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纸塑复合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93663发布日期:2021-11-25 13:19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纸塑复合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用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杯子,特别是一种纸塑复合杯。


背景技术:

2.目前,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一次性杯子采用纸质材料制成的做饭越来越普遍,但是纸杯的使用时存在着以下缺点,纸杯在生产中为了达到隔水效果,会在内壁涂一层聚乙烯隔水膜。聚乙烯是食物加工中最安全的化学物质,它在水中是很难溶解的,无毒、无味。但如果所选用的材料不好,或加工工艺不过关,在聚乙烯热熔或涂抹到纸杯过程中,可能会氧化为羰基化合物。羰基化合物在常温下不易挥发,但在纸杯倒入热水时,就可能挥发出来,所以人们会闻到有怪味。长期摄入这种有机化合物,对人体一定是有害的。因此,一次性塑料杯仍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一次性塑料杯在使用时,当倒入热饮或者热水时,由于塑料杯没有较好的隔热效果,可能会导致人被烫伤。
3.基于一次性塑料杯的以上问题,申请人提出了一种双层容器(申请号:201920081040.1),双层容器包括由塑料制成的有底部的内容器和由纸质制成呈筒状的外层体,所述外层体套接在内容器外,所述外层体和内容器之间设有将外层体卡接在内容器外周面上的锁定结构,并且在所述的外层体上设有能将外层体撕扯破坏的撕扯片。
4.上述双层容器中,该结构能够使得外层体无需借助胶水就可以贴在内容器上,外层体撕破时会导致外层体分离,对于外层体的回收有一定的麻烦,并且外层体被破坏导致外层体不能重复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纸塑复合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纸塑复合杯防烫套能重复利用。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纸塑复合杯,包括防烫套和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烫套套设在杯体外周面上且杯体部分露出防烫套外,所述防烫套包括设置在内周面上向杯体凸出的环形凸起,所述杯体外周面上设有环形卡槽,所述环形凸起卡接在环形卡槽内,所述环形卡槽的下侧壁和杯体通过向外凸出的导向弧形壁连接。
7.本方案中,环形凸起卡接在环形卡槽中使得防烫套牢固的套设在杯体外,防烫套不容易从杯体中脱落,有效的起到了防烫作用,导向弧形壁使防烫套中的环形凸起进入到环形卡槽中,对防烫套起到引导作用,当防烫套向下脱离杯体时,环形凸起沿着导向弧形壁向下脱出,便于防烫套从杯体中完整脱落,有利于防烫套的重复使用。
8.在上述的纸塑复合杯中,所述环形凸起或环形卡槽侧壁或导向弧形壁具有弹性,所述环形凸起抵靠在环形卡槽的下侧壁上。防烫套套设在杯体过程中,导向弧形壁发生形变,环形凸起抵靠环形卡槽的下侧壁上,防烫套在卡接到位后不容易从杯体中脱落;当防烫套从杯体脱落过程中,给防烫套施加一个向下的力,环形凸起沿着导向弧形壁下滑,从环形卡槽中脱出,便于防烫套从杯体脱离。
9.在上述的纸塑复合杯中,所述环形卡槽位于杯体的中部或者下部,所述环形凸起位于防烫套的下端,杯体上部或/和下部露出于防烫套外。
10.在上述的纸塑复合杯中,所述环形卡槽位于杯体的上部,所述环形凸起位于防烫套的上部,杯体上部或/和下部露出于防烫套外。
11.在上述的纸塑复合杯中,所述杯体从上至下半径逐渐减小,防烫套能紧贴在杯体的外周面上。
12.在上述的纸塑复合杯中,所述防烫套的高度不超过杯体的1/2,所述防烫套套设在杯体中部。防烫套的高度不超过杯体的1/2,减少防烫套和杯体的接触面积,使得防烫套从杯体中脱落时更加方便。
13.在上述的纸塑复合杯中,防烫套采用纸质材料或者塑料材料制成,所述杯体呈透明或/和半透明状。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5.1、本方案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省去了防烫套上的撕扯片,使得防烫套完整的从杯体中脱落,有利于防烫套的回收和重复利用。
16.2、通过本方案的防烫套能够节省纸张材料,同时当杯体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时方便观察杯体中的液体情况。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图;
19.图3是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图;
21.图5是图4中b的局部放大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图;
23.图7是图6中c的局部放大图;
24.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截面图;
25.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截面图;
26.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截面图。
27.图中,1、杯体;2、环形卡槽;21、下侧壁;3、防烫套;31、环形凸起;4、导向弧形壁。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29.实施例一
30.如图1、图2所示,本纸塑复合杯呈圆台状,包括由纸质材料或者塑料材料制成的防烫套3和由塑料材质制成的透明杯体1,杯体1从上至下半径逐渐减小,防烫套3套设且紧贴在杯体1外周面上,防烫套3的高度不超过杯体1的1/2,杯体1部分露出防烫套3外。防烫套3的高度不超过杯体1的1/2有利于减少防烫套3和杯体1的接触面积,使得防烫套3从杯体1中脱落时更加方便。
31.如图2和图3所示,防烫套3包括设置在内周面上向杯体1凸出的环形凸起31,杯体1靠近下部的外周面上设有环形卡槽2,杯体1上部和下部露出于防烫套3外,由于杯体1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杯体1不与防烫套3接触部分处于可视状态,便于对杯体1内的液体观察,环形凸起31卡接在环形卡槽2内,环形卡槽2的下侧壁21和杯体1通过向外凸出的导向弧形壁4连接,导向弧形壁4具有弹性,环形凸起31抵靠在环形卡槽2的下侧壁21上。
32.如图4和图5所示,防烫套3还没有套设到杯体1上,此时防烫套3的环形凸起位于环形卡槽2外,未抵靠在杯体1上;如图6和图7所示,防烫套3受到向上的力往杯体1的上端移动,防烫套3的环形凸起31和导向弧形壁4接触,由于导向弧形壁4具由弹性,可以发生轻微的形变,使得环形凸起31更加容易的卡接到环形卡槽2中;如图2和图3所示,环形凸起31卡接到环形卡槽2中时,环形凸起31抵靠在环形卡槽2的下侧壁21上。防烫套3从杯体1中脱离时,防烫套3受到向下的力,导向弧形壁4此时起到导向作用,环形凸起31沿着导向弧形壁4从环形卡槽2中脱出,该结构使得防烫套3完整的从杯体1中脱落,有利于防烫套3的回收和重复利用。本实施例中,杯体1也可以采用呈半透明状或者半透明与透明混合状。
33.实施例二
34.如图8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环形卡槽2位于杯体1下端,其位置在实施例一环形卡槽2的下方,环形凸起31位于防烫套3的下端,杯体1的上部露出于防烫套3外。
35.实施例三
36.如图9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环形卡槽2位于杯体1的中部,环形凸起31位于防烫套3的下端,杯体1的下部露出于防烫套3外。
37.实施例四
38.如图10所示,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环形卡槽2位于杯体1上端,环形凸起31位于防烫套3的上端,杯体1的下部露出于防烫套3外。
39.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40.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1、杯体;2、环形卡槽;21、下侧壁;3、防烫套;31、环形凸起;4、导向弧形壁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