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往中心挤压式的窗框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9746发布日期:2019-10-22 20:15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往中心挤压式的窗框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窗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往中心挤压式的窗框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窗框在安装到墙体之前,一般需要先在墙体上预装固定框,或者直接把墙体的框孔作为固定框,后续窗框将安装在固定框上。

现有技术中,在安装窗框时,是通过螺钉把窗框固定到固定框上,螺钉穿过窗框的边框和固定框后拧紧,使窗框的边框与固定框紧贴在一起。

而上述的安装方式存在以下问题:固定框一般难以变形,固定框的中部为中空结构,用于安装窗框,而为了方便窗框的安装,窗框的面积会比固定框的中部的中空结构的面积稍小一点,以便把窗框放进中空结构中。而在拧紧螺钉时,窗框的四周的边框是被螺钉往固定框的边框所在的方向拉扯的,以窗框的中部为中心点的话,该种安装方式是把窗框往四周拉扯,窗框受到的是往四周扩散的力,往四周扩散的力会使得窗框的结构变得不再紧凑,整个窗的结构被往外拉扯并变得松散,存在安全隐患。

为此,需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往中心挤压式的窗框安装结构,其能够消除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安全隐患。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往中心挤压式的窗框安装结构,包括窗框和固定框,所述窗框安装在所述固定框内,所述窗框包括位于其四周并朝向窗框的外部的第一侧面,所述固定框包括位于其四周并朝向固定框的内部的第二侧面,当所述窗框安装在所述固定框时,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相对;还包括抵顶固定件,所述抵顶固定件设置在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所述抵顶固定件包括能够调节相互之间的距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适于分别抵顶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使所述窗框固定在所述固定框,并把所述窗框朝向窗框的内部挤压。

进一步的,所述抵顶固定件包括顶板和紧定螺钉,所述顶板设置有螺孔,所述紧定螺钉螺接在所述螺孔,所述紧定螺钉适于抵顶所述第二侧面,所述顶板适于抵顶所述第一侧面,在所述窗框上设置有与所述紧定螺钉相对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为钢板。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设置有多个螺孔,并设置有与所述多个螺孔相对应的多个紧定螺钉。

进一步的,所述多个螺孔包括在窗框厚度方向上的两排。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的朝向所述第一侧面的表面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第一侧面设置有定位凸起,或者所述顶板的朝向所述第一侧面的表面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第一侧面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起嵌入所述定位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凸起包括呈十字形的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凹槽包括呈十字形的定位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紧定螺钉相对的定位孔。

进一步的,所述窗框包括位于其四周的边框和连接在所述边框之间的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边框之间形成连接点,所述抵顶固定件所在的位置在与所述连接点所在的位置相对。

进一步的,所述窗框为长方形的窗框,所述固定框为长方形的固定框,在所述长方形的窗框的四周均设置有所述抵顶固定件。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往中心挤压式的窗框安装结构,其与传统的窗框被螺钉往固定框所在的方向拉扯的安装方式相反,该种往中心挤压式的窗框安装结构在安装窗框时,抵顶固定件放在窗框与固定框之间,通过增大抵顶固定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距离,以固定框的四周作为支撑点,把窗框的四周往窗框的内部挤压,在实现对窗框的固定的同时不会把窗框往四周向外的方向拉扯,不会使得窗框的结构变得松散,安全性高。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抵顶固定件为顶板与紧定螺钉配合连接得到,该种结构的抵顶固定件制造方便,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连接稳定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往中心挤压式的窗框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为窗框、抵顶固定件和固定框之间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3为抵顶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抵顶固定件与窗框之间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窗框、11-第一侧面、12-定位凸起、13-边框、14-横梁、15-通孔;

2-固定框、21-第二侧面;

3-抵顶固定件、31-顶板、311-螺孔、32-紧定螺钉、33-定位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往中心挤压式的窗框安装结构,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窗框1和固定框2,窗框1安装在固定框2内,窗框1包括位于其四周并朝向窗框1的外部的第一侧面11,固定框2包括位于其四周并朝向固定框2的内部的第二侧面21,当窗框1安装在固定框2时,第一侧面11与第二侧面21相对;其还包括抵顶固定件3,抵顶固定件3设置在第一侧面11与第二侧面21之间,抵顶固定件3包括能够调节相互之间的距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适于分别抵顶第一侧面11和第二侧面21,以使窗框1固定在固定框2,并把窗框1朝向窗框1的内部挤压。

基于上述的结构,在安装窗框1时,设置固定框2中间的中空部分的面积稍大于窗框1的面积,窗框1放入到固定框2的中空部分中,窗框1的第一侧面11与固定框2的第二侧面21之间存在间隙,抵顶固定件3放在窗框1与固定框2之间的间隙中,之后通过增大抵顶固定件3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距离,以固定框2的四周作为支撑点,把窗框1的四周往窗框1的内部挤压,在实现对窗框1的固定的同时不会把窗框1往四周向外的方向拉扯,不会使得窗框1的结构变得松散,安全性高。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抵顶固定件3包括顶板31和紧定螺钉32,顶板31设置有螺孔311,紧定螺钉32螺接在螺孔311,紧定螺钉32适于抵顶第二侧面21,即紧定螺钉32的钉头构成抵顶固定件3的第二端,顶板31适于抵顶第一侧面11,即顶板31构成抵顶固定件3的第一端。在窗框1上设置有与紧定螺钉32相对的通孔15,穿过该通孔15后工作人员可以从窗框1的内侧拧动紧定螺钉。使用时,穿过通孔15拧动紧定螺钉32,紧定螺钉32往第二侧面21所在的方向运动,直至顶住第二侧面21,继续拧动紧定螺钉32,由于紧定螺钉32已经顶住第二侧面21,顶板31便往远离第二侧面21的方向运动,顶板31抵顶第一侧面11并把第一侧面11往窗框1的内部挤压,在窗框1的四周均设置该种抵顶固定件3,通过该种挤压的力使窗框1相对于固定框2固定。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抵顶固定件3为顶板31与紧定螺钉32配合连接得到,该种结构的抵顶固定件3制造方便,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连接稳定性高。当然,除了采用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顶板31与紧定螺钉32的配合得到的抵顶固定件3以外,亦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抵顶固定件,例如采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液压部件、气压部件,在充入液体或气体后其第一端远离第二端,以把窗框1的四周往窗框1的内部挤压即可,类似的替换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例中,顶板31优选采用钢板。钢板的强度高,且钢板的变形为弹性变形,采用钢材制得的顶板31稳定性高,且耐用度高。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顶板31设置有多个螺孔311,并设置有与多个螺孔311相对应的多个紧定螺钉32。设置多个螺孔311能够增加抵顶的接触点,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优选地,多个螺孔311在窗框的厚度方向上排成至少两排,多个螺孔311排成两排或多排,使得安装在多个螺孔311上的紧定螺钉32的钉头之间构成在同一平面内的多个接触点,使得抵顶固定件3不易发生摇晃,且能够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顶板31的朝向第一侧面11的表面设置有定位凹槽33,第一侧面11设置有定位凸起12,或者顶板31的朝向第一侧面11的表面设置有定位凸起12,第一侧面11设置有定位凹槽33;定位凸起12嵌入定位凹槽33;即定位凹槽33可设置在顶板31上,也可设置在第一侧面11上。通过定位凹槽33与定位凸起12的配合,使得顶板31顶紧窗框1的第一侧面11时,窗框1相对于顶板31固定,达到对窗框1的较好的固定效果。进一步优选地,定位凸起12包括呈十字形的定位凸起12,定位凹槽33包括呈十字形的定位凹槽33。在垂直于抵顶方向的平面上,设置十字形的定位凸起12和定位凹槽33能够实现窗框1在该平面上的固定,窗框1不会再沿该平面上的任一方向移动。进一步优选地,在定位凹槽33和定位凸起12上设置有增加摩擦力的摩擦层。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侧面21设置有与紧定螺钉32相对的定位孔(图中未示出)。设置定位孔能够更方便紧定螺钉32相对于固定框2固定,进而使顶板31和窗框1相对于固定框2固定。当然,由于紧定螺钉32的钉头较尖,紧定螺钉32的钉头也能够在固定框2的第二侧面21上顶出锥形孔,也能够实现上述的固定的目的,因此也可不设置定位孔。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窗框1包括位于其四周的边框13和连接在边框13之间的横梁14,横梁14与边框13之间形成连接点,抵顶固定件3所在的位置在与连接点所在的位置相对。横梁14的强度比窗的玻璃强度高,当抵顶固定件3设置在连接点时,抵顶固定件3的挤压力通过该连接点传递到横梁14上,避免挤压力过大而造成窗的整体形状变形或损坏玻璃。

在本实施例中,窗框1为长方形的窗框,固定框2为长方形的固定框,在长方形的窗框1的四周均设置有抵顶固定件3。设置多个抵顶固定件3从窗框1的四周对窗框1进行挤压,实现对窗框1的固定。当然,也可只在部分的边框13上设置抵顶固定件3,如窗框1包括上下左右四条边框13,可只在上下其中一条边框13和左右其中一条边框13设置抵顶固定件3,也是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的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理解的是,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的描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路线和特点,其目的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凡是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的各种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