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扶杆脚端变形的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3078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止扶杆脚端变形的梯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有关一种防止扶杆脚端变形的梯具,更具体地说为有关一种在其两扶杆的下端部附近,分别设有一特定大小的内衬套,以防止扶杆永久变形而损坏之梯具。
自从金属梯具中的诸踏杆与二扶杆间的接合方式,籍由在各管形踏杆与各扶杆接触处,自内向外扩张踏杆,形成扣接凸环,以及在各踏杆的两端,分别制成外卷的扣接端,以取代利用螺丝、铆钉及支持托架等习用的外加扣合件的接合方式后,简化了整体梯具的构造及降低了梯具的重量,使得原来属于较粗重的金属梯具,转变成既轻巧又便捷的梯具,且成为目前金属梯的主流。不过,使用此种无外加扣合件的金属梯时,却也面临扶杆的脚端部承受大荷重时,会产生永久变形的问题,甚至于在执行标准测试时,会导致断裂的缺失。为了克服这种缺失,市面上已有一种在二扶杆之脚端,连接且固定一横脚杆8(如图5所示),以加强脚端部之强度。然而,该横脚杆被以嵌接与螺丝固定或铆钉固定的方式与二扶杆末端接合,结构上,易松动而较不坚牢;外观上,该横脚杆分别自二扶杆之外侧伸出一段距离,显得与梯具本身极不协调,常造成拿取与存放梯具的不便。同时,在制造上,该横脚杆的设置,会增加许多无谓的制作成本。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的缺点而加以改善的一种梯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防止扶杆脚端变形的梯具,其中,邻近扶杆脚端的踏杆与扶杆之接合处,分别紧密套设一内衬短管套,避免扶杆之脚端部因受重大荷重而永久变形,甚或断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扶杆脚端变形的梯具,其中,邻近二扶杆脚端的踏杆与该二扶杆之接合处,分别所紧套之该内衬短管套,仍能保持梯具应有的轻巧性及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为提供一种防止扶杆脚端变形的梯具,其中,邻近二扶杆脚端的踏杆与该二扶杆之接合处,分别所紧套的该内衬短管套,仍能保持梯具外观应有的协调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止扶杆脚端变形的梯具,包含二管形扶杆、一最邻近该二扶杆脚端之踏杆及二内衬短管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内衬短管套的管壁横断面的外表面周边大小与所述二扶杆之管壁横断面之内表面周边大小相同,且分别在该踏杆与该二扶杆接合处,紧密地套设在该二扶杆的相应内表面周上,而被该踏杆之两端部伸通与扣定;再者,各该二内衬短管套的长度对该复数踏杆中两彼此相邻的踏杆间的跨距之比值在2/5~3/5的范围内,各该二内衬短管套的管壁厚度对各该二扶杆的厚度之比值为在4/5~1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积极有益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梯具的主要技术重点,在於原金属梯中,最靠近其二扶杆脚端部之踏杆两端部与扶杆的接合处,分别紧密套一内衬短管套,该内衬短管套的外围表面紧抵扶杆的内壁表面,且於该内衬短管套之二相对长侧边,设一供踏杆伸通的通孔。该内衬短管套的长度设定在该长度对梯具中之二彼此相邻之踏杆的间距之比值为2/5~3/5时,而该内衬短管套之管壁厚度,设定在该厚度对梯具中的扶杆管壁厚度之比值为4/5~1时,具有最佳的抗弯强度。籍由该内衬短管套的设置,不但克服梯具的扶杆因承受大荷重而永久变形,甚而断裂的问题,尚且仍能维持原梯具的轻巧性及便捷性。在外观上,加有该内衬短管套的梯具,与原梯具并无任何差异,不会有协调性的问题,而在结构上,该内衬短管套因系紧套於扶杆中,并受踏杆的外张扣接凸环所抵扣,具有极佳之坚牢性。
经实际测试。扶杆之管材取普遍使用的6063铝合金(铝-镁-矽锻练用合金),且经T5级之热处理而得,其最高的引张强度为19Kg/mm2,最高的剪断强度为12Kg/mm2,0.2%的降伏强度为15Kg/mm2,以及疲劳强度为7.0Kg/mm2,该扶杆的横断面之长侧边长62.85mm,短侧边长23.9mm,而长侧边壁厚1.25mm,短侧边壁厚1.35mm。依美国国家标准规定,两相邻之踏杆间距为305mm,并依特重型梯具的测试荷重为500磅(约227.27公斤)之规定进行测试时,未装设内衬短管套之扶杆脚端会产生断裂现象。当装设有一其长度为122mm(两相邻之踏间距305mm×2/5),长侧边厚度为1mm(扶杆横断面长侧边厚度1.25mm×4/5),以及短侧边厚度为1.08mm(扶杆横断面短侧边厚度1.35mm×4/5)之内衬短管套时,测试之结果为扶杆末端有1mm的弯曲变形值;若内衬短管套的长度为183mm(两相邻踏杆间距305mm×3/5),其横断面之长侧边壁厚视为1.25mm(相等于扶杆横断面长侧边的厚度),以及其横断面之短侧边壁厚度为1.35mm(相等于扶杆横断短侧边的厚度)时,测试之结果为扶杆的弯曲变形值为0。
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特性及未述及的细节,以下将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加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为部分断裂立体示意图。
图2是
图1中的点虚线圆2的部分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3是
图1中的点虚线圆3的部分侧视剖面示意图,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内衬短管套,设置於具倾斜的扶杆下端部与踏杆接合处的结构。
图4是与图3相似的剖面示意图,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内衬短管套,设置于平直的扶杆下端部与踏杆接合处的结构。
图5是一在二扶杆之脚端,设置一横脚杆的习用梯具的部分断裂立体示意图。
图6是标准测试梯具扶杆脚端弯形程度的平面示意图。
附图编号5.内衬短管套61.62.扶杆1.梯具 71.72.踏杆S.支持架W.测试标准荷重C1.C2.C型夹 B.垫块R.绳索首先,请参阅
图1.图2及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由
图1中的梯具可清楚看出其二扶杆61.62具有倾斜的下端部。除了最靠近扶杆61.62脚端的踏杆71外,其余之复数踏杆72与扶杆61.62的连接,均为如图2所示之结构。图2是
图1中点虚线圆2处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的踏杆72与扶杆62的接合处,分别设有三个外张的扣定凸721及一个外卷的扣合端722,此种无外加固定件的结合构造,已经普遍应用于金属梯上。再由
图1中所示,有一内衬短管套5的周边表面的大小与扶杆62的内壁表面周围的大小相同,且在两长侧边的表面中间,设一通孔51与扶杆62的长侧边上供踏杆71伸通的孔621大小相同,籍由一特殊的推送工具,可将该内衬短管套5推入扶杆62中,且令通孔51与通孔62对齐,使得该内衬短管套5紧密地与扶杆62配合一起,再将踏杆71的右端伸通孔621与孔51,并将踏杆71与扶杆62的接合处,分别制成外张的扣定凸环与外卷的扣定弯折端,便能将踏杆71与扶杆62及内衬短管套5固定在一起。图3是
图1中点虚线圆3的部分的剖面视图,用以表示踏杆71与内衬短管套5及扶杆61的接合构造。由图3中可以清楚看出,踏杆71与内衬短管套5的接触处,分别设有二个外张的扣定凸711,踏杆71与扶杆61的接触处,分别设有一个外张的扣定凸711与一个外卷扣合端712。踏杆71、扶杆61及内衬短管套5之接合详细结构与图3所示者相同,此处不赘述。
图4所示者为当梯具的扶杆下端部为平直而非倾斜时,内衬短管套5与踏杆及扶杆61间的详细结构,其与图3的差异处仅在於平直而非倾斜的扶杆下端部。
增设内衬短管套5防止扶杆61、62的脚端承受大荷重产生永久变形,甚或断裂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重点,不过不影响整体梯具轻巧性及便捷性,亦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重点,因此,在该两重点之间找出最佳的内衬短管套5的大小,便显得格外重要。图6所示为一种标准测试扶杆脚端弯曲变形的方式,其中梯具的一扶杆系被二C型夹C1固夹于一支持架S上,令踏杆与地面成垂直状态,且自最靠近扶杆脚端的一踏杆的中心轴线至扶杆的脚端为成悬空状态地不受支撑,於扶杆之脚端处,放置一垫块B,绳索R的下端受测试荷重W下拉,上端固定於垫块B中内,垫块B又被以另一C型夹C2夹固於扶杆脚端。如图6中所示,仅为在下方之扶杆的弯曲变形测试的情形,在上方之扶杆的弯曲变形测试方式亦相同,不在此作赘述。本测试方式在美国国家标准A-14.2-1990中有详细说明。装设有本实用新型的内衬短管套的梯具,在经过许多次的测试后得知,内衬短管套的长度对两相邻之踏杆间距之比值在2/5~3/5之范围内时,以及内衬短管套的管壁厚度对扶杆的管壁厚度之比值在4/5~1之范围内时,扶杆受测试的结果,可以防止永久变形,又不失梯具之轻巧性及便捷性。
权利要求1.一种防止扶杆脚端变形的梯具,包含二管形扶杆、一最邻近该二扶杆脚端之踏杆及二内衬短管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内衬短管套的管壁横断面的外表面周边大小与所述二扶杆之管壁横断面的内表面周边大小相同,且分别在该踏杆与该二扶杆接合处,紧密地套设在该二扶杆的相应内表面周上,而被该踏杆之两端部伸通与扣定;再者,各该二内衬短管套的长度对该复数踏杆中两彼此相邻的踏杆间的跨距之比值在2/5~3/5的范围内,各该二内衬短管套的管壁厚度对各该二扶杆的厚度之比值为在4/5~1的范围内。
专利摘要一种防止扶杆脚端变形的梯具,包含:二管形扶杆、一最邻近该二扶杆脚端的踏杆、及二内衬短管套,其特征在于该二内衬短管套分别在该踏杆与该二扶杆接合处,紧密地套设在该二扶杆的相应的内表面周上,而被该踏杆之两端部伸通与扣定:该二内衬短管套之长度对该复数踏杆中两彼此相邻之踏杆间之跨距的比值在2/5~3/5的范围内,该二内衬短管套之管壁厚度对该二扶杆之厚度之比值为在4/5~1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具有极佳的坚固性,而且仍能维持原梯具的轻巧性和便捷性。
文档编号E06C1/10GK2338482SQ9824083
公开日1999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1998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1998年9月23日
发明者叶进文 申请人:叶进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