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7559发布日期:2019-06-26 00:54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座具。



背景技术:

现有座具产品一般仅具有支撑人体的功能,但是当人长时间坐在座具上时,往往会出现局部肢体僵硬、供血不足、酸痛等不适症状;此外,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座具表面温度就同样较低,当人坐在座具上后就会出现肢体寒冷的症状;同时,现有的部分座具通过设置电热丝,并将电热丝连接在生活电压下,进而使其发热,但是上述方案的电热丝在发热时极易引起火灾,同时,生活电压使人体极易发生触电危险,进而威胁人体安全。因此,急需对现有座具进行改进,以使座具可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座具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座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具,其包括支架、柔性基板及一个或多个石墨烯膜片,所述支架设有一支撑面,用于承载人体,所述柔性基板固定于所述支撑面上,所述石墨烯膜片等间距设置于柔性基板之上,所述石墨烯膜片的总面积与所述支撑面的面积比为0.2-0.8,多个所述石墨烯膜片之间为串联和/或并联连接。

优选地,所述石墨烯膜片包括叠层结构和电极,叠层结构包括叠设的石墨烯原子膜层、导电涂层和载体,所述载体包括柔性PET、PVC或PVDF材料中的任一种;所述电极设置于所述叠层结构之上,且与所述导电涂层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柔性基板上设有固定部,所述石墨烯膜片收纳和/或粘接于所述固定部上;所述柔性基板上设置有供电电路,所述供电电路一端电连接所述石墨烯膜片电极,另一端通过可伸缩导线电连接外部电源。

优选地,单个所述石墨烯膜片面积与所述支撑面面积比为0.05-0.8,所述石墨烯膜片包括矩形和/或圆形,所述石墨烯膜片还包括一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覆于所述叠层结构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支架进一步包括座位部及靠背部,所述座位部设置于所述支撑面靠近人体的面上,所述靠背部自所述座位部一边向与所述支架相对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柔性基板设置于所述座位部和靠背部靠近人体的面上。

优选地,所述座位部及所述靠背部靠近人体的面上均设有可变形结构;所述可变形结构包括回弹性海绵和/或阻燃性防火海绵,所述柔性基板贴覆于所述可变形结构之上,所述柔性基板与所述可变形结构受力后形变一致;或所述可变形结构包括一主体结构、在主体结构朝向所述柔性基板的一面上开设有容置腔及形状与容置腔相匹配的形变件,所述石墨烯膜片、所述柔性基板、所述形变件叠设于所述容置腔之内,所述石墨烯膜片与所述主体结构的表面齐平。

优选地,所述靠背部和所述座位部还包括一保护层,所述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石墨烯膜片远离所述柔性基板的面上,且所述保护层面积至少大于所述可变形结构;和/ 或所述柔性基板朝向所述座位部和所述靠背部的面上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用于阻隔热扩散。优选地,所述座具还包括一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柔性基板的供电电路连接,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温控开关和控制芯片,所述温控开关和控制芯片依次串联于所述外部电源和石墨烯膜片之间,所述温控开关发出控制信号至所述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后控制所述石墨烯膜片的输入电压值。

优选地,所述座具包括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包括两端,其一端与所述温控开关连接,其另一端与一外部电源通过磁吸或插接方式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座具还包括一扶手和/或护颈,所述扶手分别连接所述座位部和靠背部,所述温控开关设置于所述扶手远离所述座位部的面上,所述护颈设置于所述靠背部远离所述座位部的一端,所述护颈内设有石墨烯膜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座具,通过在座位部、靠背部、护颈或扶手上设置石墨烯膜片,进而使座具在安全电压0-36V下即可实现制热;同时,通过设置柔性基板,并将所述石墨烯膜片收纳和/或固定于所述柔性基板之上,进而实现将石墨烯磨片固定于所述座具之上;通过在柔性基板上设置供电电路,并且通过供电电路电连接所述石墨烯膜片的电极,进而提高了石墨烯膜片与外界电路的连接稳固性,进而提高石墨烯膜片的使用寿命;同时,所述座具上通过设置控制组件,可有效的实现对石墨烯膜片制热温度的控制,同时,通过将温控开关设置对应不同制热温度的档位,进而满足人体对不同温度的需求,提高座具的使用舒适度。更进一步的,设置电源指示灯进而使人体直观的依据所述电源指示灯的颜色判断所述座具中石墨烯膜片的制热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座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中石墨烯膜片层结构示意图。

图2B、图2C和图2D是图2A变化状态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中柔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3A中沿Ⅰ-Ⅰ方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座具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座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B是座位部爆炸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C是图1另一变化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座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沙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座具10,所述座具10包括支架11、柔性基板15及石墨烯膜片 16,所述支架11包括一支撑面111,所述支撑面111用于承载人体,所述柔性基板15设置于所述支撑面111上,所述石墨烯膜片16等间距设置于柔性基板15之上,所述柔性基板15主要包括柔性PET、PVC、PE、PC或PVDF材料中的任一种。所述座具15包括一个或多个石墨烯膜片16,多个所述石墨烯膜片16之间为串联和/或并联连接。

所述石墨烯膜片16的总面积与所述支撑面111的面积之比为0.2-0.8;进一步地,所述石墨烯膜片16的总面积与所述支撑面111的面积比还可为0.25-0.4;具体地,所述石墨烯膜片16的总面积与所述支撑面111面积比为0.2、0.25、 0.3、0.35、0.4、0.45、0.5、0.56、0.6、0.7、0.71或0.8 中的任一个;优选地,所述石墨烯膜片16的总面积与所述支撑面111的面积比优选为0.3。

请参阅图2A,所述石墨烯膜片16包括叠层结构161,所述叠层结构161包括依次叠设的石墨烯原子膜层1611、导电涂层1612和载体1613。所述载体1613主要用于承载和保护所述石墨烯原子膜层1611,其主要包括柔性PET、PVC、 PE、PC或PVDF材料中的任一种;优选的,载体1613为柔性PVC。所述导电涂层1612主要包括银、铜或铝中的一种或几种;可以理解,所述导电涂层1612由优良导电材料组成,且其与所述石墨烯原子膜层1611堆叠设置,因而所述导电涂层1612可以辅助所述石墨烯原子膜层1611电连接外界导线,可以有效的降低所述石墨烯原子膜层1611外接导线的连接难度,提升石墨烯原子膜层1611与外接导线连接的稳固性,进而提升石墨烯膜片16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2B,在一些变形实施方式中,所述叠层结构16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载体1613,两个相对设置的载体1613之间设置有石墨烯原子膜层1611,同时至少有一载体1613和石墨烯原子膜层1611之间设置有导电涂层1612;

请参阅图2C,优选的,所述叠层结构16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载体1613,两个相对设置的载体1613之间设置有石墨烯原子膜层1611,同时在两个载体1613和石墨烯原子膜层1611之间设置有导电涂层1612。可以理解,通过两层相对设置的载体1613可以使所述石墨烯膜片1611与外接导线连接的稳固性。

请进一步参阅图2D,所述石墨烯膜片16还设置有电极162,所述电极162设置于所述叠层结构161上,且至少电连接一导电涂层1612,所述电极162包括正极1621和负极1622,所述正极1621和负极1622通过外接导线电连接外部电源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部电源20可为蓄电池,如充电宝等,干电池等。

如图2D中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石墨烯膜片16还包括保温层163,所述第一保温层163包括针棉和/或泡棉,所述第一保温层163包覆于所述叠层结构161表面之上,以保持石墨烯膜片16的表面温度。

进一步的,所述石墨烯膜片16可以为近似矩形和/或近似圆形。单个所述石墨烯膜片16面积与所述支撑面111 面积比为0.05-0.8;进一步的,单个所述石墨烯膜片16面积与所述支撑面16面积比为0.1-0.25;具体的,单个所述石墨烯膜片16面积与所述支撑面111面积比为0.05、0.08、 0.1、0.15、0.2、0.25、0.3、0.35、0.4或0.45中的任一种;优选的,单个所述石墨烯膜片16面积与所述支撑面111面积比为0.1。

可以理解,所述座具10中可以只包括单个石墨烯膜片 16,此时石墨烯膜片16的最大面积可占所述支撑面111面积的0.8,最小面积可占与所述支撑面111面积的0.2;同时所述座具10也可以包括多个石墨烯膜片16。

请参阅图3A和图3B,在本实施例一些较优的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基板15上还设置有供电电路152,所述供电电路152一端电连接所述石墨烯膜片16的电极162,另一端连接一第一连接端171。所述第一连接端171包括两端,其一端与所述供电电路152连接,其另一端与一外部电源20 通过磁吸或插接方式电连接。也即,所述第一连接端171 可进一步与一第二连接端172以磁吸或插接方式连接,如图3A中所示,所述第二连接端172可与一外部电源20之间通过长度可伸缩导线173实现电连接。

请结合图3B,所述柔性基板15上设有固定部151,所述石墨烯膜片16收纳和/或粘接于所述固定部151上;所述固定部151设置于所述柔性基板15远离所述支撑面111的一面上,其可以为魔术贴和/或收纳袋,所述石墨烯膜片 16通过所述魔术贴或黏胶粘接于所述固定部151上;所述石墨烯膜片16通过所述收纳袋收纳于所述固定部151上。

请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座具10还包括一控制组件100,所述控制组件100与所述柔性基板15分离设置,可便于使用者对控制组件100进行操作。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组件100与所述柔性基板15可通过供电电路152电连接,所述控制组件100包括温控开关1001和控制芯片1002,所述温控开关1001和控制芯片1002通过可伸缩导线依次串联于所述外部电源20和石墨烯膜片16的电极162之间,所述温控开关1001发出控制信号至所述控制芯片1002,所述控制芯片1002接收所述温控开关1001控制信号后控制所述石墨烯膜片16的输入电压值,进而控制所述石墨烯膜片 16的制热温度。

具体的,所述温控开关1001设置为滑动开关1001,所述控制芯片1002设置有一滑动变阻器(图中未标出),所述滑动开关1001一端电连接外部电源20,另一端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1002中的滑动变阻器,所述滑动变阻器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柔性基板15的供电电路152,并通过所述供电电路152电连接所述石墨烯膜片16的正极1621和负极 1622。所述温控开关1001可以控制所述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进而可以通过滑动所述温控开关1001,改变所述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进而改变所述石墨烯膜片16的输入电压值,最终实现通过温控开关1001和控制芯片1002控制所述石墨烯膜片16的制热温度。

如图4中所示,所述第一连接端171包括两端,其一端与所述温控开关1001连接,其另一端与一外部电源20的第二连接端172通过磁吸或插接方式电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段171与所述温控开关1002之间设有长度可伸缩的导线 173。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温控开关1001可包括三个不同的档位,分别为第一档、第二档和第三档,所述第一档控制所述石墨烯膜片16发热温度为20-30℃,所述第二档控制所述石墨烯膜片16发热温度为30-40℃,所述第三档控制所述石墨烯膜片16发热温度为40-50℃。

具体的,如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一种座具10,所述温控开关1001设置有第一档、第二档和第三档,对应的所述电源指示灯1003可以显示三种颜色。所述温控开关1001 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电源指示灯1003为无光状态;当所述温控开关1001处于第一档时,所述电源指示灯1003处于蓝光状态;当所述温控开关1001处于第二档时,所述电源指示灯1003处于黄光状态;当所述温控开关1001处于第三档时,所述电源指示灯1003处于红光状态。

通过以上结构的设置极大的方便了直观的而判断所述座具10中的石墨烯膜片16的工作状态。可以理解,所述温控开关1001可以设置更多的档位,对应的所述电源指示灯1003也可以设置等同数量的不同颜色光。

请参阅图5A,本实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座具20,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座具20的不同点在于:所述座具20还包括座位部22和/或靠背部23。所述座位部2 设置于所述支架21的支撑面211靠近人体的面上;所述靠背部23自座位部22一边向与所述支架21相对的方向延伸形成。

所述座位部22和所述靠背部23固定或可活动连接;具体地,所述靠背部23可直接固定于所述座位部22上;做为一种变形,在所述座位部22的边缘处设置一转轴,所述靠背部23沿该转动轴相对转动;具体地,所述转动轴设置于所述靠背部23与所述靠背部22相接处的位置上,所述靠背部23和座位部22朝向人体的面的夹角а为90°-160°。可以理解所述座位部12和靠背部朝向人体的面的夹角а可以保持在90°-160°中任一角度。此外,所述柔性基板25设置于所述座位部22和靠背部23靠近人体的面上。

在一些变形实施方式中,如图5A中所示,所述座位部22和所述靠背部23靠近人体的面上均设有一可变形结构28,所述可变形结构28靠近所述人体的一面之上由里及外,还可依次设置柔性基板25、石墨烯膜片26。请结合图 5A与图5B,以所述座位部22为例做如下的说明:所述可变形结构28设置于所述支撑面211之上,所述柔性基板25 贴覆于所述可变形结构28朝向人体的面上,所述可变形结构28包括高回弹性海绵和/或阻燃性防火海绵。优选地,所述柔性基板25与所述可变形结构28受力后的形变程度一致;可以理解,所述柔性基板25与所述可变形结构28 贴合。所述柔性基板25与所述可变形结构28的形变符合人体工学设计。

如图5B中所示,所述柔性基板25朝向所述座位部22 和所述靠背部23的面上设有隔热层252,所述隔热层252 用于阻隔热扩散,其主要包括玻璃纤维、石棉、岩棉、气凝胶垫或真空板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靠背部22和所述座位部23还包括一保护层29,所述保护层29设置所述石墨烯膜片26远离所述柔性基板25 的面上。所述保护层29主要包括皮革、全涤、全棉或亚麻中的任一种;同时,所述保护层29面积至少大于所述可变形结构28的面积,进而其主要用保护所属于石墨烯膜片26 和柔性基板25,同时也可以提高座具20的使用舒适度。

在另一些变形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5C,所述可变形结构28包括一主体结构280、在主体结构280朝向所述柔性基板25的一面上开设有容置腔281及形状与容置腔281 相匹配的形变件282,所述柔性基板25、所述形变件282 叠设于所述容置腔281之内,所述柔性基板25上设有石墨烯膜片26,所述石墨烯膜片26与所述主体结构280的表面齐平。通过这样的设置,可避免所述柔性基板25发生位移,且可进一步减少所述座具的厚度。

请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座具30,其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座具20的不同点在于,所述座具30还包括一扶手34和/或护颈331。所述扶手34可连接所述靠背部33和/或座位部32之上;所述护颈331设置于所述靠背部33远离所述座位部32的一端上,所述护颈331自靠背部33向人体方向依次包括可变形结构38、柔性基板35 和石墨烯膜片36。此外,所述护颈331还包括一保护层39,所述保护层39将所述可变形结构、柔性基板和石墨烯膜片包覆于其内。

请继续参阅图6,作为所述座具30的另一种变形,所述座具30还包括一控制组件300,所述控制组件300设置于所述扶手34朝向人体的一面之上。所述控制组件300包括温控开关3001和控制芯片3002,所述温控开关3001和控制芯片3002通过可伸缩导线依次串联于所述外部电源20和石墨烯膜片36之间,所述温控开关3001发出控制信号至所述控制芯片3002,所述控制芯片3002可与所述石墨烯膜片36电连接。其具体的电路连接关系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控制组件300还具有一电源指示灯3003,所述扶手34远离所述座位部32的一端设有一透光孔341,所述电源指示灯3003设置于所述透光孔341中。同时,所述电源指示灯3003串联连接与所述温控开关3001和控制芯片 3002之间,所述电源指示灯3003可用于指示石墨烯膜片36 的制热状态。所述电源指示灯3003通电后可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每种光对应限制石墨烯膜片36的一种工作状态。

请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沙发40,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所述沙发40自所述支架41向人体方向依次包括可变形结构48、柔性基板45以及设置在所述柔性基板45之上的石墨烯膜片46。所述沙发40的表面包括一保护层49,所述保护层49可将所述柔性基板45以及设置在所述柔性基板45之上的石墨烯膜片46保护在其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座具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座具通过在座位部、靠背部、护颈或扶手上设置石墨烯膜片,进而使座具在安全电压 0-36V下即可实现制热;同时,通过设置柔性基板,并将所述石墨烯膜片收纳和/或固定于所述柔性基板之上,进而实现将石墨烯磨片固定于所述座具之上;通过在柔性基板上设置供电电路,并且通过供电电路电连接所述石墨烯膜片的电极,进而提高了石墨烯膜片与外界电路的连接稳固性,进而提高石墨烯膜片的使用寿命;同时,所述座具上通过设置控制组件,可有效的实现对石墨烯膜片制热温度的控制,同时,通过将温控开关设置对应不同制热温度的档位,进而满足人体对不同温度的需求,提高座具的使用舒适度。更进一步的,设置电源指示灯进而使人体直观的依据所述电源指示灯的颜色判断所述座具中石墨烯膜片的制热温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