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烤涮多功能餐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95787发布日期:2021-07-09 11:56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烤涮多功能餐桌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餐饮家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烤涮多功能餐桌。


背景技术:

2.火锅和烧烤作为不同的美食,深受人们的喜爱。传统在吃火锅和烧烤时,往往需要利用不同的餐具方才可以。近些年以来,为了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饮食需求,既能涮菜吃火锅,又能烤制食物吃烧烤的多功能餐桌应运而生。
3.但是现有技术中的不管是单一吃火锅的火锅餐桌、单一吃烧烤的烧烤餐桌或者是既能涮菜吃火锅,又能烤制食物吃烧烤的多功能餐桌,在使用均存在对于火源隔热效果差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人们围坐在餐桌旁的正常用餐,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烤涮多功能餐桌,对于火源的隔热效果较好,提高人们围坐在餐桌旁用餐的舒适性。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烤涮多功能餐桌,包括桌面,在桌面的底部设有支撑腿;所述桌面的中部开设有一凹槽部;所述凹槽部具有凹槽部底壁和凹槽部围壁,且凹槽部底壁向下延伸至超出所述桌面的下表面,凹槽部围壁的顶端面与桌面的上表面平齐;所述凹槽部内腔中设有锅体;所述锅体具有锅体底壁和锅体围壁,在锅体底壁上开设有若干漏灰孔;所述锅体底壁与凹槽部底壁之间以及所述锅体围壁与凹槽部围壁之间均具有一定的间距;所述锅体内腔中活动设有一两端开口且中空的内筒体;所述内筒体的侧壁与锅体围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所述内筒体上搭接有涮锅。
7.进一步的,所述凹槽部围壁上环设有多根竖直布置的第一支撑件;所述锅体底壁搭接在所述第一支撑件的顶端面上。
8.进一步的,所述内筒体的内侧壁顶端设有多个第二支撑件;所述涮锅的底端搭接在第二支撑件上。
9.进一步的,所述内筒体的外侧壁顶端环设有多个竖直布置的涮锅支撑防护件;所述涮锅支撑防护件包括固定板,固定板的一个侧端设有弯折部,弯折部的顶部具有一弧形部;所述弧形部的形状与涮锅的外侧壁适配;所述固定板与内筒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凹槽部围壁上开设有连通外界的风门,所述风门可开启或者是关闭。
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腿由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组成,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均为中空状;所述第一支撑腿的顶端与桌面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腿的顶部插接在第一支撑腿的下部内腔中;所述凹槽部底壁在水平面的高度超出所述第一支撑腿的底端面在水平面的高度。
12.进一步的,所述锅体围壁的外侧上设有竖直支撑杆,在竖直支撑杆上活动设有烤
盘。
13.进一步的,所述凹槽部、锅体以及内筒体为长方体状或者是柱状。
14.进一步的,所述凹槽部、锅体以及内筒体均为柱状。
15.进一步的,所述桌面呈长方形状、圆形状或者是椭圆形状。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炭火源置于内筒体内腔中,由于内筒体设置在锅体内腔中,且内筒体的侧壁与锅体围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因而可以起到第一道隔热作用;同时,由于锅体设置在凹槽部内腔中,且锅体的外侧壁与凹槽部围壁之间也具有一定的间距,因而锅体可以起到第二道隔热作用;通过上述双重隔热,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多功能餐桌对炭火源具有较好的隔热效果,极大的提高了人们围坐在餐桌旁用餐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锅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内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凹槽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

桌面,2

支撑腿,3

凹槽部,4

锅体,5

内筒体,6

涮锅,7

第一支撑件,8

第二支撑件,9

涮锅支撑防护件,9a

固定板,9b

弯折部,10

弧形部,11

风门,20

第一支撑腿,21

第二支撑腿,30

凹槽部底壁,31

凹槽部围壁,40

锅体底壁,41

锅体围壁,42

漏灰孔,43

竖直支撑杆,44

烤盘。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24.如图1所示,一种烤涮多功能餐桌,包括桌面1,在桌面1的底部设有支撑腿2;所述桌面1的中部开设有一凹槽部3;所述凹槽部3具有凹槽部底壁30和凹槽部围壁31,且凹槽部底壁30向下延伸至超出所述桌面1的下表面,凹槽部围壁31的顶端面与桌面1上表面平齐;所述凹槽部3内腔中设有锅体4;所述锅体4具有锅体底壁40和锅体围壁41,在锅体底壁40上开设有若干漏灰孔42;具体的,为了便于收集漏灰孔42中漏下的灰,还可以在凹槽部3内腔中设置一个可取出的积灰斗;所述锅体底壁40与凹槽部底壁30之间以及所述锅体围壁41与凹槽部围壁31之间均具有一定的间距;所述锅体4内腔中活动设有一两端开口且中空的内筒体5;所述内筒体5的侧壁与锅体围壁4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所述内筒体5上搭接有涮锅6。
25.具体的,所述凹槽部围壁31上环设有多根竖直布置的第一支撑件7;所述锅体底壁40搭接在所述第一支撑件7的顶端面上。第一支撑件7的设置可以起到支撑锅体4的作用,同时使得锅体底壁40与凹槽部底壁30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便于空气的进入。
26.具体的,所述内筒体5的内侧壁顶端设有多个第二支撑件8;具体的,所述第二支撑
件8的上表面与内筒体5的顶端面齐平,当然,也可以将第二支撑件8呈倾斜向下状设计;所述涮锅6的底端搭接在第二支撑件8上。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支撑件8为一片状支撑板,片状支撑板的一个端部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内筒体5固定连接。
27.具体的,所述内筒体5的外侧壁顶端环设有多个竖直布置的涮锅支撑防护件9;所述涮锅支撑防护件9包括固定板9a,固定板9a的一个侧端设有弯折部9b,弯折部9b的顶部具有一弧形部10;所述弧形部10的形状与涮锅6的外侧壁适配;所述固定板9a与内筒体5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同样的,该处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为焊接或者是螺钉连接。涮锅支撑防护件9本实施例中设置有3个,且为均布式设计,涮锅支撑防护件9可以起到防止涮锅6滑动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涮锅6搭接在内筒体5上时的稳定性。
28.具体的,所述凹槽部围壁31上开设有连通外界的风门11,所述风门11可开启或者是关闭。通过风门11的控制,便于调节由凹槽部3进入到锅体4中的空气量,从而起到控制火候的作用。
29.具体的,所述支撑腿2由第一支撑腿20和第二支撑腿21组成,第一支撑腿20和第二支撑腿21均为中空状;所述第一支撑腿20的顶端与桌面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腿21的顶部插接在第一支撑腿20的下部内腔中;所述凹槽部底壁30在水平面的高度超出所述第一支撑腿20的底端面在水平面的高度。通过采用上述设计,便于在需要搬运时,缩小本实用新型中多功能餐桌的整体体积,使其更加利于搬运、装车。
30.具体的,所述锅体围壁41的外侧上设有竖直支撑杆43,在竖直支撑杆43上活动设有烤盘44。
31.具体的,可根据具体需要,将所述凹槽部3、锅体4以及内筒体5设计为长方体状或者是柱状。
32.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部3、锅体4以及内筒体5均为柱状。
33.具体的,可根据具体需要,将所述桌面1呈长方形状、圆形状或者是椭圆形状。
3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35.使用时,锅体4置于凹槽部3内腔中,内筒体5置于锅体4的内腔中,炭火源放置在内筒体5内腔中;当需要烤制食物(吃烧烤)时,可以将食物直接在锅体4上借助炭火源进行烤制;而需要吃火锅时,则可以利用涮锅6进行食物的涮制。
36.本实用新型由于内筒体5设置在锅体4内腔中,且内筒体5的侧壁与锅体围壁4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因而可以起到第一道隔热作用;同时,由于锅体4设置在凹槽部3内腔中,且锅体4的外侧壁与凹槽部围壁31之间也具有一定的间距,因而锅体4可以起到第二道隔热作用;通过上述双重隔热,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多功能餐桌对炭火源具有较好的隔热效果,极大的提高了人们围坐在餐桌旁用餐的舒适性。
37.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