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病人压力性损伤的枕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88095发布日期:2020-04-14 19:59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防病人压力性损伤的枕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防病人压力性损伤的枕头。



背景技术:

在医疗救治中,压力性损伤是临床多发的一种病症。压力性损伤是指位于骨隆突处、医疗医疗或其它器械下的皮肤和/或软组织的局部损伤,损伤可表现为完整皮肤或开放性溃疡,可能会伴疼痛感。这种压力性损伤是由于强烈和/或长期存在的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导致。局部软组织对压力和剪切力的耐受性可能会受到微环境、营养、灌注、合并症以及软组织情况的影响。压力性损伤常发部位:躺卧时,枕骨、肩胛骨、肘部、尾椎骨、足跟以及脚趾部位;坐姿时,枕骨、肩胛骨、坐骨以及足趾;侧卧时,耳朵、肩膀关节、胸部外侧、髋骨、膝关节外侧以及脚踝外侧;俯卧时,耳朵、肩膀关节、胸部、膝盖关节、脚背以及脚趾。在患者一直处于某种姿势时(如术后不能主动翻身或者身体虚弱无法主动翻身等情况),上述相应位置即容易产生压力性损伤。在医疗救治和护理中,预防上述压力性损伤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尤其头部产生的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更是十分关键。

现有医疗救治和护理的过程中,预防头部压力性损伤的方法是提醒有肢体动作能力的患者定时移动头部,避免头部的一些位置长时间与枕头接触产生压迫,对于不具有肢体动作能力的患者来说,上述移动头部的操作由家属和护理人员进行。通过定时解除对特定位置的长时间压迫作用,来缓解和预防压力性损伤。

然而,人工护理的方式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较高。护理人员的数量难以匹配日渐增加的患者数量,因此在医院、护理所、家庭中通常护理人员的人手不够,或者即使护理人员的数量能够满足护理的需要,然而上述护理通常要求定时进行,由于人员的疏忽等问题也会导致不能及时向患者施加上述护理,仍然无法避免头部的压力性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对头部的压力性损伤预防性好的预防病人压力性损伤的枕头。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防病人压力性损伤的枕头包括外壳及位于外壳内侧的头枕;外壳包括对接扣合的下壳体和上壳体;下壳体包括下后支臂,在下后支臂的左侧设有下左侧支臂、右侧设有下右侧支臂,在下左侧支臂的前部设有下左前支臂、在下右侧支臂的前部设有下右前支臂;上壳体包括上后支臂,在上后支臂的左侧设有上左侧支臂、右侧设有上右侧支臂,在上左侧支臂的前部设有上左前支臂、在上右侧支臂的前部设有上右前支臂;在下后支臂内安装有后部气泵及后部气囊,在下左侧支臂内安装有左侧气泵及左侧气囊,在下右侧支臂内安装有右侧气泵及右侧气囊,在下左前支臂内安装有左前气泵及左前气囊,在下右前支臂内安装有右前气泵及右前气囊;头枕整体为环形,在前部设有缺口;头枕包括头枕基体,在头枕基体上设有海绵垫,在海绵垫的表面设有面层;在头枕基体的后部连接有后部连接带且后部连接带的外端与后部气囊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头枕基体的左侧连接有左侧连接带且左侧连接带的外端与左侧气囊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头枕基体的右侧连接有右侧连接带且右侧连接带的外端与右侧气囊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头枕基体的左前部连接有左前连接带且左前连接带的外端与左前气囊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头枕基体的右前部连接有右前连接带且右前连接带的外端与右前气囊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外壳的内侧壁上设有多个透窗,各连接带分位于各透窗内。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的预防病人压力性损伤的枕头,与现有的普通枕头相比,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枕头由位于外侧的外壳以及位于内侧的头枕构成,并在头枕与外壳之间设置多个连接带,为患者的头部提供了一个“浮动”的支撑。通过设置头枕为前部带有缺口的环形形状,令患者头部的一部分以及脖子大部分不与头枕接触,尤其能够避免患者处于躺卧姿势时枕头对后脑部分的压迫。通过在外壳内头枕的后部、左侧、左前部、右侧和右前部设置气泵和气囊,并设置各连接带分别与各气囊的顶部固定连接,实现了通过各组气泵及气囊对头枕的不同方位(前后左右四个方位)的高度进行调整的效果,头枕不同方位的高度发生变化时,能够将患者头部的不同位置升起来(相对的另一侧下降),升起来的一侧受到的压迫力减小,缓解了潜在的压力性损伤问题。通过各个方位的轮流动作,实现了对患者头部不同位置的依次缓解,因此能够为患者提供可控的、自动化的护理,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提供了良好的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效果。

优选地:后部气囊并列设有两个,左侧气囊并列设有两个,右侧气囊并列设有两个。

优选地:后部气囊、左侧气囊、右侧气囊、左前气囊和右前气囊的结构相同;右侧气囊包括位于中部的气囊本体,在气囊本体的顶部设有上端板、底部设有下端板,下端板与下壳体的底壁固定,在上端板的中部设有导杆,在下端板上设有气嘴;在上壳体的顶壁上设有导套,导杆位于导套内。

优选地:气囊本体为葫芦形,在中部设有金属套环;气囊本体的顶部边缘与上端板底部边缘密封粘接固定、底部边缘与下端板的顶部边缘密封粘接固定。

优选地:后部连接带、左侧连接带、右侧连接带、左前连接带和右前连接带的内端均采用螺钉与头枕基体固定连接。

优选地:各透窗分别开设在下后支臂、下左侧支臂、下右侧支臂、下左前支臂和下右前支臂的内侧侧壁上,各透窗向上延伸至下壳体的上部边缘。

优选地:在由下左前支臂和上左前支臂构成的完整左前支臂的外侧设有左侧衬垫;在由下右前支臂和上右前支臂构成的完整右前支臂的外侧设有右侧衬垫。

优选地:下壳体和上壳体两者各自一体注塑成型得到,在下壳体内腔的四角处设有带有螺纹孔的连接柱,在上壳体的四角处设有连接孔,在各连接孔内设有紧固螺钉,紧固螺钉的下端位于连接柱的螺纹孔内。

优选地:海绵垫粘接固定在头枕基体上,面层粘接固定在海绵垫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去掉上壳体;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壳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头枕部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a-a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俯视图。

图中:1、插头;2、控制器;3、电源线;4、后部气泵;5、后部连接带;6、后部气囊;7、外壳;7-1、下后支臂;7-2、连接柱;7-3、下左侧支臂;7-4、下左前支臂;7-5、下右前支臂;7-6、下右侧支臂;7-7、上后支臂;7-8、连接孔;7-9、上左侧支臂;7-10、上左前支臂;7-11、上右前支臂;7-12、上右侧支臂;7-13、导套;7-14、透窗;8、紧固螺钉;9、左侧气囊;10、左侧连接带;11、左侧气泵;12、左前气泵;13、左侧衬垫;14、左前气囊;15、左前连接带;16、头枕;16-1、头枕基体;16-2、海绵垫;16-3、面层;17、右前连接带;18、右前气囊;19、右前衬垫;20、右前气泵;21、右侧气泵;22、右侧连接带;23、右侧气囊;23-1、下端板;23-2、气嘴;23-3、气囊本体;23-4、上端板;23-5、导杆;24、气管;25、患者。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特点及功效,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预防病人压力性损伤的枕头包括外壳7及位于外壳7内侧的头枕16,头枕16“浮动”在外壳7的内侧。外壳7为环形,在前部设有容纳患者颈部的缺口。

请参见图2和图3,外壳7包括对接扣合的下壳体和上壳体。

下壳体包括下后支臂7-1,在下后支臂7-1的左侧设有下左侧支臂7-3、右侧设有下右侧支臂7-6,在下左侧支臂7-3的前部设有下左前支臂7-4、在下右侧支臂7-6的前部设有下右前支臂7-5。

上壳体包括上后支臂7-7,在上后支臂7-7的左侧设有上左侧支臂7-9、右侧设有上右侧支臂7-12,在上左侧支臂7-9的前部设有上左前支臂7-10、在上右侧支臂7-12的前部设有上右前支臂7-11。

本实施例中,下壳体和上壳体两者各自一体注塑成型得到,两者对接扣合后形成完整的外壳7,下左前支臂7-4与上左前支臂7-10构成的左前支臂、下右前支臂7-5与上右前支臂7-11构成的右前支臂之间形成了上述容纳颈部的缺口。

在下壳体内腔的四角处设有带有螺纹孔的连接柱7-2,各连接柱7-2一体注塑成型在下壳体的底壁上,在上壳体的四角处设有连接孔7-8,在各连接孔7-8内设有紧固螺钉8,紧固螺钉8的下端位于连接柱7-2的螺纹孔内。将各紧固螺钉8拆卸下来,则外壳7的上壳体、下壳体两者可以分拆开。

在下后支臂7-1内安装有后部气泵4及后部气囊6,后部气泵4为后部气囊6充放气。在下左侧支臂7-3内安装有左侧气泵11及左侧气囊9,左侧气泵11为左侧气囊9充放气。在下右侧支臂7-6内安装有右侧气泵21及右侧气囊23,右侧气泵21为右侧气囊23充放气。在下左前支臂7-4内安装有左前气泵12及左前气囊14,左前气泵12为左前气囊14充放气。在下右前支臂7-5内安装有右前气泵20及右前气囊18,右前气泵20为右前气囊18充放气。如图中所示,各气泵与相应的气囊之间采用气管24连接,各气泵的进出气口经由开设在下壳体侧壁上的气孔伸出至外壳7的外部。

请参见图4,可以看出:头枕16整体为环形,在前部设有容纳患者颈部的缺口。

头枕16包括头枕基体16-1,在头枕基体16-1上设有海绵垫16-2,在海绵垫16-2的表面设有面层16-3,其中头枕基体16-1用于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可以采用工程塑料、硬质橡胶、木质等材质制作,海绵垫16-2用于保证头枕16的柔软性,面层16-3与患者的肢体接触,用于保证舒适性。本实施例中,海绵垫16-2粘接固定在头枕基体16-1上,面层16-3粘接固定在海绵垫16-2上。

在头枕基体16-1的后部连接有后部连接带5且后部连接带5的外端与后部气囊6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头枕基体16-1的左侧连接有左侧连接带10且左侧连接带10的外端与左侧气囊9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头枕基体16-1的右侧连接有右侧连接带22且右侧连接带22的外端与右侧气囊23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头枕基体16-1的左前部连接有左前连接带15且左前连接带15的外端与左前气囊14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头枕基体16-1的右前部连接有右前连接带17且右前连接带17的外端与右前气囊18的顶部固定连接。通过各气泵控制相应的气囊充气、放气,能够控制相应位置的连接带上移、下移,进而带动头枕16的相应方位上升、下降。

在外壳7的内侧壁上设有多个透窗7-13,各连接带分位于各透窗7-13内。本实施例中,各透窗7-13分别开设在下后支臂7-1、下左侧支臂7-3、下右侧支臂7-6、下左前支臂7-4和下右前支臂7-5的内侧侧壁上,各透窗7-13向上延伸至下壳体的上部边缘。

本实施例中,后部气囊6并列设有两个,左侧气囊9并列设有两个,右侧气囊23并列设有两个,相应地后部气泵4与两个后部气囊6均采用气管24连接,左侧气泵11与两个左侧气囊9均采用气管24连接,右侧气泵21与两个右侧气囊23均采用气管24连接。在左侧、后部和右侧三个方位各设置两个气囊的目的是提升本侧升降动作的平稳性,相较于左侧、后部和右侧三个方位较宽的幅度相比,头枕16的左前部和右前部相对较窄,因此左前部、右前部的气囊只设置一个。

后部气囊6、左侧气囊9、右侧气囊23、左前气囊14和右前气囊18的结构相同。请参见图5,可以看出:右侧气囊23包括位于中部的气囊本体23-3,在气囊本体23-3的顶部设有上端板23-4、底部设有下端板23-1,下端板23-1与下壳体的底壁固定,在上端板23-4的中部设有导杆23-5,在下端板23-1上设有气嘴23-2;在上壳体的顶壁上设有导套7-13,导套7-13一体注塑成型在上壳体上,导杆23-5位于导套7-13内,这样当右侧气囊23充放气而整体高度发生变化时,通过导杆23-5与导套7-13之间的配合,能够保证气囊升降动作的平稳性。

本实施例中,气囊本体23-3为葫芦形,在中部设有金属套环,金属套环在中部保证气囊本体23-3的强度,避免过度膨胀;气囊本体23-3的顶部边缘与上端板23-4的底部边缘密封粘接固定、底部边缘与下端板23-1的顶部边缘密封粘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后部连接带5、左侧连接带10、右侧连接带22、左前连接带15和右前连接带17的内端均采用螺钉与头枕基体16-1固定连接。后部连接带5、左侧连接带10、右侧连接带22、左前连接带15和右前连接带17可以选取为不具有任何弹力的帆布带制作,也可以选取为具有一点弹力的橡胶带制作。

考虑到患者躺卧在本枕头上之后,肩部可能会与外壳7的左前部、右前部接触摩擦而导致不舒适,本实施例中,在由下左前支臂7-4和上左前支臂7-10构成的完整左前支臂的外侧设有左侧衬垫13;在由下右前支臂7-5和上右前支臂7-11构成的完整右前支臂的外侧设有右侧衬垫19。左侧衬垫13和右侧衬垫19两者选用柔软的发泡材料制作,厚度为1cm至2cm,采用粘接固定的方式与左前支臂、右前支臂粘接固定。

还包括电源线3、控制器2和插头1,插头1安装在电源线3的端部,用于与插座插接通电连接。控制器2通过集合线束与外壳7内的后部气泵4、左侧气泵11、右侧气泵21、左前气泵12和右前气泵20连接。

控制器2包括plc单片机以及多个继电器,各继电器分别与后部气泵4、左侧气泵11、右侧气泵21、左前气泵12和右前气泵20电连接,plc单片机控制各继电器与电源的通断。在plc单片机内预烧写控制程序,在控制程序的控制作用下,各继电器时序地与电源接通(一个继电器接电时,其余继电器断电),相应地各气泵时序地与电源接通而向所在侧的气囊内泵入空气(一个气泵工作泵入空气时、其余气泵掉电而导致所在侧的气囊内的空气回流排出),相应地该侧的气囊高度提升(其余气囊的高度降低),相应地该方位的头枕16在连接带的作用下被提升(其它方位下降),则患者的头部向升高侧的另一侧倾转,减轻了该侧头部位置与头枕16之间的压迫力,缓解了潜在的压力性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

请参见图6,患者25以躺卧的姿势躺在病床上,头部枕在头枕16上,后脑位置位于头枕16的中部;连接电源,则本实用新型的枕头进入工作状态,控制器2控制各气泵依次接入电源而向本侧的各气囊充入空气,其它的气泵掉电且相应气囊内的空气经由气管24回流并从气泵的进出气口排出;每侧的气囊充气后保压一定时间(具体时间长度预设在plc单片机内,出厂预设),控制器2再控制该侧的气泵掉电、下一个气泵通电,则头枕16的该侧回落、下一侧方位升高;一般情况下,各气泵的接电顺序为左侧气泵11-右侧气泵21-后部气泵4-左前气泵12和右前气泵20(这两个气泵划归一组,同步通电和掉电);

本实用新型中的枕头主要适用于处于躺卧姿势的病人(如图6中所示),这是病人最常采用的姿势,此时病人的后脑部分位于头枕16内的空间内;当病人处于俯卧姿势时(也就是趴着的姿势),病人的脸部位于头枕16内的空间内,不会导致憋气;当病人处于侧卧姿势时,病人头部的一侧位于头枕16内的空间内,不会对耳朵部分造成压迫;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的枕头时,病人采用躺卧姿势为优,此种姿势的舒适度更好,枕头的自发调节动作与病人的肢体更适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