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倒油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91848发布日期:2019-06-13 15:42阅读:10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倒油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饮食用具,具体涉及一种倒油壶。



背景技术:

倒油壶是日常饮食烹饪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用具,将市售的大桶装食用油倒入到倒油壶中,烹饪时方便倒油。传统的倒油壶在使用时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食用油具有一定粘稠度,食用油从倒油壶倒出过程中,很容易在倒油壶的壶壁和壶嘴外部残留,在倒油壶放回原位后,壶壁和壶嘴外部残留的食用油将最终流到壶底部,给放置倒油壶的台面造成污染。

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一些能防止漏油的倒油壶,但这些倒油壶只能解决对壶嘴外部残留的食用油的收集。但是,如图2(a)所示,在使用倒油壶时,将倒油壶倾斜,使食用油从壶嘴流出,当流出的食用油够用时,使用者会将倒油壶旋转至水平状态使食用油停止倒出,再将倒油壶放回原位。但是在旋转过程中,已经倒出的食用油很容易沾染到倒油壶的外壁上,如图2(b)所示,现有的倒油壶均不能对沾在倒油壶外壁上的食用油进行收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倒油壶,该倒油壶可以尽可能地同时收集残留在倒油壶壶嘴外部以及倒油过程中沾染在倒油壶外壁上的食用油,从而有效避免倒油壶嘴和壶壁上的食用油流到倒油壶的底部。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倒油壶,包括壶身、位于壶身底部的壶底、位于壶身顶部的壶颈,以及设置在壶颈顶部侧面的壶嘴,壶颈顶部开设有加油口;

所述的壶身向外凸起形成凸起部,凸起部包括上半部和下半部,其中,所述上半部的外表面上开设有收集槽,所述壶颈的外表面上开设有导流槽,导流槽的上端延伸至壶嘴下端,导流槽的下端与所述的收集槽的上端连通;所述的下半部中开设有汇集槽,汇集槽的上端与收集槽的下端连通,汇集槽的下端与设置在壶底底部的收集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凸起部为扁球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壶底底部可拆卸地设置有底座,所述的收集腔位于底座中。

进一步地,所述的壶底为圆筒形结构,所述的底座为无顶面的空心锥台形结构,所述的收集腔即为底座内空心的部分,所述的壶底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的底座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的汇集槽的下端通过汇集管与所述壶底的内部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流槽、收集槽、汇集槽的宽度相同,为0.5-1.5cm。

进一步地,所述的壶身和壶颈的侧面设置有把手。

进一步地,所述的加油口上设置有壶盖。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本实用新型在倒油壶的壶壁上设置了凸起部结构,并在凸起部之上的部分开设了收集槽,从而使得壶嘴外部残留的食用油,以及倒油过程中沾染的食用油均能沿着收集槽进行收集,以有效避免食用油顺着壶壁流到壶底而造成污染;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兼具外形美观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a)为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倒油壶在倒油时的示意图,图2(b)为倒油壶倒油过程部分食用油沾在壶嘴和壶壁上的示意图。

图中标号代表:1壶盖,2壶颈,3壶身,4壶底,5底座,6把手,11凸柱,12盖板,13塞体,21壶嘴,22导流槽,23加油口,31上半部,32下半部,33收集槽,34汇集槽,41汇集管,42外螺纹,51内螺纹,52收集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倒油壶,包括壶身3、位于壶身3底部的壶底4、位于壶身3顶部的壶颈2,以及设置在壶颈2顶部侧面的壶嘴21,壶颈2顶部开设有加油口23;所述的壶颈2为圆筒形结构,上端通透形成所述的加油口23,下端与所述壶身3的上端连通;壶身3内部空心且有底,壶身3内部不与壶底4内部连通,壶颈2、壶身3同轴设置。

本方案中,所述的壶身3向外凸起形成凸起部,凸起部包括上半部31和下半部32。如图1所示,本方案的壶身3整体向外凸起为扁球形结构,即所述的凸起部;而所述的上半部31、下半部32的分界线即为壶身3最长的一条周长线,也就是说,壶身3高度的中部之上为所述的上半部31,壶身3高度的中部之下为所述的下半部32。

其中,所述上半部31的外表面上开设有收集槽33,所述壶颈2的外表面上开设有导流槽22,导流槽22的上端延伸至壶嘴21下端,导流槽22的下端与所述的收集槽33的上端连通;所述的下半部32中开设有汇集槽34,汇集槽34的上端与收集槽33的下端连通,汇集槽34的下端与设置在壶底4底部的收集腔52连通。

所述的导流槽22开设方向为平行于壶颈2的轴向,即当倒油壶放置在水平面上时,导流槽22的方向为垂直于地面方向。所述的收集槽33的下端位于凸起部的上半部31、下半部32的交界处,收集槽33在上半部31的外壁上以最短的路径连接所述的导流槽22的下端,则壶嘴21就位于导流槽22、收集槽33的上方位置。汇集槽34开设在凸起部的下半部32之中,即下半部32的壶壁中,是一个单独的通道,且不与壶身3内连通。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前,通过加油口23向壶身3内添加食用油。所述的壶身3和壶颈2的侧面设置有把手6,在使用时,握住把手6倾斜倒油壶,使壶身3内的食用油从壶嘴21处流出。在倒完油之后,需要将倒油壶旋转恢复至水平位置,旋转的过程中,如果旋转速度较快,由于壶身3采用凸起部的结构设计,使得倒出的食用油大多数情况下只会沾在凸起部的上半部31上;由于壶嘴21下方即为导流槽22和汇集槽34,因此食用油将进入到导流槽22或汇集槽34中,最终通过汇集槽34流入到收集腔52中。而倒完油后壶嘴21外壁上沾染的食用油,将慢慢流入到导流槽22中,并最终顺着收集槽33、汇集槽34进入收集腔52。从而使得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倒油壶外壁上还是壶嘴21外壁上的食用油都能尽可能地被收集,有效避免食用油流到倒油壶底4部,较现有技术相比有更好的收集效果。优选地,当倒油壶放在水平面上时,所述的壶嘴21在垂直于水平面上的投影落在所述的收集槽33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导流槽22、收集槽33、汇集槽34的宽度相同,为0.5-1.5cm,可满足大多数普通倒油壶壶嘴21的设计需求。

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的壶底4底部可拆卸地设置有底座5,所述的收集腔52位于底座5中,即收集到的食用油最终汇聚到收集腔52中,以便于后续的利用或处理。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壶底4为圆筒形结构,所述的底座5为无顶面的空心锥台形结构,所述的收集腔52即为底座5内空心的部分,所述的壶底4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42,所述的底座5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42配合的内螺纹51;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实现壶底4与底座5的拆卸。当倒油壶使用一段时间后,将底座5从壶底4上拧下来,对底座5中收集腔52内收集的食用油进行处理。如图1所示,所述的汇集槽34的下端通过汇集管41与所述壶底4的内部连通,食用油从汇集槽34中流入汇集管41中,进入壶底4中,再落入到收集腔52中。

如图1所示,所述的加油口23上设置有壶盖1,壶盖1包括盖板12、设置在盖板12顶部的凸柱11以及设置在盖板12底部的塞体13,塞体13用于塞住加油口23,凸柱11可方便拿起壶盖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