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马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56355发布日期:2020-02-18 12:47阅读:3781来源:国知局
可折叠马扎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坐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折叠马扎。



背景技术:

长途旅行过程中,人们会携带马扎以满足临时休憩的需要。然而现有马扎在折叠收拢后依然占据较大的空间,携带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马扎携带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折叠马扎。

一种可折叠马扎,包括柔性片材、第一座杆、第二座杆及两个支撑组件,所述柔性片材设于所述第一座杆和所述第二座杆之间,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能够绕铰接轴线转动,所述第一支撑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座杆且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座杆绕第一转动轴线转动,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座杆且能够相对所述第二座杆绕第二转动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二转动轴线均与所述铰接轴线垂直,且当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绕所述铰接轴线转动至并拢状态时,所述第一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二转动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上述可折叠马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相互铰接,因而能够将两个支撑组件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分别并拢到一起。进一步地,由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能够相对第一座杆或第二座杆转动,因而能够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分别朝靠近座杆的方向弯折,使得折叠后的马扎占用空间小,方便携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杆包括相连接的第一主体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撑杆包括相连接的第二主体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能够绕所述铰接轴线转动,且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相抵接的面与所述铰接轴线相垂直;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座杆,所述第二连接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座杆,当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处于并拢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至少部分结构相抵接,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抵接的面与所述第一转动轴线相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背向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端面,当所述第一连接部绕所述第一转动轴线转动至所述第一连接部垂直于所述第一座杆时,所述端面与所述第一座杆相抵并限制所述第一支撑杆相对所述第一座杆能够打开的最大角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面包括相连接的圆弧面和抵接面,当所述第一连接部垂直于所述第一座杆时,所述抵接面与所述第一座杆相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结构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别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可折叠马扎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依次穿设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上的螺纹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座杆和所述第二座杆均包括主体和两个连接块,两个所述连接块分别垂直设于所述主体的两端,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分别铰接于其中一个所述连接块,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开设有配合槽,两个所述连接块分别容纳于其中一个所述配合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连接块分别为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沿垂直于所述主体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块沿垂直于所述主体方向延伸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二连接块相连的支撑杆分别为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和所述第二连接块的长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一连接块的长度之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杆和所述第四支撑杆的结构相同。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可折叠马扎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马扎处于弯折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马扎处于收拢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马扎中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马扎中去除柔性片材的局部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一种可折叠马扎100包括柔性片材10、第一座杆30、第二座杆40及两个支撑组件20,柔性片材10设于第一座杆30和第二座杆40之间,支撑组件20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支撑杆21及第二支撑杆22,第一支撑杆21及第二支撑杆22能够绕铰接轴线o转动,第一支撑杆21转动连接于第一座杆30且能够相对第一座杆30绕第一转动轴线g转动,第二支撑杆22转动连接于第二座杆40且能够相对第二座杆40绕第二转动轴线h转动,第一转动轴线g、第二转动轴线h均与铰接轴线o垂直,当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绕铰接轴线o转动至并拢状态时,第一转动轴线g和第二转动轴线h在同一直线上。

上述可折叠马扎100,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相互铰接,因而能够将两个支撑组件20的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分别并拢到一起,请参阅图2,此时马扎100处于弯折状态。进一步地,由于第一支撑杆21能够相对第一座杆30转动,第二支撑杆22能够相对第二座杆40转动,因而能够将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分别朝靠近第一座杆30或第二座杆40的方向弯折,折叠后的马扎100占用空间小,方便携带。

具体的,柔性片材10可以是棉麻布料、网布等。第一座杆30、第二座杆40、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采用木材制成,方便加工出各种造型。

柔性片材10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座杆30和第二座杆40相背离的表面。为使柔性片材10牢固地安装于第一座杆30、第二座杆40上,采用木质压条将柔性片材10的端部压合于第一座杆30、第二座杆40的表面,若干铆钉贯穿木质压条并钉入第一座杆30、第二座杆40内部。

请参阅图2,第一支撑杆2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一主体部212,第二支撑杆22包括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1和第二主体部222,第一主体部212和第二主体部222能够绕铰接轴线o转动,且第一主体部212和第二主体部222相抵接的面与铰接轴线o相垂直;第一连接部211转动连接于第一座杆30,第二连接部221转动连接于第二座杆40。当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处于并拢状态时,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二连接部221至少部分结构相抵接,且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二连接部221相抵接的面与第一转动轴线g相垂直。

以上设置方式,使得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能够收拢成为一体,以确保支撑组件20能够相对第一座杆30或第二座杆40发生弯折。

第一主体部212和第二主体部222分别开设有螺纹孔,可折叠马扎100还包括连接件50,连接件50依次穿设于第一主体部212和第二主体部222上的螺纹孔,以实现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的铰接。

请参阅图4,第一连接部211包括背向第一主体部212的端面213,当第一连接部211绕第一转动轴线g转动至第一连接部211垂直于第一座杆30时,端面213与第一座杆30相抵并限制第一支撑杆21相对第一座杆30能够打开的最大角度。

第一支撑杆21相对第一座杆30能够打开的最大角度为90°。当第一连接部211垂直于第一座杆30时,端面213与第一座杆30相抵,防止马扎100处于打开状态时,在受到重压后,第一支撑杆21相对第一座杆30发生转动,影响用户使用。

端面213包括相连接的圆弧面213a和抵接面213b,当第一连接部211垂直于第一座杆30时,抵接面213b与第一座杆30相抵。圆弧面213a的设置,确保第一支撑杆21相对第一座杆30转动顺畅。

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的结构相同。

请参阅图5,第一座杆30和第二座杆40均包括主体31和两个连接块32、33,两个连接块32、33分别垂直设于主体31的两端,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分别铰接于其中一个连接块32、33。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31和两个连接块32、33分别加工成型后,通过榫卯结构装配到一起。将座杆30的主体31和连接块32、33设置为分体结构,能够降低原料成本。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第一支撑杆21的一端开设有配合槽214,第二支撑杆22的一端开设有配合槽224,连接块32、33分别容纳于配合槽214、224内。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将两个连接块设置为不同长度,即其中一个连接块的长度大于另一个连接块的长度。

具体的,较长的连接块设定为第一连接块32,较短的连接块设定为第二连接块33,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连接于第一连接块32,与第二连接块33相连的支撑杆分别为第三支撑杆21’和第四支撑杆22’。

当需要将马扎100收拢时,将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第三支撑杆21’和第四支撑杆22’分别相向转动直至第一座杆30和第二座杆40并拢,然后将其中一个支撑组件20弯折至与第一座杆30贴合,再将另一个支撑组件20弯折90°,请参阅图3,由于第一连接块32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块33的长度,使得两个支撑组件20能够重叠放置,进一步减少马扎100收拢后所占用的空间。

第三支撑杆21’和第二连接块33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一支撑杆21和第一连接块32的长度之和。

第三支撑杆21’和第四支撑杆22’的结构相同。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