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研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48516发布日期:2021-02-23 19:5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咖啡豆研磨机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研磨机,尤指一种咖啡豆研磨机。


背景技术:

[0002]
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证书号:m559692「可携式咖啡研磨与冲泡装置」,该 专利系揭示有:一杯体具有一容置空间;一过滤单元具有滤杯及环圈,该滤杯 下端设有滤网,该滤网上方外周面上设有组接部,组接部上方设有锥面,该环 圈螺接于滤杯组接部,且环圈上端设有多数个爪子;一研磨单元具有座体,其 外环周面设有环状突缘,内部设有支架,支架下方组设有研磨环,研磨环内组 设有研磨刀,研磨刀与支架上端枢接一转轴,且研磨刀能够被该转轴带动旋转 碾压研磨咖啡豆,座体下端组接于过滤单元的滤杯内侧;一驱动单元组接于研 磨单元座体上端,其具有套接部与研磨单元转轴组接。
[0003]
该专利虽同时具有可随身携带、可研磨、可冲泡等三项优点,然而,此专 利不足之处在于:请参阅该中国台湾m559692号专利的附图所示,该专利在研 磨咖啡豆时须拆开该驱动单元,先将咖啡豆装入研磨单元后,再将该驱动单元 连结该研磨单元的顶部才得以进行研磨。当该驱动单元遗失,又或者该驱动单 元受到外力撞击等影响,而自该研磨单元顶部脱落甚至遗失损毁时,该专利整 体便失去容装咖啡豆以便于外出时随身携带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有鉴于现有技术所述不足之处,本发明者提出一种解决的手段,该手段系 关于一种咖啡豆研磨机。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
一种咖啡豆研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7]
一外壳体:该外壳体二端透空,且内缘由上而下逐渐开阔而成漏斗状;
[0008]
一内壳体:该内壳体二端透空且设于该外壳体内,该内壳体的内缘由下而 上逐渐开阔而成漏斗状,且该内壳体的上口缘衔接该外壳体的上口缘,该内壳 体的一侧壁设有一第一开口;
[0009]
一底板:枢设于该外壳体内且位于该内壳体下方,该底板盖合该外壳体的 内缘一段部,该底板环向相间隔设有一第二开口及一遮盖片,该遮盖片自该底 板向上延伸,该底板能够操作性地令该遮盖片遮盖该第一开口、或该第二开口 朝向该第一开口,并在该底板设有一穿孔;
[0010]
一研磨组件:包括一研磨单元,及一动力连接该研磨单元的动力单元,该 研磨单元设于该底板的下侧,且该研磨单元的入料口与该穿孔相通,而该动力 单元盖合该外壳体的上口缘。
[0011]
其中:该内壳体相间隔环设三第一开口;该底板向上环向相间隔延伸三遮 盖片,在该底板设有三第二开口,各第二开口分别位于相邻近的二遮盖片之间, 该底板能够操作性地令各遮盖片分别遮盖各第一开口,或各第二开口分别朝向 各第一开口。
[0012]
其中:在该底板的底面设有三导引件,各导引件分别设于二相间隔的该第 二开口之间,各导引件底面中央朝向相邻进的二该第二开口向上且向外逐渐开 阔形成一斜面或弧面。
[0013]
其中:还设一杯盖,该杯盖能够操作性地盖合该外壳体的下口缘。
[0014]
本发明主要通过该外壳体与该内壳体形成双漏斗的构造,不仅令咖啡豆得 以很方便的集中落入依序穿过该第二开口、该第一开口而落入该空间内,同时, 研磨时也可通过漏斗的形状,令空间内的咖啡豆得以集中落入该研磨单元内。 此外,通过该动力单元与该内壳体共同界定出一可容置咖啡豆的空间,如此一 来,使用者外出时得以先将咖啡豆装入该空间内,接下来可随时随地根据需求, 启动该研磨组件来研磨咖啡。也由于该动力单元、该内壳体、及该遮盖片共同 界定出一密闭空间以供容装咖啡豆,使得本发明于随身携带时,不易受外力影 响而破坏该密闭空间的特性,以防该咖啡豆撒落一地。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本发明的外观图。
[0016]
图2是本发明的分解图。
[0017]
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0018]
图4是本发明的操作状态示意图一。
[0019]
图5是本发明的操作状态示意图二。
[0020]
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体;2-内壳体;21-第一开口;22-空间;3-底板;31
-ꢀ
遮盖片;32-第二开口;33-穿孔;4-研磨组件;41-研磨单元;42-动力单元;5
-ꢀ
导引件;6-杯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以下凭借图式的辅助,说明本发明的构造、特点与实施例,俾使贵审查人 员对于本发明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0022]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关于一种咖啡豆研磨机,包括:
[0023]
一外壳体1:
[0024]
请将图4配合图2所示,该外壳体1二端透空,且内缘由上而下逐渐开阔 而成漏斗状,以下本说明书所指的上下位置关系,系以图1所示的放置方式来 界定上下。
[0025]
一内壳体2:
[0026]
请参阅图2配合图4所示,该内壳体2二端透空且设于该外壳体1内,该 内壳体2的内缘由下而上逐渐开阔而成漏斗状,且该内壳体2的上口缘衔接该 外壳体1的上口缘,该内壳体2的一侧壁设有一第一开口21,以本发明的图式 为例,该第一开口21的数量较佳为三,且环向相间隔设置于该内壳体2的侧壁, 如此一来可令咖啡豆较快倒入该内壳体2内。
[0027]
一底板3:
[0028]
请参阅图2配合图3及图4所示,该底板3枢设于该外壳体1内且位于该 内壳体2下方,该底板3盖合该外壳体1的内缘一段部,该底板3环向相间隔 设有一遮盖片31及一第二开口32,且该遮盖片31自该底板3顶面向上延伸, 该底板3可供操作性令该遮盖片31遮盖该第一开口21、或该第二开口32朝向 该第一开口21,且于该底板3设有一穿孔33。请参阅图4配合图5所示,该底 板3主要通过与该外壳体1形成相对转动,得以凭借操作而选择性令该
遮盖片 31遮盖该第一开口21,或该第二开口32朝向该第一开口21。
[0029]
以本发明的图式为例,该遮盖片31的数量较佳为三,且环状相间隔设于该 底板3的上侧,而该第二开口32同样数量较佳为三,且设于二相间隔该遮盖片 31之间,以令咖啡豆得以较有效率倒入该内壳体2内。且,该穿孔33的位置较 佳位于该底板3中央,以供与后述的研磨组件4相通。
[0030]
一研磨组件4:
[0031]
请参阅图2配合图3及图4所示,该研磨组件4包括一研磨单元41,及一 动力连接该研磨单元41的动力单元42,该研磨单元41设于该底板3的下侧, 且该研磨单元41的入料口与该穿孔33相通,而该动力单元42盖合该外壳体1 的上口缘,如此一来,该内壳体2与该动力单元42共围出一可供容置咖啡豆的 空间22,请参阅图5所示,当咖啡豆依序自该第二开口32、及该第一开口21 落入该空间22内后,再将本发明反转180
°
,通过该内壳体2的内缘为漏斗状, 可令咖啡豆集中落入该研磨单元41内。
[0032]
此外,本发明倒置后可将咖啡豆倒入该空间22,过程中部分咖啡豆会停留 在该底板3,需人工将咖啡豆拨入该空间22,为令咖啡豆得以利用物理现象自 行滑入该空间22内,使本发明整体更便于使用,为此,本发明进一步可以实施 为:于该底板3的底面设有三导引件5,各导引件5分别设于二相间隔该第二开 口32之间,各导引件5底面中央朝向相邻进的二该第二开口32向上且向外逐 渐开阔形成一斜面或弧面。
[0033]
一杯盖6:
[0034]
请参阅图2配合图3所示,该杯盖6操作性盖合该外壳体1的下口缘,该 杯盖6可供承接经该研磨单元41研磨后的咖啡粉。
[0035]
请参阅图5所示,本发明于使用时通过转动该外壳体1或该底板3,使得二 者之间产生相对转动后,令该第二开口32朝向该第一开口21,便可将咖啡豆倒 入该空间22内,倒入的过程中,通过该外壳体1的内缘轮廓为漏斗状,有助于 咖啡豆集中穿过该第一开口21。当装好咖啡豆后,同样转动该外壳体1或该底 板3,如同图4所示,使得该遮盖片1遮盖住该第二开口32后,该空间22便形 成一密闭空间。接着,将本发明反转180
°
后,通过该内壳体2为漏斗状,同样 具有集中咖啡豆的功效,以令咖啡豆得以集中进入该研磨单元42内。研磨的过 程中,可以通过该杯盖6来承接研磨后的咖啡粉,如此一来便完成一次咖啡研 磨的流程。
[0036]
爰此,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0037]
1.便于外出携带:
[0038]
由于该动力单元42固设于该外壳体1的上口缘,使得本发明经由操作后, 内部形成一密闭空间,如此一来外出时无需事先磨豆,可通过该密闭空间存放 咖啡豆,且无须担心盖体遗失、掉落,使得内部咖啡豆散落出。
[0039]
2.便于放置咖啡豆:
[0040]
本发明通过该外壳体1与该内壳体2的配合形成双漏斗的构造,通过漏斗 的特性,不仅容易将咖啡豆倒入该空间22内,也令咖啡豆容易集中进入该研磨 单元42内以供研磨。同时,再搭配各导引件5的导引,使得咖啡豆更容易倒入 该空间22内。
[0041]
3.使用方便:
[0042]
由于本发明整体具有该杯盖6,因此咖啡豆研磨后毋须大费周章寻找容器承 接咖
啡粉。
[0043]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 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 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