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轨组件及具有该组件的窗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8589发布日期:2019-01-13 16:42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下轨组件及具有该组件的窗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窗帘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轨组件及具有该下轨组件的窗帘。



背景技术:

传统百叶帘中,多个叶片支撑在上轨和下轨之间延伸的梯形绳上,一个或多个拉绳从下轨贯穿板条延伸到上轨之外。百叶窗收叠时,通过上轨设置驱动装置的方式或者人手直接拉动的方式使拉绳上升,拉绳上的向上作用力将下轨往上轨提升,并将板条和用于承载板条的梯形绳从最下方往最上方收叠;百叶窗展开时,上轨的驱动装置或人手将拉绳释放,拉绳在下轨的重力作用下下降至目的高度,并将板条梯形绳和从最上方往目标位置展开。

窗帘的拉绳一般呈对称的穿置于下轨两侧并通过人手捆绑打结的方式与下轨固定,从而使得下轨呈水平安装。然而在安装的过程中,由于下轨左侧和右侧在固定时存在调整偏差,安装人员必须通过多次对下轨和拉绳之间的捆绑结进行松绑再重新打结,因此,这样的固定结构使安装极其不便,安装精度低且浪费大量的时间。与此同时,下轨和拉绳之间的捆绑结容易随着使用而松开或移位,从而使得下轨一边高一边低,影响正常使用。

因此,亟需要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调节精度高且固定牢靠的下轨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调节精度高且固定牢靠的下轨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调节精度高且固定牢靠的窗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下轨组件,其包括下轨塞、拉绳扣及下轨,所述下轨塞呈贯穿的中空结构,所述下轨塞卡设于所述下轨的底部,所述下轨的顶部开设有与卡设于所述下轨中的下轨塞的中空结构正对且连通的穿线孔,所述拉绳扣呈交错的开设有用于卡持固定拉绳的卡线槽,所述拉绳扣可分离的抵顶收容于所述下轨的中空结构内。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下轨塞开设有开口朝下的容置槽,所述拉绳扣可分离的抵顶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底,所述下轨塞还贯穿地开设有与所述容置槽连通的拉线孔。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的下轨塞包括塞体和由所述塞体向四周延伸形成的抵顶边缘,所述下轨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塞体配合的卡合孔,所述下轨塞与所述卡合孔卡合并使得所述塞体置于所述下轨内,且所述抵顶边缘抵压于所述下轨。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塞体的外壁凸设有加强筋。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卡线槽呈十字结构。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拉绳扣还贯穿开设有供拉绳穿过的通孔。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下轨的穿线孔、卡设于所述下轨中的下轨塞的中空结构及抵顶收容于所述下轨塞的中空结构中的拉绳扣的通孔的中心位于同一垂线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窗帘,包括上轨组件、梯形绳、设在所述上轨组件中的拉绳、承载于所述梯形绳上的多个叶片及上述的下轨组件,所述拉绳的一端可收放的缠绕于上轨组件中的绕线轮上,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叶片、所述下轨的穿线孔、卡设于所述下轨中的下轨塞的中空结构,并呈交错的卡设于所述拉绳扣的卡线槽中以固定,所述拉绳于所述下轨的重量而绷紧并使所述拉绳扣抵顶收容于所述下轨塞的中空结构内,所述下轨塞卡设于所述下轨的底部并将所述梯形绳夹持固定于所述下轨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上轨组件中的绕线轮上缠绕的拉绳依次穿过叶片、下轨的穿线孔、卡设于下轨中的下轨塞的中空结构中,最后呈交错的卡设于拉绳扣的卡线槽中进行固定,拉绳于下轨的重量下而呈绷紧状并使拉绳扣抵顶收容于下轨塞的中空结构内,使得下轨的重量及收卷后承载于下轨上的叶片的重量藉由卡设于拉绳扣上拉绳所承担,由于拉绳采用交错卡设的方式卡设于拉绳扣的卡线槽中,使得拉绳会随着承担重量的增加而越来越紧固的卡于卡线槽中,拆卸时拉扯拉绳的线头即可将拉绳从卡线槽中退出,操作简单快捷,连接稳固且不打滑,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拉绳通过捆绑结的方式与下轨进行连接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安装时,直接调整拉绳扣与拉绳的相对位置以使下轨固定并保持平行,结构简单,操作简单且安装方便;若需要调整,解开缠绕并重新缠绕即可,克服了拉绳与下轨直接打结或解绑进而浪费时间的缺陷,并提高了调整的便捷性和安装精确度;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藉由下轨塞、拉绳扣及下轨的配合,使得具有本实用新型的窗帘结构简单、调节精度高,且安装及拆卸时,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窗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窗帘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窗帘中的下轨塞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窗帘中的下轨塞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窗帘中的拉绳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1至图2以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窗帘200包括上轨组件1、梯形绳2、设在上轨组件1中的拉绳3、承载于梯形绳2上的多个叶片4以及下轨组件100,上轨组件1位于所述下轨组件100的正上方,下轨组件100随拉绳3的收放进行升降,梯形绳2位于上轨组件1和下轨组件100之间,多个叶片4分别承载于梯形绳2的各个阶梯上;下轨组件100包括下轨塞5、拉绳扣6和下轨7,下轨塞5呈贯穿的中空结构以便拉绳3能穿过,下轨塞5卡设于下轨7的底部,下轨塞5和下轨7连接时可通过卡合或通过胶水粘贴等方式进行固定,故不限于此;具体地,下轨7的顶部开设有与卡设于下轨7中的下轨塞5的中空结构正对且连通的穿线孔71,穿线孔71和下轨塞5的中空结构的正对设置确保了拉绳3的顺利通过和运动,避免了拉绳3卡死等不良现象;拉绳扣6呈交错的开设有用于卡持固定拉绳3的卡线槽61,拉绳扣6可分离的抵顶收容于下轨塞5的中空结构内,较优的是,下轨7的内部为中空,这样不仅节省材料,更能够使各部件之间连接更为紧凑,同时还可根据窗帘的尺寸在下轨7中进行重物的填充,以便下轨7有足够的重量来维持整个窗帘的稳定性。拉绳3的一端可收放的缠绕于上轨组件1中的绕线轮(图未示)上,拉绳3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有并排且等间距设置的叶片4、下轨7的穿线孔71、卡设于下轨7中的下轨塞5的中空结构,从卡设于下轨7中的下轨塞5的中空结构中穿出的拉绳3呈交错的卡设于拉绳扣6的卡线槽61中以固定,拉绳3于下轨7的重量而绷紧并使拉绳扣6抵顶收容于下轨塞5的中空结构内,下轨塞5卡设于下轨7的底部并将梯形绳2夹持固定于下轨7上,上轨组件1的绕线轮驱动拉绳3收卷或释放,拉绳扣6在拉绳3的拉动下抵推下轨塞5,从而间接控制下轨7相对于上轨进行自由升降。更为具体的,如下:

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叶片4上均设有供拉绳3穿过的固定孔41,拉绳3通过固定孔41穿过多个叶片4以限制叶片4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较优的是,固定孔41呈对称地开设于叶片4的两侧,从而使叶片4达到更好的固定效果。梯形绳2的一端与上轨组件1固定连接,梯形绳2的另一端穿置于下轨7内并抵压于下轨塞5和下轨7之间以固定梯形绳2,梯形绳2利用下轨塞5和下轨7的连接处从下轨7的外部穿置于下轨7内,并在下轨塞5和下轨7固定的同时将梯形绳2抵压在两者之间以固定梯形绳2,较优的是,下轨塞5对应梯形绳2设有供梯形绳2通过的抵压槽51,抵压槽51的设置可以恰好使梯形绳2通过,避免因梯形绳2使下轨7和下轨塞5的连接处存在间隙,从而使得下轨7和下轨塞5之间的固定效果更佳。

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下轨塞5包括塞体52和抵顶边缘53,抵顶边缘53由塞体52向四周延伸形成,即抵顶边缘53相对于塞体52呈外翻的翻卷结构,下轨7的底部开设有与塞体52配合的卡合孔(图未示),下轨塞5与卡合孔卡合并使得塞体52置于下轨7内,且抵顶边缘53抵压于下轨7。较薄的抵顶边缘53抵顶于下轨7的底端面处,这样就能够在实现下轨塞5和下轨7固定和抵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了下轨7的内部空间,从而使下轨7和下轨塞5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凑和美观。较优的是,抵顶边缘53呈翻卷状的抵顶于下轨7的底端面处,从而提高下轨塞5与下轨7之间抵顶的稳定性。具体的,塞体52的外壁凸设有加强筋521,加强筋521的设置能够增大塞体52与卡合孔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有效防止塞体52和卡合孔之间的脱离并增加下轨塞5的自身强度,从而提高下轨塞5和卡合孔之间的卡合稳定性。较优的是,下轨塞5呈帽状结构,对应的,卡合孔为圆形孔,圆形的设置能够使下轨塞5和卡合孔更容易卡合,便于安装人员安装,提高便利性。

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下轨塞5的塞体52开设有开口朝下的容置槽522,拉绳扣6可分离的抵顶于容置槽522的槽底,从而使得拉绳扣6可选择性地进入或退出容置槽522,下轨塞5还贯穿地开设有与容置槽522连通的拉线孔54,拉绳3通过拉线孔54穿置于下轨塞5的下方并与位于下轨塞5下方的拉绳扣6连接,拉绳扣6在拉绳3的驱动下抵顶于容置槽522的槽底,容置槽522的设置能够使拉绳扣6内置于容置槽522内,这样不仅能够限制拉绳扣6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而且使两者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凑,节约空间,又由于塞体52内置于下轨7内,从而间接使容置槽522和抵顶于容置槽522之槽底的拉绳扣6内置于下轨7内,利用下轨7去隐藏拉绳扣6和下轨塞5等部件,从而使产品整体更加美观;另外,由于拉绳扣6可活动的内置于容置槽522,在安装调试时,工作人员可以轻易的根据实际需要将拉绳扣6从容置槽522中取出或放入,提高安装的便利性。

请参阅图2以及图5所示,卡线槽61由拉绳扣6的侧面往中心方向延伸,因此,拉绳3可以通过卡线槽61呈缠绕的卡设于拉绳扣6以达到良好固定和方便拆卸的效果。具体的,卡线槽61呈中心对称的分布于拉绳扣6,这样能够使拉绳3均匀的缠绕于各个卡线槽61上,从而间接使作用于拉绳扣6上的拉力更加均匀,提高拉绳3拉动的稳定性,较优的是,卡线槽61呈十字结构,举例而言,卡线槽61设置有四个,四个卡线槽61呈十字结构分布,从而使拉绳扣6上的作用力更加均匀,拉动更加平稳。另外,拉绳扣6还贯穿开设有供拉绳3穿过的通孔62,通孔62的中心与拉绳扣6的中心重合,拉绳3可以先穿过通孔62再通过位于通孔62旁的卡线槽61进行缠绕,这样就能够使缠绕后的拉绳扣6处于水平状态,拉绳扣6的受力集中于拉绳扣6的中心点,从而更加省力并提高拉动的稳定性。较优的是,叶片4上的固定孔41、下轨7的穿线孔71、卡设于下轨7中的下轨塞5的中空结构及抵顶收容于下轨塞5的中空结构中的拉绳扣6的通孔62的中心位于同一垂线上,从而使拉绳3始终保持垂直状态,从而使得拉绳3的运动更加平稳和省力。为了能够使下轨组件100处于水平的平衡状态,于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梯形绳2、下轨塞5、拉绳3、拉绳扣6以及下轨7上的穿线孔71和卡合孔数量为两个并呈对称的设于上轨组件1和下轨7两侧,以达到更好的平衡效果。

结合附图1至附图2,对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轨组件100的窗帘200的安装和使用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如下:

将两梯形绳2分别固定于上轨组件1的两端,梯形绳2的自由端通过下轨7的卡合孔穿置于下轨7内,下轨7的卡合孔和下轨塞5卡合连接并将位于下轨塞5和卡合孔之间的梯形绳2进行固定,接着,将多个叶片4依次放置于梯形绳2的每个阶梯上,拉绳3的一端固定于上轨组件1,拉绳3另一端依次穿过多个叶片4上的固定孔41、下轨7顶部的穿线孔71、下轨7底部的卡合孔、下轨塞5的中空结构内的拉线孔54及拉绳扣6上的通孔62,最后缠绕于拉绳扣6上的卡线槽61上,调整时,安装人员直接拉扯拉绳3的线头即可将拉绳3从卡线槽61中退出,再重新调整拉绳3和拉绳扣6的起始缠绕位置直至下轨7整体处于平衡状态,最后将拉绳3重新固定于拉绳扣6。使用时,上轨组件1驱动拉绳3上升至目标位置,拉绳扣6在拉绳3的驱动下抵顶下轨塞5上升,从而间接控制下轨7进行升降并推动叶片4收缩或展开至任意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上轨组件1中的绕线轮上缠绕的拉绳3依次穿过叶片4、下轨7的穿线孔71、卡设于下轨7中的下轨塞5的中空结构中,最后呈交错的卡设于拉绳扣6的卡线槽61中进行固定,拉绳3于下轨7的重量下而呈绷紧状并使拉绳扣6抵顶收容于下轨塞5的中空结构内,使得下轨7的重量及收卷后承载于下轨7上的叶片4的重量藉由卡设于拉绳扣6上拉绳3所承担,由于拉绳3采用交错卡设的方式卡设于拉绳扣6的卡线槽61中,使得拉绳3会随着承担重量的增加而越来越紧固的卡于卡线槽61中,拆卸时拉扯拉绳3的线头即可将拉绳3从卡线槽61中退出,操作简单快捷,连接稳固且不打滑,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拉绳3通过捆绑结的方式与下轨7进行连接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安装时,直接调整拉绳扣6与拉绳3的相对位置以使下轨7固定并保持平行,结构简单,操作简单且安装方便;若需要调整,解开缠绕并重新缠绕即可,克服了拉绳3与下轨7直接打结或解绑进而浪费时间的缺陷,并提高了调整的便捷性和安装精确度;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藉由下轨塞5、拉绳扣6及下轨7的配合,使得具有本实用新型的窗帘200结构简单、调节精度高,且安装及拆卸时,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所述涉及的上轨组件1、叶片4及梯形绳2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