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表面具有浅槽的不粘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18202发布日期:2020-04-17 17:44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一种表面具有浅槽的不粘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不粘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表面具有浅槽的不粘锅。



背景技术:

“不粘锅”的问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人们不必再担心煎鱼时鱼粘在锅壁上,或者煮饭时饭粒与锅体发生粘连,或者作为工业容器时与其他物质粘连。其实,这种不粘锅与普通锅的外型并没有什么关系,只仅仅是在锅内侧表面多涂了一层聚四氟乙烯或金属涂层、镀层。

现有技术中的不粘锅仅仅是在锅的表面涂有一层聚四氟乙烯或金属涂层、镀层,当锅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或与操作工具摩擦就会脱落,从而失去不粘特性。同时,脱落的聚四氟乙烯或金属涂层会污染食物,给人类健康带来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具有浅槽的不粘锅,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表面具有浅槽的不粘锅,包括不粘锅锅体,不粘锅锅体与可溶物接触的内侧面通过光能烧灼有宽度和深浅大小不一的浅槽。

优选的,所述浅槽的截面呈v形。

优选的,所述浅槽的截面呈u形。

优选的,所述浅槽的截面呈c形。

优选的,所述浅槽的的截面宽度、深度均为0.007-600微米。

优选的,所述浅槽大小一致。

优选的,所述浅槽大小不一致。

优选的,所述浅槽成螺纹状排列在锅内侧。

优选的,所述浅槽成直线排列在锅内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充分利用了空气动力学和物理学,利用光能在金属、人工合成材料表面烧灼出0.007-600微米的浅槽。这种方法减少了生产环节,不仅节省材料和能源,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利用光能在锅内测烧灼出0.007-600微米浅槽,使锅具有不粘功能,从根本上规避了目前通过涂料、镀层实现不粘弊端;

3、避免了聚四氟乙烯或金属涂层、镀层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或与操作工具摩擦脱落污染食物,有利于人类健康。

附图说明

图1为不粘锅的浅槽示意图。

图中:不粘锅锅体1,浅槽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获得的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表面具有浅槽的不粘锅,包括不粘锅锅体,不粘锅锅体与可溶物接触的内侧面通过光能烧灼有宽度和深浅大小不一的浅槽。

更进一步的,所述浅槽的截面呈v形。

更进一步的,所述浅槽的截面呈u形。

更进一步的,所述浅槽的截面呈c形。

更进一步的,所述浅槽大小一致。

更进一步的,所述浅槽大小不一致。

更进一步的,所述浅槽成螺纹状排列在锅内侧。

更进一步的,所述浅槽成直线排列在锅内侧。

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空气动力学和物理学,利用光能在金属、人工合成材料表面烧灼出0.007-600微米的浅槽。这种方法减少了生产环节,不仅节省材料和能源,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利用光能在锅内测烧灼出0.007-600微米浅槽,使锅具有不粘功能,从根本上规避了目前通过涂料、镀层实现不粘弊端;避免了聚四氟乙烯或金属涂层、镀层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或与操作工具摩擦脱落污染食物,有利于人类健康。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表面具有浅槽的不粘锅,包括不粘锅锅体,其特征在于,不粘锅锅体与可溶物接触的内侧面通过光能烧灼有宽度和深浅不一的浅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面具有浅槽的不粘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槽的截面呈v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面具有浅槽的不粘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槽的截面呈u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面具有浅槽的不粘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槽的截面呈c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面具有浅槽的不粘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槽的截面深度、密度均为0.007-600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面具有浅槽的不粘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槽大小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面具有浅槽的不粘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槽大小不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面具有浅槽的不粘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槽成螺纹状排列在锅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面具有浅槽的不粘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槽成直线排列在锅内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表面具有浅槽的不粘锅,包括不粘锅锅体。不粘锅锅体与可容物接触的内侧面通过光能烧灼有宽度和深浅不一的浅槽,浅槽截面呈成螺纹状或直线排列,浅槽深度、密度0.007‑600微米。

技术研发人员:马勇;韩体壮;夏正新;宋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马勇
技术研发日:2018.12.24
技术公布日:2020.04.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