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马桶盖及其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95440发布日期:2020-01-31 13:56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马桶盖及其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马桶盖及其坐便器。



背景技术:

智能坐便器起源于美国,用于医疗和老年保健,最初设置有温水洗净功能。后经韩国,日本的卫浴公司逐渐引进技术开始制造,加入了座便盖加热、温水洗净、暖风干燥、杀菌等多种功能。目前市场上的智能坐便器大体上分为三种,一种为带清洗、加热、杀菌等的智能坐便器,一种为可自动换套的智能坐便器,另外一种是自动换套加清洗功能智能坐便器。

现有的智能坐便器盖板的座圈内部的加热、着座感应等控制线直接穿过座圈转轴连接到底座内的控制板,同时座圈转轴需与座圈阻尼器连接,底座两侧的座圈转轴分别用于穿控制线和连接座圈阻尼器。上盖转轴处通常设置旋钮,旋钮的控制线需穿过上盖转轴与底座内的控制板连接,上盖转轴连接上盖阻尼器,上盖转轴和座圈转轴通常错开设置。

由于现有的智能坐便器盖板中旋钮控制件的走线通常直接配置在盖板转轴内,使其走线方式较为单一,而如何使旋钮走线更为多样化是智能马桶盖设计的考虑点之一,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马桶盖及其坐便器,以解决上述问题,其具有结构紧凑、外形简洁、较好利用马桶盖的内部空间以及能够有效的保护内部控制线的优点,能够提供控制线的多种走线方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马桶盖,包含:一配置有控制板的底座、一可相对底座转动且配置有电控机构的座圈、一可相对底座转动的盖板以及一控制件;所述控制件与所述电控机构均电连接于所述控制板;所述座圈沿轴向位于两侧的一对座圈转轴部与所述盖板沿轴向位于两侧的一对盖板转轴部同轴线设置,沿轴向位于同一侧的一所述座圈转轴部和一所述盖板转轴部与底座之间连接有轴座,所述轴座具有位于控制件和控制板之间的第一走线通道,用以电连接控制件和控制板的第一控制线配置于所述第一走线通道内。

进一步的,所述轴座能够以沿轴向相对一所述座圈转轴部和一所述盖板转轴部活动的方式,在被套接状态和未被套接状态间切换;所述第一控制线可受轴座带动,而在伸展状态和屈曲状态间切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走线通道的出线口沿径向开设以连通所述轴座的外周壁和内周壁;所述轴座的外周壁具有让位平面,所述让位平面与所述控制件沿轴向位于所述出线口的两侧;所述让位平面在所述轴座沿轴向活动时与一所述座圈转轴部和一所述盖板转轴部的内壁面形成容置所述第一控制线的让位空间。

进一步的,用以限定所述盖板的转动位置的盖板阻尼器配置于底座上,且所述盖板阻尼器的转动端连接于所述轴座;套接于所述轴座上的盖板转轴部带动所述轴座随之转动。

进一步的,用以限定所述座圈的转动位置的座圈阻尼器配置于底座上,且所述座圈阻尼器的转动端通过传动件连接于另一所述座圈转轴部;所述传动件具有位于加热机构和控制板之间的第二走线通道,用以电连接加热机构和控制板的第二控制线包含配置于所述第二走线通道内的第二延展段。

进一步的,用以限定所述座圈的转动位置的座圈阻尼器配置于底座上,且所述座圈阻尼器的转动端连接于另一所述座圈转轴部;所述座圈阻尼器的转动端具有位于加热机构和控制板之间的第三走线通道,用以电连接加热机构和控制板的第二控制线包含配置于所述第三走线通道内的第三延展段。

进一步的,用以限定所述盖板的转动位置的盖板阻尼器和用以限定所述座圈的转动位置的座圈阻尼器为配置于底座上的同一同轴阻尼器;所述同轴阻尼器的第一转动端与另一所述座圈转轴部连接,所述同轴阻尼器的第二转动端与另一所述盖板转轴部连接。

进一步的,用以电连接加热机构和控制板的第二控制线自套接于所述轴座的一所述座圈转轴部穿出,以电连接于控制板。

进一步的,用以限定所述盖板的转动位置的盖板阻尼器的转动端具有与第一走线通道连通的第四走线通道,所述四走线通道连通第一走线通道和底座。

进一步的,用以限定所述盖板的转动位置的盖板阻尼器配置于底座上,且所述盖板阻尼器的转动段与所述轴座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马桶盖,包含:一配置有控制板的底座、一可相对底座转动且配置有电控机构的座圈、一可相对底座转动的盖板、以及一控制件;所述控制件与所述电控机构均电连接于所述控制板;所述座圈沿轴向位于两侧的一对座圈转轴部与所述盖板沿轴向位于两侧的一对盖板转轴部不同轴线设置,用以限定所述盖板的转动位置的盖板阻尼器配置于底座上,所述盖板阻尼器的转动端具有供控制件与控制板电连接的第一控制线穿设的第六走线通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坐便器,包括有坐便器本体以及设于坐便器本体上端的智能马桶盖,所述智能马桶盖为上述任意一所述智能马桶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轴座能够作为同一侧座圈转轴部、盖板转轴部的共同转轴以及控制件的安装载体,其内部开设的第一走线通道给第一控制线提供了运动的空间,使第一延展段与座圈转轴部、盖板转轴部避开,各自不相互干涉,提高控制件与控制板电连接的稳定性,以及实现了马桶盖内部结构紧凑以及保护控制线的目的;同时同侧的座圈与盖板通过轴座同轴连接,能够节约马桶盖的转动空间,使各转动部件连接更为紧密,达到较好的空间利用率,提供了不同于现有技术的控制线的走线方式,使马桶盖外观更加简洁与美观;

2、盖板阻尼器转动端、轴座与盖板转轴部三者相对固定,盖板转动时,轴座与盖板阻尼器的转动端随之转动,盖板阻尼器的力通过轴座传递到盖板转轴部,从而使盖板具有缓降功能;

3、座圈阻尼器的转动端、传动件以及座圈转轴部三者相对固定,当座圈转轴部转动时带动传动件和座圈阻尼器的转动端,此时座圈阻尼器的力通过传动件传递到座圈转轴部,使座圈具有缓降功能;第二走线通道供第二控制线穿过,以避免第二控制线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提高加热机构与控制板电连接的稳定性;其次在座圈转动时第二走线通道能够提供第二控制线随之转动的运动空间,以达到座圈转动的同时保护第二控制线的目的;

4、座圈阻尼器的转动端与座圈转轴部两者相对固定,座圈转轴部转动带动座圈阻尼器转动时,座圈阻尼器的阻力传递到座圈转轴部,以使座圈具有缓降功能;座圈阻尼器内的第三走线通道给第二控制线穿设和运动的空间,避免第二控制线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而使加热机构与控制板连接不稳定;此外,具有走线通道的座圈阻尼器能够在正常转动的情况下,减少配置在座圈转轴部与座圈阻尼器的连接部件,降低马桶盖的成本;

5、同轴阻尼器的第一转动端与第二转动端能够相对转动且互不干涉,第一转动端随座圈转轴部的转动而转动时,同轴阻尼器的阻力通过第一转动端传递到座圈转轴部,以使座圈具有缓降功能;同理可知,盖板转动时第二转动端将阻力传递到盖板转轴部,使盖板具有缓降功能;同轴阻尼器结合了座圈阻尼器和盖板阻尼器,能够使盖板与座圈均具有缓降功能,减少配置在底座内的部件,使底座内部具有更多利用空间,也能够节约成本;

6、第四走线通道配合第一走线通道,方便轴座的安装,能够提高轴座安装过程中控制件与控制板连接的稳定性和电连接的良好性,不需要在轴座上设置供第一控制线活动的让位空间,降低安装的难度;

7、盖板转轴部与座圈转轴部不同轴线设置时,盖板阻尼器的转动端作为盖板与底座的转动部以及提供了控制板与控制件电连接的第一控制线的走线通道,能够使第一控制线随盖板翻转的过程中不易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提高连接的稳定性,以及提供了控制件的控制线多种走线方式以保护控制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马桶盖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智能马桶盖的一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智能马桶盖的另一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a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4中轴座配合第一控制线安装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二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c的第一座圈转轴部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三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四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五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六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施例七的智能马桶盖的仰视示意图;

图13为本实施新型智能坐便器的整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1、底座;10、坐便器本体;11、智能马桶盖;12、水箱;2、座圈;20、座部;21、第一座圈转轴部;210、穿线孔;22、第二座圈转轴部;23、座圈阻尼器;230、第三走线通道;24、第二控制线;241、第二延展段;242、第二固定段;243、第三延展段;244、第三固定段;3、盖板;30、盖部;31、第一盖板转轴部;32、第二盖板转轴部;33、盖板阻尼器;330、第四走线通道;331、第五走线通道;332、第六走线通道;4、控制件;40、第一控制线;401、第一延展段;402、第一固定段;5、轴座;50、第一走线通道;51、让位平面;52、阻尼插接段;53、中间段;54、控制件连接段;6、固定座;7、传动件;70、第二走线通道;8、止退件;9、同轴阻尼器;91、第一转动端;92、第二转动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11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理解,附图6-11示出的部分均为区别部分,其他未示出的结构均与附图4相同。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3,一种智能马桶盖,包括底座1、与底座1转动连接的座圈2和盖板3、以及设置在底座与盖板、座圈的转动位置上的控制件4。底座1由上、下两个壳体拼接而成,底座1内部设有控制板、冲洗机构以及烘干机构。座圈由上、下两壳体拼接而成,其内部设有电控机构,电控机构为加热机构或者着座感应机构或者加热机构与着座感应机构。参考图4,控制件4通过第一控制线40与控制板电连接,加热机构通过第二控制线24与控制板电连接,控制件为控制旋钮。图示中未绘示出进水管等配合用的管路,控制旋钮转动时可控制冲洗机构的冲水量大小。本实施例的控制旋钮的侧端为可按键,其可根据需要,设计成可用以控制电控机构的启闭。容易理解,根据产品需要,加热机构、着座感应机构或烘干机构均可设计成通过控制旋钮调控,具体的控制方法请参考申请号为201810102130.4的专利文献,加热机构、冲洗机构以及着座感应机构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另需说明的是,本申请的控制件并不限于控制旋钮的形式,其亦可为触摸板等常见控制件。

参照图1和图3,座圈2和盖板3均设置在底座1的上方,且座圈2位于盖板3与底座1之间。座圈2与盖板3均沿同一轴向转动连接在底座1上端。座圈2包括座部20和分设于座圈2转动位置沿轴向两侧的第一座圈转轴部21、第二座圈转轴部22,第一座圈转轴部21和第二座圈转轴部22均呈中空的环状。盖板3包括有盖合于座部20上端的盖部30和分设于盖板3转动位置沿轴向两侧的第一盖板转轴部31、第二盖板转轴部32,第一盖板转轴部31呈中空的环状,第二盖板转轴部32具有圆环状的凸起。

参照图4和图5,同一侧的第一座圈转轴部21、第一盖板转轴部31通过一轴座5同轴连接,轴座5由阻尼连接段52、中间段53以及控制件连接段54组成。轴座5沿第一盖板转轴部31的轴向由盖板3外部指向内部的方向依次穿过第一盖板转轴部31和第一座圈转轴部21。轴座5一端连接有用于限定盖板3转动位置的盖板阻尼器33,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固定插紧在轴座5的阻尼连接段52内,盖板阻尼器33固定连接有固定座6,固定座6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上侧。

参照图3和图4,具体的,第一盖板转轴部31沿轴向套接在轴座5的控制件连接段54的外侧且相对轴座5固定,能够带动轴座5转动。第一座圈转轴部21套接在轴座5的中间段53,第一座圈转轴部21沿轴向靠近第一盖板转轴部31的端部夹设在轴座5与第一盖板转轴部31之间,其另一端夹设在底座1与轴座5之间,第一盖板转轴部31、轴座5与底座1三者对第一座圈转轴部21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活动进行限位,以使第一座圈转轴部21能够绕轴座5的轴线做圆周转动。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轴座5和第一盖板转轴部31三者相对固定,盖板阻尼器33的力经过轴座5传递到第一盖板转轴部31,以使盖板3具有缓降功能。轴座5远离盖板阻尼器33的一端与控制件4连接,控制件4能够相对于轴座5发生旋转,轴座5与控制件4配合能够对第一盖板转轴部31与第一座圈2转轴沿轴向前后活动进行限制,以保证各转动部件与底座1连接的紧密性。

参照图2至图5,轴座5内部沿其轴向开设有供电连接控制件4与控制板的第一控制线40穿设的第一走线通道50,第一走线通道50的出线口沿径向开设以连通轴座5的外周壁和内周壁,轴座5的外周壁具有让位平面51,让位平面51与控制件4沿轴向位于出线口的两侧。让位平面51在轴座5沿轴向活动时与第一座圈转轴部21和第一盖板转轴部31的内壁面形成容置第一控制线40的让位空间。让位空间的具体作用说明如下:本实施例的控制件4是配置在轴座5上,在安装时,第一固定段402首先与控制件4电连接;进一步地,轴座5依次穿过第一盖板转轴部31和第一座圈转轴部21以完成安装;在拆除时,则与上述方式相反。基于上述说明,轴座5能够以沿轴向相对第一座圈转轴部21和第一盖板转轴部31活动的方式,在被套接状态和未被套接状态间切换。相应地,第一控制线40可受轴座5带动,而在伸展状态和屈曲状态间切换,以避免盖板和座圈转动时,受力过大而拉断。第一控制线40不仅可以是普通的柔性且无弹性的电连接线,还可为具有一定弹性形变能力的电连接线,使用具有一定弹性变形能力的电连接线以避免处于屈曲状态时缠结而影响后续拆除。在不形成让位平面的情况下,轴座5沿轴向活动时,其外壁面将贴近第一座圈转轴部21和第一盖板转轴部31的内壁面,其将夹持第一控制线40,第一控制线40可能会造成轴座5无法正常沿轴向活动,亦即在不形成让位平面的情况下,由于第一控制线40的直径加上轴座5的直径会大于座圈转轴部的直径,在安装轴座5过程中第一控制线40会受到座圈转轴部的限制难以安装。具有让位平面51的轴座5能够提供第一控制线40随轴座5插入第一座圈转轴部21、第一盖板转轴部31时随之进入底座1内部的让位空间,也能够给第一控制线40提供活动的空间,以保证控制板与控制件4良好的电连接。但需说明的是,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果轴座5不是通过沿轴向活动的方式以在被套接状态和未被套接状态间切换时,亦可不设置让位平面51,例如第一盖板转轴部31和第一座圈转轴部21可设计成可拆装的套接于轴座5上的结构。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果第一走线通道50的出线口不是沿径向开设于轴座5的侧壁时,亦可不设置让位平面51,例如将第一走线通道50的出线口沿轴向开设于轴座5与控制件相对的一侧上。

具有第一走线通道50的轴座5能够作为同一侧座圈转轴部、盖板转轴部的共同转轴以及控制件4的安装载体,使第一控制线40的第一延展段401与座圈转轴部、盖板转轴部避开,各自不相互干涉,提高了控制件4与控制板电连接的稳定性。

第一控制线40包含穿设在第一走线通道50内的第一延展段401以及固定在底座1内部活的第一固定段402,第一延展段401随着盖板3的翻转而运动,为了避免运动的第一控制线40与底座1内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置于第一走线通道50外的第一固定段402固定连接于盖板阻尼器33外部的固定座6,此外第一固定段402亦可固定在底座1内其他固定的部件上,在此不一一列举。

参照图3和图4,与轴座5相对的另一侧的第二座圈转轴部22、第二盖板转轴部32之间通过一传动件7同轴连接,传动件7远离第二座圈转轴部22的一端连接有用于限定座圈2转动位置的座圈阻尼器23。座圈阻尼器23通过另一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侧的固定座6固定在底座1内部,座圈阻尼器23与盖板阻尼器33关于座圈2的中线对称设置。座圈阻尼器23的转动端通过传动件7与第二座圈转轴部22连接,具体的,第二座圈转轴部22一端套接在传动件7外周侧与传动件7固定连接,其另一端套接于第二盖板转轴部32的外侧且能够相对于第二盖板转轴部32转动。座圈阻尼器23的转动端、传动件7和第二座圈转轴部22三者相对固定,座圈阻尼器23的力通过传动件7传递到第二座圈转轴部22,使座圈2具有缓降功能。此外,为了避免第二座圈转轴部22沿轴向可能从第二盖板转轴部32的凸起端脱开,第二座圈转轴部22与第二盖板转轴部32之间设有止退件8,止退件8一端沿轴向固定于第二盖板转轴部32中部,另一端位于第二座圈转轴部22的端部前方。

传动件7内部沿其轴向开设有供加热机构与控制板电连接的第二控制线24穿设的第二走线通道70,第二走线通道70的出线口开设在传动件7靠近座圈阻尼器23的侧部,用以连通第二走线通道70与底座1。第二控制线24从座圈2内依次穿过第二座圈转轴部22和第二走线通道70,最后与底座1内的控制板连接。第二控制线24包含第二固定段242和穿设在第二走线通道70内的第二延展段241。第二走线通道70供第二控制线24穿过,以避免第二控制线24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能够在座圈2转动时使第二延展段241在第二走线通道70内的活动不受到干涉,能提高加热机构与控制板电连接的稳定性。为了避免第二固定段242与底座1内部其他部件发生干涉,第二固定段242固定连接在座圈阻尼器23外部。

本实用新型中各转动部件连接紧密,达到了较好的空间利用率以及节约成本的目的,使马桶盖外观更加简洁与美观。

实施例二:

参照图6和图7,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二控制线24从第一座圈转轴部21穿出。具体的,第一座圈转轴部21套接在轴座5外周侧且靠近盖板阻尼器33的端部沿轴向开设有呈半圆环状的穿线孔210,加热机构与控制板电连接的第二控制线24依次穿过第一座圈转轴部21、穿线孔210,最后与底座1内的控制板连接。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还在于,第二座圈转轴部22一端套接在座圈阻尼器23的转动端外周侧且与座圈阻尼器23的转动端相对固定,第二座圈转轴部22的另一端套接在第二盖板转轴部32的外侧且能够相对于第二盖板转轴部32发生转动。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不需要通过传动件7连接座圈阻尼器23与第二座圈转轴部22,减少了配置在座圈2与座圈阻尼器23之间的连接部件,提高底座1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和降低马桶盖的成本。此外,实施例二未提及的特性及其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一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参照图7和图8,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座圈阻尼器与盖板阻尼器为同一同轴阻尼器9,同轴阻尼器9通过一固定座6连接在底座1靠近座圈2的上部。同轴阻尼器9包括有第一转动端91以及与第一转动端91沿轴向相接且与第一转动端91相对转动的第二转动端92,第一转动端91和第二转动端92分别与第二座圈转轴部22、第二盖板转轴部32连接。具体的,第二座圈转轴部22一端套接在第一转动端91的外周侧且与第一转动端91相对固定,其另一端套接于第二盖板转轴部32外周侧且能够相对第二盖板转轴部32转动。第二盖板转轴部32套接在第二转动端92的外周侧且与第二转动端92相对固定。

在此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的区别还在于,轴座5沿轴向由底座1外部指向内部的方向依次穿过第一盖板转轴部31和第一座圈转轴部21后固定于底座1,第一盖板转轴部31与第一座圈转轴部21均能够绕轴座5的轴线转动,轴座5位于底座1外的一端与控制件4连接,且其与控制件4配合对第一盖板转轴部31与第一座圈2转轴沿轴向前后活动进行限制,以保证各转动部件与底座1连接的紧密性。轴座5内部开设的第一走线通道50沿轴向贯穿轴座5,即第一走线通道的出线口沿轴向开设于轴座5与控制件相对的一侧上。控制件4与控制板电连接的第一控制线40从第一走线通道50沿着远离控制件4的方向直接穿出与底座1内部的控制板电连接。其次,第一座圈转轴部21套接在轴座5外周侧的端部沿轴向开设有呈半圆环状的穿线孔210,电连接加热机构与控制板的第二控制线24依次穿过第一座圈转轴部21、穿线孔210,最后与底座1内的控制板连接。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的同轴阻尼器9结合了座圈阻尼器23和盖板阻尼器33,能够使盖板3与座圈2均具有缓降功能,减少配置在底座1内的部件,使底座1内部具有更多利用空间,也能够节约成本。此外,实施例三未提及的特性及其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一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参照图9,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插接于轴座5的阻尼插接段52内且与轴座5相对固定,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沿轴向开设有与轴座5的第一走线通道50连通的第四走线通道330,第四走线通道330的出线口设在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的侧部。控制件4与控制板电连接的第一控制线40依次穿过第一走线通道50、第四走线通道330,最后与底座1内的控制板连接。

在此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的区别还在于,座圈阻尼器23转动端沿轴向开设有供第二控制线24穿出的第三走线通道230,第三走线通道230的出线口设在座圈阻尼器23转动端侧部。第二控制线24依次穿过第二座圈转轴部22、第三走线通道230,最后与底座1内的控制板连接。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的第四走线通道330配合第一走线通道50,方便轴座5的安装,能够提高轴座5安装过程中控制件4与控制板连接的稳定性和电连接的良好性,不需要在轴座5上设置供第一控制线40活动的让位空间,降低安装的难度。此外,实施例四未提及的特性及其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一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参照图10,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轴座5与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为一体成型。具体的,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远离底座1的一端与控制件4连接,控制件4能够相对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转动,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内部沿其轴向开设有供电连接控制件4与控制板的第一控制线40穿设的第五走线通道331,第五走线通道331的出线口沿径向开设以连通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的外周壁和内周壁。轴座5与盖板阻尼器33的一体式设计能够方便安装控制件4,避免在安装过程中第一盖板转轴部31与第一控制线40发生干涉,加强第一控制线40与控制板、控制件4电连接的良好性。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的外周侧沿轴线由底座1外部指向内部的方向依次套接有第一盖板转轴部31、第一座圈转轴部21,第一盖板转轴部31与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相对固定,盖板转动时,带动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转动,再通过盖板阻尼器33的作用下以使盖板3具有缓降功能。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能够兼作为轴座5使用,能够方便第一控制线40的穿设,不需要再开设让位平面就能够避免第一盖板转轴部31与底座1对第一控制线40的夹设拉扯,以达到保证第一控制线40与控制件4、控制板之间电连接的良好。其次,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能够连接第一盖板转轴部31以使盖板3具有缓降功能,节省底座1内部的零件与空间。此外,实施例五未提及的特性及其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一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六:

参照图11,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轴座5沿轴向由底座1外部指向内部的方向依次穿过第一座圈转轴部21和第一盖板转轴部31与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一座圈转轴部21套接在轴座5的控制件连接段54的外侧且与轴座5相对转动,通过控制件4与轴座5的配合对第一座圈转轴部21沿轴向方向前后运动进行限位。第一盖板转轴部31沿轴向套接在轴座5周侧的两端分别夹设在第一座圈转轴部21与轴座5、轴座5与底座1之间,第一盖板转轴部31与轴座5相对固定,通过第一座圈转轴部21、轴座5以及底座1的配合,对第一盖板阻尼器33沿轴向前后运动进行限位。同样的,第二座圈转轴部22和第二盖板转轴部32沿轴向由底座1外部指向内部的方向依次套接在传动件7上,第二盖板转轴部32能够相对传动件7转动,第二座圈转轴部22与传动件7相对固定。第二盖板转轴部32夹设在第二座圈阻尼器23、传动件7以及底座1之间,三者相配合对第二盖板转轴部32沿轴向前后运动进行限位。实施例五未提及的特性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将座圈2转动部设置在盖板转轴部的外侧,提供安装方式的另一种选择。同样的,除了实施例一外的其他实施例亦可采用实施例五的安装方式。

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中提及的盖板阻尼器、座圈阻尼器以及同轴阻尼器可以是一般的机械式阻尼器,也可以是电子阻尼器。当采用电子阻尼器时,阻尼器的转动端为电机的转轴。此外,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提及的轴座的结构可以是多段组成,也可以是一体成型。

实施例七:

参照图12,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盖板3的转动位置与座圈2的转动位置设为不同轴线设置,盖板3转动轴线与座圈2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盖板3与底座1其中一侧转动位置通过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转动连接,且盖板阻尼器33沿其轴线远离底座1的一端安装有控制件4,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内部具有供控制件4与控制板电连接的第一控制线40穿过的第六走线通道332,第六走线通道332的出线口开设在盖板阻尼器33的转动端的侧部,使第一控制线40穿过盖板阻尼器33连接到底座1的控制板。同样的设置,座圈阻尼器23的转动端内部具有供电控机构与控制板电连接的第二控制线24穿过的走线通道,走线通道的出线口开设有座圈阻尼器23的转动端的侧部。相较于实施例一,盖板3与座圈2的转动位置可以为不同轴线设置,盖板阻尼器33与座圈阻尼器23均能够供控制线穿出,以保证在不同轴线设置的情况下,对控制线提供一独立活动的空间,使控制线随盖3、座圈2转动而转动时,能够加强控制线与控制板、控制件4电连接的良好和稳定。也能够避免控制线转动时活动幅度过大而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此外,实施例七未提及的特性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八:

参照图13,一种智能坐便器,包括有坐便器本体10以及的智能马桶盖11,坐便器本体连接有水箱12,智能马桶盖11通过方便拆卸的结构固定连接在坐便器本体10上端且位于水箱12的前侧,智能马桶盖11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中任意一实施例的智能马桶盖,水箱12的排水系统与控制板电连接,且由智能马桶盖11的旋钮控制水箱12的排水,水箱12及其排水系统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