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和其板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76894发布日期:2019-10-29 03:21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窗帘和其板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关于窗帘和适用于窗帘的板体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种类的窗帘,例如卷帘、百叶帘以及蜂巢帘。一般来说,窗帘设有一操作绳,经由拉动操作绳可拉上以及放下窗帘。某些类型的窗帘可包含有板体组件,其具有多条横向片,且经由调整横向片即可关闭或打开板体组件。当板体组件处于遮蔽状态,横向片互相重叠以便阻挡光通过板体组件。然而,板体组件的传统结构通常不能提供理想的隔热效果。况且,横向片的连接处仍可能发生漏光的问题。

因此,目前有需要一种能提供更佳的隔热效果且至少可解决上述问题的窗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窗帘的板体组件,其具有更佳的隔热效果且可防止漏光。根据一实施例,本发明适用于窗帘的板体组件包括:一第一板体和一第二板体;以及多个横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所述多个横向部中的每一个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相固接且包含至少一个具有中空内部的房室;其中,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可沿相对的方向相对彼此移动,以带动所述多个横向部旋转。

根据另一实施例,本发明适用于窗帘的板体组件包括:一第一板体和一第二板体;一第一横向部和一第二横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所述第一横向部和所述第二横向部中的每一个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相固接,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可沿相对的方向相对彼此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横向部和所述第二横向部旋转,从而介于开启状态和遮蔽状态切换所述板体组件;以及一第一遮盖部和一第二遮盖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横向部、所述第二横向部相耦接,其中,当所述板体组件处于遮蔽状态时,所述第一横向部的所述第一遮盖部与所述第二横向部和所述第一板体间的连接处相重叠。

另外,本发明亦提供一种使用前述板体组件的窗帘。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窗帘处于全升起或收回状态的立体图。

图2绘示图1的窗帘处于放下且遮蔽状态的立体图。

图3绘示图1的窗帘处于放下且开启状态的立体图。

图4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适用于窗帘的板体组件处于开启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5绘示图4的板体组件处于遮蔽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6绘示板体组件的另一变化结构处于开启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7绘示图6的板体组件处于遮蔽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8绘示板体组件的另一变化结构处于开启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9绘示图8的板体组件处于遮蔽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0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适用于窗帘的板体组件处于开启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1绘示图10的板体组件处于遮蔽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2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适用于窗帘的板体组件处于开启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3绘示图12的板体组件处于遮蔽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4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适用于窗帘的板体组件处于开启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5绘示图14的板体组件处于遮蔽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6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适用于窗帘的板体组件处于开启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7绘示图16的板体组件处于遮蔽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8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适用于窗帘的板体组件处于开启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9绘示图18的板体组件处于遮蔽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20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适用于窗帘的板体组件处于开启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21绘示图20的板体组件处于遮蔽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22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适用于窗帘的板体组件处于开启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23绘示图22的板体组件处于遮蔽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24绘示板体组件的另一变化结构处于开启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25绘示图24的板体组件处于遮蔽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26绘示板体组件的另一变化结构处于开启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27绘示图26的板体组件处于遮蔽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窗帘100处于全升起或收回状态的立体图,图2绘示窗帘100处于放下且遮蔽状态的立体图,而图3则绘示窗帘100处于放下且开启状态的立体图。参阅图1-3,窗帘100可包含一顶架102、一板体组件104、一底部106、以及一个与顶架102相组接的致动系统,致动系统可经操作控制板体组件104的移动。例如,致动系统可包含一卷筒110(图2和图3中以虚线显示)及至少一操作件112,其中,卷筒110与顶架102相枢接且可枢转以卷收或展开板体组件104,而操作件112可用以驱使卷筒110朝任一方向枢转。

顶架102可固定于窗户框的顶部,且可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况且,顶架102可具有一内腔以至少部分地容置窗帘100的致动系统(例如卷筒110)。

板体组件104的上、下端分别与卷筒110、底部106相连接。板体组件104可包含有两个板体116、118以及多个横向部120。各板体116、118的宽度大致水平地延伸,各板体116、118的长度则垂直于宽度方向。横向部120设置于两个板体116、118之间,分别与两个板体116、118相固接并沿着板体116、118的长度分布。依据一实施例,两个板体116、118可由弹性材质所制成,弹性材质可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等。适用于横向部120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塑料膜等。依据一些实施例,两个板体116、118例如为透明或半透明,而横向部120为不透光或相对于两个板体116、118具有较低的透光率。板体组件104可朝向顶架102的内侧收回并由卷筒110卷收,且可从顶架102向下展开。

板体组件104从顶架102向外展开或放下时,两个板体116、118可垂直地沿相对的方向相对彼此移动,从而带动横向部120介于不同角度旋转,使板体组件104能够介于遮蔽状态和开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例如,板体组件104可藉由控制卷筒110的旋转介于遮蔽状态和开启状态之间切换。根据另一实施例,顶架102中可设有一个能够促使板体116、118相对滑动的机构,以将板体组件104介于遮蔽状态和开启状态之间切换。如图2所示,当板体组件104处于遮蔽状态时,横向部120大致呈垂直且彼此相邻重叠,以便阻挡或降低光线通过板体组件104。如图3所示,当板体组件104处于开启状态时,横向部120转为大致水平方向且呈相互平行,从而在板体组件104中定义出多个供光线通过的间隙122。

参阅图2、3,底部106可设置于板体组件104的底部作为加重结构,且在板体组件104朝向顶架102收回或从顶架102展开时,底部106可随板体组件104垂直地移动。

配合图1-3,图4和图5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适用于窗帘100的板体组件104之放大侧视图。参阅图4、5,板体组件104中的各横向部120可分别包含至少一房室124,其具有中空内部126并分别与两个板体116、118相固接。各横向部120可沿板体116、118的宽度方向延伸。

依据一实施例,各横向部120可分别包含一片材128。片材128与两个板体116、118相固接,且被折叠以至少部分地界定房室124的中空内部126。片材128可为单一片弹性材质。适用于片材128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塑料膜等。片材128具有两个相对侧端128a、128b,且经折叠使侧端128b与片材128中介于两个侧端128a、128b之间的区域相固接。例如,片材128的侧端128b可经由粘着层130固接至片材128中介于两个侧端128a、128b之间的区域。房室124可经由两个粘着层132、134分别与两个板体116、118相固接。例如,片材128的两个相对侧分别具有两个表面136、138,表面136的一部分面向中空内部126的内侧,表面138则面向房室124的外侧。板体116可经由粘着层132固接至片材128上在其侧端128a处的表面136,而板体118可经由粘着层134固接至片材128的表面138。

参阅图1-5,当窗帘100安装于房间的窗户框时,板体组件104的板体118可面向房间内。板体组件104处于图4所示的开启状态时,横向部120的房室124可扩展并由多个间隙122相间隔,以便光线能够通过板体组件104。板体组件104处于图5所示的遮蔽状态时,横向部120的房室124可收缩并相邻重叠,以便阻挡或降低光线通过板体组件104。横向部120的蜂巢式结构在遮蔽状态时可提供更佳的隔热效果且更有效地阻挡或降低光线通过板体组件104。

图6和图7绘示板体组件104的另一变化结构之放大侧视图。如同前述,图6、7所示的板体组件104可包含多个横向部120,且各横向部120可由片材128经折叠而界定出房室124所形成。图6、7所示的板体组件104的差异在于各横向部120与两个板体116、118的固接方式。参阅图6、7,片材128的相同表面138可在两个分开位置分别与两个板体116、118相固接。例如,板体118可经由粘着层140与片材128的表面138在其侧端128a处相固接,而板体116可经由粘着层142与片材128的表面138上在距离粘着层140之处相固接。当窗帘安装于房间的窗户框时,板体组件104的板体118可面向房间内。

图8和图9绘示板体组件104的另一变化结构之放大侧视图。如同前述,图8、9所示的板体组件104可包含多个横向部120,且各横向部120所形成的房室124分别与两个板体116、118相固接。图8、9所示的板体组件104的差异在于各横向部120的组合和其连接至两个板体116、118的固接方式。更具体而言,各横向部120可具有相同结构,其包含两个片材144、146,且两个片材144、146相固接以至少部分地界定房室124的中空内部126。两个片材144、146可为相同材质或不同材质。适用于片材144、146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塑料膜等。况且,片材144、146可具有不同透光率。例如,片材144可为半透明,片材146则可为不透光以便阻挡光线通过。

片材146的两个相对侧端146a、146b可分别经由两个粘着层148、150与片材144相固接。例如,片材146上在相对两侧的表面152、154分别介于两个相对侧端146a、146b之间延伸,片材146的表面152在其侧端146a处可经由粘着层148与片材144的表面156相固接,而片材146的表面154在其侧端146b处可经由粘着层150与片材144的表面156相固接。片材144具有两个相对侧端144a、144b,片材146的侧端146b可在邻近片材144的侧端144b处与片材144相固接,而片材146的侧端146a可与片材144上离侧端144a比侧端144b近之处相固接。两个片材144、146可藉此定义出房室124的中空内部126。

参阅图8、9,各横向部120可分别经由两个粘着层160、162与两个板体116、118相固接。例如,片材144上在两个相对侧的表面156、158分别介于两个相对侧端144a、144b之间延伸,板体116可经由粘着层160与片材144的表面156在其侧端144a处相固接,而板体118可经由粘着层162与片材144的表面158在其侧端144b处相固接。

参阅图8、9,当窗帘安装于房间的窗户框时,板体组件104的板体118可面向房间内。板体组件104处于图8所示的开启状态时,横向部120的房室124可扩展并由多个间隙122相间隔,以便光线能够通过板体组件104。板体组件104处于图9所示的遮蔽状态时,横向部120的房室124可收缩并相邻重叠,以便阻挡或降低光线通过板体组件104。

图10和图11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板体组件204之放大侧视图,其中,板体组件204可用于图1-3的窗帘100中取代前述的板体组件104。参阅图10、11,板体组件204可包含有两个板体216、218以及多个平行的横向部220,且横向部220设置于两个板体216、218之间并分别与两个板体216、218相固接。两个板体216、218可由弹性材质所制成,弹性材质可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等。适用于横向部220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塑料膜等。依据一些实施例,两个板体216、218例如为透明或半透明,而横向部220为不透光或相对于两个板体216、218具有较低的透光率。各横向部220可分别包含多个房室224,其中,各房室224具有不同的中空内部226,且各横向部220可沿板体216、218的宽度方向(即垂直于图10、11的平面)延伸。

根据一实施例,各横向部220可分别包含一片材228。片材228与两个板体216、218相固接,且经折叠界定出多个房室224。片材228可为单一片弹性材质。适用于片材228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塑料膜等。片材228具有两个相对侧端228a、228b,且片材228上在相对两侧的两个表面230、232介于两个相对侧端228a、228b之间延伸。片材228经多次折叠如图10所示,使侧端228a经由粘着层234与表面230相固接,且侧端228b经由粘着层236与相对侧的表面232相固接。各横向部220藉此具有两个房室224,且可分别经由两个粘着层238、240与两个板体216、218相固接。

板体组件204可如同前述的板体组件104操作:两个板体216、218可沿相对的方向相对彼此移动,以带动横向部220介于不同角度旋转。板体组件204处于图10所示的开启状态时,横向部220呈大致水平且由多个间隙242相间隔,以便光线能够通过板体组件204。板体组件204处于图11所示的遮蔽状态时,横向部220则大致呈垂直且彼此相邻重叠,以便阻挡或降低光线通过板体组件204。

图12和图13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适用于窗帘的板体组件304之放大侧视图。参阅图12、13,板体组件304可包含有两个板体316、318以及多个平行的横向部320,且横向部320设置于两个板体316、318之间并分别与两个板体316、318相固接。两个板体316、318可由弹性材质所制成,弹性材质可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等。适用于横向部320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塑料膜等。依据一些实施例,两个板体316、318例如为透明或半透明,而横向部320为不透光或相对于两个板体316、318具有较低的透光率。

各横向部320可沿板体316、318的宽度方向(即垂直于图12、13的平面)延伸,且分别包含一个具有两个相对侧端322a、322b的片材322。适用于片材322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塑料膜等。片材322经多次折叠而在两个侧端322a、322b之间形成一折叠部324。折叠部324可为横向部320提供一些机械特性。例如,因横向部320在折叠部324处相较于两个侧端322a、322b为更大的厚度,使横向部320中能够增加刚性。片材322的两个侧端322a、322b可分别经由两个粘着层326、328与两个板体316、318相固接。

板体组件304可如同上述操作:两个板体316、318可沿相对的方向相对彼此移动,以带动横向部320介于不同角度旋转。板体组件304处于图12所示的开启状态时,横向部320呈大致水平且由多个间隙330相间隔,以便光线能够通过板体组件304。板体组件304处于图13所示的遮蔽状态时,横向部320则大致呈垂直且彼此相邻重叠,以便阻挡或降低光线通过板体组件304。

图14和图15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适用于窗帘的板体组件404之放大侧视图。参阅图14、15,板体组件404可包含有两个板体416、418、多个平行的横向部420以及多个遮盖部422。横向部420设置于两个板体416、418之间,且分别与两个板体416、418相固接。两个板体416、418可由弹性材质所制成,弹性材质可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等。适用于横向部420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塑料膜等。依据一些实施例,两个板体416、418例如为透明或半透明,而横向部420为不透光或相对于两个板体416、418具有较低的透光率。

根据一实施例,各横向部420可沿板体416、418的宽度方向(即垂直于图14、15的平面)延伸,且分别包含至少一个具有中空内部426的房室424,其与两个板体416、418相固接。例如,各横向部420可分别包含一片材428,片材428经折叠至少部分地界定出房室424的中空内部426,且分别与两个板体416、418相固接。片材428可为单一片弹性材质。适用于片材428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塑料膜等。片材428具有两个相对侧端428a、428b,且片材428上在相对两侧的两个表面430、432介于两个相对侧端428a、428b之间延伸。片材428可经多次折叠,使侧端428b与片材428上介于两个侧端428a、428b之间的区域相固接。例如,片材428的侧端428b可经由粘着层434固接至片材428的表面430上介于两个侧端428a、428b之间的区域。片材428经折叠而形成房室424后,片材428的部分表面430面向中空内部426,片材428的表面432则面向房室424的外侧。房室424可分别经由两个粘着层436、438与两个板体416、418相固接。板体416可经由粘着层436与片材428的表面430在其侧端428a处相固接,而板体418可经由粘着层438与片材428的表面432相固接。

参阅图14、15,遮盖部422分别与横向部420相耦接,且各遮盖部422在其对应横向部420的中空内部426之外侧延伸。遮盖部422可具有相同的结构,且可由相同的方式与横向部420耦接。根据一实施例,各遮盖部422可由一片材440组成,其中,片材440的一端可经由粘着层442与横向部420的片材428相固接,且遮盖部422可突出于其所耦接的横向部420下方。适用于片材440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塑料膜等。遮盖部422与横向部420可为相同的材质或不同的材质。片材440例如在邻近于横向部420与板体418间的连接处与横向部420相固接,使遮盖部422邻近于横向部420与板体418的连接处。各遮盖部422可沿其所耦接的横向部420连续地或间断地延伸。

参阅图14、15,当窗帘安装于房间的窗户框时,板体组件404的板体418可面向房间内。如同前述,两个板体416、418可沿相对的方向相对彼此移动,以带动横向部420介于不同角度旋转。板体组件404处于图14所示的开启状态时,横向部420呈大致水平且由多个间隙446相间隔,以便光线能够通过板体组件404。板体组件404处于图15所示的遮蔽状态时,横向部420则大致呈垂直且彼此相邻重叠,以便阻挡或降低光线通过板体组件404。

遮盖部422与横向部420同步移动,且可用以降低或阻挡光通过。例如,各遮盖部422可包含不透光材质,以便降低或阻挡光通过。板体组件404处于遮蔽状态时,各横向部420的遮盖部422可与其邻近下方横向部420和板体416间的连接处448相重叠,如图15所示。藉此可防止各横向部420与板体416间的连接处产生漏光的问题。板体组件404处于图14所示的开启状态时,遮盖部422分别移离连接处448。

图16和图17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适用于窗帘的板体组件504之放大侧视图。参阅图16、17,板体组件504可包含有两个板体516、518、多个平行的横向部520以及多个遮盖部522。横向部520设置于两个板体516、518之间,且分别与两个板体516、518相固接。遮盖部522则分别与横向部520相耦接。两个板体516、518可由弹性材质所制成,弹性材质可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等。适用于横向部520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塑料膜等。依据一些实施例,两个板体516、518例如为透明或半透明,而横向部520为不透光或相对于两个板体516、518具有较低的透光率。

参阅图16、17,各横向部520沿板体516、518的宽度方向(即垂直于图16、17的平面)延伸,且分别包含至少一个具有中空内部526的房室524,其与两个板体516、518相固接。例如,各横向部520可分别包含一片材528,片材528经折叠至少部分地界定出房室524的中空内部526,且分别与两个板体516、518相固接。片材528可为单一片弹性材质。适用于片材528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塑料膜等。片材528具有两个相对侧端528a、528b,且可经折叠而使侧端528b与片材528上介于两个侧端528a、528b之间的区域相固接。例如,片材528的侧端528b可经由粘着层530固接至片材528上介于两个侧端528a、528b之间的区域。此外,片材528经折叠后还可经由粘着层532在其另一位置固定至自身,使粘着层530沿片材528上位于粘着层532与侧端528a之间。藉此,片材528中的两段534可经由两个粘着层530、532相固接,从而在两段534之间定义出房室524的中空内部526。

各横向部520可分别经由两个粘着层536、538与两个板体516、518相固接。例如,板体516可经由粘着层536与片材528的表面540在其侧端528a处相固接,板体518则可经由粘着层538与片材528上相对于表面540的另一表面542相固接。将片材528固接至板体518的粘着层538可靠近于片材528中的两段534由粘着层532相固接的连接处。

参阅图16、17,各横向部520的遮盖部522可与片材528一体形成。更具体而言,各横向部520的遮盖部522可为片材528的一尾端,其延伸超越片材528与板体518间由粘着层538相固接的连接处,且亦超越片材528的两段534间由粘着层532相固接的连接处。藉此形成之遮盖部522可在其对应横向部520的中空内部526之外侧延伸并突出于横向部520下方。各遮盖部522可沿其所耦接的横向部520连续地或间断地延伸。

参阅图16、17,当窗帘安装于房间的窗户框时,板体组件504的板体518可面向房间内。如同前述,两个板体516、518可沿相对的方向相对彼此移动,以带动横向部520介于不同角度旋转,且遮盖部522可与横向部520同步移动。板体组件504处于图16所示的开启状态时,横向部520呈大致水平且由多个间隙544相间隔,以便光线能够通过板体组件504。板体组件504处于图17所示的遮蔽状态时,横向部520则大致呈垂直且彼此相邻重叠,以便阻挡或降低光线通过板体组件504。如图17所示,板体组件504处于遮蔽状态时,各横向部520的遮盖部522可与其邻近下方横向部520和板体516间由粘着层536相固接的连接处546相重叠。藉此可防止各横向部520与板体516间的连接处产生漏光的问题。板体组件504处于图16所示的开启状态时,遮盖部522分别移离连接处546。

图18和图19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适用于窗帘的板体组件604之放大侧视图。参阅图18、19,板体组件604可包含有两个板体616、618、多个平行的横向部620以及多个遮盖部622。横向部620设置于两个板体616、618之间,且分别与两个板体616、618相固接。遮盖部622则分别与横向部620相耦接。两个板体616、618可由弹性材质所制成,弹性材质可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等。适用于横向部620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塑料膜等。依据一些实施例,两个板体616、618例如为透明或半透明,而横向部620为不透光或相对于两个板体616、618具有较低的透光率。

参阅图18、19,各横向部620沿板体616、618的宽度方向(即垂直于图18、19的平面)延伸,且分别包含至少一个具有中空内部626的房室624,其与两个板体616、618相固接。例如,各横向部620可包含两个片材628、630,且两个片材628、630相固接以至少部分地界定房室624的中空内部626。两个片材628、630可为相同材质或不同材质。适用于片材628、630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塑料膜等。

片材630的两个相对侧端630a、630b可分别经由两个粘着层632、634与片材628相固接。例如,片材630具有一个介于两个相对侧端630a、630b之间延伸的表面636,片材630的表面636在其侧端630a处可经由粘着层632与片材628的表面640相固接,而片材630的表面636在其侧端630b处可经由粘着层634与片材628的表面640相固接。两个片材628、630可藉此定义出房室624的中空内部626。

参阅图18、19,各横向部620可分别经由两个粘着层644、646与两个板体616、618相固接。根据一实施例,两个板体616、618可分别经由两个粘着层644、646与各横向部620的片材628相固接。例如,片材628上在相对两侧的两个表面640、642介于片材628的两个相对侧端628a、628b之间延伸,板体616可经由粘着层644与片材628的表面640在其侧端628a处相固接,而板体618可经由粘着层646与片材628的表面642在距离粘着层644之处相固接。

各横向部620的遮盖部622可与片材628一体形成。更具体而言,各横向部620的遮盖部622可为片材628的尾端,其延伸超越片材628与板体618间由粘着层646相固接的连接处、且以片材628的侧端628b为终端。藉此形成之遮盖部622可在其对应横向部620的中空内部626之外侧延伸并突出于横向部620下方。各遮盖部622可沿其所耦接的横向部620连续地或间断地延伸。

参阅图18、19,当窗帘安装于房间的窗户框时,板体组件604的板体618可面向房间内。如同前述,两个板体616、618可沿相对的方向相对彼此移动,以带动横向部620介于不同角度旋转,且遮盖部622可与横向部620同步移动。板体组件604处于图18所示的开启状态时,横向部620由多个间隙648相间隔,以便光线能够通过板体组件604。板体组件604处于图19所示的遮蔽状态时,横向部620则大致呈垂直且彼此相邻重叠,以便阻挡或降低光线通过板体组件604。如图19所示,板体组件604处于遮蔽状态时,各横向部620的遮盖部622可与其邻近下方横向部620和板体616间的连接处650相重叠。藉此可防止各横向部620与板体616间的连接处产生漏光的问题。板体组件604由遮蔽状态切换为开启状态时,遮盖部622分别移离连接处650。

图20和图21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适用于窗帘的板体组件704之放大侧视图。参阅图20、21,板体组件704可包含有两个板体716、718、多个平行的横向部720以及多个遮盖部722。横向部720设置于两个板体716、718之间,且分别与两个板体716、718相固接。遮盖部722则分别与横向部720相耦接。两个板体716、718可由弹性材质所制成,弹性材质可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等。适用于横向部720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塑料膜等。依据一些实施例,两个板体716、718例如为透明或半透明,而横向部720为不透光或相对于两个板体716、718具有较低的透光率。

根据图20、21所示的实施例,各横向部720沿板体716、718的宽度方向(即垂直于图20、21的平面)延伸,且分别包含一个具有两个相对侧端724a、724b的片材724。适用于片材724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塑料膜等。各横向部720的片材724可分别经由两个粘着层726、728与两个板体716、718相固接。例如,板体716可经由粘着层726与片材724的侧端724a相固接,而板体718可经由粘着层728与片材724上介于两个相对侧端724a、724b之间的位置相固接。更具体而言,板体716可经由粘着层726与片材724的表面730在其侧端724a处相固接,而板体718可经由粘着层728与片材724上相对于表面730的另一表面732相固接。藉此形成之各横向部720无房室。

各横向部720的遮盖部722可与片材724一体形成。更具体而言,各横向部720的遮盖部722可为片材724的尾端,其延伸超越片材724与板体718间由粘着层728相固接的连接处、且以片材724的侧端724b为终端。藉此形成之遮盖部722可突出于其对应横向部720下方。况且,各遮盖部722可沿其所耦接的横向部720连续地或间断地延伸。

参阅图20、21,当窗帘安装于房间的窗户框时,板体组件704的板体718可面向房间内。如同前述,两个板体716、718可沿相对的方向相对彼此移动,以带动横向部720介于不同角度旋转,且遮盖部722可与横向部720同步移动。板体组件704处于图20所示的开启状态时,横向部720由多个间隙734相间隔,以便光线能够通过板体组件704。板体组件704处于图21所示的遮蔽状态时,横向部720则大致呈垂直且彼此相邻重叠,以便阻挡或降低光线通过板体组件704。如图21所示,板体组件704处于遮蔽状态时,各横向部720的遮盖部722可与其邻近下方横向部720和板体716间的连接处736相重叠。藉此可防止各横向部720与板体716间的连接处产生漏光的问题。板体组件704由遮蔽状态切换为开启状态时,遮盖部722分别移离连接处736。

图22和图23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适用于窗帘的板体组件804之放大侧视图。参阅图22、23,板体组件804可包含有两个板体816、818、多个平行的横向部820以及多个遮盖部822。横向部820设置于两个板体816、818之间,且分别与两个板体816、818相固接。遮盖部822则分别与横向部820相耦接。两个板体816、818可由弹性材质所制成,弹性材质可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等。适用于横向部820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塑料膜等。依据一些实施例,两个板体816、818例如为透明或半透明,而横向部820为不透光或相对于两个板体816、818具有较低的透光率。

根据图22、23所示的实施例,各横向部820沿板体816、818的宽度方向(即垂直于图22、23的平面)延伸,且分别包含一个具有两个相对侧端824a、824b的片材824。适用于片材824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塑料膜等。各横向部820的片材824可分别经由两个粘着层826、828与两个板体816、818相固接。例如,板体816可经由粘着层826与片材824的侧端824a相固接,而板体818可经由粘着层828与片材824的侧端824b相固接。更具体而言,板体816可经由粘着层826与片材824的表面830在其侧端824a处相固接,而板体818可经由粘着层828与片材824上相对于表面830的另一表面832在其侧端824b处相固接。藉此形成之各横向部820无房室。

各遮盖部822突出于其所耦接的横向部820下方,并由一片材834形成,其中,片材834的一端可经由粘着层836与横向部820的片材824相固接。适用于片材834的材质例如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塑料膜等。遮盖部822与横向部820可为相同材质或包含不同材质。片材834例如在邻近横向部820与板体818的连接处与横向部820相固接,使遮盖部822位于邻近横向部820与板体818的连接处。各遮盖部822可沿其所耦接的横向部820连续地或间断地延伸。

参阅图22、23,当窗帘安装于房间的窗户框时,板体组件804的板体818可面向房间内。如同前述,两个板体816、818可沿相对的方向相对彼此移动,以带动横向部820介于不同角度旋转,且遮盖部822可与横向部820同步移动。板体组件804处于图22所示的开启状态时,横向部820由多个间隙838相间隔,以便光线能够通过板体组件804。板体组件804处于图23所示的遮蔽状态时,横向部820则大致呈垂直且彼此相邻重叠,以便阻挡或降低光线通过板体组件804。如图23所示,板体组件804处于遮蔽状态时,各横向部820的遮盖部822可与其邻近下方横向部820和板体816间的连接处840相重叠。藉此可防止各横向部820与板体816间的连接处产生漏光的问题。板体组件804由遮蔽状态切换为开启状态时,遮盖部822分别移离连接处840。

以上叙述包括将各遮盖部设于邻近其对应的横向部与两个板体中之一者的连接处之配置方式。然而,本发明所提供的遮盖部亦设于横向部上的其它位置。例如,图24和图25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板体组件804之放大侧视图,其中,各遮盖部822可突出于横向部820下方并在两个侧端824a、824b之间靠近片材824的中间处与片材824相固接。

图26和图27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板体组件804之放大侧视图,其中,各遮盖部822可突出于横向部820上方并在两个侧端824a、824b之间靠近片材824的中间处与片材824相固接。如图27所示,板体组件804处于遮蔽状态时,各横向部820的遮盖部822可与其横向部820和板体816间的连接处850相重叠。在遮蔽状态,各横向部820的遮盖部822亦可与其邻近上方横向部820和板体818间的连接处852相重叠。藉此可防止各横向部820与板体816、818间的连接处产生漏光的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为采用粘着层组接板体组件的不同元件。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可使用其它合适方式完成板体组件的结构连接,例如,焊接、车缝等。

本发明的窗帘具有多个优点,包括对于板体组件的横向部采用蜂巢式结构及/或增设遮盖部,使板体组件具有更佳的隔热效果且阻挡或降低光线通过板体组件。

以上叙述依据本发明多个不同实施例,其中各项特征可以单一或不同结合方式实施。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之公开为阐明本发明原则之具体实施例,应不拘限本发明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言之,先前叙述及其附图仅为本发明示范之用,并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变化或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发明之精神与范围。

附图标记列表

100窗帘

102顶架106底部

110卷筒112操作件

104、204、304、404、504、604、704、804板体组件

116、216、316、416、516、616、716、816板体

118、218、318、418、518、618、718、818板体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横向部

124、224、424、524、624房室

126、226、426、526、626中空内部

122、242、330、446、544、648、734、838间隙

128、144、146、228、322、428、440、528、628、630、724、824、834片材

128a、128b、144a、144b、146a、146b、228a、228b、322a、322b、428a、428b、528a、528b、628a、628b、630a、630b、724a、724b、824a、824b侧端

136、138、152、154、156、158、230、232、430、432、540、542、636、640、642、730、732、830、832表面

130、132、134、140、142、148、150、160、162、234、236、238、240、326、328、434、436、438、442、530、532、536、538、632、634、644、646、726、728、826、828、836粘着层

324折叠部

422、522、622、722、822遮盖部

448、546、650、736、840、850、852连接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