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10717发布日期:2019-11-26 01:12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坐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座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坐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有一种座椅,在左右两侧对称设有扶手,椅背的中下部与两扶手固定相连;具体的说,是在座椅的座板两侧对称设置闭环状的扶手,椅背中下部的两侧各自与两个扶手后侧固定相连。

上述座椅的特点是:由于人体在就坐时,人体的背部在向后倚靠的过程中会先接触到座椅的椅背,则座椅的受力先是椅背中上部,然后再通过椅背往下传递到扶手位置处;椅背、扶手受到来自人体的压力大约各占一半,因此与扶手连接的椅背中下部部分需要加固、加厚,同时必要的还设置紧固件将二者固定连接。加厚的椅背虽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但是增加了座椅的制作成本和运输成本。

如图9、10所示的座椅一就是这样一种结构,椅背102的中下部与口字形的扶手101固定相连,具体的说,扶手101后侧沿着扶手101厚度方向延伸出的部分与椅背101中下部后端面相抵,扶手101与椅背102之间通过螺钉105紧固;由于椅背102的中下部与扶手101固定相连,因而椅背102的中下部造型已固定,但为了提高腰部支撑的舒适性,还需要额外配置腰靠103用来支撑人体的腰部。

再例如图11、12所示的座椅二也是类似的结构,所述座椅椅背108的中下部被两个扶手107夹持在其中,并通过螺钉109固定连接。

再进一步说,上述两种座椅共同的特点是:椅背中下方由于支撑的必要性需要用料更加坚实,尺寸较上半部分厚重,并且椅背中下部形状非常单一,其仅仅是为了固定连接之需要;这样的座椅通常椅背中下部造型不足以满足舒适的支撑人体腰部,所以一般会在椅背的腰靠位置处额外加装腰靠,这就又增加了工序与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坐具,通过设置背支撑架,使得就坐者施加的倚靠力更多的由椅背传递给背支撑架,由背支撑架来承担更多的倚靠力,从而可以减少椅背的受力;最重要的是,它使得处于支撑连接部下方的框架侧部分形成腰支撑侧,此腰支撑侧为柔性的,因此可以变形,变得更加有弹性,使人体就座倚靠更为舒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坐具,包括:

座支撑件,用于对就坐者进行支撑;

背支撑架,所述的背支撑架是刚性的,且背支撑架下端与座支撑件直接或间接相连,背支撑架向上超出座支撑件,并在背支撑架上端形成至少两个左右对称的支撑连接部;

背支撑件,所述的背支撑件包括外部区域与中部区域;所述的外部区域为立式框架,其具有左右间隔设置的框架侧,两个框架侧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顶部横杆、底部横杆相连,两个腰支撑侧以及底部横杆为悬空设置;所述的框架侧与支撑连接部固定相连;所述的中部区域采用柔性织物或网丝材料,柔性织物或网丝材料的周缘附接至外部区域;处于支撑连接部下方且未与支撑连接部相连的框架侧部分形成腰支撑侧,所述的腰支撑侧为柔性的并且腰支撑侧为向前突出的拱形形状,在中部区域受到向后作用力或响应使用者倚靠时,所述腰支撑侧发生变形并向中间靠拢,在向后作用力消失或使用者前倾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本发明设置了独立的背支撑架,因此改变了背支撑件的连接位置,相当于使背支撑件的连接位置上移,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背支撑件下部的受力,使得腾出并解放了背支撑件下部区域,同时,背支撑件下半部分可配置为柔性,以利于支撑人体腰背部时,变得更加有弹性,使用者倚靠更舒适。背支撑件为纵向设置的框架式结构,方便配备网布或其它柔性材料;通过两侧的框架侧与背支撑架的支撑连接部固定相连,顺其自然。再进一步说,两个腰支撑侧以及底部横杆为悬空设置,从狭义上是指腰支撑侧不与背支撑架或坐具扶手接触,但允许腰支撑侧与坐具扶手间有柔性填充物;从广义上是指腰支撑侧或底部横杆不与背支撑架或坐具扶手等发生刚性连接的情况,这样使得腰支撑侧或底部横杆变形不受阻碍。

更重要的是:腰支撑侧的前拱设计使得在背支撑件配备网布等柔性织物时,可以对就坐者腰部进行有效支撑。在使用者就座倚靠时,如腰支撑侧设计为板状结构,则腰支撑侧发生扭转并相互靠近,产生夹腰效果,使倚靠感更为舒适;所述中间是指背支撑件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作为优选,在中部区域受到向后作用力或响应使用者倚靠时,底部横向件同步产生弯曲变形。第二框架侧与底部横向件均为柔性的,在使用者倚靠时,底部横向件的形变辅助第二框架侧收拢,包拢使用者腰部;即底部横向件两端根据力大小产生较大或较小变化的相互靠拢。

作为优选,支撑连接部与框架侧之间采用卡接、扣接或螺丝连接中的任意一种方式或任意两种的组合。便于拆装。

作为优选,支撑连接部与框架侧之间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方式连接在一起。

作为优选,所述的背支撑架为y形支架,它包括主干部以及由主干部上端朝两侧斜向上延伸的支叉部,主干部下端弯折后连接座支撑件,支撑连接部形成于支叉部的上端位置处。

作为优选,所述的背支撑架为t形支架,它包括主干部及由主干部上端向左右两侧水平延伸的分叉部,分叉部具有连接主干部的根部端以及远离主干部的自由端,支撑连接部形成于分叉部的自由端位置处。

作为优选,所述的框架侧还包括处于腰支撑侧上方的上支撑侧,上支撑侧高出分叉部的自由端,上支撑侧与腰支撑侧的交界处与支撑连接部固定相连。这样的连接位置可以满足使用要求以及测试要求,上支撑侧与腰支撑侧的交界处基本上为人体背部正中位置,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使得框架侧受力分配更合理。

作为优选,所述的背支撑架为左右对称的两根支撑杆,支撑杆的下端与座支撑件相连接,支撑连接部形成于支撑杆的上端位置处。

作为优选,还包括有腰支撑件,所述的腰支撑件连接于背支撑架上,腰支撑件的两端部斜向前延伸至腰支撑侧位置处,且腰支撑件的两端部分别与各自临近的腰支撑侧活动连接。所述的腰支撑件不仅可以避免背支撑件向后变形时撞到背支撑架,它还不会对背支撑件的变形造成妨碍。

作为优选,腰支撑件的端部与各自临近的腰支撑侧活动连接是指:腰支撑件的端部设置有长槽,腰支撑侧上设置有导销,所述导销穿设在长槽内;腰支撑侧发生变形时,导销与长槽产生相对滑动。

作为优选,腰支撑件的端部与各自临近的腰支撑侧活动连接是指:腰支撑件的端部设置有导销,腰支撑侧上设置有长槽,所述导销穿设在长槽内;腰支撑侧发生变形时,导销与长槽产生相对滑动。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设置了独立的背支撑架,且该背支撑架连接于背支撑件的中上部,相当于使背支撑件的连接位置上移,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背支撑件下部的受力,将就坐者施加的倚靠力更多的由背支撑件传递给背支撑架,由背支撑架来承担更多的倚靠力,这样可以利于背支撑件轻薄之设计。

再进一步说,这样的结构设计解放了背支撑件的中下部,使得背支撑件的中下部可以设计成一个前凸的腰靠,以支持人体腰部,而不用再单独增加或配置腰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成本。

具体而言,本发明将人体在就坐时椅背的受力点以及椅背的受力分配情况做了改变,使得在具体使用时,人体的倚靠力更多的由背支撑架来直接承担,而椅背承受的力相对较少,椅背即背支撑件的中下部可以设计成一个独立的腰靠,而不用单独在椅背上增加腰靠,使得使用者在就坐时体验感更加舒适;再有由于本发明的上述结构设计使得本发明的座椅结构较为新颖,较有设计美感。

更重要的是:在使用者就座倚靠时,背支撑件中下部的两侧即腰支撑侧发生扭转并相互靠近,产生夹腰效果,对人体腰部两侧形成包拢,使倚靠感更为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中坐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中坐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中坐具的后视图;

图4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中坐具的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坐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坐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坐具的后视图;

图8为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坐具的侧视图;

图9为背景技术中座椅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背景技术中座椅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背景技术中座椅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2为背景技术中座椅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3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中背支撑件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在此图中,中部区域采用柔性织物或网丝;

图14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中背支撑件另一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坐具在空载状态下的俯视状态示意图;

图16为背支撑件的中部区域在受到向后的力时,第一框架侧及底部横杆的变形状态示意图。

各附图标记为:座支撑件1;背支撑架3;背支撑件4;框架侧15;腰支撑侧17;顶部横杆18、底部横杆19;外部区域22;中部区域23;第一箭头25;第二箭头26;中间位置27;孔31;支撑连接部40;主干部41;支叉部42;腰支撑件43;长槽44;导销45;分叉部46;根部端46a;自由端46b;上支撑侧4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本发明基于方位的描述是以坐具在正常使用状态进行描述的。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1:如图1-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坐具,包括:

用于对就坐者进行支撑的座支撑件1,所述的座支撑件1为一坐具的椅座支撑板,它通常是一块木板,或是塑料材料制成的板,在使用时在座支撑件1上可配置海绵制成的坐垫。

刚性的背支撑架3,背支撑架3向上超出座支撑件1,所述的背支撑架3形状可以为y形或t形;背支撑架3的下端与座支撑件1相连接,在背支撑架3的上端位置处形成支撑连接部4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背支撑架3为y形支架,它包括主干部41以及由主干部41上端朝两侧斜向上延伸的支叉部42,主干部41下端弯折后直接或间接连接座支撑件1,所述的支撑连接部40形成于支叉部42的上端位置处。

主干部41下端直接连接座支撑件1是指:主干部41与座支撑件1底面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固定相连;主干部41下端间接连接座支撑件1是指:主干部41下端通过第三方部件连接座支撑件1,第三方部件可以是倾仰底盘等部件。

如图13、14所示,还包括与背支撑架3固定相连的背支撑件4,所述的背支撑件4包括外部区域22与中部区域23;所述的外部区域22为纵向设置的环形框架式结构,它采用热塑性塑料一体制成,此外,该环形框架式结构具有左右间隔设置的框架侧15,在两个框架侧15的中上部与支撑连接部40采用一体成型方式连接在一起,当然亦可采用卡接、扣接或螺丝连接中的任意一种方式或任意两种的组合实现固定连接。

两个框架侧15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顶部横杆18、底部横杆19相连;中部区域23采用支撑使用者的柔性织物,当然也可以采用网丝材料,中部区域23的边缘附接至两个框架侧15以及顶部横杆18、底部横杆19。

处于支撑连接部40下方且未与支撑连接部40相连的框架侧15部分形成柔性的腰支撑侧17,两个腰支撑侧17以及底部横杆19为悬空设置,且腰支撑侧17的形状为向前突出的拱形;在中部区域受到向后作用力或响应使用者倚靠时,所述腰支撑侧17发生变形并向中间靠拢,底部横杆19同步产生弯曲变形。

具体的说,腰支撑侧17和底部横杆19都是柔性的,底部横杆19可以设计为较薄的片状或板状,它受力产生弯曲并在外力消失时恢复原来形态,而同样腰支撑侧17也设计为较薄的片状或板状,在向后的外力作用下变形,并在外力消失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这样可以给与人体腰部以舒适的弹性支撑。

在自然状态下,腰支撑侧17与底部横杆19不与坐具的其它部件连接,保持悬空状态,形成一弹性腰靠;图15显示了坐具在空载下的俯视示意状态,此时腰支撑侧17和底部横杆19都是沿着背支撑件4宽度方向设置的,尤其对腰支撑侧17而言,它呈现为板状结构,其宽度远大于其厚度,比如宽度是厚度的6倍以上,例如腰支撑侧17的厚度为1.5-2.5mm,而其宽度为15-25mm;当使用者就座倚靠对中部区域23施以向后的力时,如图16所示,即第一箭头25示意了中部区域23的受力方向,此时,如第二箭头26所示,腰支撑侧17发生扭转变形并向背支撑件4沿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27靠拢,同时,底部横杆19也随之弯曲变形,底部横杆19的两端靠拢以辅助腰支撑侧17变形;由此,腰支撑侧17的扭转变形配合中部区域23对使用者腰部两侧形成夹持,产生夹腰的效果,使就坐者感觉更为舒适。

还包括有腰支撑件43,所述的腰支撑件43连接于背支撑架3上,具体是说,腰支撑件43的中部固定连接于主干部41位置处,腰支撑件43的两端部斜向前延伸至腰支撑侧17位置处;并且,腰支撑件的两端部分别与各自临近的腰支撑侧活动连接,具体是指:腰支撑件43的端部设置有长槽44,腰支撑侧17上对应设置有导销45,所述导销45穿设在长槽44内;腰支撑侧17发生变形时,导销45与长槽44产生相对滑动;此处也可以将导销45设在腰支撑件43上,而长槽44设在腰支撑侧17上,两种方式均可实现。

当然,如图14所示,也可以在背支撑件4上配置蒙布,即中部区域23为蒙布罩设的区域,蒙布上开设有多个孔31以方便透气。

在具体使用时,由于腰支撑侧17为前拱造型,因此腰支撑侧17配合该处的网布形成腰靠,人体腰靠在后仰时对所述腰靠施压,由于腰支撑侧17为悬空设置,所以会产生弹性形变,提供复位力,形成有效的弹性支撑。

实施例2:如图5-8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背支撑架3为t形支架,它包括主干部41及由主干部41上端向左右两侧水平延伸的分叉部46,分叉部46具有连接主干部41的根部端46a以及远离主干部41的自由端46b,支撑连接部40形成于分叉部46的自由端46b位置处,所述的框架侧15还包括处于腰支撑侧17上方的上支撑侧47,上支撑侧47高出分叉部46的自由端46b,上支撑侧47与腰支撑侧17的交界处与支撑连接部40固定相连。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