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提供零重力坐感的沙发伸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39951发布日期:2021-02-03 20:32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提供零重力坐感的沙发伸展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申请涉及家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提供零重力坐感的沙发伸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沙发目前适用于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比如办公室、客厅、卧室、户外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家具种类也日益繁多,而且人们对家具使用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譬如,可升降的沙发、可旋转的沙发、适用于老年人的休闲沙发椅等,因上述各类产品的功能多样化,使用方便且舒适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上述不同类型的沙发不但能达到传统沙发的使用功能,而且,上述沙发类型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进行灵活调节,以更好的满足使用者的不同使用需求。
[0003]
现有的沙发架在躺姿状态下不能完全处于零重力状态,即座框翘得不高,背部承托架贴着地面不够近,不能让人进一步地放松休息。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申请内容
[0005]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供零重力坐感的沙发伸展装置,提供零重力状态,从而提高使用舒适度。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能提供零重力坐感的沙发伸展装置,包括底架、靠背组件、座框、腿部支撑机构、联动机构、驱动机构;
[0008]
靠背组件转动连接于底架,所述靠背组件相对座框的转动点位于靠背组件一端;
[0009]
所述座框的一端与靠背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腿部支撑机构转动连接,座框均通过联动机构转动连接于底架;
[0010]
驱动机构包括用于给座框提供沿座框长度方向的直线推力的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的一端连接在联动机构或座框上,另一端连接在底架上;
[0011]
当所述伸展装置处于零重力坐感状态时,第一驱动件处于最大行程,所述靠背组件后躺与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不小于150
°
,所述座框抬高与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不小于20
°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简单的机构,来实现了座框和靠背组件相对地面更大角度的转动,从而让使用者坐在运用本伸展装置的沙发时,可以完全处在零重力的状态,让人进一步的放松休息。
[0013]
本申请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转动连接于底架的第一连接杆和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杆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底架一端转动连接于座框,所述第二连接杆和第一连接杆之间的转动点位于第一连接杆相对座框的转动点和第一连接杆相对底架的转动点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一连接杆一端转动连接于靠背组件,且所述第二连接杆与靠背组件的连接点位于靠背组件相对底架的转动点和靠背组件相对座框的
转动点之间。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传动,从而使座框被第一驱动件施加沿其长度方向的推力时,座框会相对底架转动使其一端抬升且轻微向前移动,同时座框转动时,由于第二连接杆的限位和牵引,靠背组件相对座框转动使靠背组件远离座框一端向后倾倒,且由于座框向前移动提供出来的余量,使靠背组件可以向后倾倒到更大的角度,从而实现靠背组件后躺与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不小于150
°
,座框抬高与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不小于20
°
。使人体可以更好的处于零重力的状态。
[0015]
本申请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架上沿竖直方向设有第三连接杆,所述靠背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三连接杆上端的靠背支撑杆,所述靠背支撑杆靠近座框一端转动连接于座框,所述第二连接杆转动连接于靠背支撑杆。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三连接杆将靠背支撑杆抬升到所需高度,从而使其有了较大的倾倒和转动的空间幅度,确保了靠背组件在转动时的倾倒幅度足以实现零重力状态。
[0017]
本申请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靠背组件包括两根沿座框长度方向对称设置的靠背支撑杆,所述联动机构设有两个且一个联动机构对于一个靠背支撑杆。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靠背组件两端均受力,使座框和靠背组件的转动调节更加稳定,提高了使用舒适度。
[0019]
本申请的进一步设置为:驱动机构包括用于给腿部支撑机构提供沿座框长度方向的直线推力的第二驱动件,在第一驱动件处于其最大行程时,第二驱动件自其最小行程达到其最大行程后,腿部支撑机构至少抬高15cm。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确保在人处于零重力状态的情况下,腿部支撑机构可以尽可能的给人体大腿部进行一个支撑,使人体更稳定处于零重力状态下,而不是出现臀部和大腿部受力分离的情况发生。
[0021]
本申请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座框包括沿其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传力杆,所述第一驱动件为驱动缸,所述第一驱动件沿座框长度方向设置,且第一驱动件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传力杆和底架。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一驱动件更好的将力传递给座框,使座框在第一驱动件的作用下稳定达到零重力状态。
[0023]
本申请的进一步设置为:在第二驱动件处于其最大行程时,第一驱动件自其最小行程达到其最大行程后,腿部支撑机构至少部分向下弯曲。
[002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让使用者在使用该沙发处于零重力状态时,腿部支撑机构可以有部分向下弯曲,使小腿部可以相对大腿部弯曲,防止由于腿部一直绷直导致的抽筋或不适,提高了使用舒适度。
[0025]
本申请的进一步设置为:两根所述第二连接杆之间固设有第三传动杆,所述第一驱动件为驱动缸,所述第一驱动件沿座框长度方向设置,且第一驱动件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三传动杆和底架;所述第二驱动件沿座框长度方向设置,且第二驱动件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三传力杆和第二传力杆。
[002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驱动件伸长时会导致第三传动杆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通过第二驱动件给到腿部连杆组件力,使腿部连杆组件也有了一定程度运动,然后
再通过第二驱动件本身给予腿部连杆组件驱动力,使腿部连接组件实现部分弯曲的状态。从而让使用者在使用该沙发处于零重力状态时,腿部支撑机构可以有部分向下弯曲,使小腿部可以相对大腿部弯曲,防止由于腿部一直绷直导致的抽筋或不适,提高了使用舒适度。
[0027]
本申请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腿部支撑机构包括两组沿座框长度方向呈对称设置的腿部连杆组件、用于连接两个腿部连杆组件使其同步运动的第二传力杆,所述第二驱动件为驱动缸,所述第二驱动件沿座框长度方向设置,且第二驱动件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传力杆和第二传力杆。
[002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第二驱动件和第一驱动件是分别工作的,可在人处于零重力状态下,自由的调节腿部支撑机构的状态,使其展开至所需位置。从而使腿部支撑机构具有较好的自由度,符合多种人的需求。
[0029]
本申请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腿部连杆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座框的第一腿杆、平行于第一腿杆且转动连接于座框的第二腿杆、转动连接于第一腿杆和第二腿杆的第三腿杆、转动连接于第二腿杆且平行于第三腿杆的第四腿杆、同时转动连接于第三腿杆和第四腿杆的膝部支撑块、转动连接于第四腿杆远离第二腿杆一端的中间杆、转动连接于膝部支撑块的脚部支撑杆,所述中间杆转动连接于脚部支撑杆中部,所述第二传力杆包括两个传力座和固定连接两个传力座的连杆,所述传力座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腿杆中部和第二腿杆中部。
[003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驱动件给予第二传力杆沿座框长度方向的驱动力,从而驱动第一腿杆和第二腿杆转动,使腿部连接组件向外伸展开去,直至其平行于座框,很好的支撑腿部。
[0031]
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1、使人完全处在零重力的状态,让人进一步的放松休息;2、腿部支撑机构可以有部分向下弯曲,使小腿部可以相对大腿部弯曲,防止由于腿部一直绷直导致的抽筋或不适,提高了使用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32]
图1为实施例一坐姿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2为实施例一休闲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3为实施例一零重力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4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5为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0037]
图6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7为实施例二坐姿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8为实施例二休闲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9为实施例二零重力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41]
附图标记:1、底架;2、靠背支撑杆;3、座框;4、腿部支撑机构;5、联动机构;6、驱动机构;7、第三连接杆;8、第一连接杆;9、第二连接杆;10、限位块;11、限位面;12、第一驱动件;13、第二驱动件;14、第一传力杆;15、第二传力杆;16、第一腿杆;17、第二腿杆;18、第三腿杆;19、第四腿杆;20、膝部支撑块;21、中间杆;22、脚部支撑杆;23、传力座;24、连杆;25、第三传力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实施例一:
[0043]
如图1所示,一种能提供零重力坐感的沙发伸展装置,包括底架1、靠背组件、座框3、腿部支撑机构4、联动机构5、驱动机构6。靠背组件的中部转动连接于底架1,靠背组件相对座框3的转动点位于靠背组件一端;座框3的一端与靠背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腿部支撑机构4转动连接,座框3均通过联动机构5转动连接于底架1。
[0044]
运用该伸展装置的沙发正常乘坐状态下,腿部支撑机构4折叠收缩于座框3下,靠背组件与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为113
°
,座框3和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为9
°
,座框3和靠背组件之间的形成的角度为99
°
,从而使人处于一个舒服的坐姿状态。
[0045]
若人需要支撑腿部,驱动机构6给腿部支撑机构4一个沿座框3长度方向的驱动力,使腿部支撑机构4向外伸展,直至整体平行于座框3,从而可支撑使用者的腿部。
[0046]
当人需要仰躺时,通过驱动机构6给座框3沿其长度方向的驱动力,使座框3相对底架1转动且有轻微的向前移动,直至其和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到20
°
。此时由于联动机构5的传力,使靠背机构相对座框3和底架1转动,使靠背组件与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到达150
°
。从而使人处于一个后躺的零重力状态,让使用者更加舒适。此时腿部支撑机构4至少抬高15cm。
[0047]
如图4所示,具体的,底架1为一个通过杆体连接围成的匚型架。底架1两侧均沿竖直方向设有第三连接杆7,第三连接杆7用于连接靠背组件。靠背组件包括两根沿座框3长度方向对称设置的靠背支撑杆2,靠背支撑杆2呈z字型,且靠背支撑杆2下端转动连接于座框3。靠背支撑杆2转动连接于第三连接杆7上端,且靠背支撑杆2和第三连接杆7的转动点位于靠背支撑杆2从上至下第二个转弯点。从而通过第三连接杆7将靠背组件稳定的转动安装于底架1上。
[0048]
联动机构5设有两个且一个联动机构5对于一个靠背支撑杆2。联动机构5包括第一连接杆8和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杆8的第二连接杆9。第一连接杆8一端转动连接于底架1开口端一端。第一连接杆8远离底架1一端转动连接于座框3中部。第二连接杆9呈z字型。第二连接杆9和第一连接杆8之间的转动点位于第一连接杆8相对座框3的转动点和第一连接杆8相对底架1的转动点之间。第二连接杆9远离第一连接杆8一端转动连接于靠背支撑杆2,且第二连接杆9与靠背支撑杆2的连接点位于靠背支撑杆2相对底架1的转动点和靠背支撑杆2相对第三连接杆7的转动点之间。
[0049]
此时,对座框3施加沿其长度方向的力,可带动座框3和靠背支撑杆2同步转动,且座框3可在转动过程中轻微向前移动,来实现对靠背支撑杆2的让位,使本伸展装置可更好的到达零重力状态。
[0050]
如图5所示,为了使伸展装置更好的保持在零重力状态,靠背支撑杆2中部固定安装有限位块10。第三连接杆7上端倾斜形成限位面11;当伸展装置处于零重力坐感状态时,限位块10抵接于第三连接杆7上的限位面11。
[0051]
如图4所示,驱动机构6包括用于给座框3提供沿座框3长度方向的直线推力的第一驱动件12和用于给腿部支撑机构4提供沿座框3长度方向的直线推力的第二驱动件13。座框3包括沿其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传力杆14,第一驱动件12为驱动缸,第一驱动件12沿座框3长度方向设置,且第一驱动件12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传力杆14和底架1。
[0052]
如图4所示,腿部支撑机构4包括两组沿座框3长度方向呈对称设置的腿部连杆组件、用于连接两个腿部连杆组件使其同步运动的第二传力杆15,第二驱动件13为驱动缸。第二驱动件13沿座框3长度方向设置,且第二驱动件13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传力杆14和第二传力杆15。第一驱动件12和第二驱动件13位于同一竖直面。
[0053]
如图4所示,腿部连杆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座框3的第一腿杆16、平行于第一腿杆16且转动连接于座框3的第二腿杆17、转动连接于第一腿杆16和第二腿杆17的第三腿杆18、转动连接于第二腿杆17且平行于第三腿杆18的第四腿杆19、同时转动连接于第三腿杆18和第四腿杆19的膝部支撑块20、转动连接于第四腿杆19远离第二腿杆17一端的中间杆21、转动连接于膝部支撑块20的脚部支撑杆22。中间杆21转动连接于脚部支撑杆22中部。第二传力杆15包括两个传力座23和固定连接两个传力座23的连杆24,传力座23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腿杆16中部和第二腿杆17中部。
[0054]
第二驱动件13给予第二传力杆15沿座框3长度方向的驱动力,从而驱动第一腿杆16和第二腿杆17转动,使腿部连接组件向外伸展开去,直至其平行于座框3,很好的支撑腿部。
[0055]
本申请的原理如下:
[0056]
包括三个状态,坐姿状态、休闲状态和零重力状态;
[0057]
如图1所示,在坐姿状态时,腿部支撑机构4折叠收缩于座框3下,靠背组件与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为113
°
,座框3和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为9
°
,座框3和靠背组件之间的形成的角度为99
°
,从而使人处于一个舒服的坐姿状态。
[0058]
如图2所示,在休闲状态时,即上半身半躺下半身被支撑起来的状态,靠背组件与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为113
°
,座框3和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为9
°
,座框3和靠背组件之间的形成的角度为99
°
。腿部支撑机构4向外伸展,直至整体平行于座框3,从而可支撑使用者的腿部。使人处于舒服的半躺状态。可在该状态下进行看书,看电视等操作。
[0059]
如图3所示,在零重力状态时,靠背组件与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为150
°
,座框3和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为20
°
,座框3和靠背组件之间的形成的角度为130
°
,腿部支撑机构4向外伸展,直至整体平行于座框3,从而支撑使用者的腿部。从而使人处于一个零重力的完全仰躺状态,用于休息小憩。
[0060]
当伸展装置在坐姿状态和休闲状态之间转换时,第二驱动件13活塞杆伸长,第二驱动件13给予第二传力杆15沿座框3长度方向向外的驱动力,第一腿杆16和第二腿杆17转动,从而驱使第三腿杆18和第四腿杆19转动,膝部支撑块20和脚部支撑杆22向外展开至于和座框3位于一直线,此时腿部支撑机构4整个被向外延展打开,实现对脚部的支撑。当第二驱动件13的活塞杆缩短时,运动轨迹相反,腿部支撑机构4整个收缩折叠回到座框3下方,完成状态的转换。
[0061]
当伸展装置在零重力状态和休闲状态之间转换时,第一驱动件12活塞杆伸长,给以第一传力杆14沿座框3长度方向向外的驱动力,座框3相对底架1转动,同时会相对底架1向远离靠背组件一侧移动,在联动机构5的带动下,靠背组件会相对座框3转动,从而完成座框3的前翘和靠背组件的后仰,完整状态的转化。当第二驱动件13的活塞杆缩短时,运动轨迹相反,座框3复位,靠背组件前倾,从而恢复到休闲状态。
[0062]
实施例二:
[0063]
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未设置有第一连接杆8。如图6所示,两根第二连接杆9之间固设有第三传动杆,第一驱动件12为驱动缸,第一驱动件12沿座框3长度方向设置,且第一驱动件12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三传动杆和底架1。第二驱动件13沿座框3长度方向设置,且第二驱动件13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三传力杆25和第二传力杆15。膝部支撑块20、中间杆21和脚部支撑杆22形成了小腿支撑部。
[0064]
当第一驱动件12时会导致第三传动杆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通过第二驱动件13给到腿部连杆组件力,使腿部连杆组件也有了一定程度运动,然后再通过第二驱动件13本身给予腿部连杆组件驱动力,使腿部连接组件实现部分弯曲的状态。从而让使用者在使用该沙发处于零重力状态时,腿部支撑机构4中的小腿支撑部向下弯曲,使小腿部可以相对大腿部弯曲,防止由于腿部一直绷直导致的抽筋或不适,提高了使用舒适度。
[0065]
本申请的原理如下:
[0066]
包括三个状态,坐姿状态、休闲状态和零重力状态;
[0067]
如图7所示,在坐姿状态时,腿部支撑机构4折叠收缩于座框3下,靠背组件与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为113
°
,座框3和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为9
°
,座框3和靠背组件之间的形成的角度为99
°
,从而使人处于一个舒服的坐姿状态。
[0068]
如图8所示,在休闲状态时,即上半身半躺下半身被支撑起来的状态,靠背组件与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为113
°
,座框3和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为9
°
,座框3和靠背组件之间的形成的角度为99
°
。腿部支撑机构4向外伸展,直至整体平行于座框3,从而可支撑使用者的腿部。使人处于舒服的半躺状态。可在该状态下进行看书,看电视等操作。
[0069]
如图9所示,在零重力状态时,靠背组件与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为150
°
,座框3和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为20
°
,座框3和靠背组件之间的形成的角度为130
°
,腿部支撑机构4向外伸展,小腿支撑部向下弯曲,从而支撑使用者的腿部。从而使人处于一个零重力的完全仰躺状态,用于休息小憩。
[0070]
当伸展装置在坐姿状态和休闲状态之间转换时,第二驱动件13活塞杆伸长,第二驱动件13给予第二传力杆15沿座框3长度方向向外的驱动力,第一腿杆16和第二腿杆17转动,从而驱使第三腿杆18和第四腿杆19转动,膝部支撑块20和脚部支撑杆22向外展开至于和座框3位于一直线,此时腿部支撑机构4整个被向外延展打开,实现对脚部的支撑。当第二驱动件13的活塞杆缩短时,运动轨迹相反,腿部支撑机构4整个收缩折叠回到座框3下方,完成状态的转换。
[0071]
当伸展装置在零重力状态和休闲状态之间转换时,第一驱动件12活塞杆伸长,给以第一传力杆14沿座框3长度方向向外的驱动力,座框3相对底架1转动,同时会相对底架1向远离靠背组件一侧移动,在联动机构5的带动下,靠背组件会相对座框3转动,从而完成座框3的前翘和靠背组件的后仰,且小腿支撑部会向下弯曲,完整状态的转化。当第二驱动件13的活塞杆缩短时,运动轨迹相反,座框3复位,靠背组件前倾,从而恢复到休闲状态。
[0072]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申请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