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窗户的隔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73938发布日期:2021-05-07 22:46阅读:72来源:国知局
节能窗户的隔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窗户,特别是涉及一种节能窗户的隔离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节能窗户主要通过多腔室玻璃(也称复层玻璃)或是镀膜玻璃(也称low-e玻璃、低辐射玻璃)来减缓室外的热以辐射、传导的方式进入室内,使室内温度降低,减少冷气机开启的时间,且还能利用玻璃可透光的特性,在白天时能减少使用灯具,达到节能的效果。

参阅图1,现有的一种多腔室玻璃如中国专利公开第cn108952485号所公开的一种多腔纳米复合节能片材中置玻璃1,包含三个框室11、两个间隔条12、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间隔条12的两端的玻璃13,及两个上下两端分别嵌入所述间隔条12并位于所述玻璃13间且材质为pet的片材14。通过所述片材14将所述玻璃13间区分为三个框室11,以有效阻隔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而具有隔热保温的作用,借此达到节能的功效。惟,由于每一个片材14是通过所述间隔条12悬挂在所述玻璃间13,因此,在热涨冷缩时,每一个片材14会因受冷收缩或受热撑张而龟裂,形成龟裂的网络,如果每一个片材14相较于所述间隔条12收缩太多会导致每一个片材14龟裂而损坏,若收缩太少会导致下垂或起皱,造成窗外的影像受到每一个片材14的皱纹影响而变形,而影响其光学性质(如透光性、隔热性..等),造成使用者必须更换整组窗户。另外,本案设置玻璃的方式,也会因为所述间隔条12增加整体重量,且每一个间隔条12与每一个片材14的安装对位问题,两者造成其加工复杂及制造成本高昂的问题,导致应用上难以普及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量化的节能窗户的隔离装置。

本发明的节能窗户的隔离装置,所述节能窗户包含两个沿第一方向相间隔的玻璃,所述隔离装置包含安装框单元、支撑框,及隔离膜单元。

所述安装框单元包括适用于设置于所述玻璃间的安装框体,所述安装框体与所述玻璃相配合界定出与外界隔绝的隔离空间。

所述支撑框安装于所述安装框体且位于所述隔离空间,并具有可挠性。

隔离膜单元,围绕所述支撑框设置,且被所述支撑框撑张呈紧绷状,并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间隔且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框的两侧的隔离膜部,所述隔离膜部将所述隔离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依序区隔为第一区、缓冲区与第二区。

本发明的节能窗户的隔离装置,定义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及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所述支撑框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间隔的横杆部,及两个连接所述横杆部且沿所述第三方向相间隔的纵杆部,所述隔离膜单元围绕所述横杆部设置,且受所述横杆部撑张而呈紧绷状。

本发明的节能窗户的隔离装置,定义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及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所述安装框体包括位于所述安装框体内侧面且容置所述支撑框的安装槽、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间隔的横框部,及两个各自连接所述横框部且沿所述第三方向相间隔的纵框部,每一个横框部界定横安装槽部,每一个纵框部界定纵安装槽部,所述横安装槽部与所述纵安装槽部相配合形成所述安装槽。

本发明的节能窗户的隔离装置,每一个横框部具有横外壁、两个彼此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列且与所述横外壁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间隔的横内壁、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间隔且连接所述横外壁与对应的横内壁的横侧壁,及位于所述横侧壁间且由所述横内壁相靠近处朝所述横外壁延伸的横槽周壁,所述横外壁、所述横内壁、所述横侧壁与所述横槽周壁相配合界定干燥腔室,每一个横槽周壁界定对应的所述横安装槽部。

本发明的节能窗户的隔离装置,所述安装框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干燥腔室且用于吸收水分的干燥模块。

本发明的节能窗户的隔离装置,每一个横框部还具有两个分别自所述横侧壁延伸至所述横槽周壁的横中壁,所述横中壁将对应的所述干燥腔室区分为位于所述横外壁与所述横中壁间的连通干燥区、位于其中一个横中壁与对应的所述横内壁间的第一干燥区,及位于另一个所述横中壁与对应的所述横内壁间的第二干燥区,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干燥区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干燥区分别连通所述隔离空间的所述第一区与所述第二区。

本发明的节能窗户的隔离装置,每一个横槽周壁于邻近所述横内壁处分别朝所述隔离膜部凸起而形成两个第一挡止部,所述隔离膜部分别抵靠于所述第一挡止部,当任一个隔离膜部受压而与邻近的第一挡止部间产生空隙时,所述横安装槽部连通对应的所述第一区或所述第二区,使气体能自所述第一区或所述第二区通过所述空隙而流入所述横安装槽部。

本发明的节能窗户的隔离装置,每一个所述横槽周壁形成使对应的干燥腔室连通对应的横安装槽部的开口,所述安装框单元还包括设置在其中一个横外壁且可连通所述干燥腔室与外界的气阀,通过所述空隙而流入所述横安装槽部的气体可经下列路径经所述气阀流出外界,由所述其中一个横框部的横安装槽部经对应的所述开口、对应的干燥腔室与所述气阀流出,或由另一个所述横框部的横安装槽部经任一个纵安装槽部、所述其中一个横框部的横安装槽部、对应的所述开口、对应的干燥腔室与所述气阀流出。

本发明的节能窗户的隔离装置,所述安装框单元还包括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横外壁的气阀。

本发明的节能窗户的隔离装置,每一个隔离膜部于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反地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纵框部的纵安装槽部,使所述缓冲区连通所述纵安装槽而使气体能于所述缓冲区与所述纵安装槽间流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安装框单元及所述支撑框相互嵌合的安装方式,达到轻量化且低制造成本的功效,使实际应用上更加普及。此外,还通过所述支撑框撑张所述隔离膜单元,在所述隔离膜单元受热膨胀时,所述支撑框仍有向外扩张的裕度,使所述隔离膜单元恒维持绷紧的状态,所以不会龟裂或产生皱折纹路,达到具有较佳视觉观感的功效。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一张剖视示意图,说明中国专利第cn108952485号专利案所公开的一种多腔纳米复合节能片材中置玻璃;

图2是一张立体示意图,说明本发明节能窗户的隔离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安装于两个玻璃间;

图3是所述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沿着图2中的线iv-iv所截取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沿着图2中的线v-v所截取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4的部分放大剖视示意图;及

图7是所述实施例的一个变化态样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2、图3与图4,本发明节能窗户的隔离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节能窗户2包含两个沿第一方向x1相间隔的玻璃3,及一个隔离装置4。

其中一个玻璃3具有一个镀膜层31。所述镀膜层31的材质与设置位置能根据使用者的使用环境而改变,其变更方式为通常知识者参酌以上说明即可推知细节,所以在此不再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3、图4与图5,所述隔离装置4包含一个安装框单元5、一个支撑框6,及一个隔离膜单元7。

所述安装框单元5包括一个适用于设置于所述玻璃3间的安装框体51、一个与外界隔绝的隔离空间50、一个设置在所述安装框体51的气阀52、一个设置在所述安装框体51内的干燥模块53、四个设置在所述安装框体51的封止件54,及一个位于所述安装框体51内侧面且容置所述支撑框6的安装槽55。

所述安装框体51与所述玻璃3相配合界定出所述隔离空间50,所述隔离空间50沿所述第一方向x1依序区隔为一个第一区501、一个缓冲区502与一个第二区503。

定义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1的第二方向x2,及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1、所述第二方向x2的第三方向x3。所述安装框体51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x2相间隔的横框部56、两个各自连接所述横框部56且沿所述第三方向x3相间隔的纵框部57,及一个干燥腔室58。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安装框体51的材质是金属、塑胶或两者的组合,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框体51的材质是铝、不锈钢或经表面处理的钢材。

参阅图4,每一个横框部56界定一个横安装槽部551,并具有一个横外壁561、两个彼此沿所述第一方向x1间隔排列且与所述横外壁561沿所述第二方向x2相间隔的横内壁562、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x1相间隔且连接所述横外壁561与对应的横内壁562的横侧壁563、一个位于所述横侧壁563间且由所述横内壁562相靠近处朝所述横外壁561延伸的横槽周壁564,及两个分别自所述横侧壁563延伸至所述横槽周壁564两相反侧的横中壁565。

所述横外壁561、所述横内壁562、所述横侧壁563与所述横槽周壁564相配合界定所述干燥腔室58。

每一个横槽周壁564界定对应的所述横安装槽部551,并形成一个使对应的干燥腔室58连通对应的横安装槽部551的开口568。每一个横槽周壁564于邻近所述横内壁562处的两端分别朝所述隔离膜单元7凸起而形成两个第一挡止部567。

所述横中壁565将对应的所述干燥腔室58区分为一个位于所述横外壁561与所述横中壁565间的连通干燥区581、一个位于其中一个横中壁565与对应的所述横内壁562间的第一干燥区582,及一个位于另一个所述横中壁565与对应的所述横内壁562间的第二干燥区583。

在本实施例中,仅有位于图4下侧的所述横框部56的横内壁562各具有一个开孔566,而使图4下侧的所述第一干燥区582与所述第二干燥区583分别通过所述开孔566连通所述隔离空间50的所述第一区501与所述第二区503,但也可依实际应用需求,而使只有位于图4上侧的所述横框部56的横内壁562各具有一个开孔(图未示),使图4上侧的所述第一干燥区582与所述第二干燥区583分别通过对应的开孔连通所述隔离空间50的第一区501与第二区503,又或是使上下侧的所述横框部56的横内壁562皆具有一个开孔566,使所述第一干燥区582皆连通所述第一区501,且所述第二干燥区583皆连通所述第二区503。

参阅图5,每一个纵框部57界定一个纵安装槽部552,并具有一个纵外壁571、两个分别沿所述纵外壁571的沿所述第一方向x1相反的两端沿所述第三方向x3延伸的纵外侧壁572、两个分别自所述纵外侧壁572沿所述第一方向x1相向延伸的纵内侧壁573,及一个位于所述纵外侧壁572间且由所述纵内侧壁573相靠近处朝所述纵外壁571延伸的纵槽周壁574。

每一个纵槽周壁574界定对应的所述纵安装槽部552。每一个纵槽周壁574于邻近所述纵内侧壁573处的两端分别朝所述隔离膜单元7凸起而形成两个所述第二挡止部575。

参阅图4及图5,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气阀52设置在位于图4上侧的横外壁561,且可连通所述干燥腔室58与外界。但也可依实际应用需求,将所述气阀52设置在位于图4下侧的横外壁561,或是设置在所述安装框体51的其他位置,只要能允许所述干燥腔室58或所述隔离空间50的气体经所述气阀52流出至外界,即可以达成本实施例的功效。

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阀52是单向阀,仅允许气体流出至外界,借此使所述隔离空间50可以通过抽气等方式形成真空环境,以减少热对流与热传导,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变化态样中,所述气阀52也可以是双向阀,而同时允许气体在外界与所述隔离空间50间双向流通,借此,可以填充惰性气体(如:氩气),以进一步加强隔热效果。由于所填充气体种类与其隔热原理,为本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根据以上说明可以推知扩充细节,因此不多加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干燥模块53为干燥剂531,设置于图4下侧的干燥腔室58,所述干燥剂531分散设置于位于下方的所述横框部56的所述连通干燥区581、所述第一干燥区582与所述第二干燥区583。借此,使所述第一区501与所述第二区503内的水气分别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干燥区582与所述第二干燥区583内的干燥剂531吸收,而减少所述隔离空间50内水气堆积的情形,以减少结露现象。但也可依实际应用需求,将所述干燥模块53设置于需要吸收水气的位置。

所述封止件54的设置不会阻碍所述横安装槽部551与所述纵安装槽部552间的连通,也就是气体能在所述横安装槽部551与所述纵安装槽部552间双向流通,惟此所述止封件54的结构与设置方法属于现有技术,为本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根据以上说明可以推知扩充细节,因此不多加说明。

所述安装槽55由所述横安装槽部551与所述纵安装槽部552相配合形成。

参阅图3、图4及图5,所述支撑框6安装于所述安装框体51,且位于所述隔离空间50的所述安装槽55中,并具有可挠性。所述支撑框6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x2相间隔的横杆部61,及两个连接所述横杆部61且沿所述第三方向x3相间隔的纵杆部6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框6的材质是铝,且为实心,但所述支撑框6也可以是空心的铝材,不锈钢、经表面处理的钢材或非金属材料(如:塑胶)。另外,所述支撑框6的横截面为圆形,当然,在实际制造中也可以是椭圆形、四方形、三角形或其它形状,而不以本实施例所公开的为限制。

所述隔离膜单元7围绕所述支撑框6设置,且被所述支撑框6撑张呈紧绷状,并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x1相间隔且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框6的两侧的隔离膜部7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膜单元7是通过两个隔离膜部71以超音波或脉冲式加热封合沿所述第二方向x2的相反地两端而成(如图3所示),使封合后的所述隔离膜部71围绕所述横杆部61设置,且沿所述第二方向x2相反的两端受所述横杆部61撑张而呈紧绷状。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膜单元7的热膨胀系数大于所述支撑框6的热膨胀系数,且于套设时,所述隔离模单元7是套设于先预压一定程度的所述支撑框6外,因此,当所述隔离膜部71因受热而膨胀时,由于所述支撑框6因先预压而留有向外扩张的裕度,因此所述支撑框6可以通过扩张的张力撑开并绷紧所述隔离膜单元7,进一步防止皱纹产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膜部71的材质至少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且较佳是选自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丙烯(简称:pp)、聚苯乙烯(简称:ps)、聚碳酸酯(简称: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简称:pmma)、丙烯腈-丁两个烯-苯乙烯共聚物(简称:abs)、聚氯乙烯(简称:pvc)、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简称:eva)、聚氨基甲酸酯(简称:pu)、聚对苯二甲酸类树脂(简称:pet)、环氧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更进一步的,使用者或制造者也可以于每一个隔离膜部71上镀膜,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tw201501926所公开的内容,可以溅镀3或7层交替的介电层(或金属氧化物层)及金属层,以具有反射红外线(ir)、隔绝紫外线(uv)等功能,更进一步达到更佳的隔热效果,而可以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

每一个隔离膜部71的沿所述第三方向x3上相反且未封合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纵框部57的纵安装槽部552,使所述缓冲区502连通所述纵安装槽部552,而使气体能于所述缓冲区502与所述纵安装槽55间流通。如此,所述缓冲区502内的水气可通过所述隔离膜部71位于所述纵安装槽部552的未封合两端经任一个纵安装槽部552流至下方的所述横安装槽部551,并通过对应的开口568而进入所述连通干燥区581,而被位于所述连通干燥区581的干燥剂531吸收。

所述隔离膜部71将所述隔离空间50沿所述第一方向x1依序区隔为所述第一区501、所述缓冲区502与所述第二区503。具体来说,界定所述第一区501位于图4左侧的所述玻璃3与邻近左侧所述玻璃3的隔离膜部71间,界定所述第二区503在靠近图4右侧的玻璃3与邻近右侧所述玻璃3的隔离膜部71间,界定所述缓冲区502在所述隔离膜部71间。

参阅图4、图5与图6,所述隔离膜部71分别抵靠于所述第一挡止部567,当任一个隔离膜部71受压而与邻近的第一挡止部567间产生一个空隙时(如图6),所述横安装槽部551连通对应的所述第一区501或所述第二区503,使气体能自所述第一区501或所述第二区503通过所述空隙而流入所述横安装槽部551。

通过所述空隙而流入所述横安装槽部551的气体可经不同路径流出外界,以下将详细描述:

路径一、若所述空隙是形成在远离所述气阀52的第一挡止部567与任一个隔离膜部71,也就是空隙是靠近图4下侧的所述横框部56时,气体经下列路径经所述气阀52流出外界:由位于下侧的所述横框部56的横安装槽部551经任一个纵安装槽部552、位于上侧的所述横框部56的横安装槽部551、对应的所述开口568、上侧的干燥腔室58与所述气阀52流出。

路径二、若所述空隙是形成在靠近所述气阀52的第一挡止部567与任一个隔离膜部71,也就是空隙是靠近图4上侧时,气体经下列路径经所述气阀52流出外界:由位于上侧的所述横框部56的横安装槽部551、对应的所述开口568、对应的干燥腔室58与所述气阀52流出。

举例说明,当在所述第一区501气体受热膨胀,而与所述缓冲区502内的气体产生压力差时,所述第一区501的气体会推挤邻近所述第一区501的隔离膜部71而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挡止部567间产生所述空隙,此时除了会进行前述的排气作用,还会因为所述隔离膜单元7整体受压而使邻近所述第二区503的隔离膜部71更贴紧邻近的所述第一挡止部567,使自所述第一区501流入所述横安装槽部551的气体不会流至所述第二区503,所以能减少热能随气体对流传导。

进一步说明的是,相同道理的,参阅图5,由于每一个隔离膜部71沿所述第三方向x3相反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所述纵框部57的第二挡止部575,因此,任一个隔离膜部71受压而与邻近的第二挡止部575间产生一个空隙时(图未示),气体会进入任一个纵安装槽552,并经下列路径经所述气阀52流出外界:任一个纵安装槽部552、位于上侧的所述横框部56的横安装槽部551、对应的所述开口568、上侧的干燥腔室58与所述气阀52流出。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也能如图7所示,将两个所述隔离装置4连接,或是设计单一个安装框单元5可以供两个所述支撑框6安装,且其中一个隔离装置4的所述第二区503与另一个隔离装置4的所述第一区501连通,借此,可以通过更多腔室(共五个腔室a~e)与更多的隔离膜部71(共四个隔离膜部71),而达到更佳的隔热效果。

参阅图3、图4及图5,安装时,先将其中两个封止件54以胶合、焊接、螺接等方式连接位于下侧的所述横框部56与所述纵框部57,并将所述支撑框6置入所述隔离膜单元7内,以使所述横杆部61撑张所述隔离膜部71,接着,将所述支撑框6的两纵杆部62分别沿所述第二方向x2置入对应的纵框部57的纵安装槽部552,并施力使其中一个所述横杆部61下压通过对应的横框部56的第一挡止部567而进入对应的所述横安装槽部551。最后,通过另两个封止件54连接另一个横框部56与所述纵框部57,且施力使所述横杆部61通过所述另一个横框部56的第一挡止部567而进入对应的所述横安装槽部551,即完成安装。

值得注意的是,将所述隔离装置4如何安装于所述玻璃3为本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根据以上说明可以推知扩充细节,因此不多加说明。

参阅图4~7,经由以上的说明,可将前述实施例的优点归纳如下:

1.利用所述安装框单元5及所述支撑框6相互嵌合的安装方式,更进一步达到轻量化且低制造成本的功效,使实际应用上更加普及。此外,在所述外界温度有变化时,所述支撑框6与所述隔离膜单元7皆会随之热胀冷缩,通过使用具可挠性的所述支撑框6供具有可撑张性的所述隔离膜单元7套设,可使所述隔离膜单元7平衡地维持被所述支撑框6撑张的状态,而不会导致龟裂或是产生皱折纹路,更进一步达到具有较佳视觉观感的功效。

2.更进一步的,于所述隔离膜单元7套设于所述支撑框6时,所述隔离模单元7是套设于先预压一定程度的所述支撑框6外,因此,当所述隔离膜部71因受热而膨胀时,因此所述支撑框6可以通过扩张的张力撑开并绷紧所述隔离膜单元7,而进一步防止造成皱纹产生。

3.通过所述安装框体51的架构与所述气阀52的设计,使气体能自所述隔离空间50流出至外界,或是由外界进入所述隔离空间50,借此,可以通过加热的方式使所述隔离空间50内气体减少,而达到减少对流传热的作用,或是使所述隔离空间50填充惰性气体,达到隔热的功效。

4.通过设计所述隔离膜单元7在气压平衡时抵靠所述第一挡止部567,且在受热膨胀时与邻近的所述隔离膜部71产生所述空隙,除了可以通过所述空隙进行排气(如图6的虚线路径)外,还会因为受压使未产生空隙的所述隔离膜部71更贴紧对应的所述第一挡止部567,能减少热能随气体对流传导,进一步达到隔热的功效。

5.通过设计所述干燥腔室58,并于对应的所述干燥腔室58设置所述干燥模块53,使所述隔离空间50中每一个区501、502、503的水气都能通过各自对应的干燥区581、583、582内的干燥剂531吸收(如图6的假想线路径),借此减少结露现象。

6.通过设计所述隔离膜部71沿所述第二方向x2相反的两端受所述横杆部61撑张而呈紧绷状,而沿所述第三方向x3的两端未受封合,借此,可使所述支撑框6的两纵杆部62能轻易沿所述第二方向x2安装入所述纵安装槽部552,达到方便安装的功效,也有助于所述隔离空间50中的空气及水气能经由所述纵安装槽部552流至所述横安装槽部551而排出或被吸收。

7.参阅图7,使用者也可以连接多个所述隔离装置4,以达到更佳的隔热效果。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