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7809发布日期:2020-03-24 14:05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液体加热容器,是一种加热液体的装置,包括开水煲、豆浆机和养生壶。

目前,公告号为cn20803098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玻璃养生壶,它包括玻璃壶体、固定在玻璃壶体下端口的发热盘,发热盘与玻璃壶体下端口边沿夹紧密封有发热盘密封圈。虽然发热盘与玻璃壶体下端口边沿可以通过发热盘密封圈密封,但是要求玻璃壶体为硬质材料,若玻璃壶体为软质材质,即内胆为软质材质,内胆和发热盘无法夹紧密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能够密封软质内胆的连接口。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上壳、软质的内胆、加热组件、底壳,所述内胆上端与上壳固定,所述底壳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加热组件上,所述内胆下端设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的边沿被夹紧密封在加热组件与底壳之间。

优选的,所述连接口的边沿向内翻形成连接环,所述连接环沿周向夹紧密封在加热组件和底壳之间。

优选的,所述底壳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连接环的底面设有嵌入到凹槽的凸环。

优选的,所述加热组件包括钢碟、固定在钢碟底面的加热盘,所述连接环被夹紧密封在钢碟外边沿和底壳之间。

优选的,所述底壳顶部开设有用于容纳加热盘的避让腔,所述避让腔的内壁不与加热盘接触。

优选的,所述钢碟的外周边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卡块,所述连接环的顶面设有用于供卡块嵌入的卡槽。

优选的,所述加热盘包括固定在钢碟底面的导热盘、固定在导热盘底面外周边的加热管,所述导热盘的底面中心设有用于与紧固件配合的螺柱。

优选的,所述加热盘包括固定在钢碟底面的导热盘、固定在导热盘底面外周边处的加热管、固定在导热盘底面和加热管底面的过渡件,所述过渡件的底面外周边处固定有用于与紧固件配合的螺柱,所述螺柱位于加热管正下方。

优选的,所述底壳从上到下依次包括隔热底盘、底座本体、底盖,所述底盖通过固定件与隔热底盘固定,底座本体被夹在隔热底盘与底盖之间。

优选的,所述紧固件设在隔热底盘上,所述隔热底盘通过紧固件与加热组件固定,连接口边沿被夹紧密封在加热组件与隔热底盘之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加热组件和底壳夹紧连接口的边沿就能够实现连接口处的密封,同时,连接口的边沿起到与密封圈相同的作用,使得无需使用密封圈,进而节约了密封成本;

2、通过钢碟与底座夹紧密封,能够避免连接环与加热盘直接接触,以减少连接环被烧坏的可能,有助于保证连接环与加热盘夹紧密封连接环的密封可靠性;

3、通过凸环和凹槽的配合,以限制连接口与底壳的水平相对位置,有助于保证连接口维持撑开状态,进而保证连接口的尺寸不发生变化;

4、通过卡块与卡槽的配合,增大连接环与钢碟的密封长度,以增强钢碟与连接环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为实施例的第一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的第二剖视图;

图5为图4的b部放大图;

图6为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加热组件的第一结构图;

图8为加热组件的第二结构图;

图9为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10为图9的c部放大图;

图11为实施例的折叠剖视图;

图12为图11的d部放大图;

图13为开口边沿与上壳内壁的第一结构图;

图14为开口边沿与上壳内壁的第二结构图;

图15为开口边沿与上壳内壁的第三结构图。

附图标记:1、上壳;2、内胆;3、底壳;31、隔热底盘;32、底座本体;33、底盖;4、加热组件;41、钢碟;42、加热盘;421、导热盘;422、加热管;5、壶口;6、连接口;7、连接环;8、凹槽;9、凸环;10、避让腔;11、紧固件;12、卡块;13、卡槽;14、过渡件;15、固定件;16、螺柱;17、开口;18、壶盖;19、容纳腔;191、防溢空间;20、安装架;201、固定环;202、卡接环;203、环筋;204、外环;205、内环;21、限位块;22、限位槽;23、n型间隙;231、环槽;232、夹紧间隙;24、翻边;25、凸起;261、上环;262、下环;263、弯曲部;27、电连接部;28、下盖;29、安装口;30、圆环槽;35、安装孔;36、卡位;37、凸块;38、环形底脚。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上壳1、可折叠的内胆2、底壳3、加热组件4。

参见图2和图3,内胆2上端与上壳1连接,加热组件4设在内胆2下端,内胆2下端与底壳3连接。内胆2采用硅胶材料制成,当内胆2折叠时,上壳1套在底壳3外,内胆2隐藏在上壳1与底壳3之间。具体的,上壳1内具有容纳腔19,当内胆2折叠时,上壳1套在底壳3外,内胆2隐藏与容纳腔19腔壁和底壳3之间。当内胆2折叠时,内胆2不外露,并被上壳1保护,只有在上壳1破裂时,内胆2才有可能损坏,这种结构降低了内胆2破裂的可能性,有利于保证内胆2的可靠性。

或者,当内胆2折叠时,底壳3套在上壳1外,内胆2隐藏与上壳1和底壳3之间。

优选的,底壳3顶部设有容纳加热组件4的避让槽,当内胆2折叠时,避让腔10进入容纳腔19内,以保证底壳3的上端完全进入到上壳1内,进而保证折叠后的液体加热容器结构紧凑。

优选的,上壳1下端具有安装口29,底壳3的底部具有下盖28,当内胆2折叠时,底壳3通过安装口29进入容纳腔19内,下盖28盖合在安装口29,使得安装口29封闭。此时,上壳1与底壳3之间的内胆2被下盖28遮挡,使得从下往上看时内胆2外观不可见,增强用户体验,并且下盖28也起到保护内胆2的作用,进一步保证内胆2的可靠性。

优选的,底壳3外侧壁设有电连接部27,当内胆2折叠时,电连接部27收纳进容纳腔19内。通过上壳1对电连接部27的收纳,使得电连接部27不外露在空气中,减少潮湿环境锈蚀电连接部27的可能。

优选的,内胆2包括固定在上壳1的上环261、固定在底壳3的下环262、连接上环261和下环262的弯曲部263。内胆2通过弯曲部263的弯曲,实现下环262折叠到上环261内,当内胆2折叠时,下环262的顶端低于上环261的顶端。通过弯曲部263分隔,以避免上环261与上壳1连接对下环262与底壳3连接产生干扰。

上环261内径为a,下环262内径为b,下环262壁厚为d2,d2<(a-b)/2。通过上环261和下环262参数的限定,以保证下环262从下往上折叠进入上环261内。弯曲部263壁厚为d0,d0小于1.5mm,以保证弯曲部263能够反复弯折。

优选的,内胆2上端具有开口17,下端具有连接口6,开口17的边沿密封固定在容纳腔19的腔壁上,以限制内胆2中的水漏出。

优选的,内胆2下端具有连接口6,底壳3通过紧固件11与加热组件4固定,连接口6的边沿被夹紧在加热组件4和底壳3之间。通过加热组件4和底壳3夹紧连接口6的边沿,不仅实现加热组件4的固定安装,同时保证连接口6处的密封,无需使用密封圈。

上壳1具有多种结构,在第一种结构中,上壳1顶部开设有壶口5,壶口5处盖合有壶口5;在第二种结构中,上壳1的顶部封闭,并与内胆2上端可拆卸连接,内胆2需要倒水时,需要先将上壳1从内胆2拆卸。

实施例二:

参见图2和图3,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软质内胆2、加热组件4、底壳3。

底壳3通过紧固件11与加热组件4固定,内胆2上端具有开口17,开口17边沿密封固定在上壳1内,内胆2下端具有连接口6,加热组件4安装在连接口6处,连接口6的边沿被夹紧密封在加热组件4和底壳3之间。

在内胆2为软质时,通过加热组件4和底壳3夹紧连接口6的边沿就能够实现连接口6处的密封,同时,连接口6的边沿起到与密封圈相同的作用,使得无需使用密封圈,进而节约了密封成本。

在第一种结构中,连接口6的边沿即为连接口6处的内胆2壁,底壳3套在加热组件4外,底壳3的内壁与加热组件4的外侧壁夹紧密封连接口6的边沿。

在第二种结构中,连接口6的边沿向内翻形成连接环7,连接环7沿周向夹紧密封在加热组件4和底壳3之间。加热组件4压在连接环7的顶面,底壳3顶在连接环7的底面。通过连接口6的边沿向内翻形成连接环7,增大了连接口6边沿和加热组件4、底壳3的接触面积,增强密封效果。

底壳3的顶部开设有凹槽8,连接环7的底面设有嵌入到凹槽8的凸环9。当连接环7被夹紧密封在加热组件4和底壳3之间时,凸环9嵌入到凹槽8内,通过凸环9和凹槽8的配合,以限制连接口6与底壳3的水平相对位置,有助于保证连接口6维持撑开状态,进而保证连接口6的尺寸不发生变化。

优选的,参见图4和图5,加热组件4包括钢碟41、固定在钢碟41底面的加热盘42,连接环7被夹紧密封在钢碟41外边沿和底壳3外边沿之间,加热盘42位于钢碟41的底面中心,以避免对夹紧密封产生干扰。通过钢碟41与底壳3夹紧密封,能够避免连接环7与加热盘42直接接触,以减少连接环7被烧坏的可能,有助于保证连接环7与加热盘42夹紧密封连接环7的密封可靠性。

优选的,底壳3顶部开设有容纳加热盘42的避让腔10,所述避让腔10内壁不与加热盘42接触,以减少底壳3底部被加热盘42烧坏的可能。

参见图5、图7和图8,钢碟41的外周边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卡块12,连接环7的顶面设有卡块12嵌入的卡槽13,卡槽13由卡块12挤压连接环7的顶面形成。通过卡块12与卡槽13的配合,增大连接环7与钢碟41的密封长度,以增强钢碟41与连接环7的密封效果。

钢碟41的外周边底面设有凸筋,当连接环7被夹紧在钢碟41与底壳3之间是,凸筋压在连接环7顶面,增强密封效果,以减少内胆2水从连接环7与钢碟41之间的间隙可能。

优选的,加热盘42包括固定在钢碟41底面的导热盘421、固定在导热盘421底面外周边处的加热管422、固定在导热盘421和加热管422底面的过渡件14,过渡件14为金属铝板。过渡件14的底面外周边处固定有用于与紧固件11配合的螺柱16,螺柱16位于加热管422正下方。紧固件11为用于螺纹连接在螺柱16内的螺钉。

通过将螺柱16设在加热管422下方,使得加热盘42的受力点靠近钢碟41外周边,增强钢碟41外周边对连接环7顶面的压紧效果,进而提升密封效果。另外,螺柱16与加热管422被过渡件14隔开,以避免螺柱16直接固定在加热管422底面,进而保证螺柱16安装的稳定性。

参见图1和图3,底壳3从上到下依次包括隔热底盘31、底座本体32、底盖33,底盖33通过固定件15与隔热底盘31固定,底座本体32被夹在隔热底盘31和底盖33之间。隔热底盘31分隔底座本体32与加热组件4,只有在隔热底盘31破坏的情况下,底座本体32才会有可能被加热组件4烧坏,以减少底座本体32在高温下变形损坏的可能;另外,上述液体加热容器放置时,底壳3的底部容易磨损,磨损集中在底盖33上,以保护底座本体32。隔热底盘31和底盖33均可更换,并且更换成本较低。

紧固件11设在隔热底盘31上,隔热底盘31通过紧固件11与加热组件4固定,连接口6的边沿被夹紧密封在加热组件4与隔热底盘31之间。紧固件11从下往上穿过隔热底盘31以将隔热底盘31固定在加热组件4上,同时将连接口6边沿夹紧密封。

优选的,参见图1和图6,底盖33设有圆环槽30,圆环槽30槽底内设有多个用于供固定件15插入的安装孔35,圆环槽30内嵌有用于遮挡安装孔35的环形底脚38。当底盖33通过固定件15与隔热底盘31固定时,固定件15位于安装孔35内,环形底脚38不仅能够帮助限制固定件15从安装孔35脱离,还能避免安装孔35外露,提升底盖33的外观体验。

实施例三:

参见图9和图1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具有容纳腔19的上壳1、软质的内胆2、加热组件4,内胆2上端与上壳1固定,内胆2下端与加热组件4固定。软质的内胆2可折叠,当内胆2折叠时,加热组件4和软质的内胆2均被收纳进容纳腔19内;或者,内胆2不可折叠,上壳1始终将加热组件4和内胆2容纳在容纳腔19内。

具体的,内胆2上端具有开口17,开口17的边沿密封固定在容纳腔19的内壁上,上壳1顶部具有连通容纳腔19的壶口5,壶口5处盖合有壶盖18。壶口5位于内胆2开口17的正上方,并且壶口5宽度小于内胆2开口17的宽度。容纳腔19位于内胆2上方的部分用于装水的防溢空间191。利用上述液体加热容器煮水时,即使壶盖18未盖,沸腾的液体只会溢出到防溢空间191内,并溅到防溢空间191的内壁,减少沸腾液体烫伤用户的可能。

优选的,内胆2与容纳腔19之间设有硬质的安装架20,内胆2通过安装架20与上壳1固定,使得开口17边沿能够保持与容纳腔19内壁的密封状态。

安装架20有三种结构,在第一种结构中,安装架20包括套在内胆2外的固定环201,固定环201下端固定在内胆2外侧壁,上端将开口17边沿压紧密封在容纳腔19的腔壁上。容纳腔19的墙壁上设有卡位36,固定环201的下端卡接在卡位36上,以限制固定环201从容纳腔19脱离,进而保证固定环201的上端将开口17边沿压紧。

具体的,固定环201的下端具有凸块37与卡位36配合,卡位36为卡块12或卡槽13。

参见图9和图10,开口17边沿外翻形成翻边24,翻边24将固定环201顶端包覆在内。当固定环201上端将开口17边沿压紧密封在容纳腔19内壁时,固定环201上端不与容纳腔19内壁直接接触,以避免容纳腔19内壁被刮花。另外,通过翻边24包裹的形式,固定环201不易与内胆2脱离,有利于保证开口17边沿杯固定环201顶端压紧密封在容纳腔19内壁。

优选的,安装架20还包括与固定环201卡接的卡接环202,内胆2外侧壁上具有凸起25,卡接环202位于固定环201下方,并与固定环201下端卡接。当固定环201和卡接环202卡接时,凸起25被夹紧固定在固定环201和卡接环202之间,有利于保证内胆2维持撑开状态,保证固定环201下端处内胆2的内径维持不变。

优选的,卡接环202和固定环201相对设有限位块21,凸起25两侧设有用于限位块21插入的限位槽22。当卡接环202卡接在固定环201下端时,限位环插入到限位槽22内,以现在凸起25相对卡接环202和固定环201运动,进而保证凸起25始终夹紧密封在卡接环202和固定环201之间。

参见图11、图13、图14和图15,在第二种安装架20结构中,安装架20包括固定在容纳腔19腔壁的环筋203、卡接在容纳腔19腔壁上的外环204,所述开口17的边沿夹紧密封在外环204和环筋203之间。

环筋203凸出容纳腔19内壁后向下延伸,环筋203下端伸入外环204的环内,并正对外环204的内环205壁。环筋203和外环204的顶面和内环205壁具有夹紧间隙232,外环204顶面具有与夹紧间隙232连通的环槽231,环槽231和夹紧间隙232组合形成用于供开口17边沿插入的n型间隙23。当开口17的边沿被外环204和环筋203夹紧时,开口17边沿插入到n型间隙23内,增大开口17边沿与环筋203和外环204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开口17边沿脱离外环204和环筋203的难度,以保证开口17边沿稳定夹紧在环筋203和外环204之间。同时,环筋203插入到内胆2的开口17以将开口17边沿撑起,以保证开口17的形状和尺寸不发生变化。

参见图11和图12,在第三种安装架20结构中,安装架20包括固定在容纳腔19腔壁的环筋203、卡接在容纳腔19腔壁上的外环204、内环205,外环204套在开口17边沿外壁,并通内环205一同夹紧开口17边沿,所述开口17的边沿夹紧密封在外环204和环筋203之间。同时,内环205安装在开口17边沿内壁,以将开口17撑开;外环204和内环205一同夹紧开口17边沿,使得开口17的尺寸形状保持不变。

优选的,当安装架20安装在内环205壁时,环筋203的底面压在内环205的顶面上,以限制内环205脱离开口17,有利于保证内环205和外环204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而保证开口17的尺寸和形状不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