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收纳文具的课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42067发布日期:2020-10-17 02:04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收纳文具的课桌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课桌,尤其涉及一种可收纳文具的课桌。



背景技术:

课桌是学堂供学生们上课学习使用的桌子。随着现在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桌子也有不同的类别,分别有木桌、铁桌和不锈钢桌,学生们学习的环境也越来越好。

目前,学堂内使用的课桌都只能够给学生本放置课本,学生的文具就没位置放,从而导致课桌看起来又杂又乱,不仅影响教室内的课堂环境,还影响学生们写字、做题,不方便人们使用,在上课时,一般都是学生们自己带文具盒放置文具,但这种方式需要占课桌较大的空间,影响学生正常使用。

因此,设计一种能够收纳文具、不会影响人们正常使用的可收纳文具的课桌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不能够收纳文具、影响学生正常使用的缺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收纳文具、不会影响人们正常使用的可收纳文具的课桌。

本发明的技术实施方案是:一种可收纳文具的课桌,包括有:框体,安装在安装架上;放置组件,安装在框体内,通过滑动的方式进行放置;卡紧组件,安装在框体内,通过滑动的方式进行卡紧;推动组件,安装在框体上,通过滑动的方式进行推动。

可选地,放置组件包括有:第一导杆,第一导杆至少为两个,均安装在框体内;滑套,滑套至少为两个,均滑动式安装在第一导杆上;第一弹簧,第一弹簧至少为两个,均安装在滑套与第一导杆之间;安装框,安装框为两个,均安装在两个滑套之间;第一滑块,安装框内开有两个滑槽,第一滑块为两个,均滑动式安装在滑槽内;放置框,放置框为两个,均安装在两个第一滑块之间。

可选地,卡紧组件包括有:第二导杆,第二导杆至少为两个,均安装在框体上;安装杆,安装杆为两个,均滑动式安装在两个第二导杆之间;第二弹簧,第二弹簧至少为两个,均安装在安装杆与第二导杆之间;楔形卡块,楔形卡块至少为两个,均安装在安装杆上,楔形卡块均与安装框配合。

可选地,推动组件包括有:转板,转板为两个,均转动式安装在框体上;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为两个,均滑动式安装在转板上;导套,导套为两个,均安装在框体上;推杆,推杆为两个,均滑动式安装在导套内,推杆均与转板配合;第三弹簧,第三弹簧为两个,均安装在推杆与导套之间;压块,压块为两个,均安装在推杆上。

可选地,还包括有:拉伸弹簧,拉伸弹簧为两个,均安装在第一滑块与安装框之间;第三导杆,第三导杆为两个,均安装在安装框上;固定块,固定块为两个,均滑动式安装在第三导杆上;第四弹簧,第四弹簧为两个,均安装在固定块与第三导杆之间。

可选地,还包括有:楔形块,固定块上均开有凹槽,楔形块至少为两个,均滑动式安装在凹槽内;第五弹簧,第五弹簧至少为两个,均安装在楔形块与固定块之间。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通过放置组件能够对文具进行收纳,更加方便人们使用,通过卡紧组件能够将安装框卡紧,节省了空间,更加方便人们使用,通过推动组件能够根据需要对文具进行收纳,更加方便人们使用,通过固定块和拉伸弹簧不再需要通过人工向外拉动放置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更加方便人们使用,通过楔形块不再需要通过人工向下推动固定块,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更加方便人们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放置组件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推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放置组件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a部分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安装架,2:框体,3:放置组件,31:第一导杆,32:滑套,33:第一弹簧,34:安装框,35:滑槽,36:第一滑块,37:放置框,4:卡紧组件,41:第二导杆,42:安装杆,43:第二弹簧,44:楔形卡块,5:推动组件,51:转板,52:第二滑块,53:导套,54:推杆,55:第三弹簧,56:压块,6:拉伸弹簧,7:第三导杆,8:第四弹簧,9:固定块,10:凹槽,11:楔形块,12:第五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实施例1

一种可收纳文具的课桌,如图1-5所示,包括有安装架1、框体2、放置组件3、卡紧组件4和推动组件5,安装架1上通过螺栓固接有框体2,框体2内设有通过滑动的方式进行放置的放置组件3,框体2内设有通过滑动的方式进行卡紧的卡紧组件4,框体2上设有通过滑动的方式进行推动的推动组件5。

在需要收纳文具时,通过推动组件5将卡紧组件4松开,随后,将需要进行收纳的文具通过放置组件3放好,完成后,使用者推动放置组件3复位,随后,通过卡紧组件4卡紧,如此,能够收纳文具,更加方便人们使用。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放置组件3包括有第一导杆31、滑套32、第一弹簧33、安装框34、第一滑块36和放置框37,框体2内前后两部左右两侧均焊接有第一导杆31,第一导杆31上均滑动式设有滑套32,滑套32与第一导杆31之间均绕接有第一弹簧33,前后两个滑套32之间均焊接有安装框34,安装框34内左右两侧上下两部均开有滑槽35,滑槽35内均滑动式设有第一滑块36,左右两个第一滑块36之间均焊接有放置框37。

在需要收纳文具时,通过推动组件5将卡紧组件4松开,这时,卡紧组件4不再卡紧安装框34,在第一弹簧33复位的作用下,滑套32随之在第一导杆31上向上滑动,安装框34随之带动放置框37向上移动,随后,拉动放置框37在安装框34内向外移动,第一滑块36随之在安装框34内向外滑动,随后,将需要进行收纳的文具放入放置框37内,放好后,推动放置框37在安装框34内向内移动,第一滑块36随之在安装框34内向内滑动,随后,向下推动安装框34复位,滑套32随之向下滑动复位,第一弹簧33被压缩,随后通过卡紧组件4卡紧,如此,能够对文具进行收纳,更加方便人们使用。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卡紧组件4包括有第二导杆41、安装杆42、第二弹簧43和楔形卡块44,框体2内前后两部左右两侧均焊接有第二导杆41,前后两个第二导杆41之间均滑动式设有安装杆42,安装杆42与第二导杆41之间均绕接有第二弹簧43,安装杆42前后两端均焊接有楔形卡块44,楔形卡块44均与安装框34配合。

在需要收纳文具时,通过推动组件5带动安装杆42在第二导杆41上向外滑动,第二弹簧43随之被压缩,楔形卡块44随之向外移动不再卡住安装框34,这时,安装框34向上移动,随后将文具放好,放好后,向下推动安装框34复位,随后松开推动组件5,在第二弹簧43复位的作用下,安装杆42随之带动楔形卡块44向内移动复位将安装框34卡住,如此,能够将安装框34卡紧,节省了空间,更加方便人们使用。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推动组件5包括有转板51、第二滑块52、导套53、推杆54、第三弹簧55和压块56,框体2内左右两侧均转动式设有转板51,转板51上部均滑动式设有第二滑块52,第二滑块52均与安装杆42转动式连接,框体2内左右两侧均焊接有导套53,导套53内均滑动式设有推杆54,推杆54均与转板51配合,推杆54与导套53之间均绕接有第三弹簧55,推杆54顶端均焊接有压块56。

在需要收纳文具时,向下推动压块56,推杆54随之在导套53内向下滑动,第三弹簧55随之被压缩,当推杆54向下滑动至与转板51接触时,推杆54向下滑动推动转板51转动,从而通过第二滑块52带动安装杆42向外移动,第二滑块52在向外移动的同时在转板51上向下滑动,随后,将需要进行收纳的文具放置好,放置完成后,使用者松开压块56,在第三弹簧55复位的作用下,推杆54随之向上滑动复位不再推动转板51,如此,能够根据需要对文具进行收纳,更加方便人们使用。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1、图4和图5所示,还包括有拉伸弹簧6、第三导杆7、第四弹簧8和固定块9,第一滑块36与安装框34之间均连接有拉伸弹簧6,安装框34内侧前部上下两侧均设有第三导杆7,第三导杆7上均滑动式设有固定块9,固定块9与第三导杆7之间均绕接有第四弹簧8。

在收纳文具时,推动固定块9在第三导杆7上向下滑动,第四弹簧8被压缩,这时,固定块9不再挡住放置框37,在拉伸弹簧6复位的作用下,放置框37随之在安装框34内向外滑动,随后,将需要进行收纳的文具放入放置框37内,放好后,向内推动放置框37,拉伸弹簧6随之发生形变,随后,松开固定块9,在第四弹簧8复位的作用下,固定块9随之向上滑动复位将放置框37卡住,如此,不再需要通过人工向外拉动放置框37,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更加方便人们使用。

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1和图5所示,还包括有楔形块11和第五弹簧12,固定块9上均开有凹槽10,凹槽10内均滑动式设有楔形块11,楔形块11与固定块9之间均连接有第五弹簧12。

在收纳文具时,安装框34向上移动带动固定块9向上移动,楔形块11随之向上移动,当楔形块11向上移动至与安装框34接触时,安装框34推动楔形块11向下移动,固定块9随之向下移动不再卡住放置框37,当楔形块11向下移动至下端时,安装框34推动楔形块11在凹槽10内向内滑动,第五弹簧12被压缩,当楔形块11向上移动至与安装框34脱离后,在第五弹簧12复位的作用下,楔形块11随之向外滑动复位,完成后,推动安装框34向下移动复位,楔形块11随之向下移动复位,当楔形块11向下移动至与安装框34复位时,安装框34推动楔形块11向内滑动复位,第五弹簧12随之被压缩,当楔形块11向下移动至与安装框34脱离后,在第五弹簧12复位的作用下,楔形块11随之向外滑动复位,如此,不再需要通过人工向下推动固定块9,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更加方便人们使用。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实施范围,故凡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述内容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包括在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