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烫汤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93600发布日期:2019-12-13 18:04阅读:1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烫汤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防烫汤锅,属于汤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生活中,人们煲汤的时候,都会使用到煲汤锅,现有的煲汤锅在使用的时候,由于汤多,过重,移动、使用不方便,且生产成本高。

公开号为cn203263019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手提环的煲汤锅,包括陶瓷锅体和陶瓷锅盖,所述的陶瓷锅体外侧设置有锅耳,锅耳上设置有安装通孔,安装通孔内设置有手提环,手提环末端伸出到安装通孔外,手提环末端设置有档杆;所述的手提环用金属材料制成,手提环中间包裹有防烫胶套;所述的陶瓷锅体和锅耳为一体成型的一个整体,锅耳底部安装有防滑胶垫;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实用,生产成本低,使用方便、安全,便于移动,但是上述的汤锅和手提环不易拆卸,影响存放空间,同时不易清洗,而且只能采用手提环的方式,使用较为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防烫汤锅,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不易拆卸,影响存放空间,同时不易清洗,而且只能采用手提环的方式,使用较为单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防烫汤锅,包括把手、锅体和固定在锅体两侧的锅耳,所述两个锅耳之间连接有防烫提手,所述防烫提手和锅耳之间设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带有通孔的固定块、固定在通孔内的弹簧,所述固定块固定在锅耳上,所述把手靠近锅体的端部水平穿过通孔的端口与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防烫提手的端部设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水平穿过通孔的另一个端口与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把手的端部设有滑块,所述通孔内设有滑槽,所述把手在通孔内滑动可控制防烫提手的移动,所述通孔内设有限制把手滑动距离的限位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烫提手呈u型,且防烫提手与手部接触的位置套有防烫套,所述防烫套上设有套接在防烫提手上的圆形缝隙,所述防烫套的轴向设有若干球形凸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锅耳上设有定位槽,所述固定块包括方形块和柱形块,所述方形块嵌合在定位槽内,所述柱形块与锅耳之间形成有高度差,所述通孔固定在柱形块上,所述通孔的一端到锅体最短距离大于固定柱的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柱的长度小于通孔的长度,所述防烫提手与防烫套接触的位置设有若干阵列分布的防滑条形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锅体包括锅壁和锅底,所述锅底包括内锅层和外锅层,所述内锅层与外锅层之间为导热金属层,所述锅壁包括内层锅壁和外层锅壁,所述内层锅壁与外层锅壁之间为膨胀珍珠岩填充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热金属层为紫铜。

本实用新型效果:

防烫提手通过连接组件固定在锅体上,形成一个水平方向的提手部,使用者就可以抓取位于汤锅上方的提手部来实现将汤锅提取,避免了在抓取两侧把手过程当中由于晃动导致的汤的溅出,提取更加安全,也更加省力,而且锅耳的布置,不仅能起到连接防烫把手的作用,还可直接拿捏锅耳进行汤锅的移动,根据汤锅内的汤汁含量,选择两种模式中的其中一种方式进行移动,使用更加人性化,当需要将防烫提手固定在汤锅上时,防烫提手上的固定柱沿着通孔的轴线方向水平嵌入通孔内,使得固定柱的一端和弹簧接触,此时弹簧处于自然拉伸的状态,把手的端部同时穿过通孔的另一端与弹簧的另一端接触,由于防烫把手上的固定柱的长度不同,可通过把手上的滑块和滑槽的配合,推动把手朝锅体方向移动,使得弹簧产生对固定柱的作用力对固定柱进行固定,适用于不同长度的固定柱进行固定,限位条可对把手上的滑块进行限位的作用,防止把手移动至指定位置后的滑动。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可拆卸把手的俯视图;

图2为锅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放大图。

附图标记:1、锅体;2、防滑条形槽;3、防烫套;4、防烫提手;5、通孔;6、把手;7、膨胀珍珠岩填充层;8、内层锅壁;9、外层锅壁;10、锅壁;11、内锅层;12、外锅层;13、锅底;14、导热金属层;15、固定柱;16、锅耳;17、弹簧;18、固定块;19、柱形块;20、方形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图3,一种防烫汤锅,包括把手6、锅体1和固定在锅体1两侧的锅耳16,两个锅耳16之间连接有防烫提手4,防烫提手4和锅耳16之间设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带有通孔5的固定块18、固定在通孔5内的弹簧17,固定块18固定在锅耳16上,把手6靠近锅体1的端部水平穿过通孔5的端口与弹簧17的一端连接,防烫提手4的端部设有固定柱15,固定柱15水平穿过通孔5的另一个端口与弹簧17的另一端连接,把手6的端部设有滑块,通孔5内设有滑槽,把手6在通孔5内滑动可控制防烫提手4的移动,通孔5内设有限制把手6滑动距离的限位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烫提手4通过连接组件固定在锅体1上,形成一个水平方向的提手部,使用者就可以抓取位于汤锅上方的提手部来实现将汤锅提取,避免了在抓取两侧把手6过程当中由于晃动导致的汤的溅出,提取更加安全,也更加省力,而且锅耳16的布置,不仅能起到连接防烫把手6的作用,还可直接拿捏锅耳16进行汤锅的移动,根据汤锅内的汤汁含量,选择两种模式中的其中一种方式进行移动,使用更加人性化,当需要将防烫提手4固定在汤锅上时,防烫提手4上的固定柱15沿着通孔5的轴线方向水平嵌入通孔5内,使得固定柱15的一端和弹簧17接触,此时弹簧17处于自然拉伸的状态,把手6的端部同时穿过通孔5的另一端与弹簧17的另一端接触,由于防烫把手6上的固定柱15的长度不同,可通过把手6上的滑块和滑槽的配合,推动把手6朝锅体1方向移动,使得弹簧17产生对固定柱15的作用力对固定柱15进行固定,适用于不同长度的固定柱15进行固定,限位条可对把手6上的滑块进行限位的作用,防止把手6移动至指定位置后的滑动。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防烫提手4呈u型,且防烫提手4与手部接触的位置套有防烫套3,防烫套3上设有套接在防烫提手4上的圆形缝隙,防烫套3的轴向设有若干球形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可先用手将圆形缝隙撑开,接着通过圆形缝隙将防烫套3嵌套在防烫提手4上对应的位置即可,方便用手握住防烫套3外侧并施力,硅胶材质制作的防烫套3在冬天使用时不会冻手,且球形凸起能够增加摩擦力防止手滑。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锅耳16上设有定位槽,固定块18包括方形块20和柱形块19,方形块20嵌合在定位槽内,所述柱形块19与锅耳16之间形成有高度差,通孔5固定在柱形块19上,通孔5的一端到锅体1最短距离大于固定柱15的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块18由方形块20和柱形块19组合在一起,柱形块19起到中间连接的作用,方便将防烫提手4固定在锅体1上。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固定柱15的长度小于通孔5的长度,防烫提手4与防烫套3接触的位置设有若干阵列分布的防滑条形槽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滑条形槽2沿着防烫提手4阵列分布,增大防烫套3固定在防烫提手4时的摩擦力,防止防烫套3的随意滑动。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锅体1包括锅壁10和锅底13,锅底13包括内锅层11和外锅层12,内锅层11与外锅层12之间为导热金属层14,所述锅壁10包括内层锅壁8和外层锅壁9,内层锅壁8与外层锅壁9之间为膨胀珍珠岩填充层7,导热金属层14为紫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内层锅壁8与外层锅壁9之间增设膨胀珍珠岩填充层7,从而通过1cm至2cm左右的膨胀珍珠岩填充层7来达到隔热的效果,保证了热量的最小散发,通过在内锅层11和外锅层12之间增设材质为紫铜但不限于紫铜的导热金属层14,使锅底13的导热更快。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