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器及其出风过滤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23667发布日期:2020-07-29 02:29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吸尘器及其出风过滤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尘器及其出风过滤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吸尘器,其内一般设置有动力组件及出风过滤件。在动力组件的作用下,气流流入吸尘器内部,并在出风过滤件过滤后从出气口排出。然而,动力组件工作时还会发出声波,声波通过气流的流动进行传播,并在出气口处形成巨大的噪音,造成较差的用户体验度。因此,如何对吸尘器出气口处的噪音进行降噪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吸尘器出气口处噪音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可减小出气口处的噪音的吸尘器及出风过滤件。

一种出风过滤件,包括:

主体,其内形成有出气腔;所述主体上开设有进气孔及出气口,所述进气孔、所述出气腔以及所述出气口依次连通;

设于所述出气腔内的第一降噪件,包括多个一次降噪部,多个所述一次降噪部沿所述出气腔内气流流动方向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一次降噪部均位于气流流动路径上;以及

配接于所述出气口的第二降噪件,包括二次降噪部,所述二次降噪部上形成有多条与所述出气腔连通的降噪通道。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一次降噪部沿所述主体的周向和/或轴向错位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任意错位且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一次降噪部在所述出气口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共同覆盖所述出气口。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一次降噪部均沿所述主体的径向延伸。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降噪件还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设置于所述出气腔的腔壁上,多个所述一次降噪部安装于所述支撑框架上。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框架包括支撑底板及多个沿所述主体轴向延伸的支撑杆,多个所述支撑杆沿所述支撑底板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一次降噪部固定于所述支撑杆。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降噪件包括配接于所述出气口的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沿所述主体轴向具有邻近所述出气口的第一端面及远离所述出气口的第二端面,多条所述降噪通道贯穿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端面。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每条所述降噪通道的口径由所述第一端面至所述第二端面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框架的外周设置有旋扣。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框架的所述第二端面上设置有操作把手。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为过滤件。

一种吸尘器,包括:

尘杯组件,包括排风主体,所述排风主体内形成有排气腔;及

上述出风过滤件,所述出风过滤件配接于所述排气腔内,所述降噪通道与外部连通。

上述吸尘器及出风过滤件,工作时,气流从进气孔流入出气腔内,并从出气口流出。与此同时,动力组件产生的声波跟随气流的流动进行辐向传播。由于多个一次降噪部沿出气腔内气流流动方向间隔设置,且多个一次降噪部均位于气流流动路径上,因此,声波在出气腔内传播的过程中,出气腔将不断与多个一次降噪部进行撞击,使得声波的动量减弱。而且,部分声波在与一次降噪部接触的过程中还可发生反射,以减少从出气口处扩散的声波数量。进一步地,二次降噪部配接于出气口处,还可增加出气口的遮挡面积,因此,当声波从出气口处扩散时,还可与二次降噪部发生撞击,使得声波的动量及数量在进一步地衰减后从降噪通道内排出至外部。经过一次降噪部及二次降噪部的遮挡,声波的动量及数量均减弱,以便于实现噪音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吸尘器的正面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吸尘器一个方向上的侧面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吸尘器另一方向上的侧面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出风过滤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出风过滤件的俯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出风过滤件在a-a方向上的剖面图;

图7为图5所示的出风过滤件在b-b方向上的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出风过滤件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出风过滤件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尘器100,其包括尘杯组件10、动力组件20、电供应组件30以及手柄40。动力组件20与电供应组件30电连接,且动力组件20在电供应组件30的驱动下于尘杯组件10内形成负压吸力,以使外界环境中的空气形成气流进入尘杯组件10。尘杯组件10用于过滤携带有灰尘与杂物的气流,并将过滤后的清洁气流重新排入外界环境。手柄40连接于动力组件20与电供应组件30之间,方便用户持握。

尘杯组件10包括尘杯主体11、一次分离部件13、尘气分离部件15、排风主体17以及出风过滤件19。具体地,尘杯主体11呈一端具有装配口110的中空筒状结构,包括顶壁112、自顶壁112边缘朝同一方向延伸的侧壁114以及底壁116,装配口110开设于底壁116。侧壁114环绕顶壁112的四周,并与顶壁112及底壁116共同形成集尘腔118。侧壁114中部开设有进气口1141,外界空气在负压吸力作用下经尘杯主体的进气口1141进入集尘腔118中。一次分离部件13、尘气分离部件15以及排风主体17收容于集尘腔118内,集尘腔118与一次分离部件13、尘气分离部件15以及排风主体17依次连通。一次分离部件13及尘气分离部件15用于分离出气流中的灰尘与杂物,被过滤出的灰尘与杂物沉积于集尘腔118中。排风主体17具有排气腔170,排气腔170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尘气分离部件15及装配口110处,出风过滤件19配接于排气腔170内,并与排气腔170及装配口110对齐并连通。出风过滤件19用于对气流进行过滤,以使得从出风过滤件19处排出的清洁气流更洁净。此外,出风过滤件10还可对动力组件20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声波进行降噪处理,以减小吸尘器100噪音的排放。

需要说明的是,当出风过滤件19配接于排气腔170内时,应密封于装配口110,以防止排气腔170内的气流在未经出风过滤件19过滤的作用下从装配口110排出。

请参阅图2及图3,出风过滤件19包括主体190、第一降噪件192及第二降噪件194。主体190大体呈具有出气口1901的圆筒状,用于为气流在出风过滤件19内流通提供流通环境。第一降噪件192容置于主体190内,第二降噪件194配接于出气口1901,第一降噪件192及第二降噪件194用于对主体190内传播的声波执行降噪。

请一并参阅4,具体地,主体190内形成有出气腔1903,主体190上开设有进气孔及出气口1901。进气孔1905、出气腔1903以及出气口1901依次连通。

进气孔1905与排气腔170连通,出气口1901与装配口110对齐并连通。排气腔170内的气流从进气孔1905流入出气腔1903内,而后从出气口1901排出至外部。在气流流动的过程中,动力组件20工作产生的声波跟随气流的流动进行辐向传播。由此可知,声波的传播方向与气流流动方向一致,声波的传播路径与气流流动路径一致。

请再次参阅图2、图5及图6,第一降噪件192设于出气腔1903内,并包括多个一次降噪部1921。多个一次降噪部1921沿出气腔1903内气流流动方向间隔设置,且多个一次降噪部1921均位于气流流动路径上。因此,声波在出气腔1903内传播的过程中,将不断与多个一次降噪部1921进行撞击,使得声波的动量减弱。而且,部分声波在与一次降噪部1921接触的过程中还可反射,以减少从出气口1901处扩散的声波数量。由于出气口1901处噪音的大小与声波的动量及数量息息相关。声波的动量及数量越小,则噪音越低。因此,第一降噪件192上多个一次降噪部1921的设置,可实现声波的一次降噪。

请参阅图3,第二降噪件194配接于出气口1901,并包括二次降噪部1941。二次降噪部1941上形成有多条与出气腔1903连通的降噪通道19410。降噪通道19410还与外部连通,出风腔内的气流通过降噪通道19410排出至外部。

二次降噪部1941对声波进行可二次降噪。具体地,二次降噪部1941配接于出气口1901处,还可增加出气口1901的遮挡面积,因此,当声波从出气口1901处扩散时,还可与二次降噪部1941发生撞击,使得声波的动量及数量在进一步地衰减后从降噪通道19410内排出。经过一次降噪部1921及二次降噪部1941,可对声波进行一次降噪及二次降噪,使得声波的动量及数量均减弱,以便于实现噪音的降低。

一般地,主体190为过滤件,主体190通常使用过滤材质进行制作。具体地,主体190可以使用具有较佳的机械强度的过滤材质制作,以使得主体190成型后具有固定形状。或者,主体190也可以使用较为柔软的过滤材质制作,主体190包覆于第一降噪件192的表面,并通过第一降噪件192及第二降噪件194支撑成型。进气孔1905即为主体190上的过滤孔,且进气孔1905具有多个。主体190用于对气流中的气流进行过滤后从出气口1901排出,以使得排出至外部的气流更洁净。

出气口1901设置于主体190邻近装配口110的一端端面或外壁,进气孔1905可设置于主体190远离出气口1901的一端的外壁或端面。

请参阅图4,在本具体实施例中,进气孔1905开设于主体190的外壁,出气口1901设置于主体190远离进气孔1905的一端端面。

因此,从进气孔1905内进入的气流需要对流动方向进行角度的调整后才可从出气口1901排出。在对气流流动方向进行角度调整的过程中,声波的传播方向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而气流流动方向的角度调整主要依靠与出气腔1903的内壁、一次降噪部1921及二次降噪部1941的撞击来实现,且调整角度越大,撞击的频率也需更高。因此,通过进气孔1905开设于主体190的外壁,出气口1901设置于主体190远离进气孔1905的一端端面,可保证气流及声波与出气腔1903的内壁、一次降噪部1921及二次降噪部1941具有较高的撞击频率,使得从出气口1901处排出的声波具有较小的动量及较少的数量。

一次降噪部1921为扁平状结构。扁平状结构具有较大的遮挡面,使得进入至进入出气腔1903内的气流及声波可与遮挡面进行有效撞击。

请再次参阅图2、图6及图7,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个一次降噪部1921沿主体190的周向和/或轴向错位设置。

具体地,任意相邻的两个一次降噪部1921沿主体190的周向错位设置时,在出风腔内可形成螺旋形通道,以使得气流在出风腔沿螺旋形的路径进行流动。当任意相邻的两个一次降噪部1921沿主体190的轴向错位设置时,气流在出风腔内可沿蛇形路径流动。或者也可以在出风腔内设置将任意相邻的两个一次降噪部1921沿主体190的周向和轴向均错位设置。

通过任意相邻的两个一次降噪部1921沿主体190的周向和/或轴向错位设置,使得气流在出气腔1903内传播的路径更加迂回弯折。同理,声波在出气腔1903内传播的路径亦更加迂回弯折,以便于提升声波与多个一次降噪部1921的撞击频率。声波撞击频率的提升,一方面,声波动量的衰减程度可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还可使得反射的声波数量增加,以便于降低出气口1901处的噪音。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一次降噪部1921也可以较为零散的设置于出气腔1903内,且不具备任何分布规律。

进一步地,任意错位且相邻设置的两个一次降噪部1921在出气口1901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共同覆盖出气口1901。

因此,任意相邻的两个一次降噪部1921在声波的传播路径上具有最大的遮挡面积。当声波与其中一个一次降噪部1921完成撞击后,另一个一次降噪部1921必定位于声波的传播路径上并对声波进行下一次遮挡。由此可见,声波在出气腔1903内传播的过程中,可与位于其传播方向上的每个一次降噪部1921进行撞击,使得声波具有最大的动量衰减程度,且具有最高的反射率。

具体地,任意错位且相邻的两个一次降噪部1921可以面积相等,例如,任意错位且相邻的两个一次降噪部1921均为半圆板,两个半圆板关于主体190的轴线为错位设置,两个半圆板在出气口1901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可以部分重合,也可以无重合部分。或者,任意错位且相邻的两个一次降噪部1921也可以面积不同,例如,其中一个一次降噪部1921为扇形板,另一个一次降噪部1921为具有缺口的圆形板,扇形板与具有缺口的圆形板在出气口1901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可部分重合或者无重合部分。

更进一步地,每个一次降噪部1921均沿主体190的径向延伸。

因此,一次降噪部1921的延伸方向与声波在出气腔1903内的传播方向垂直,则一次降噪部1921的延伸方向与声波的传播速度方向也垂直。在声波传播的过程中,依次降噪部与声波之间具有最大的撞击力度,使得声波动量衰减程度加深,且具有最大的反射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一次降噪部1921的延伸方向还可与主体190的轴线成夹角设置。具体地,夹角大于0°,且小于90°。

第一降噪件192还包括支撑框架1923,支撑框架1923设置于出气腔1903的腔壁上,多个一次降噪部1921安装于支撑框架1923上。

支撑框架1923用于支撑并安装多个一次降噪部1921。由于主体190为半封闭结构,将多个一次降噪部1921直接安装于出气腔1903内具有较大的操作难度。而通过设置支撑框架1923,预先将多个一次降噪部1921固定于支撑框架1923上,而后将支撑框架1923及多个一次降噪部1921形成的整体从出气口1901处装配于出气腔1903的腔壁上,并将支撑框架1923与出气腔1903卡持,即可实现第一降噪件192的安装及固定。通过设置支撑框架1923,可降低多个一次降噪部1921与主体190的安装难度,便于提升出风过滤件19的装配效率。

此外,支撑框架1923对主体190还具有支撑作用。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主体190为柔性的过滤件,主体190包覆于支撑框架1923的表面,并通过支撑框架1923进行支撑。

具体地,支撑框架1923包括支撑底板19230及多个沿主体190轴向延伸的支撑杆19232,多个支撑杆19232沿支撑底板19230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一次降噪部1921固定于支撑杆19232。

支撑底板19230用于支撑并连接多个支撑杆19232。多个支撑杆19232沿支撑底板19230的周向间隔设置,并在相邻的两个支撑杆19232之间形成间隙。因此,气流可从支撑杆19232之间的间隙进入至出气腔1903内,以便于气流的输入。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框架1923也可以为筒状结构,多个一次降噪部1921设置于支撑框架1923的内壁,支撑框架1923的外壁开设有多个溢流孔,多个溢流孔与多个进气孔1905位置一一对应并连通。

请再次参阅图3、图6及图7,第二降噪件194包括配接于出气口1901的安装框架1943,安装框架1943沿主体190轴向具有邻近出气口1901的第一端面19430及远离出气口1901的第二端面19432,多条降噪通道19410贯穿第一端面19430及第二端面19432。

安装框架1943用于将二次降噪部1941配接于出气口1901处,以使得多条降噪通道19410可与出气腔1903连通。第一端面19430与出气口1901所在的平面重合。

具体地,安装框架1943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筒状结构,安装框架1943可通过紧固件、粘接或者焊接的方式与出气口1901的边缘固定。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安装框架1943与支撑框架1923一体成型,使得支撑框架1923与安装框架1943成型简单,便于制作。

请一并参阅图8及图9,二次降噪部1941固定于安装框架1943的内壁,并贯穿第一端面19430及第二端面19432。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二次降噪部1941的外径由第一端面19430至第二端面19432的方向逐渐增大,以方便一次降噪部1921从安装框架1943的开口处装配至安装框架1943内。具体地,一次降噪部1921及支撑框架1923之间可以通过紧固件进行连接,或者也可以一体成型。

二次降噪部1941可以为筒体结构,多个降噪通道19410并列设置于二次降噪部1941上。或者,二次降噪部1941包括多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栅格板,每个栅格板的两端与安装框架1943的内壁连接,相邻的两个栅格板间隔设置形成降噪通道19410。或者,二次降噪部1941也由多个纵横交错的栅格板拼接形成,降噪通道19410为栅格板上的栅格。降噪通道19410用于为气流的在从出风过滤件19流出至外部时进行导向。

每条降噪通道19410的口径由第一端面19430至第二端面19432的方向逐渐增大。

因此,声波在经过降噪通道19410时,声波传播的空间逐渐增大。空间越大,则声波的扩散程度越大,声波的集中度越小,因此,在出气口1901处产生的噪音也越小。

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安装框架1943的外周设置有旋扣1945。

与之对应的,排气腔170的内壁设置有卡槽,通过旋转出风过滤件19,可使得安装框架1943上的旋扣1945与卡槽卡合。当需要拆卸出风过滤件19时,再次旋转出风过滤件19即可。通过设置旋扣1945及卡槽,使得出风过滤件19的安装与拆卸较为简单。

进一步地,旋扣1945为多个,并沿安装框架1943的周向间隔设置。对应的,卡槽也为多个,并与多个旋扣1945一一对应。多个旋扣1945及卡槽的设置,可提升出风过滤件19的安装稳定性,以防止出风过滤件19相对排气腔170旋转。

安装框架1943的第二端面19432上设置有操作把手1947。

对操作把手1947施加旋转力,使得卡扣与卡槽配合或分离,以方便装卸出风过滤件19。

具体地,操作把手1947可以为板状、柱状等结构。操作把手1947可直接设置于第二端面19432并突出于第二端面19432。或者,操作把手1947也可穿设于安装框架1943内,且安装把手的一端端面与第二端面19432平齐。

相较于操作把手1947突出于安装框架1943的表面而言,当出风过滤件19收容于排气腔170内时,可减小出风过滤件19在排气腔170内占用的空间,以便于实现吸尘器的小型化。

上述吸尘器及出风过滤件19,工作时,气流从进气孔1905流入出气腔1903内,并从出气口1901流出。与此同时,动力组件20产生的声波跟随气流的流动进行辐向传播。由于多个一次降噪部1921沿出气腔1903内气流流动方向间隔设置,且多个一次降噪部1921均位于气流流动路径上出气口1901,因此,声波在出气腔1903内传播的过程中,出气腔1903将不断与多个一次降噪部1921进行撞击,使得声波的动量减弱。而且,部分声波在与一次降噪部1921接触的过程中还可发生反射,以减少从出气口1901处扩散的声波数量。进一步地,二次降噪部1941配接于出气口1901处,还可增加出气口1901的遮挡面积,因此,当声波从出气口1901处扩散时,还可与二次降噪部1941发生撞击,使得声波的动量及数量在进一步地衰减后从降噪通道19410内排出。经过一次降噪部1921及二次降噪部1941的遮挡,声波的动量及数量均减弱,以便于实现噪音的降低。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