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复合材料人防防护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38850发布日期:2019-12-06 18:15阅读:970来源:国知局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复合材料人防防护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防防护设备,特别是一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复合材料人防防护设备,属于人防工程防护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城市综合管廊即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第5条规定: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结构设计应满足抗震、人防和综合防灾等需要。我国管廊兼顾人防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无专门应用于综合管廊的系列化孔口防护设备,无法满足综合管廊设防要求。人员出入口是综合管廊上开设的用于人员进出管廊工程的洞口。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防护密闭门是专门应用于城市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的人防防护设备。该设备通常垂直设置于人员出入口口部,设计使用寿命50年。人员出入口防护密闭门战时主要起到阻挡冲击波和隔绝毒气的作用。平时作为人员进出管廊工程的主要口部,同时具备防淹、防洪、防侵入等功能。

门扇选材与结构设计、闭锁、铰页设计是人防防护设备设计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决定着防护设备的防护效能和使用性能的优劣。门扇选材方面:目前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钢材作为门扇基材,其优点在于强度可靠、施工便捷且原料易得。但由于钢筋混凝土和钢材密度较大、耐腐蚀性能差,故存在重量重、易腐蚀、操作费力、造价较高等不足之处;结构设计方面:目前防护设备的门扇结构多采用梁板型、拱板型和拱拉板型等;闭锁、铰页设计方面:目前闭锁机构多采用滑栓式和插销式,铰页机构则可分为通轴式和分体式等。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复合材料人防防护设备,用于为综合管廊工程人员出入口提供高效可靠的孔口防护措施,提高综合管廊防灾抗毁能力,保障工程内部人员及设备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复合材料人防防护设备,包括门扇、门框、闭锁、铰页,还包括活门槛以及观察窗,所述门扇通过铰页与门框铰接,所述闭锁设置在门扇上,所述门扇上设置有观察窗,所述门扇下部设有可拆卸的活门槛,活门槛的胶条槽内设置有密封胶条,活门槛外侧连接有角钢,角钢通过螺栓与通道地坪连接;所述门扇上还设置有嵌压板,嵌压板与密封胶条相对设置;所述门扇上还设置有预埋件,闭锁、铰页以及观察窗均通过螺栓与预埋件连接,实现与门扇间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闭锁主要由操纵装置、锁头、连杆、磁性定位装置构成,操纵装置通过连杆与锁头连接,磁性定位装置设置在门扇内侧的操纵装置上。

进一步地,操纵装置为手柄和摇把,手柄和摇把分别设置在门扇的内侧和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门扇上设置有两套闭锁,左右侧各设一套,共包含4个锁头。

进一步地,所述预埋件由m12螺母制成,预埋件头部为锥状。

进一步地,所述门框由角钢拼焊而成,并通过锚固钩预埋于门框墙内。

进一步地,所述门扇为树脂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门扇,即smc复合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嵌压板为t型嵌压板。

进一步地,所述铰页主要由铰底座、铰座、门扇铰座、铰轴构成,铰底座、铰座依次与门框连接,铰座与门扇铰座通过铰轴连接,门扇铰座通过预埋件与门扇固定。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的复合材料人防防护设备。该设备能够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提供高效可靠的口部人防防护措施,提高综合管廊平时和战时的防灾抗毁能力,保障管廊工程内部人员和设备安全。其主要实用新型点在于:

1.首次提出一种基于smc复合材料制成的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防护密闭门。该设备战时主要起到阻挡冲击波和隔绝毒气的作用。平时用作管廊工程的人员出入口部屏障,同时具备防淹、防洪、防侵入等功能,具有结构简单、外形美观、轻质高强、易于安装、操纵便捷等优点,能够很好地解决工程急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首次将观察窗应用于复合材料人防防护设备上,便于专业人员及时了解工程内、外环境状况,具备鲜明的技术先进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复合材料人防防护设备主视图;

图2为图1侧视图;

图3为图1俯视图;

图4为门扇主视图;

图5为图4侧视图;

图6为图4俯视图;

图7为预埋件纵剖视图;

图8为预埋件横截面图;

图9为铰页预埋件示意图;

图10为闭锁示意图;

图11为闭锁剖视图;

图12为铰页示意图;

图13为门扇与门框密封形式图;

图14为战时使用状态门扇与通道地坪密封形式图;

图15为平时使用状态通道地坪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15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复合材料人防防护设备,包括门扇1、门框2、闭锁3、铰页4,还包括活门槛5以及观察窗6,门扇1通过铰页4与门框2铰接,闭锁3设置在门扇1上,门扇1上设置有观察窗6,观察窗采用防爆、防火、高强度玻璃,固定于钢制窗框内,窗框提前预埋于smc复合材料门扇1当中。门扇1下部设有可拆卸的活门槛5,活门槛5的胶条槽内设置有密封胶条7,活门槛5外侧连接有角钢8,角钢8通过螺栓与通道地坪9连接,平时将活门槛5拆下,保存于规定位置,便于人员、设备、管材等配件通行和运输。战时安装活门槛5,保证防护设备处于防护密闭状态。本设备主要安装于综合管廊工程的人员出入口部,平时处于开启状态。闭锁3须通过专用摇把35操纵,可以防止无关人员侵入工程内部,便于工程管理,提高工程安全性。如图1-3所示。

如图4-6所示,门扇1为树脂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门扇,即smc复合材料(属于现有的复合材料)。设备门扇1采用smc片状膜塑料经模压成型工艺制成,smc片状膜塑料是一种树脂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传统钢筋混凝土、钢材等材料相比,该材料具备耐腐蚀、抗老化、便于加工、轻质高强的特点,用于制作防护设备门扇能够显著降低门扇重量,提高设备耐候能力。本实施例中门扇尺寸1200mm*2100mm,对应人员出入口孔口尺寸为1000mm*2000mm门扇结构图如图4-6所示。门扇1上设置有嵌压板10,用于实现门扇1与门框2间的密封,嵌压板10与密封胶条7相对设置。门扇1上还设置有预埋件11,闭锁3、铰页4以及观察窗6均通过螺栓与预埋件11连接,实现与门扇1间的固定连接。嵌压板10、闭锁3、铰页4、观察窗6等预埋件11提前放置于复合材料门扇模具当中,待门扇模压成型后再安装相应部件。本设备门扇1采用横纵加强筋型式的骨架结构,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降低了材料用量,提高了设备的操纵轻便性,节约了生产成本。门扇空腔的具体位置和尺寸与预埋件位置相关,经过计算确定。为提高设备隔音性能,生产时可在空腔内部填注聚氨酯泡沫。

防护设备铰页4、闭锁3、观察窗6等部件与门扇1间的固定是通过螺栓与预埋件11间的配合连接实现的。预埋件由m12螺母制成,为确保其能与smc材料紧密结合,预埋件11头部采用锥状,如图7-8所示。预埋在门扇1内的铰页预埋件11如图9所示。

由于人员出入口防护设备门扇尺寸较小(1.2m*2.1m),安装空间有限,本着操纵方便、结构简单的原则,设计的滑栓式闭锁3形式如图10-11所示。闭锁3主要由操纵装置、锁头31、连杆32、磁性定位装置33(主要用于防止闭锁在开位自动关闭)构成,操纵装置通过连杆32与锁头31连接,磁性定位装置33设置在门扇1内侧的操纵装置上。为保证强度和密闭性能可靠,门扇1上设置有两套闭锁3,左右侧各设一套,共包含4个锁头31。操纵装置为手柄34和摇把35,手柄34和摇把35分别设置在门扇1的内侧和外侧。在门扇外侧(即管廊工程外部),本实用新型采用专用摇把35作为闭锁操纵装置,摇把可拆卸,启闭门扇1时由专业人员携带摇把现场安装、操纵,因而避免了无关人员侵入管廊工程内部,显著降低了安全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在门扇1内侧(即管廊工程内部),可通过操纵手柄34方便的启闭门扇闭锁3。

门框2由角钢拼焊而成,并通过锚固钩预埋于门框墙内,用来支撑门扇1和固定铰页4。

本着结构简单,操纵方便的原则,人员出入口防护设备采用分体式铰页如图12所示。该铰页4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间无连通轴,主要由上/下的铰底座41、上/下的铰座42、门扇铰座43、铰轴44构成,铰底座41、铰座42依次与门框2连接,铰座42与门扇铰座43通过铰轴44连接,门扇铰座43通过预埋件11与门扇1固定。该铰页4安装方便、运转灵活,能够保证门扇的自由、平稳启闭。

综合管廊工程对于防水有着很高的要求,作为设置于管廊工程口部的设备,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防护设备须满足防水要求。本实用新型采用嵌压板挤压密封胶条的方式,对门扇四周进行了密封设计,密封形式如图13-15所示。设备关闭后,密封通过t型嵌压板10(模压时提前预埋在smc复合材料门扇1中)挤压密封胶条7(采用耐老化海绵橡胶制成)实现。图中斜扁钢71起到固定胶条的作用,支撑板72起到固定胶条和支撑门扇的作用,二者通过焊接固定在门框角钢73上。门扇关闭后,密封胶条7在同一高度形成闭合回路,保证了防护设备密封的可靠性。

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更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列举,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变通亦均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总之,上述实施例仅为列举,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书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