底层和面层的厚度比其它位置薄。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5,其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烹饪器具用珐琅内胆实施例三图示。其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在于,所述铸铁胆体10和不粘涂层3之间熔射有铝层4。

熔射铝层4后,增加了不粘涂层3的结合强度,另外,铝的传热性能优于铁,其能够快速将铸铁的热量传递出去,从而提高加热效率。

其中,铝层4的厚度在50-150微米之间,优选为75微米、100微米和125微米。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6-7,其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烹饪器具用珐琅内胆实施例四图示。其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如下几点。

其一,参照图6所示,将铸铁胆体10的侧壁分为侧壁上部103和侧壁下部104,侧壁上部103和翻边1的壁厚大于侧壁下部104的壁厚。优选的,侧壁下部104的厚度为2.5-3.5mm,较佳的选3mm;侧壁上部103的厚度为3.2-4.2mm,较佳的选3.7mm;翻边1的厚度为3-5mm,优选为3.5-4.5mm,较佳的选4.0mm。

内胆由于需与烹饪器具配合使用,对翻边1顶面12的平整性具有要求,否则易密封不良,然而珐琅内胆不同于现有的其它内胆,珐琅釉层2需经过高温烧结才能与铸铁胆体10结合,而高温烧结的温度在800度左右,在烧结后铸铁胆体10易发生形变,本方案中采用较厚的胆体侧壁上部103和翻边1,而采用较薄的胆体侧壁下部104的设计,在烧结时和冷却过程中,胆体侧壁上部103和翻边1自身的变形量小,胆体侧壁下部104和胆底105的变形产生的向上影响则会被胆体侧壁上部103削弱,对翻边1的影响小,因此烧结时翻边1顶面12的平整性可以得到保证。

其二,再参照图7所示,胆底105部分位置向胆体内部凹陷而形成厚度减薄的测温区106。优选的,测温区106处于胆底105的中部位置,优选的尺寸为,测温区106厚度为1.5-2.5mm,较佳的选2.0mm;非测温区106的胆底105厚度为2.5-3.5mm,较佳的选3.0mm。

铸铁由于其厚重而获得较好的蓄热能力,然而目前内胆测温,检测的为内胆底面温度,而较厚的胆底105由于热量传递的时间差,导致测量的温度与胆内食物的温度具有一定的延迟性,不能及时反映胆内食物的温度,而本方案设有厚度减薄的测温区106,通过检测该测温区106的温度,从而提高和胆内食物温度的一致性,以提供更好的烹饪控制。

另外,在烧结珐琅釉层2时,胆底105会发生变形,将测温区106向胆体内部凹陷的设计,减少了内胆的放置区域面积,减少烧结变形的影响。并且,测温区106由于厚度较薄,其变形量相比于胆底105的其它位置变形更大,而测温区106的凹陷设计,其变形将不会影响到胆底105的放置面107的平整性,有利于内胆的放置。

上述各实施例之间的结构特征,在不产生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可相互组合以得到其他实施例,得到的新的实施例,也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精神,也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内容。

除非文中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存在术语“中心”、“横向”、“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因理解为,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文中如存在术语“第一”、“第二”等,那么其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如存在“多个”,那么其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文中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文中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文中如存在“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文中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文中如存在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的描述,可以理解为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