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43099发布日期:2020-02-07 22:14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人们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在休息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坐在椅子上。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久坐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建议不要久坐,但是出于工作的需要,又需要久坐,那么如何降低久坐对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是座椅制造商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现有通用的座椅本身大多只能够进行高度调节,座椅本身也只能在一个平面内进行一定的角度调整,即只能在一个方向上进行倾斜调整,不能实现动态的坐姿调整。如果要想实现动态坐姿调整,则需要能够在各个方向上进行角度调整。针对这种需要在各个方向上进行角度调整的需求,也出现了一些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存在结构复杂以及成本较高等问题。现在亟需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实现各个方向上的倾斜角度调整、并能锁定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

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可以锁定倾斜角度的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包括与座椅的乘坐部连接的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内轴,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内轴之间设置有弹性缓冲体,所述弹性缓冲体包覆所述内轴、并且同时接触所述壳体的内侧面,所述内轴的上端面至所述弹性缓冲体的下端面的距离大于所述弹性缓冲体的厚度,所述壳体内、所述弹性缓冲体的上方还设置有位置可调节的活动支撑部,所述活动支撑部与所述弹性缓冲体之间设置有可在预设角度范围内晃动的角度锁定部,所述活动支撑部包括调节前的初位置以及调节后的末位置,活动支撑部在末位置时,所述活动支撑部压合在所述角度锁定部上;所述内轴与座椅的支撑脚连接。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所述活动支撑部为可沿所述壳体的内侧面上下移动的锁定盖,所述锁定盖上设有内孔,所述内孔的内径大于所述内轴的外径,所述锁定盖在下降运动前其位于初位置,在下降运动后其处于末位置,运动全程所述锁定盖与所述内轴不发生抵触。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所述角度锁定部包括锁定板,所述内轴上设有一圈用于装设所述锁定板的球形凸部,所述锁定板可相对转动地连接在球形凸部上。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所述锁定盖的外侧面与壳体的内侧面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所述弹性缓冲体为弹性衬套,所述壳体、内轴以及弹性衬套同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还包括倾斜锁杆,所述倾斜锁杆的一端伸出所述壳体外,所述倾斜锁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锁定盖的上端面可转动的连接。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所述倾斜锁杆的一端具有弧形臂,所述弧形臂与所述锁定盖的上端面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所述弹性缓冲体同时与所述内轴以及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还包括气缸以及伸出所述壳体外部的高度调节杆,所述气缸伸入到所述内轴内,所述高度调节杆的一端伸出所述壳体外,所述高度调节杆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气缸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的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内、与所述高度调节杆的一端连接的压板,在所述压板的下端面与所述气缸之间还设置有贯穿所述内轴的中间件,所述压板的面积覆盖所述中间件顶端的最大移动范围。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包括与座椅的乘坐部连接的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内轴,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内轴之间设置有弹性缓冲体,所述弹性缓冲体包覆所述内轴、并且同时接触所述壳体的内侧面,所述内轴的上端面至所述弹性缓冲体的下端面的距离大于所述弹性缓冲体的厚度,所述壳体内、所述弹性缓冲体的上方还设置有位置可调节的活动支撑部,所述活动支撑部与所述弹性缓冲体之间设置有可在预设角度范围内晃动的角度锁定部,所述活动支撑部包括调节前的初位置以及调节后的末位置,活动支撑部在末位置时,所述活动支撑部压合在所述角度锁定部上;所述内轴与座椅的支撑脚连接。本实用新型利用弹性缓冲体为内轴与壳体的倾斜活动提供弹性空间,使座椅可以进行360度多方向倾斜,并且,所述活动支撑部在初位置时,不与所述角度锁定部发生接触,此时座椅可以在任一方向自由倾斜,用户通过所述驱动活动支撑部,使其紧密地压合在所述角度锁定部上,到达末位置,此时所述活动支撑部被固定,使得壳体被锁定,无法产生其它运动,从而实现座椅在任一倾斜角度锁定。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座椅的多方向自由倾斜和任一倾斜角度锁定,其结构简单,运动稳定,可靠性高,生产成本较低,有利于产品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的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的另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的一角度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装设于”、“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包括与座椅的乘坐部连接的壳体1、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的内轴6,在所述壳体1与所述内轴6之间设置有弹性缓冲体5,所述弹性缓冲体5包覆所述内轴6、并且同时接触所述壳体1的内侧面12,所述内轴6的上端面至所述弹性缓冲体5的下端面的距离大于所述弹性缓冲体5的厚度,所述壳体1内、所述弹性缓冲体5的上方还设置有位置可调节的活动支撑部,所述活动支撑部与所述弹性缓冲体5之间设置有可在预设角度范围内晃动的角度锁定部,所述活动支撑部包括调节前的初位置以及调节后的末位置,活动支撑部在末位置时,所述活动支撑部压合在所述角度锁定部上;所述内轴6与座椅的支撑脚连接。所述活动支撑部应与壳体1或座椅的乘坐部之类的倾斜主体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约束关系,当座椅处于倾斜状态下,即倾斜主体发生倾斜,活动支撑部随之运动,当活动支撑部被驱动至末位置,与角度锁定部抵触,使活动支撑部和角度锁定部的自由度为零,活动支撑部反约束壳体1(倾斜主体)使得座椅在该倾斜角度上锁定。当所述活动支撑部处于初位置时,所述角度锁定部是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相对内轴6晃动的,这样不管座椅处于何种倾斜状态,当活动支撑部从初位置运动到末位置,所述角度锁定部都能适应活动支撑部的变化角度,并对其产生反约束。

本实用新型利用弹性缓冲体5为内轴6与壳体1的倾斜活动提供弹性空间,使座椅可以进行360度多方向倾斜,并且,所述活动支撑部在初位置时,不与所述角度锁定部发生接触,此时座椅可以在任一方向自由倾斜,用户通过所述驱动活动支撑部,使其紧密地压合在所述角度锁定部上,到达末位置,此时所述活动支撑部被固定,使得壳体1被锁定,无法产生其它运动,从而实现座椅在任一倾斜角度锁定。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座椅的多方向自由倾斜和任一倾斜角度锁定,其结构简单,运动稳定,可靠性高,生产成本较低,有利于产品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较佳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所述活动支撑部为可沿所述壳体1的内侧面12上下移动的锁定盖9,所述锁定盖9上设有内孔901,所述内孔901的内径大于所述内轴6的外径,所述锁定盖9在下降运动前其位于初位置,在下降运动后其处于末位置,运动全程所述锁定盖9与所述内轴6不发生抵触。所述内孔901的直径大于所述内轴6的直径是为了保证,即使是座椅处于最大倾斜状态,内轴6也不会阻碍到锁定盖9的运动。

较佳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所述角度锁定部包括锁定板10,所述内轴6上设有一圈用于装设所述锁定板10、球形凸部11,所述锁定板10可相对转动地连接在球形凸部11上,所述锁定板10可以在球形凸部11上自由晃动,而可晃动的角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5°)则由球形凸部11表面的平均曲率决定。

较佳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定盖9的外侧面91与壳体1的内侧面12贴合,所述锁定盖9直接为壳体1所约束,只能沿着壳体1的内侧面12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弹性缓冲体5为弹性衬套,所述壳体1、内轴6以及弹性衬套同轴设置。

请参阅图3、图4,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还包括倾斜锁杆4,所述倾斜锁杆4的一端伸出所述壳体1外,所述壳体1的另一端与所述锁定盖9的上端面可转动的连接。

较佳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倾斜锁杆4的一端具有弧形臂(图中未标号),所述弧形臂与所述锁定盖9的上端面铰接。在抬起倾斜锁杆4位于所述他壳体1外的部分时,所述倾斜锁杆4会给所述锁定盖9施加向下的压力,从而让其向下运动,直至运动到末位置。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所述弹性缓冲体5同时与所述内轴6以及所述壳体1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还包括气缸3以及伸出所述壳体1外部的高度调节杆2,所述气缸3伸入到所述内轴6内,所述高度调节杆2的一端伸出所述壳体1外,所述高度调节杆2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气缸3的上方。通过拨动高度调节杆2触发气缸3运作,可实现座椅的高度调节,此为现有技术,无须赘述。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节倾斜角度的座椅调整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1内、与所述高度调节杆2的一端连接的压板7,在所述压板7的下端面与所述气缸3之间还设置有贯穿所述内轴6的中间件8,所述压板7的面积覆盖所述中间件8顶端的最大移动范围。应当注意到,所述中间件8的顶端801呈弧面状,这样当压板7随着座椅倾斜时会贴着中间件8的顶端801运动,因此即使座椅在任一倾斜状态下,压板7都不会自发地对中间件8产生压力而触发气缸3,与此同时,用户又可以随时通过高度调节杆2对座椅进行高度调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利用弹性缓冲体为内轴与壳体的倾斜活动提供弹性空间,使座椅可以进行360度多方向倾斜,并且,所述活动支撑部在初位置时,不与所述角度锁定部发生接触,此时座椅可以在任一方向自由倾斜,用户通过所述驱动活动支撑部,使其紧密地压合在所述角度锁定部上,到达末位置,此时所述活动支撑部被固定,使得壳体被锁定,无法产生其它运动,从而实现座椅在任一倾斜角度锁定。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座椅的多方向自由倾斜和任一倾斜角度锁定,其结构简单,运动稳定,可靠性高,生产成本较低,有利于产品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座椅在任一倾斜状态下,用户都可以随时通过高度调节杆对座椅实现高度调节,十分便利。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