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挤水的拖把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61149发布日期:2022-01-19 16:46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挤水的拖把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卫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挤水的拖把池。


背景技术:

2.拖把池是常见的厨卫设施,传统的拖把池的结构较为简单,一般被设计成陶瓷或者不锈钢制成的水槽。传统的拖把一般在长直杆型的拖把柄的端部绑缚布条等吸水物形成拖把头,清洗时一般将拖把头浸泡在拖把池的池腔中,清洗后需要沥水时,通常由人手握持拖把头挤出其中水体,或者对拖把柄和拖把头反向扭转,使拖把头中的水体被挤出。拖把池中的水体一般直接排放。
3.但是,人工操作挤干拖把头的水需要耗费较大的力气,如老年人、女性和未成年孩童等群体通常不具备这种程度的身体素质条件,这就使得这类拖把池本质上变成了浸泡池。没有沥干水体的拖把头,其清洗时往往因水体流出而导致清洗效果不佳,流出的水体无法锁住拖地过程中遇到的灰尘和杂物,导致水体混合杂物形成新的污染。因此传统的拖把池在家用场合经常成为一种摆设;而且,人工手动操作进行拖把头的挤干,一般会弄脏手掌,稍有不慎还会因为没有在浸泡时脱离拖把头的杂物而弄伤手掌,因此传统的拖把和拖把池更不受年轻人和女性群体的待见。另外,清洗拖把后的水体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沙砾等颗粒状杂物,而且一般还混有发丝、棉絮等丝状、团絮状杂物,直接排放的水体经年累月很容易导致下水管路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挤水的拖把池,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一种便于挤水的拖把池,包括池本体,所述池本体包括池腔外壳,所述池腔外壳呈一顶部开口结构,其内形成池腔,所述池腔外壳的底部设有连通所述池腔的排水接口,以便连接排水管路进行下水,其中,所述池腔外壳内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竖直设置后将所述池腔分隔成沥水腔和清洗腔,分别用于对拖把沥水和对拖把清洗;
7.所述排水接口连通所述清洗腔;
8.所述沥水腔内设有夹爪组件,以便在拖把头被放入其中后对其夹持,使其便于沥水,操作时,人工将拖把先放入清洗腔内,使拖把头浸泡在清洗腔的水体中浸泡,再转移至沥水腔中,在夹爪组件将拖把头夹持后,通过扭动拖把柄,使拖把头中的水体被挤出,完成对拖把的沥水操作。
9.所述夹爪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伸缩杆、第二支撑板、夹爪、夹爪连杆,其中,
10.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便于所述伸缩杆穿过的通孔,第一支撑板的边缘连接所述沥水腔的内壁,所述伸缩杆呈竖直设置,其上端向上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的通孔后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下端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方,所述伸缩杆上套入一弹簧,所述弹簧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
11.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至少两个所述夹爪,任一所述夹爪通过一所述夹爪连杆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其连接结构按如下设置:
12.所述夹爪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夹爪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夹爪。
1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夹爪组件,实现对拖把头的夹持,操作时,拖把头自上而下下压第二支撑板,伸缩杆下移时压迫弹簧,下移过程中向第二支撑板的中心拖拽各个夹爪,使其在夹爪连杆的支撑下,呈人手握持的动作,从而将拖把头夹持住。
14.所述夹爪上的用于夹持拖把头的表面设有至少两个凸起结构,至少两个凸起相邻设置后成型一连续起伏结构,从而使该夹持面具有更好的夹持效果。
15.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靠近所述第一隔板的侧边不与所述第一隔板连接,两者之间形成一便于下水的间隙。或者,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靠近所述第一隔板的侧边与所述第一隔板连接,从而增强第一支撑板的支撑效果,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沥水孔,以便增强下水效果。
16.所述第一支撑板向下连接至少一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竖直设置,其下端接触所述沥水腔的腔底、上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
17.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撑杆为第一支撑板提供的更好的支撑效果,避免人工放入拖把下压过程中,第一支撑板发生形变而导致破损。
18.所述沥水腔的底部设有一所述排水接口,所述清洗腔的底部设有另一所述排水接口,两者通过一导水管相互连接,所述导水管设置于所述池腔外壳的底部下方。
19.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独立的排水接口,使沥水腔中从拖把头上挤出的水体可顺下水管路排走,避免了采用同一排水接口时,需要在第一隔板上设置通孔后产生的水流倒灌至沥水腔的问题。
20.位于所述清洗腔内的所述排水接口上设有一滤篮,以便将下水过程中,混在水体中的大颗粒杂物和发丝堵截在滤篮内,避免其堵塞下水管路。
21.所述池本体包括支架,所述池腔外壳设置于所述支架内,由所述支架支撑所述池腔外壳,所述支架的底部设有滚轮。
22.所述支架包括四根立柱,四根所述立柱设置于所述支架的四个角,任一所述立柱均为竖直设置,且任一所述立柱的底部均设有一所述滚轮。
2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支架支撑池腔外壳,配合滚轮使得池本体可移动,从而使池本体可灵活移动至需要使用拖把池的应用场景中。
24.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沥水腔和其内设置的夹爪组件实现对拖把头的方便沥水,以夹爪组件模仿人手抓取并夹持拖把头后使其固定,夹持动力来自人手将拖把头自上而下压迫夹爪组件的第二支撑板,相对于传统方式中人手对拖把的挤水操作,本实用新型不仅省力,而且无需弄脏手掌,也消除了因此导致手掌受伤等问题,操作省力、方便且安全。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在主视视角观察时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沥水腔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沥水腔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图4的结构中的夹爪组件收拢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图4的一种俯视视角观察时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当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或“具有”及其任何变形,其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成部件或单元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组成部件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部件组成或者组成单元。
32.参照图1、图2,一种便于挤水的拖把池,包括池本体,池本体包括池腔外壳10,池腔外壳10呈一顶部开口结构,其内形成池腔,池腔外壳10的底部设有连通池腔的排水接口,以便连接排水管路201进行下水,池腔外壳10内设有第一隔板30,第一隔板30竖直设置后将池腔分隔成沥水腔1001和清洗腔1002,分别用于对拖把沥水和对拖把清洗;
33.排水接口连通清洗腔1002;
34.沥水腔1001内设有夹爪组件40,以便在拖把头被放入其中后对其夹持,使其便于沥水,操作时,人工将拖把先放入清洗腔内,使拖把头浸泡在清洗腔1002的水体中浸泡,再转移至沥水腔1001中,在夹爪组件40将拖把头夹持后,通过扭动拖把柄,使拖把头中的水体被挤出,完成对拖把的沥水操作。
35.本实用新型按如下结构设置夹爪组件:如图3、图4、图5所示,夹爪组件40包括第一支撑板401、伸缩杆402、第二支撑板403、夹爪404、夹爪连杆405,其中,
36.第一支撑板401上设有便于伸缩杆402穿过的通孔,第一支撑板401的边缘连接沥水腔1001的内壁(在某些应用场合下,第一支撑板的边缘还可与第一隔板连接后形成第一支撑板上下两个隔离腔),
37.伸缩杆402呈竖直设置,其上端向上穿过第一支撑板401上的通孔后连接第二支撑板403、下端位于第一支撑板401的下方,伸缩杆402上套入弹簧406,弹簧406位于第一支撑板401和第二支撑板403之间;
38.第二支撑板403连接至少两个夹爪404,任一夹爪404通过一个夹爪连杆405连接第一支撑板401,其连接结构按如下设置:
39.夹爪404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403,夹爪连杆405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401、另一端转动连接夹爪404。
40.需要说明的是,图3和图4分别示出了夹爪组件中的夹爪的两种不同的结构,分别为图3的直杆型结构和图4的弯杆型结构。
4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夹爪组件40,实现对拖把头的夹持,操作时,拖把头自上而下下压第二支撑板403,伸缩杆402下移时压迫弹簧406,下移过程中向第二支撑板403的中心
拖拽各个夹爪404,使其在夹爪连杆405的支撑下,呈人手握持的动作,从而将拖把头夹持住。
42.需要说明的是,当弹簧406在初始位置(不受外力作用而产生压缩或者拉伸)时,如图3、图4所示,夹爪连杆405与夹爪404的转动连接点在水平高度上,位于夹爪404与第二支撑板403的转动连接点和夹爪连杆405与第一支撑板401的转动连接点之上,且夹爪404与第二支撑板403的转动连接点相对于夹爪连杆405与第一支撑板401的转动连接点更靠近伸缩杆402,以此确保伸缩杆402被下压时,夹爪404可以呈收拢的动作趋势。如图5所示,即为夹爪404在伸缩杆402下压时收拢,此时弹簧406被压缩,夹爪连杆405下摆后向第二支撑板中心推动夹爪404使其收拢。
43.本实用新型为增强夹爪组件对拖把头的夹持效果,可按如下结构设置:如图3、图4所示,夹爪404上的用于夹持拖把头的表面设有至少两个凸起,至少两个凸起相邻设置后成型一连续起伏结构4041,从而使该夹持面具有更好的夹持效果。
44.具体的,成型为连续起伏结构4041的凸起设置为半圆形凸起,或者设置为三角形凸起,当凸起设置为半圆形结构的凸起时,连续起伏结构4041形成一波浪面,当凸起设置为三角形凸起时,连续起伏结构4041形成一锯齿面。
45.另外,连续起伏结构4041所在位置位于夹爪404与夹爪连杆405的转动连接点和不连接第二支撑板403的端部之间。
46.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为进一步增加夹持效果,并使得夹爪的结构得以优化,使其布局不占用更多的竖直空间,对夹爪作如下结构设置:如图4、图5所示,夹爪404包括夹爪下部4043和夹爪上部4042,两者一体成型,夹爪下部4043相对于夹爪上部4042转过一定角度,从而使夹爪404整体呈一弯折结构,夹爪上部4042与夹爪下部4043的相连处设有供夹爪404与夹爪连杆405转动连接的连接孔,连续起伏结构4041设置在夹爪上部4042,夹爪下部4043的不连接夹爪上部4042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403。
47.本实用新型对于沥水腔的下水结构可作如下设置: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夹爪组件40的第一支撑板401的靠近第一隔板30的侧边不与第一隔板30连接,两者之间形成一便于下水的间隙。
49.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的靠近第一隔板的侧边与第一隔板连接(图中未示出该结构),从而增强第一支撑板的支撑效果,此时,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沥水孔,以便增强下水效果。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沥水孔可围绕伸缩杆出入的通孔一周均匀设置。
50.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在对拖把头挤水操作时,需要将拖把头自上而下压迫夹爪组件的第二支撑板,此时下压的力最终被施加到第一支撑板401上,使其承受较大的外力作用,频繁操作后,容易使其连接结构松动,甚至破裂,从而产生隐患,为解决该隐患,可按如下结构设置:如图2所示,第一支撑板401向下连接至少一支撑杆408,支撑杆408竖直设置,其下端接触沥水腔1001的腔底、上端连接第一支撑板401。通过支撑杆408为第一支撑板401提供的更好的支撑效果,避免人工放入拖把下压过程中,第一支撑板401发生形变而导致破损。
51.另外,第一支撑板在沥水腔中的固定也可以采用支撑块实现,如图3、图4、图5、图6示出结构即为该类型支撑结构,为此,需要在沥水腔的内壁上预先固定支撑块407,比如通过焊接等方式预设支撑块407,再将第一支撑板401的边缘架在支撑块407上,辅以螺栓等紧
固两者,支撑块407可围绕沥水腔内壁一周(如图6所示,含第一隔板)设置,在每处内壁上设置至少一个支撑块407。
52.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沥水腔的排水问题,可按如下结构设置:如图2所示,沥水腔1001的底部设有排水接口1012,清洗腔1002的底部设有另一排水接口1011,两者通过导水管202相互连接,导水管202设置于池腔外壳10的底部下方。通过设置独立的排水接口,使沥水腔1001中从拖把头上挤出的水体可顺下水管路排走,避免了采用同一排水接口时,需要在第一隔板上设置通孔后产生的水流倒灌至沥水腔的问题。
53.需要说明的是,沥水腔1001上的排水接口1012无需设置堵头,其中产生的水体直接排出,而清洗腔1002的排水接口1011上设置一堵头,以便在清洗时锁水,在清洗后排水。
54.另外,可在清洗腔1002内的排水接口1011上设有一滤篮60,以便将下水过程中,混在水体中的大颗粒杂物和发丝堵截在滤篮60内,避免其堵塞下水管路。
55.本实用新型为便于使池本体的使用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以及更大的应用范围,可按如下结构设置:如图1所示,池本体包括支架50,池腔外壳10设置于支架50内,由支架50支撑池腔外壳10,支架50的底部设有滚轮501。
56.其中,支架包括四根立柱502,四根立柱502设置于支架50的四个角,任一立柱502均为竖直设置,且任一立柱502的底部均设有一滚轮501。
57.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支架支撑池腔外壳10,配合滚轮501使得池本体可移动,从而使池本体可灵活移动至需要使用拖把池的应用场景中,区别于传统结构的固定砌造结构,可移动的池本体扩大了本实用新型的适用环境,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家用环境。比如,可在学校教室、餐馆、食堂大厅等应用场合均可灵活布置本实用新型的池本体来完成拖把的清洗。
58.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对应可移动式的池本体结构,方便其排水,可接入排水管道201至排水接口1011,配合水桶、水盆等蓄水设施及时排尽使用后的脏污水体,池腔的供水则可用水桶承接干净水体后续水。
59.本实用新型按照其池本体长度可设置一个沥水腔,也可以设置多个沥水腔,通过不同的隔板将不同的沥水腔相互隔离,或者与清洗腔隔离。比如,当设置两个沥水腔时,可按图2所示结构的左右方向,在池本体内腔中设置两个隔板,其中第一隔板位于左侧(与图2一致),第二隔板位于右侧,使得分隔成型后的清洗腔位于中间,其左右两侧各成型一个沥水腔,可同时供两把拖把同时挤水和沥水。当设置多个沥水腔时,可在上述左右两个沥水腔的格局上,进一步在其中一个沥水腔中通过设置第三、第四、

第n隔板隔离出对应数量的沥水腔。
60.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